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断句方法解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断句方法解读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断句方法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 文段休问长与短, 内容大意全理解, 联系全文前后看,仔细琢磨只等闲。熟读精思是关键。始可动手把句断。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日”“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文言文断句技巧.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一、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
2、读者J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 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 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 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二、高考真题展示(2018浙江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 多余止得其两卷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 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解析:本题作为今年高考断句
3、难度topi,没有选项辅助,只能纯靠手工断句。关键点在 于理解每一截的主语。譬如:得到太初的文章却不重视的人是谁,主语应该是“有疵病 者”,所以在“有疵病者”前断开。(2018全国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 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剌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 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4、/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 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答案:C解析:关键点在于“下狱”的主语是鲁芝而不是曹爽,所以“芝坐爽下狱” 一句不须断开,其次找到“口不讼直、志不苟免”的对称句式。(2018天津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 觞咏半酣/飘然恍然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 /咏半酣/飘然恍然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 觞咏半酣/飘然恍然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
5、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 /觞咏半酣/飘然恍然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句式的对应。关键点在于找到“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水香 之夕”两句对应句式,以及“宾友集”与“歌吹作”的对应句式。三、解题指津通读全文,把握大意。(断句必先得关注语境) 先易后难,寻找标志。读后检查,通顺合理。四、解题技巧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或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 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再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
6、 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 “肃宣 权旨”就不再提姓了。)Q)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疑问代词问人:“谁” “孰”问事:“奚” “胡“曷” “恶” “安” “焉”“何”可问人也可问事指示代词:“此” “是” “斯” “兹” “夫”“之” “其” “彼” 例1、太宗曾罢朝怒日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 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日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 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答案:太宗曾罢朝,怒曰
7、:“会杀此田舍汉F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 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 对日:“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 自唐刘歌隋唐嘉话)2、找动词,定句读。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形容词),以动词为中 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例2、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 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
8、父答 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 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3、找虚词,定句读。虚词是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夫、惟、盖、凡、斯、唯、窃、请等。时间词常放在句首: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 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 “向使”“然而” “无论”“至若” “是以”“继 而” “纵使”“然则”句尾:乎、哉、也、矣、欤、焉等句中:以、于、为、而、则等例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 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
9、易乎/为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4、明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日”“云” 言” “谓” “道”等动词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 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例4、或谓郊岛孰贫日岛为甚也日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日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日 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答案:或谓:“郊岛谁贫?”日:“岛为甚也J日:“何以知之? ”“以其诗知之。郊日种 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日: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 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
10、俱无,以是知之耳J5、辨句式,定句读。记住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这些或可以作为停顿标志,或提醒我们要注意句式上下文 的衔接,不能随意切割。1、“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标志,它可以作为停顿的标志;又如“不亦乎”2、“孰与乎” “其乎” “安哉” 何为” 无乃乎”等是典型的反 问句句式;“为所” ”受于” ”见于”等是被动句句式;3、“何之有” “惟是”是宾语前置的句的标志。例5、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肉妾不 衣帛。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 重肉/妾不衣帛6、品整句,定句逗。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
11、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 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6、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 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答案: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 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7、据顶真,定句逗。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 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例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12、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8、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8、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 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答案: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 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五、检查方法(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是否合逻辑。(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例】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J如果断 为“李
13、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你认为怎样? 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 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 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 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 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1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
14、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 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在适当的 地方断句。2 .紧紧抓住“日” “云” “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日” “云” “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 便。遇到“日” “云” “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3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
15、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 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 “纵” “是故” “于是” “向使” “然 而” “无论” “至若” “是以 “继而” “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 “斯须” “既而” “俄 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一
16、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 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 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 “何之为”;“无 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 “以为”“何所” “孰若”“至于” “足以”“得无” “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6
17、.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 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 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 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 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 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7 .排比对偶与
18、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 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 便可断开几处。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 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 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 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
19、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 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 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以课本为本,掌握常用实词、虚词、句法和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 的文言文,培养语感,也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1 .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 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
20、意。2 .由简单句式入手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 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 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 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 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 .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日” “云” “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 便。遇到“日” “云” “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日”。4 .常用虚词是标志
21、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 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 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牙B(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贝限
22、然则、或、 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贝k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 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5 .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响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 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 谋。);“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傣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 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
23、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 所” “无所” “有以” “无以” “以为” “何所” “孰若” “至于” “足以” “得 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6 .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 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 马无故亡 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 “入” “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其马 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 “归” “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7 .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24、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 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 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俵示“你”)、彼、 此、其、之(表示“他”8 .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响之有”,“孰 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9 .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 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
25、胜/以虞待 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 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 总承的写法了。10 .词性词义及语法结构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 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 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文言文中主语和宾 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 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
26、准确 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 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 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1L排比对偶反复修辞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 这一特点效果很好。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 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 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
27、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 效果。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 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J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 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 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2 .利用对称句式断句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 正确断句。13 .做完后根据要求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 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 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 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 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 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 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 命的兵土,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 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