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454020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恩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恩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恩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恩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北恩施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 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假设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 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

2、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着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 谓侍臣日:“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敞”,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 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存:抚恤。耽:沉溺。敞通“蔽”。九重: 深宫之内。存意:用心操劳国事。2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饿其体肤饿: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犹割股以咦腹股: (4)假设耽嗜滋味嗜: 2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2分) 莫以天下

3、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23 .翻译下面句子。(2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24 .甲乙两文从个人开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润国家兴盛 内要有“” ,外要有“ ”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 其次是“ “,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用原文作答,2分)25 .甲文画波浪线局部从正面人手运用了 论证方法,乙文画波浪线局部从反 面着笔运用了 论证方法。(2分)【解答】(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 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使他忍饥挨饿。饿:使饥饿。句意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

4、中,然后你就会知道。喻:知晓, 明白。句意为: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股:大腿。句意为: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嗜:爱好。(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 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 操劳国事了”,据此断句为: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语文八上大道之行也)【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语文八上桃花源记,有改动)26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选贤与能,讲

6、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4)停数日,辞去。 19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20 .【乙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表达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 理想生活?(选答两处)21 .【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 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参考答案】18. (1)通“举”,推举,选举;(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3)顺着,沿着;(4)离开。19.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2)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20 . (

7、1)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2)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3)写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友好好客。21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 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 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2013湖北恩施)【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信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

8、宾欢也。己 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僚鱼出游沉着,是鱼之乐也。”惠子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fl,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 乐云者,既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前者呼,后者应,彳区偻提携。(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9、(3)俯鱼出游沉着,是鱼之乐也。(4)请循其本。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参考答案】18. (2分)(1)牵扶,领;(2)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说明:此题2分,每题0.5分。19. (2分)(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分); 你缺乏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分)?说明: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20. (2分)【A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分)“B段】庄子乐那么在庄子看 来水中游鱼也乐(1分)。说明:一空1分,意近即可。21. (2分)示

10、侄I: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止确即可。(2012湖北恩施)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

11、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烽然假设神 人;余那么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假设此。18.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19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20 .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

12、几个方面表达自己的求学经历的?21 .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参考答案】18. (2分)假:借(0. 5分);叩:请教(0. 5分);腰:腰佩,这里用作动词(0. 5 分);支:通“肢”,肢体(0.5分)。19. (2分)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 请教。(1分)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1分)20. (2分)学习的刻苦(0.5分);从师的艰难(0.5分);求学的艰苦(1分) 三个方面。或:勤且艰假设此(2分)。21. (2分)“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2011湖北恩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

13、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22. 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亲戚畔之 畔:(2)攻亲戚之所畔亲戚: (3)委而去之 去:(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9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10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1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参考答案】8. (2分)(1)通“叛”,背叛(2)内外亲属(3)离开(4)限制 说明:每题0.5 分。9. (2分)(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施

15、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说明:每题1分,意近即 可。10. (2分)举例论证、比照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说明:答对两种即可得满 分。11. (2分)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 谈。说明:每问1分,符合题意即可。(2010湖北恩施)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 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现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

16、情,得无异乎?假设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

17、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2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2)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开:(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偕:25 .第段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中“览物之情”的“异” 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26 .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7 .下面一那么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 者怎样的思想境界?【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

18、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参考答案】28 . (1)具:通“俱”,全,皆。(2)开:放晴。(3)去:离开。(4)偕:全,都。29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然那么北通巫峡,南*u/ZZZw*1ZZw*ZZww*.30 .(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宽阔的毫无边际;或 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天气景象千变万化。31 .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 在前,享

19、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 苦,即民本思想。(2009湖北恩施)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 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 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假设人之僖乎?衔觞 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20、?葛天氏之民欤?17、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1)每有会意(2)性嗜酒 (3)期在必醉(4)既醉而退 18、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亦不详其姓字B、其如土石何 C、亲旧知其如此D、食之不能尽其材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0、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参考答案】17、(1)体会、领会 (2)爱好、特别喜欢(3)期望、希望 (4)已经18、B19、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0、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到精神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参考译文】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

21、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 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 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 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 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 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

22、“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 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 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2008湖北恩施)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 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假设人之傅乎?衔

23、觞赋 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24.选出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故人不独亲其亲2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故人不独亲其亲2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曾不假设孀妻弱子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便欣然忘食。译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文:

24、26、欣赏文中插图,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 的。答:27.根据下面句子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五柳先生的衣食志趣再现出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答:【参考答案】24. (2 分)Bo25. (2分)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工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 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评分说明:一句1分。26. (2分)读书适意,醉酒怡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评分说明:意思答对2分。27. (2分)例如:挡不住风雨的简陋居室冷清寂寞,破旧不堪的粗布短衣补丁无数, 常常空空如也的锅碗瓢盆一贫如洗,但他却

25、安然自假设,不改己志。评分说明: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 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 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 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 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 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 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

26、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 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 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2008湖北恩施)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 孙荷担

27、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批,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人教版九年级下)24.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惩()山北之塞 甚矣,汝之不惠() 25 .

