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455447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胡拥军关乐宁摘要:数字经济深刻影响着就业市场的变革,使得就业载体、就业形态、就业技能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既存在巨大的就业创造效应, 又面临显著的就业替代效应,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对不同时 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产生着结构性的影响。从就业创造效应来看, 数字经济提供新型就业岗位对稳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数字经济蕴 含的扩就业总量的巨大潜力仍未充分激活,在劳动制度、权益保障等 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从就业替代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优化就业 结构的成效明显,但需要警惕就业替代效应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冲击等 风险苗头。数字经济是未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

2、石, 要破除就业壁垒、加强风险应对,积极优化数字经济就业创造效应与 替代效应的政策设计。关键词:数字经济;就业创造效应;就业替代效应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43 (2022)04-0042-13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发 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对就业市场产 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与历次产业变革相比,以数字技术变革为基 础的数字经济开展所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更加激烈、 工业经济的大

3、生产背景下制定的,针对的是科层制的组织用工模式, 在平台化、网络化组织大量涌现的数字经济时代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 应性。以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具有区别于 传统雇佣形式的创新特征,在二元分割的法律体系下遇到了身份认定 与社会保障的巨大挑战。一方面,这局部灵活从业者具有从业年限拉 长、工作时间剧增、经济依赖程度提升、因“平台积分”而受制于平 台规那么等特点,具有明显的劳动关系特征;另一方面,灵活就业群体 又具有能够自主决定是否工作、何时工作以及何地工作,不同于劳动 关系下受拘束给付劳务的灵活属性,且存在“多平台同时就业”的情 况,与劳动关系并不完全相符,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难以界

4、定。而我 国包括劳动基准、社会保险、离职补偿等在内的福利保障都是基于劳 动关系之上的,这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新就业形态难以简单纳入既有的劳动保障体系。假设简单地将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灵活就业人员之间认定为劳动关系,纳入 现行劳动保障法律调整范围,将大幅增加平台企业责任与本钱,既不 利于新经济新业态开展,又不利于吸纳劳动者就业。以社保缴纳为例, 假设是要求平台企业完全比照劳动关系承当费用,由于平台灵活从业群 体规模庞大,这将会形成一笔“天文数字”,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 压力。除经济性考量之外,在正当性层面也有商榷之处。以工伤保险 为例,由于劳动者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的灵

5、活性特征,工伤保险的主 体责任、保障范围边界难以判断,工伤认定将面临种种障碍。强行适 用劳动关系为企业带来的负担必将拖累平台经济的开展,这会反过来 限制企业用工的积极性,导致缩招、减薪、裁员等情况,向社会输出 失业压力。因此,亟需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 新业态开展、扩大就业规模三项重要公共利益之间取得平衡。2 .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缺乏一是劳动基准缺失,劳动者缺乏加班限制、休息休假、平安卫生 的保护。在生存和竞争压力、平台严苛考评体系下,劳动者不得不超 负荷工作。就外卖领域而言,39. 40%的骑手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2个 小时,37.32%的骑手表示自己每月基本不休息;

6、88.28%的骑手因为担 心订单超时、不能按时送到而选择违反交通平安规那么;24. 78%的骑手 患有胃病、腰肌劳损、颈椎病等慢性疾病17。就快递领域而言,我 国快递从业人员每天工作1012小时的占33.69%,近20%的从业人 员工作12小时以上,末端揽投人员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比例更高 18 o就网约车领域而言,大局部网约车司机一周出车7天,占比约 74. 76%,出车在5天以下的司机群体比例缺乏10%19o二是社会保险缺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率偏低,以货运行业 为例,仅有22. 5%的货车司机投保了交通意外险、7. 7%参与医疗保险、 7. 6%投保养老保险,参与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

7、比例更小,还有20% 的货车司机没有投保或缴纳保险费用20 o这主要是由于新就业形态 劳动者不属于标准化的劳动关系,难以满足现行社会保险体系的参保 条件。尽管当前法律为灵活从业群体提供了个人身份参保的通道,但 范围有限(往往仅包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且存在缴费偏高、户 籍限制、申报手续复杂、异地转移接续困难等问题,保障范围和力度 明显缺乏。在工伤保险方面,骑手、快递员等劳动者工作环境复杂、 强度大、工伤高发,但缺乏参与社会工伤保险的制度通道,实践中往 往以商业保险替代,但存在保障范围窄、理赔难、保障水平低等问题。3 .数字平台的不规范用工问题突出一是利用垄断优势盘剥用工。一方面,公平性存疑。

