《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作品申报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作品申报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才港上尊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作O口口申 报 书项目名称:所属学科:申 请人:所属院系:申报日期:青海大学团委制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 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 教育、管理6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 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 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子评审。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 科研院所开具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
2、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 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 衍、生长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 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 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第二十条参作品必须于申报前将作品项目名称、参赛 学生和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在校内官方网站主页上进行不 少于5天的公示,并将公示截图随作品一同报送。第二H一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 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 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第二十二条 每个学校
3、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 超过6件,每人限报1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 品总数的1/2。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组 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 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 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 参加全国竞赛。第四章展览、交流、转让第二十三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 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 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 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第二十四条全国组委会
4、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 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 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 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第二十六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 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 国组织委员会可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第五章奖励第二十七条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 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 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英。各等次奖分别约占各类 入围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项士 研究生两
5、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入围作品数成 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 设奖。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 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国获 笑作品,评出入围作品中的659%获得三等奖,其余35%进 入终审决赛。在终审决赛中评出特等奖等奖、二等奖。第二十八条 入围获奖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 国组织委员会向作品颁发证书(证书须体现作者和指导老师 姓名)。参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 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品颁发证书(证书须体现作者和指导老 师姓名)。第二十九条
6、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 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团体总分由“现场作品得分” 和“校级赛事组织得分”两部分组成。最高荣誉“挑战杯” 为流动杯,投予竞赛团体成绩最佳的学校,如遇团体总分并 列第一,以获特等奖的数量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设“优 胜杯”若干,分别授予除“挑战杯”获得高校之外团体总分 前三十一名的其余学校,及位列本省份第一名的高校中、除 去团体总分前三十一名高校后排名前十名的其余学校。累计 3次获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 一 座。第三十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 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 三等奖作品每
7、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 的作品每件计10分。第三十一条校级赛事组织得分采取加分制,主要考察 出台激励学生创新政策,联合教务、科研等部门举办校级赛 事,校级赛事学校重视、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广泛覆盖学生、 氛围营造及宣传,高校上传有评委完整评语作品到竞赛网站 等情况。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负责制定校级赛事组织得 分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获得 入围作品高校数309%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 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 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主要考察联合教育、科 技等部门举办省级赛事,省级赛事高校参与率,省城内校
8、级 赛事举办情况,省城内赛事对学生的覆盖等情况。高校优秀 组织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提名,主 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评选标准依照校级 赛事组织得分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 为鼓励各高校对参赛项目进行持续支持 与跟踪培育,推动竞赛由短期开展向日常活动的转变,提升 竞赛育人功能,竟赛设立累进创新专项奖,奖给在过去2届 全国竞赛中入围获奖且在后续有较大创新提升的作品。此 外,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前提下,可联合社会 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第六章惩戒第三十四条参赛作品存在舞弊、抄袭、作假,将国家 课题、教师科研成果包装成学生项目的,均视为严重违规行 为。第三十五条
9、 参赛作品在公示环节,知情公众如发现作 品不符合申报要求或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各高校要严肃对 待、一经查实取消作品参赛资格。第三十六条 参赛作品如在参赛环节被抽查或经举报 核实发现作品不符合申报要求,取消作品参赛资格,该学校 不得补报作品;被抽查或经举报核实发现作品存在严重违规 行为,取消作品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该学校团 体总分为零,并取消该学校参评“优胜杯”及其他集体奖项 的资格,视情节严重取消该学校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 赛资格。第三十七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 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竟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 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
10、消该 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如确认作品存在严重违规行为,该学校团体总分为零,取消 该学校所获得的“优胜杯”或其他集体奖项,视情节严重取 消该学校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并通报全国组 织委员会成员单位。第七章附则第三十八条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 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 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 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第三十九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 义导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费助。第四十条 htp: / wwww. tiaozhanbei. n
11、et 为“挑战 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共同建设。口第四H一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 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评审规则(经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 实施细则。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组成1 .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 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城的专家或高科技企业的技术骨干 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城的专家组成。2 .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副 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
12、各组设组长一至二 名。3 .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 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4 .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 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5 .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 后解散。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1 .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 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 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 个学科内。2 .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 意义等方面因素。其
13、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 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 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 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 值和转化前景。3 .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两阶段进 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 80%左右的作品入围获奖作品;评出入围作品中的65%获得 三等奖其余35%进入终审决赛。终审决赛评出特等奖、一等 奖、二等奖。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 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分别按照入围作品 3%、8%、24%、65%的比例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
14、奖、 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 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4 .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 能力上的差异,两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 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5 .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 章程第三章第十九条的规定严格把关。6 .评审实行回遑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其本 人亲属、学生或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个人和单位的有关作 品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 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7 .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 定执行。四、评审程序1 .各省(区、市)的组织协
15、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 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 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 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2 .全国组织委员会极书处对各省(区、市)组织协调 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 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资格。3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 办单位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 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 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 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单位 所在地进行展示。4 .终审
16、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 到展厅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5 .终审决赛一律实行公开答辩制。6 .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 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7 .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 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 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六、本规则由竞赛主办单位负责解释,并由主办单位根 据全国组委会的意见修改。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基本情况表作者 信息姓名性别出生 年月民族学院专业年级手机邮箱作品 摘要作品
17、名称作品类别必要性、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摘要限400字以内)关键词(最多5个)申请书正文部分:严格参照以下提纲,认真撰写,要求内容详实、清晰,层次分明。(大标题一律用小3号黑体,小标题用为贯彻“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帮助参赛学生将所学知 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更好地进行参赛作品选题制 作,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本参考题目。总体要求:鼓励参赛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二中三中全会重要精神,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 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等方面的要求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
18、贴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 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体认新实践,研究新经验,深刻 认识国情,拓展时代视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 论和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培养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著奋斗、勇于 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赛的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 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 发晨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 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本届组委会不接受没有列为竞赛学科的作品参赛。哲学类.从改
19、革开放40年经验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1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推进改革 开放的典型调查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 查3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 调查5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查研究6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文化自信典型调查7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研究n.
