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黔东南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黔东南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 位置。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4 .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30%);选择性必修上册(70%)。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2、成15题。材料一:中国舞蹈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中国舞蹈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四个方面。中国舞蹈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蕴含诸多民族元素,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对我国 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中国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扬主要分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一方 面,中国舞蹈传扬了磅礴大气的汉族文化。在长袖舞、占典舞等中国舞蹈表演中,通常会融入我国汉族占 代长褂襦裙的服饰,从而彰显汉族人民的端庄大气、含蓄唯美另一方面,中国舞蹈也传扬了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如通过表演新疆舞、藏族舞等体现多元
3、的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舞蹈洋溢着热情 的气氛,在表演中热烈奔放,极具生活气息,充满了不同的地域风情,传扬了民族文化的特征。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舞蹈中会融入民俗元素,使舞蹈更接 地气、更贴近生活,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间接了解了更多民俗艺术,对传扬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如在中国舞蹈中,可表现剪纸艺术、木偶艺术、风筝艺术等,通过服饰妆容模仿民俗艺人、通过肢体动作 展现民俗技艺等,通过多样的形体表演,传达民俗文化内涵,加深观众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中国舞 蹈还展现出我国一些重要的民俗节庆的特征。在民俗节庆FI,中国舞蹈的表演会尽可能还原节庆日的热闹 场面,
4、通过舞蹈演员之间的合作,表现民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中国舞蹈是时历史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逐渐发展起来,展现出不同历 史时期的表演特征,传扬中国历史文化。如舞蹈演员在表演唐朝舞蹈时,会营造华贵典雅的氛围,身着唐服,手抱琵琶,缓缓展现舞姿,在宫廷音乐的烘托下表现大唐舞蹈的雍容大气。中国舞蹈还能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项目,在表演中融入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演员通过丰 富的肢体动作展现书法技艺,在服饰妆容中展示绘画色彩,使观众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 深。中国舞蹈还会讲述中国历史故事,通过肢体动作和情景还原,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呈现在舞
5、台上, 加深观众对中国历史故事的了解,传扬历史文化。中国舞蹈是对时代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虽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与时俱进。新时代的中国舞蹈在与其他舞种的交流融合中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实现了对时代文化的传扬。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舞蹈融入了更多流行元素,将爵士舞、街舞、团体舞等众多舞种的特征融入其中,舞 蹈演员身着中国服饰,展现翻转颠倒、动感十足的舞姿技艺,通过新潮夸张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流行时尚。综上所述,中国舞蹈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并以其深厚的底蕴和风采 多方面传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摘编自郭璟怡中国舞
6、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材料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卬 记,对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无言之美的舞蹈艺术,肢体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决定了其审美特性和诗学品格。中 国舞蹈在形象表现方面充分彰显出中国古典特色,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审美特征,具有形象美。在 舞蹈中,演员通常穿戴各式各样的服饰,辅以美丽的妆容,通过极富美感的外在形象,展现出中华传统文 化的特色。中国舞蹈的特色之一是讲究肢体的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表达舞蹈主题、传情达意。舞蹈演员通常 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娴熟的舞蹈技艺,通过在舞台上展现舞蹈技艺、表
7、达舞蹈内涵,给观众以美的观感 和心灵的舒悦。中国舞蹈技艺通过动作的协调转换、身体的翻转变化来展现事物特征,通过技艺的美感突 出事物形象,使舞蹈表现更加生动逼真,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受舞蹈传达的生动的 故事内容。中国舞蹈通常与声乐互相配合表现,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体现了韵律美。在舞蹈表演中,音乐缓缓 播放,舞蹈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现出不同的舞姿,时而跃起,时而俯身,时而旋转,时而倒卧,在舞姿丰富 的变化中表达着音乐的主题和韵律。在双人舞或者群舞中,舞蹈跟随音乐指令发生的变化会更明显,舞蹈 演员会在音乐中展现整齐划一的动作或者相互支持完成动作,使舞蹈更符合音乐的韵律要求。中国舞蹈是传
8、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舞蹈表演中并不只是外在形象的展现,而是会充分 传达舞者的情感,与观众交流,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内涵。中国舞蹈通常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显露出丰 富的情感倾向,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让观众感知故事中人物的狂杂心情,从 而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舞蹈主题。中国舞蹈通过情感的传递,达到与观众情绪的相互融合,引发观众共鸣。中国舞蹈通过肢体语言传情达意,呈现出多元化美感,吸引了大批观众,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艺术享受。(摘编自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舞蹈的独特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舞蹈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对汉民族文
9、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传扬。B.中国舞蹈以在舞蹈中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项目、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等方式传扬历史文化。C.中国舞蹈讲究肢体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传情达意,表达舞蹈主题,具有技艺之美。D.中国舞蹈的韵律之美都要通过舞蹈与音乐的互相配合、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来体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舞蹈能吸引观众,使其获得艺术享受的最主要原因是吸收了西方舞蹈元素,呈现多元化美感。B.在中国舞蹈中融入民俗元素,使舞蹈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是传扬民俗文化的重要路径之%C.在舞蹈表演中,演员服饰丰富,妆容美丽,外在形象富有美感,有利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D.中国舞蹈是中
10、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其自身也须与时俱进。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论证材料一 “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舞蹈双节棍将中国传统功夫与流行的说唱元素搭配,极具动感表现力。B.舞蹈七月火把节中,演员们展现手持火炬围炉跳舞的动作和欢乐场景。C.舞蹈昭君出塞通过肢体动作和情景还原,展现王昭君哀婉幽怨的故事。D.历代中国舞蹈,如商代的巫舞、唐代的宫廷乐舞,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4 .有专家认为,舞蹈创作与表演要遵循“诗一情一意”的递进结构原则。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说你对 这一原则的理解。(4分).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结合你的思考,简要说明如何