8、局部平台在 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后,调整计价规那么等经营策略,设置过高抽成比例, 且抽成规那么具有任意性、不透明性。这种平台单方制定、与劳动者地 位及利益不对等的分配机制违背了公平公开、透明规范的市场准那么。 另一方面,正当性缺失。局部平台在利益最大化导向下实施“最严算 法”考核机制,迫使劳动者不断提升劳动强度,甚至引发人身健康风 险。如为了缩短时间,外卖平台系统有时会给骑手输出包括逆行、人 行道行使电动车等违反交通规那么的指令,导致外卖骑手工伤高发。二是利用制度空白转嫁风险。由于现有劳动者保障机制是基于传 统用工形式下的劳动关系而制定的,出于降低用工本钱、规避劳动责 任的动机,局部平台会通过用工

9、关系层层转包、将劳动者注册为个体 工商户等方式,将本应由平台承当的责任转嫁给劳动者个体与社会。 数据显示,外卖平台将骑手配送业务转包至外部公司后,其承当用人 单位责任、与骑手认定劳动关系的概率,从100%降到了 1%以内21。 劳动关系的认定困难将导致劳动者社会保障缺乏、职业伤害维权困难 等诸多问题。三是资本无序扩张冲击就业。超大平台依靠垄断优势持续跨界扩 张,并通过不公平价格、限定交易、差异待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谋取 市场优势地位,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市场进入动力,加大了中小企业 的社会融资难度,对传统行业从业者产生了较大冲击。尤其是近年来 超大平台纷纷进入社区团购等民生领域,以资本优势低价倾销

10、,对线 下小商贩、农民等形成巨大冲击,对“稳就业”带来了较大挑战。四、数字经济就业替代效应的表征及其制约因素马克思提出,机器不仅仅是工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总是置 工人于失业的边缘。在就业创造效应持续释放的同时,数字经济的替 代效应也不断深化。这种替代效应既带来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又推 动了更高质量的就业转化升级。(一)数字经济就业替代效应的表征. “机器换人”持续深化出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本钱提升、用工短缺的现实考量, 以及智能机器水平不断提高降低人力比拟优势的社会背景,越来越多 领域运用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 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覆盖

11、汽车、电子、冶金、 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服务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在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防巡检、医疗康复 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22, “机器换人”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未 来随着技术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替代效应”将从低端、体力工作向 中高端、智力工作岗位蔓延。1 .新老业态交替加速岗位淘汰随着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广度和深度加速拓展,局部劳动密集 型行业将会由于产业的创新升级受到严重冲击,继而引发较大规模失 业现象。如电子商务行业的开展引发了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的衰落,传 统商品交易市场就业人数占批发零售业就业总人数比重从2022年的 33.0%逐年下降,到2

12、022年已缺乏18.0%23。随着智能技术影响的 进一步深化与泛化,其对我国居民就业的影响将会持续强化。据麦肯 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至少有1.18亿人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替 代,另外有700万1200万人转换职业24。2 .数字经济加速更高质量的就业转化升级一是推动向更高技能要求转化。智能技术首先替代的是那些高重 复性、高风险性的工作,能够让人去从事更有创造性、更有价值性的 工作。这将会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进而提升企业产业中高技 能劳动力的比例,从而推动社会就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对于推动我国 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低 生育率与用工本钱攀升等不利影响

13、的关键之举。二是促进向更高质量岗位转移。数字经济创造了更为多元包容的 就业形态,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成为调剂劳动力市场的重 要“蓄水池”。尤其是为社会重点群体的就业创造了更具新兴开展潜 力、更高岗位附加值的广阔就业空间。数据显示,滴滴平台上20. 4% 的专职司机由于下岗、失业等而从事网约车工作,41. 1%来自制造业, 13. 6%来自交通运输业,4. 9%来自钢铁、煤炭等去产能行业。三是推动向更高收入就业转变。数字经济就业具有明显的薪酬优 势。2022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的年人均收入分别为11. 20万元、 12. 24万元、13. 32万元、14. 76万元、16. 14万元