20、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调查和研究1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调查和 研究13 .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 底线思维能力,推进工作进展的典型调查研究经济类1 .农村“精准扶贫”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调查研究2 .推进五大发展理念成功案例调查研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调查3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典型调 查6,智慧城市建设多种模式的典型调查7 .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事务治理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和返乡创业的调查研究8 .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 究.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
21、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9 .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调查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典型调查研究10 . “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 理论与实践.我国物联网服务业的崛起、发展与创新调查研究11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查研究12 .各地推动“双创”、提振经济、扩大就业的典型调 查13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开拓和模式创新的典型调 查.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14 .普惠金融发展案例的典型调查.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间题调查研究15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典型调查. 21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
22、调查16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调查.各地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创新调查分析17 .高质量发展(区城、产业、企业)路径调研和分析18 .新动能、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典型调查研究以 及国际比较.简政减税降费典型调查研究28,营商环境改善调研和分析社会学类1 .各地加强社会建设的典型调查研究.各地创新社会治理防范社会风险的典型调查研究2 .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 研究.改善促进民生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典型调查研究3 .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经验调查研究4 .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II 查研究.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转变的调查研究5 .人口结构变化
23、对经济社会发晨的影响调查研究.各地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调查研究.社会变迁与消费转型的调查研究6 .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7 .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8 .社会办医,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改革调查研 究9 .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10 .时尚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11 .农村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精准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构成的转变问题研究法律
24、类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研究2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 现机制研究.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宪法的实践和经验研究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实践相关间题调查研究.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4 .完善知识产权立法与实施机制研究.新型互联网犯罪之应对研究5 .我国民事立法完善问题研究.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6 .各地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实践调查研究.公益诉讼间题研究7 .我国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问题调 查研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典型调查研究8 .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实践调查研究.电子商务法实施相关问题研究9 .网络安全法实施相关问题研究1
25、0 .基本法框架下的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相关法律间题 研究.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关系研究教育类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我国教育的发 展与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2 .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3 .新世纪我国大学教有教学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 调查研究.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4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的典型调查5 .学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改革与创新调查研 究.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6 .中小学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典型调查7 .各类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
26、学生身心健 康的傲法和经验调查研究8 .各类学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 调查研究9 .各地逐步缩小区城、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差距的举 措和经验调查研究10 .国家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举措和成就调查 研究.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11 .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大学生自主创业案例研究12 .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木的教学应用的调查研究.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的调查研究1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政课钊新实践的经验调查研管理类14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转型、行政改革和法治政府 建设的典型调查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15 电子商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创
27、新的典型调查研 究新型科技企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调查研究16 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7.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调查研究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堀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10 .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调查研究.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1 .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建设新进展、 新作用调查研究.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12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典型调查 研究.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13 ,各
28、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 调查研究.基层政府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调查研究14 .在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中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体制 机制改革创新的调查研究.县乡政府管理成本降低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15 .(企业、政府、城市)“智能+”管理创新的调查 研究.智慧医疗发展的典型调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作品汇总表序号作品名称作者推荐院系联系方式指导教师小3号楷体加粗,正文用小3号楷体,行间距1.5倍)注:打印时请将红色字体部分删除,如遇表格跨页,将 表格调整到同一页面内再打印。一、申报的依据与理由(研究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附所申请作
29、品主要 研究内容的最新参考文献目录,按发表日期排列,并在每篇文献 名称前加序号。基础研究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 义;科技发明制作需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 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二、主要研究内容(一)作品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二)本作品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三、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一)工作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二)项目组成员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历在项目中的身份 及工作范围123456五、所在院系意见主管领导:(盖章)年 月 日六、专家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签字:年 月 日七、校团委意
30、见(盖章)竞赛章程(试行)(经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第一章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 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 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 届。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 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 潜力的优秀人才。
31、鼓励学以致用,推动产学研融合互促,紧 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生态文明建设。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 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 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 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子奖 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 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 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 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
32、(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 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 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1名主管领导作为组 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获得3 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 格。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 .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2 .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 .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4 .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 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 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 关领导担任。第九条
33、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 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或高科技企业的技术 骨干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1名,常务副主任2名, 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1名。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 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第十条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1 .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2 .终审决赛环节实行公开答辩制,答辩前评审委员可 以到参赛作品集中展示区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3 .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 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 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
34、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 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 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 任负责召集。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1 .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 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 格的质疑投诉。2 .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 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 所属学校进行质询。3 .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第十三条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 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
35、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 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 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 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 分瞳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 十七条执行。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 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 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 部分调整。第十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高校应举办与 全国党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团委、科协
36、、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 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 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 工作。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中报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6月1日以前 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 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 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 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 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 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 者必须是学
37、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 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 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 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研 究生类进行评审。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 合“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党赛组委会抽查。 对不符合申报要求或严重违规作品的惩戒措施见第六章。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决赛当年6月1日以前 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可以按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 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前两年可以按硕士学历申报作品。 医学等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分别对应本、硕申报, 后续则不可申报。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 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 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 范围之列。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