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诊断与幼儿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实施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诊断与幼儿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实施大纲.docx(8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诊断与幼儿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实施 大纲目录1 .教学理念-1-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1.1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1-教学与育人的统一-1-1.2 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1-.课程介绍-2-1.3 课程的性质-2-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2-1.4 课程的历史与文化传统-2-课程的前沿与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1.5 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3课程可能涉及到的道德伦理关系31.6 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4.教师简介-4-2 .先修课程-4-.课程目标-4-3 .课程内容-4-课程的内容概要-5-3.1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5-学时安排-7-4 .课程实施错误!未定义书签。5 .学生课程学习要
2、求-82-.课程考核错误!未定义书签。6 .学术诚信规定-83-考试违规与作弊-83-6.1 杜撰数据、信息处理等83(3)掌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4)掌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5)掌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基本途径。7.1.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 总体目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目标设置的依据与原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 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幼儿心理健 康教育的模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难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导入】用健康的三围结构图引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课堂讲授】【课堂讲授】1心理健康的内涵1. 1健康概念(1)键康的初始概念个体自诞生伊始,便祈求健康。然而,对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概念应包括哪些内涵,人 们一直有不同的见解。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 断丰富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类只关注如何适应和征服自然,维护自身的生存。其后,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关心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应运而生。数百年 来,生物医学的巨大成就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成就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 限于过分关注躯体的生物学变化,而
4、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及社会存在对健康的影响。20世 纪初,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健康下的定义为:“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 甚至我国辞海(1989年版)中,也将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 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验和各 种生理指标来衡量。”可以看出这种解释是一种生物医学的模式。(2)健康新概念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迅猛变革,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普遍面临着激烈的 竞争,频繁的应激,快速的生活节奏,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人不堪重负,这对人们的 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
5、中的不 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进而逐步确立了心身统一的健康观,从更全面的角度诠释健康概念。由 此,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 “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 象。”这是对健康较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意味着,衡量一 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她有没有器质性或功 能性异常,还要看他/她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为了加深人们 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规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
6、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元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从这10条健康标准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 一不可。严格地说,没有一种病是纯粹的身体方面的,也没有一种病是纯粹的心理方面的。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况、
7、更高层次的适应和发展,是一种身心健康、社 会幸福的完好状态。(3)亚健康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一一“亚健康”,即一种介 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又称为“次健康”、“疾病前状态”。“第三状态”。 “灰色状态”。“潜临床状态”、“半健康人”等等。它具有以下特征:生理。心理、躯体 均存在活力减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现象,即有自觉症状,但作全面的理化检查又未 能发现异常或处于临床状态,没有出现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因此,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 在对健康人群进行大量调查后,对“健康”的概念作出了如下的阐述:“健康就是精力旺盛 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
8、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有应激能力。”美国 学者杜巴认为:“真正的健康并不是全无疾病的理想境界,而是在一个现成的环境中有效运 作的能力。环境是在不断地变,所谓健康便是不断适应无数每日威胁人们的微生物、刺激物、 压力和问题。”还有学者提出了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能对抗紧张,经得住压力和挫折,能 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使自己的智慧、情感融为一体,生活和精神充满生机,且富有文 明意义。(4) 21世纪健康新概念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 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 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 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
9、的完美整合。在这一新概念中,以生理健康为物质基础并发展;心 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此外,关于死亡的定义,几千年 来的传统观念中,都将心跳和呼吸停止视作人的死亡。现代,随着心脏、肾等器官的功能可 以靠机器维护,还可进行移植,于是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才最后在逻辑上统一了对人体生 命中枢问题的认识,而脑死亡的新概念也更强调了人格生命中的心理因素。这种认识是现代 社会人们对健康概念的全面总结与更新,健康不再仅仅是躯体状况的反映,而且还必须是心 理活动正常,社会适应良好的综合体现。1.2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像人的躯体健康与不健康有明显的生理指标,比
10、如 脉搏、体温,所以要区别心理是否健康并不那么容易。心理健康的参照系是,相对的心理健 康的理想状态是以无心理疾病为准的;而“正常”这一概念不论对于整体还是个体都是有阶 段性的,因为一个人随时都可能产生心境不良,所以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是一条直线。这里 的“正常”是用于评价阶段行为的,不是用来描述某一阶段行为的。要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 尚无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任何情境的心理健康标准,因为人的心理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即使 一个健康的人,也可以有突发性、暂时的心理异常。因此,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心理 问题,心理冲突有如感冒、发烧一样不足为奇。因此,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 则:心理活动与外部环
11、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地反 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的差异;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人的心理活动中认知、 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协调一致;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 相对稳定,行为表现出一贯性。综上所述,我们定义心理健康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 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的调控能力,并 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1.3 心理健康的特点1. 3. 1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
12、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 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1.2.2 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心理健康” 与“心理不健康”不是径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或交叉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 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是渐进的、连续的,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 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1.2.3 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如果我们不注意心理保健,经常出现不良的心理状 态,那么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心理变态和心理疾病;反过来,如果心理有了困 扰或出现失衡时,学会及时自我调整和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就会很快解除烦恼,恢复健康 的心理。1.2.