14、,非数字经济产业 的年人均收入分别为6. 35万元、6. 83万元、7. 44万元、8. 17万元、 8. 79万元(见图3)。数字经济的薪酬优势不仅表达在技能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群体之中,而且表达在门槛较低的包容型岗位上。据美团 数据显示,平台骑手中50%的月收入为40008000元,近10%的骑手 月收入超过1万元25。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农民工月 均收入水平仅为4072元。(二)数字经济就业替代效应的问题透视.就业替代引发的结构性失业风险亟需关注一方面,数字经济虽然带来了生产力与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但 劳动者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收入、甚至出现失业,出现“恩格斯停顿” 效应,自动

15、化投资的回报率往往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以更高的工资 和更为优越的工作环境回报给当代劳动者。另一方面,尽管数字经济 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劳动力的转岗再就业不可能无缝衔接, 被替代群体很可能并不能胜任新创造岗位。就我国而言,当前劳动力 人口结构明显不适配数字经济开展需要。我国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整 体偏低且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大,与市场需求并不吻合。据国家统计局 数据显示,在我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之中,占比最高的是初中 文化程度人员(超过40%),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比例加总后仅 为约20%,反观英、美等兴旺国家,高等教育劳动人口比例往往能达 到30%40%。不仅如此,我国老龄化程度在持续加

16、深。2022年,我 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283万人,占比为74.4%,首次出现 下降,2022年这一年龄段人口下降为98910万人,占比下滑至70. 6%o结构性失业风险的加大不仅会加剧劳动者的生存压力,而且会对 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如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掀起的以“捣毁机器, 抵抗新技术”为诉求的卢德运动,就是因为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 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致使工人失业、工资下跌,工人将机器视为 贫困的根源,由此引发集体行动、影响了社会秩序。这要求政府不仅 应投入相当的社会本钱来进行人力技能和素质教育,为低收入群体提 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要加强社会稳定性的管理。1 .就业替代风险

17、的根源是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就业创造与就业替代是经济社会开展的必然规律,应当顺势而为, 其关键在于新兴的岗位能否吸引足够适配的人才,被替代的劳动者自 身能否适应新兴岗位。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知识经济”特征,这对 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并不完全 相配,既加剧了就业替代效应的可能,又制约了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 展,从而对稳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就我国而言,由于教育体系仍然具有浓厚的工业时代特点,无论是教育体系、学科设置,还是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面都较为落后, 不能适应数字经济开展所急需的高技术型、跨学科型、复合型人才培 养需要。2022年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人26,

18、无论是高素质 数字人才,还是技能型数字工人都普遍短缺。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 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27。集成电路行业2023年前后全 行业人才需求将到达76. 65万人左右,或存在20多万人的缺口 28 o 相较于兴旺国家,我国数字人才短板明显。根据全球数字经济竞争 力报告(2022),全球30个主要城市中,北京竞争力排名第八,是 中国唯一进入前十的城市,但是其数字人才竞争力排在第23位(得 分48. 22,是纽约的71%)。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推动形成 劳动力市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在多措并举创造更多高质量就 业岗位的同时,必须着力解决持续凸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五、加快优

19、化数字经济就业创造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政策设计我国经济开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就 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对经济社会开展的 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亟需在推动高质量开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加快释放数字经济就业的巨大潜力,充分激活创造效应、防范化解替 代冲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破除就业壁垒,充分激活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潜力巨大,要创造更优的开展环境,加 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以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开展带动高质量 就业,以高质量就业支撑高质量开展。1 .建立符合数字经济规律的就业政策体系第一,推动劳动立法创新。一是对标国际

20、、突破创新,借鉴英国、 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立法思路,突破传统“劳动二分法”立法思路, 基于经济附属性认定,探索完善“第三类劳动者”的身份认定机制, 将灵活就业者与平台之间的关系纳入立法体系中,为保护灵活就业者 提供基本依据。为了防止倾斜保护“一刀切”的问题,应从灵活从棠 者之于平台的附属性、持续性、协同性等方面对劳动者及保护程度进 行分类。二是宽严并济、有紧有松,切实加强对劳动者公平就业、最 低工资、最长工时、平安与卫生、隐私和个人数据等方面的保护,在 标准工时、社会保险缴费比例、解雇保护等方面探索更为弹性灵活的 管理方式。第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一是急用先行、重点突破。以社 会各界关注