28、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6 .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 第三层:27 .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参考答案】24、(2分)苦于;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 同“慧”均给1分。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 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 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26、(2

29、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 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 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丁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方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说明:每 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2007湖北恩施)天河张华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 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 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此人问

30、:“此是何处? 答曰:君还至蜀郡,问严君平那么知之。”后 至蜀,问君平,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注:张华:西晋大臣,文学家,著有笔记博物志十卷。海渚:海中小岛。浮 槎(chd):水中浮木,竹筏,船。赍(ji):携带。18、根据“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这一句话写出一神话故事名称: 牛郎织女19、将“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译成现代汉语。近代有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年年八月会看到海上有一只飘浮着的船,从不错过预定的时 间地来来去去。20、发挥想像,写出文中这个有奇志者乘坐仙槎到达月球后与月宫里牵牛饮水的男子的 对话。问:如这里是什么地方

31、?你是谁?那些织妇是什么人?你们在做什么?答:月宫。我是牛郎,那些织妇是织女。我们在这里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21、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 点。2007年4月,“嫦娥一号”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飞向月球,迈出我国深空探测的 第一步。你认为2000多年前张华的奇思妙想能否变为现实?中国已经具备登月能力,现有火箭有足够能量把登陆舱发射到月球上球,实现载人飞行, 到载人登月成功,还有很长的路。但总有一天,张华的奇思妙想能变为现实。【参考译文】天上银河与地上大海相连。近世有海岛居民每年八月乘槎来往于大海与银河之间,从不 延误时间。某人忽发奇想,立下奇志,

32、欲乘船作长途航行,去探访银河。他在船上建造了阁 楼(以作了望),又备足了干粮,于是浮船而去。他到达了一处地方,像是一座城市,房屋 重重叠叠。放眼望去,只见宫殿中有许多织女,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在岛边让它边走边饮。 他惊奇地问牵牛人此为何地。牵牛人回答说:您回去后,到蜀郡拜访严君平先生就知道了。 后来此人到蜀郡,找到严君平问这件事,严君平只回答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牵牛 宿。”一核对年月日,客星侵犯牵牛宿的时间,正是此访客到银河的时候。(2006年湖北恩施中考试题)贯月槎王嘉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 假设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

33、,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 (选自拾遗记)注:王嘉:晋代陇西安阳人。著有志怪小说拾遗记十卷。巨槎(chd):水中 浮木,竹筏,船。海人:航海的人。一周天:绕天一周。贯月槎:即巨槎,通到月球 里的船。1、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周而复始”的意思。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一次又一次地循环。2、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王嘉便想象出了一只登月的“巨 槎”。这只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当时航海人看到的情形是:答: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假设星月之出入矣。3、把“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假设星月之出入矣。”译为现代汉语。译文:航海人能望见它的光亮,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像是

34、星星月亮忽隐忽现。4、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将在2007年4月发射升空。右边这幅题为“月亮之 上”图案便是“月球探测工程标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幅图案的理解答: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巾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 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 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 古文“ ”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提示:图案一弧两点形成古文“月”字;圆弧起笔处形成龙头,落笔的飞白为一 群和平鸽;圆弧中间为一双脚印)【参考译文】(尧帝登位第三十年,西海出现了一

35、艘漂浮着的巨大飞船,每当夜晚来临,船上便放出 柔和的光芒,时大时小,宛如从星月中出入一般。这艘飞船常年围绕四海漂浮,十二年绕天 地一周,往复循环,被人们称作贯月槎,也称挂星槎。(2006年湖北恩施中考试题)晏子使楚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 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力侯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 ” 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然 那么子何为使乎? ”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 最不肖,故宜使楚矣。”8、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

36、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的真正原因何在?答:9、面对楚王“齐无人耶? ”的挑衅,晏子是怎样针锋相对地与楚王进行较量的? 答:10、楚王听了晏子“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 故宜使楚矣。” 一番回答后,心里有何感想?答:11、你喜欢文中的晏子吗?为什么?答:【参考答案】8、是为了维护自己尊严特别是齐国的国家尊严9、首先极力夸张,说明齐国的人民之多,然后再说明齐国派遣使者的原那么,讥讽、嘲 弄楚王的不肖。10、略(言之有理即可)11、喜欢(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 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

37、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J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 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 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 人呢? ”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 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 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 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不贤,没有德才的人,所 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2005湖北恩施)

38、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那么是无言;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7、这那么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 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18、请按要求写出这那么故事下述一些内容。答: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开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对:错: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

39、,假如是 你,你会怎么做?(2004湖北恩施)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縻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 译和意译相结合。中重点词语有:恒,常常,总是。过,过错,过失。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出错,然 后才能改正。中重点词语有:其,代词,指昏君。皆,全,都。为,表示被动。蔽,被蒙蔽。句意 为: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4)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根据“入那么无法家

40、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国家兴盛内要有“法家拂 士”,外要有“敌国外患”;根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假设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 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可 知,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存百姓”,其次是“不敢纵逸”,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 危。(5)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区分。根据语句内容,结合论证方法分类情况来区分即可。“舜发于吠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是列举舜等人的事例来证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 境中造就的道理,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假设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把损害百姓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行为比作割大腿上

41、的肉充饥,从方面论证了存百姓 的重要意义,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答案:(1)使饥饿;知晓,明白;大腿;爱好。(2)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3)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都受到蒙蔽。(4)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存百姓 不敢纵逸(5)举例比喻【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28 留。即保存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 等,可照录不翻译;29 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0 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31 册人即删去不译的词。但凡古汉语中的发语

42、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 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32 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 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33 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 译文通达明快。【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 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 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

43、心意 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 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发奋;别人愤怒表 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答: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或不会吹竿的读书人);为了生存。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失察。3、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答: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

44、他会去做什么?【参考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齐闵王继位。齐闵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 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2003年湖北恩施中考试题)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 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那么,必须首先关心百姓。 如果用损害百姓的方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 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

45、求。常常思索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 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 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 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 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 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 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2020湖北恩施)【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

46、,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 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 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假设士必怒,伏尸二人,流 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 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 是秦王不怪,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瑟:古乐器名。奉:敬献。缶:瓦制的打击乐器。靡:后退,避开。 悴:高兴。顾召:回过头来嘱咐。(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以头抢地尔碰,撞休裱降于天吉祥秦御史前书曰 上前(走上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