11、让中国舞蹈更好地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 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森林边的小茅屋彭荆风红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年刚过,满山满岭到处都是绿色。森林旁边两三幢发黄的竹楼以及主人家 艳丽的红包头,给这里点缀了几分不同的色彩。在芒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FI子。一天晚匕 母女俩睡得正熟,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吱嘎吱嘎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跳得急促起来。外边的人敲着簿门,用汉话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请开开门。”解放军?妇人扣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二十多年前,娘家所在的瑶寨也住过解放军,个
12、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 为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婉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 自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是有纪律的。但她一直想念他们。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她匆忙穿上衣服,打开竹谖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 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容,但从声音里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她用汉话亲切地问:“同志,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么? ”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了一下 说:“好,你们请进来吧!”返
13、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醪的小楼照痉了。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 ”她心一酸,没有回答。这个兵看到她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 立即离开了竹楼。“你们怎么啦? ”她惊异地问。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火塘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 这眼神是这么熟悉,又这么陌生。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嗓子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 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第二天早,妇人和领头的战士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
14、了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 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桩,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 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了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忙完了这事,何班长乂笑咪咪 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蔑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 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己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 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子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
15、树影在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 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么?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之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丽多彩。突然,女儿大叫了起来:“阿妈,解放军来了!”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队伍走近竹楼,她看 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 ”几个战士回答:“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
16、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她道:“大妈,何班长很 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多好的人呵!他竟把这事一直挂在心上。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 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身潜伏在敌人阵地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 一个目标时,他被一颗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瑶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换 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她和女儿送走了盖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
17、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 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有删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妇人再次见到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时,连续三次发问,流露出她对何班长的牵挂和担忧,以 及见不到何班长的焦急和慌张。B.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又“陌生”,主要是因为她从何班长眼里看到了当年所恋小伙的影子, 但何班长毕竟不是她当年的心上人。C.指导员对妇人说的番话,既有善意的谎言,安慰因不见何班长而内心焦急的妇人;也有真实的交代, 说明解放军再来瑶寨的原因。D.解放军为瑶民背水、扫地、砍柴、搭建晒台、翻修房屋,体现了少数民族百姓在解放军心中的重
18、要位置 以及军民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对山岭、竹楼、红包头等寥寥几笔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 提供了背景,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8 .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解放军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变化的原因,也为下文她见 到何班长后产生的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C.小说语言表达的方式多样,文中叙述性语言使情节客观化,描写性语言使细节传神化,抒情性语言使情 感细腻化,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D.小说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妇人在何班长和战士们离开时“长倚在门口”,表现她内心的不舍与担忧, 突出了女子的柔
19、情,丰富了人物形象。8 .小说多次写了妇人的心理变化,如妇人半夜听到晒台上声音时内心惊恐到知道是解放军后心弦放松的 变化。请结合相关情节另写两个心理变化过程。(6分).“以小见大”是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本文作者通过“小茅屋”揭示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意简要分 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上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 所见,互有不同,有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 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