21、度较高、灵活从业群体需求急迫的工伤保障为切入口,建 立用工单位缴纳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职业伤害保险,参照工伤保 险以支定收的原那么,实行独立核算,不与劳动关系挂钩,在涉及面广、 风险较大的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领域优先推进。二是 分级分类、精准施策。根据用工平台类型、用工特点等确定平台企业 的责任份额,如在职业伤害保障机制中,对于外卖、网约车、代驾等 风险更高、平台与劳动者联结程度更为紧密的领域,要求平台承当主 要缴费责任,而对于家政服务等平台仅发挥信息提供作用、不直接参 与交易的领域,由灵活从业者承当主要缴费责任。2 .建立多元协同的劳动者保障机制第一,积极吸纳新职业从业者加入各

22、级工会组织。突破以工资收 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限制,充分吸纳灵 活从业者等新就业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集中推动重点行业依法普遍 建立工会组织,积极探索适应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 配送员等不同职业特点的建会入会方式。通过单独建会、联合建会、 行业建会、区域建会等多种方式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最大限度吸引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紧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托互联网平台 开展工作的特点,大力推行网上入会方式,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第二,推动建立新职业从业者集体协商机制。鼓励不同数字平台 企业选出新职业从业者职工代表,与工会、行业协会、头部企业或企 业代表组织就行业计件

23、单价、订单分配、抽成比例、劳动定额、报酬 支付方法、进入退出平台规那么、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奖 惩制度等开展协商,签订行业集体合同或协议,推动制定行业劳动标 准,不断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刚性和水平。行业协会应 对本行业服务质量、竞争手段、技术标准、工资指导等问题进行严格 监督,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规行为,保障从业者收 入水平。第三,健全法律援助和争议调解处置机制。加强各级法院和劳动 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对于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的办案指导,畅通裁审衔 接,根据用工事实认定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发挥各类法律援助机构、 调解组织及其他专业社会组织的作用,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

24、供法律 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服务。探索将互联网平台的灵活就业问 题纳入公益诉讼制度,采取国家诉讼和私人诉讼并行的双重机制。3 .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平台的就业创造效应第一,规范平台灵活用工机制。加快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无论平台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属于劳动关系,平台均有劳动者权益保 障责任。压实平台对外包公司等合作用工单位的审核、监督、管理责 任,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平台应承当其过错范围内的相应责任。 加强劳动监察,将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纳入行业诚信 体系建设范畴。组织开展数字经济平台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满意度调查 并定期发布。第二,健全平台收入分配机制。要求平台建立与工作任务、

25、劳动 强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其向正常劳动从业者提供的报酬不 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引导建立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机制,推进带薪 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利。完善平台订单分派与考核机制, 遏制“以罚代管”,实行“算法取中”,加强对于平台在进入退出、 订单分配、计件单价、抽成比例、报酬支付、工作时间、奖惩、职业 平安等方面的算法审计,建立算法投诉审评机制。第三,落实平台社会保险责任。催促企业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 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依法规范使用劳务派遣。推动企业引导劳动 者参加社会保险,积极参加国家新型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鼓励并支持 平台为灵活就业群体设计灵活化、个性化的商业保险,对以商业

26、保险 方式为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人群提供多层次保障的平台企业予以 合理支持。第四,深入推进平台反垄断。突出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强化“两 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市场预期管理,健全市场准入制度、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 管体系29。加强对平台经济领域的IPO融资和增发、可转债、并购 重组等再融资行为的监管,纠正平台不顾本钱约束抢占市场、以补贴 等不正当竞争方式压低行业边际价格的行为。推动行业自律机制的建 立,以整体自律气氛引导企业走出无序扩张的怪圈。(二)加强风险应对,防范化解数字经济的就业替代冲击缓解数字经济的就业替代效应,一方面应加强劳动市场的供需匹

27、配,促进劳动者转岗再就业;另一方面,应优化劳动力供给,增强与 数字经济开展的适配性。1 .打造供需匹配效率更高的劳动力市场第一,强化就业供需匹配。加强就业形势统计分析及动态监测体 系建设,强化对劳动用工和失业的风险预警。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监 深化、长久。如何因应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统 筹就业长期总量扩容与短期结构风险,加快就业政策制度体系调适, 是我国稳就业、保就业的关键课题。一、数字经济正在引发就业市场质与量的变革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开展推动了劳动力市场 的质变与量变,一方面引发了就业载体、就业形态、就业技能要求的 显著变化,另一方面对就业数量产生了双重影响,

28、形成了带有明显数 字经济时代特征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一)就业载体发生巨大变化数字经济的开展改变了组织的架构形态与管理模式,工业时代的 静态、线型、边界清晰的组织形态得以重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开展, 各类资源要素快速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企业边界被不断突 破。我们能够基于网络化的链接构建起包含产学研用等在内的创新生 态系统,构建起动态、网络型、无边界的新型组织,网络和平台越来 越成为重要的就业载体。一方面,用工无需局限于组织内部的劳动力, 而是能借助数字化网络或平台向各个社会节点寻求联结,”经营方式 从传统的等级化的集中经营向分散经营转变,它的特征是合作、社会 网络和行业专家、

29、技术劳动力”与此同时,个体生产者、创业者也能依托网络实现更高质量的自主就业,能够更为广泛高效地从 其他社会节点获取订单、接受培训、对接资源等,群众创业、万众创 新拥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与更具活力的动能。(二)就业形态产生深刻调整一方面,数字经济打通了劳动的情景区隔。在工业化时代,空间 的边界构成了当班(onduty)和不当班(offduty)的区分,工作需 要劳动者聚集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内才可进行。但数字经济泛在连接的 测调度平台,打通省际劳务协作渠道,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精津及时 调配。充分发挥“互联网+”就业服务作用,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供需 对接。第二,加强失业或面临失业风险劳动者的技能培训。鼓励

30、和支持 大型企业通过“干中学”、转岗再就业等方式内部消化“机器换人” 问题,引导失业工人通过社会培训进入数据采集、内容审核、云客服 等就业门槛较低的数字经济岗位。第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劳动力技能结构适配互促。推进农业 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家庭农场培育行动,在 乡村振兴中带着农民共同致富。促进传统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加快智 能制造人才培养,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中打造制造业就业新增长点。加 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开展,鼓励开展新个 体经济,在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中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就业吸纳潜力。2 .推动劳动者技能结构数字化升级第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突破工业时代界

31、限清楚、相对孤立的 学科分类体系,以推动数字经济创新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导向, 构建跨领域、跨学科、跨平台的学科格局;促进计算机科学、数据分 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扩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 区块链等数字人才培养规模;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加强对高校专业课 程的动态评估,及时停招、缩招不适应技术和经济开展要求的专业。第二,推动职业教育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行业 企业同步制定与产业开展规划配套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案,并与职业院 校相对接,提升院校布局、专业安排与产业开展的契合度。依托数字 平台建立线上线下课时衔接、直播点播课程互补、知识技能跨界学习 的灵活培训模式,针对不同工

32、作类型设置职业技能、创业指导、法律 知识、职业道德、平安生产和职业卫生教育等培训内容,对开展灵活 从业者职业培训的平台企业给予一定职业培训补贴。第三,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打造面向公众的智能化终身学习公共 服务平台,开发“数字通识课程”,提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学习服 务。探索建立终身学习学分银行,提供学习成果积累与转化服务,以 全民数字素养的有效提升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开展。参考文献1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第二次机器革命 M.蒋永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2杨伟国,张成刚,辛茜莉.数字经济范式与工作关系变革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2 (5): 56-60.3秦国荣.

33、网络用工与劳动法的理论革新及实践应对J.南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4): 54-6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PWC. Willrobotsreallystealourjobs ? EB/OL.(2022-02-08)2022-12-15. s :/. pwc. com/hu/hu/kiadvanyok/assets/pdf/impact_of_automation _on_jobs.6HARRIS0NR , JAUMANDREUJ , MAIRESSEJ , etal. Doesinnovationstimu 1 ateemp 1 oym

34、ent?Afirm-levelanalysisusingcomparablemicro-datafromfourEuropea ncountriesJ. 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 , 2022, 35 (8): 29-43.7资本论:第1卷ML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09.8NANETTEB. GoldmansachsembracesautomationleavingmanybehindJ. MITTechnologyReview, 2022,120(3):22-25.9陆铭.