20、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 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 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 ”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 日:“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日:“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微 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俱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上瞿然曰:“吾己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 ”对曰:“稷、契、军咆,君臣协心俱 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千面
21、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 宿卫。上谓之L1: “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 下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 日:“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可,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 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 尽言!”(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
22、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B.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C.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D.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书,指中书省,古代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历代沿用,名称职掌有别,明初废止。B. “苟论难往来”与“终苟且免而不怀仁”(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C.皋陶,上古华夏部落的首领,古代伟大的政治家
23、、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中国司法始祖二D. “君欲自知其过”与“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注意研究王朝灭亡的教训,希望大臣以隋炀帝时内外官吏一团和气以致亡国为械,警惕重蹈历史 覆辙。B.唐太宗处理魏徵被人控告事,没有偏听偏信,他委派大臣了解情况,听到魏徵的谏言后,表达悔意并 予以赏赐。C.唐太宗不徇私情。他明辨是非,否决臣下将秦王府旧部任命为武官,加入皇宫警I!部队的建议,表示要 唯贤是用。D.为了让大臣敢讲真话,唐太宗以镜子为喻说明忠臣进言对国君纠错的作用,还让旁观的公卿们发表个人 看法。1
24、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4分)(2)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4分).在与黄门侍郎王圭的谈话中,唐太宗尖锐地指出中书、门下省官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请结合文 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玉楼春周邦彦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注】这是一首写词人与心上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的词作。桃溪句:相传东汉时,刘晨、 阮肇
25、去天台山采药迷路,以桃子充饥,偶遇两美女,遂相慕悦,留居半年。他们怀念家乡,辞别二女下山 回家后,其子孙已历七代,后来重返天台山,那两名女子已杳无踪迹。唐人常用遇仙暗寓艳遇。赤阑桥: 化用顾况题叶道士山房“水边垂柳赤栏桥”诗句。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首句,化用典故,暗示词人曾有过一段刘晨、阮肇入天台式的爱情遇合。B. “秋藕”句,暗示“桃溪”一别,正像秋藕断后,再也不能重新连接在一起了。C.上阕三、四两句,当时相候时的兴奋、激动与今日独寻时的落寞、冷寂形成对比。D.词作末尾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表现了心上人的绝情和词人内心的失落与痛苦。16 .赏析“烟中
26、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的艺术技巧。(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2)大学之道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一,,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3)在老子四章中,老子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 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博物馆的力量是巨大的。博物
27、馆是国家或城市的地标,是国家的文化名片,也是国家的形象窗口。在 当代社会的发展中,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世界上的很多城市,都在尽其所能建造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而且 是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由此,人们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力量 一博物馆在展现国家和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叙述了文化的深厚传统和绵延发展。这是一个历史积累和延 续的过程,是文明累积的。所以,博物馆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有着特定历史意蕴的“物”,而 且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博物馆是一个社会颉度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对于博物馆的支持以及公众对于博物馆的依赖,都显 现出X博物埴独特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在一个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社会的刚需。
28、显然, 有了公众就有了博物馆连接社会的基础。可以想象的是,没有公众的博物馆,博物馆可能只是文物的库房; 没有公众的博物馆,博物馆只是城市中的一处建筑。无疑, 就失去了博物馆的力量。从三百多年的博物馆发展史来考察,只有国家的强大,才有博物馆的强大;只有城市的强盛,才有博 物馆的发达:只有公众的依赖,才有博物馆的发展。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
29、字,完成2122题。隔离是一种物理上的防疫措施。而这种物理上的隔离直接关系到我们母个人的心理健康。疫 情中,心理疏离主要是指在隔离期间,人们的现实和情感需求会受到影响,社会交往和互动方式会发生改 变,并由此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心理疏离主要会带来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妖一,可能导致持续性、弥散性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状态,让自己没有足够的能量继续正常生活,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二,长期的情绪压抑和观点差异, 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冲突,人际信任降低,甚至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怀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从个人的角度说, 。第一个是调整自我的舒适区。为了自身心理 健康,首先要意识到两种生活状态的转变
30、,适时进行心态调整。第二个是调整对于隔离的认识。从现实来 讲,隔离肯定会带来一些不便,甚至会引发次生问题。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隔离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 手段,只要适度合理,一时的不便能更好地保障未来更持久的安全和便利。当然,直面疫情中产生的各类 心理问题,不仅要个人努力, ,让隔离不“隔心”,让隔离不“疏离.下列各个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事情。B.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工C.古人写文章要求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有理。D.他们(指友邦人士)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生而为人,每个人会选择不同的活法。有人认为,生活中人们无非有两种表现:一种人要千方百计地 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是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