35、大城市不需要低端劳动力吗? J.上海国资,2022(城:17.101AGHI0NP,HOWITTP. GrowthandunemploymentJ. ReviewofEconomicStudies , 1994, 61 (3): 477-494.11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 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22 (10): 35-39.12ACEMOGLUD , RESTREPOP. Robotsandjobs : EvidencefromUSlabormarketsZ. NBERWorkingPapers, 2022.13高德步.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制度变迁与劳动力

36、转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4苏剑,陈阳.技术进步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吗? J.开放导报,2022 (3): 28-32.15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滴滴平台就业体系与就业数量测算报告R/0M. ( 2022-09-12 ) 2022-12-20. s : /baijiahao. baidu. com/s? employmentcreationeffect;employmentsubstitutioneffect作者简介:胡拥军,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开展部研究员;关乐宁,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开展局部享经济政策分析师。 特性,打通了工作与非工作的情境边界,既使得传统

37、工作可借由远程 办公、在线会议等手段得以在更多时空形态下得以展开,促进了企业 降本增效,并由此催生了一批依托网络的新岗位新职业,为不同群体 提供了更为多元包容的劳动机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打破了人与岗 位的固定联结。在工业化时代,某一岗位往往对应于特定职责、特定 个体,但数字经济时代,”工作计量单位从牛顿力学迈向量子力 学” 2,岗位可被解构为由不同单一技能所组成的“技能集”,再 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包,寻找不同适配技能的劳动者。一个岗位可 由多个个体共同完成,一个个体也可同时适配多个岗位。新的劳动方 式也产生了新的就业形态,在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固定劳动关系的标 准就业形态之外,产生了 “以互

38、联网为基础的网签加盟合作合营利益分成众包模式等新型模式” 3,劳动关系认定及建立在其 之上的劳动者权益、用工责任等也都产生了重要变化。(三)劳动要求发生重要变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开展为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的 生产力要以自然力服从于社会智力为前提”,社会生产方式的转换也 需要新的劳动技能与新的社会生产相匹配。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智能 机器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使得“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 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 4218,这也就意味着数字经济时 代的劳动输出将更多以脑力为主,标准化、流水线式的体力劳动将交 由智能机器所承当,这将极大地促进人力的解放,”在必要劳动时间 以外,为整

39、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为个人开展充分的生产力,因而也为社会开展充分的生产力创造 广阔的余地)” 4221。另一方面,数据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开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这意味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大量工作将以“数据” 为核心展开,对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 字人才的社会重要性和市场需求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跨界融合、交 叉渗透的创新环境下,掌握多类知识、拥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 更受青睐。(四)数字经济对就业数量形成创造效应与替代效应数字经济不仅会改变就业载体、就业形态、劳动要求,而且会形 成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创造效应与替代效应。创造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来

40、源是由于数字经济引致了宏观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开展变化。从宏观 经济方面来看,其对社会生产率、产业、技术的影响会作用于劳动力 就业部门的规模;从劳动力市场内部来看,就业载体的变化、就业形 态的调整、劳动要求的改变会引起就业岗位及需求的变化。创造效应 意味着数字经济将创造大量新型的就业岗位,比方芯片羟业开展带动 了大量高技术人才进入芯片设计、芯片代工、芯片封装等领域;替代 效应意味着局部就业岗位将会在数字经济快速开展中逐渐消失,比方 “机器换人”使得大量制造车间的流水线工人失去饭碗。创造效应与 替代效应的对冲形成的最终情形,即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综合效应,数 字经济到底是扩大了就业还是减少了就业,难以

41、一概而论,需要从不 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区域进行结构性分析。二、数字经济对就业市场变革影响的内在机理从历次技术变革对就业影响的长周期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 响是一柄“双刃剑”,而数字经济对就业相互对冲的双重影响更加明 显,既有就业创造效应,又有就业替代效应。两种效应的力量比照, 即数字经济对于就业的综合效应,在不同维度具有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一)数字经济就业创造效应的内在机理一是生产率提升引致劳动力需求增加。数字经济开展将会带动整 个社会生产率提升,进而通过作用于产出、需求等带动就业(见图1)。 2022年2月,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开展中心对19932022年17个国 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增加机

42、器人使用会使年度劳动生产率提高0. 36 个百分点。相比之下,18501910年,蒸汽技术对英国年度劳动生 产率增长的贡献为0. 35个百分点。PaoloPini将数字技术进步带来 的就业创造效果分为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价格效应是指技术进步提 升了劳动力生产效率,导致产品生产本钱降低、价格下降,在名义收 入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会增加对产品的需求,继而带动产业规模扩大、 产业工人增加。收入效应是指技术运用带来的产出增加将会提升劳动 者的收入,从而激发劳动者的需求,进而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与用 工规模。普华永道分析认为,人工智能在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将 对产品价格产生显著影响,提高消费者福利和实际

43、收入水平,从而扩 大消费需求;企业为了满足新增需求那么需要雇用更多劳动力,从而创 造新就业。除降低物价之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还能提升现有产品质 量、创造更多新产品,这同样创造了更多就业需求5。二是产业部门创新引致劳动力需求增加。技术进步将通过创造新 产品、新机器、新产业部门等促进就业增表:。Harrison等研究发现, 产品创新引致新产品需求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在由产品创新带 来的就业中,至多有1/3来自同行的工人的转移,最少有1/3来自新 产品的生产带来的市场扩张6。一方面,数字技术的研发管理本身 就需要高技能劳动力的大量投入,根据德勤的研究报告,在过去的 35年里,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

44、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增加了 6.5倍, 编程和软件开发人员增加了近3倍。计算机的使用特别是人工智能技 术的开展导致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数字 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由此诞生的新模式、新业态也创造了大量 的新就业岗位。MorettiE.指出,20222022年,互联网行业的工作 岗位数量增长了 634%,是同一时期其他国家/地区经济总体工作岗位 数量增长率的200倍以上。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估 计,仅互联网部门就构成了 2022-2022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五分之一。三是技术扩散的补偿机制引致劳动力需求增加。马克思指出,“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

45、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 动部门就业的增加。” 7509如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Sachs)纽 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因自动交易程序对工作的接管,股 票交易员由原来的600名减少至2名,但同时雇用了 200名计算机工 程师8。此外,数字经济的融合性特征还能对其他行业起到关联带 动作用,美国有研究显示,城市中每增加1个高技能岗位,就会带来 5个消费型服务业岗位,包括技术性职业(如律师、教师、护士)和 非技术性职业(如服务员、美发师、木匠)。如苹果公司在库比蒂诺 地区拥有12000名员工,同时也在当地创造了 60000多个额外服务工 作岗位,包括36000个非技术人员岗位和24000个

46、技术人员岗位9。(二)数字经济就业替代效应的内在机理一是生产率提高引致劳动力需求减少(见图2)。Aghion另一方 面,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本价格的提升,导致企业利润降低,进而影 响企业进入市场以及创造工作岗位的积极性10。龚玉泉等提出,技 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力投入降低, 在产出给定的情况下,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11。二是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引致“机器换人”。智能化、自动化技术 的开展不仅会大幅降低机器设备的价格,使得原本相同的资本投资可 以购买更多能够替代人力的设备,而且机器设备效能的提升也会降低 对机器管理、运营、维护人员的需求,双重效应导致人工岗位减少。Daron

47、Acemoglu等研究发现,19902022年,每千名美国工人中增加 1个机器人,全美就业人口比下降0.2%,工人的工资降低0.42%。这 意味着美国制造业中每增加1个机器人,平均会取代3. 3名工人12。三是产业结构变革引致技术性失业。弗里曼和佩雷斯的技术范式 理论认为,在新技术扩散导致社会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时期,会出现失 业率上升的现象,当社会经济制度逐渐适应新技术经济模式以后,经 济会再次繁荣,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失业率也会下降。在新业 态冲击、取代传统业态的过程中,不可防止地会使局部职业大量减少 甚至消失。在历次工业革命演进过程中,包括人力车夫、卖报员、电 梯员、 接线员、底片冲洗工

48、等岗位已经消失。1900年,41%的美 国人在农业部门工作,而到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2%。2022版中华 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与1999版相比,包括“话务员” “制版 工”等在内的894个职业被取消。(三)数字经济对就业影响的综合效应研究从长周期来看,技术与产业变革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 应,新技术、新产业的涌现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动力。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创造和广泛应用造成英国 大批手工业工人失业,但机械化应用推动了矿山、冶金、化工、石油、 运输等新兴产业部门的开展,带来了大量新型就业岗位,提高了全社 会的就业量和就业率13。不容忽视的是,技术与产业变革对不同时 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影响具有结构性的差异。从时序影响来看,根据新古典劳动力需求理论,技术进步对就业 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技术弹性。从短期来看,技术进步率对需 求的影响可能较小,长期内弹性较大。因此,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可能 降低就业,在长期内可能增加就业14。数字技术在开展之初可能伴 随着阶段性的失业率上升,但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效 率的持续提升、产业门类的日益增多、社会投资和需求不断增大,会 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加之人力资本的逐渐提升,劳动者的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