13、4 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 发展过程。心理健康的水平会随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以及自我保健意 识的发展而发展变化。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2. 1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无心理障碍、对环境 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正如杜威所说:儿童发展不仅是身体成长,更是智慧生长、道德生长、 社会生长的一个整体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 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可见,纲要已经明确把心理健康纳
14、入幼儿健康范畴,科学揭示了幼儿健康的内涵,对幼 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 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 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 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 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 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指幼儿身体的健康,而且
15、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 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正确的健康观”强调一种健康的整体,这种健康观是 与国际社会对健康的新认识相一致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健康会带 来许多心理疾患;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酿成多种疾病,就象有人说的“身 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而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 健康”。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过程就是在儿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心理 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3. 2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原因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
16、 机构要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 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在幼儿园中,保育和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在日常生活 中,很多幼儿园往往只注重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心理卫生保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1)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据调查,相当多的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 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此外,保健医生对全园发病率、营养 计算等非常关注,这样做无疑是有必要的,但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摆在应有位置。据 笔者了解,一般的幼儿园里几乎没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过科学的测查,也仅仅极少数有 规模的幼儿园配有心理
17、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医生,而且很多时候只是形式性,走走过场,而 并非上升到操作层面。可见,目前许多幼儿园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一一医学模式 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 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 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 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严密的、系统的理论支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 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
18、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 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 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止匕外,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 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 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 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 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 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 育
19、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教师们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是零星的,缺乏系统性,也缺乏相对固定的教育时间保证,对 什么是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幼儿容易出现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对 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们很茫然,虽然想对孩子进行 心理维护,却因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无从下手。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 没能扎实地实行,当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出现时,教师们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进一步加 剧了幼儿不良的心理。(3)家园教育的失调性对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家庭往往是“四二一” 式的家庭,一方面,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对孩子呵呼备至
20、,娇宠溺爱;另 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 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很多时候,许多教师与家长的对话中,往往仅指向 学习、身体、纪律方面的问题,很少会涉及到幼儿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部分家长忽视 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 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 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而家长们并不 认为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明显滞后。另外有些家长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一
21、味地欣赏鼓励孩子,造成幼儿不能正确地认 识自己,对老师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严格要求也当成不尊重孩子,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心 理发展。(4)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师与幼儿的师生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美国学者层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 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教师如果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 偏爱、没有同情心和爱心,就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此外,教师的教育方法、 对幼儿的态度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例如:当孩子犯了错就警告、训斥、甚至体罚, 容易使胆怯的孩子睡眠不安、夜惊甚至不愿上幼儿园。此外,教师如
22、果只注重各方面较为突 出的幼儿,也容易使个别幼儿养成骄傲自大的心理,甚至影响孩子间的团结。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园教育着重表现于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健康作为幼 儿健康的标准;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略了功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 的培养;只重视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略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只 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家庭中的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 论断:“幼儿出生后4-6年,是幼儿形成健康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习得 是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关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中国俗语也说:三岁看大,七 岁看老。这时期的
23、心理健康与否,与其长大后能否适应社会、抵御挫折有密切关系。缺乏自 信、缺少热情、行动消极、被动退缩、说谎、多动症、及多攻击性行为等,这些不健康的心 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 的负面影响。联合国专家曾经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 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2. 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一日活动的融合性(1)与游戏活动的融合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自主游戏中, 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 有利于自我意识,开朗
24、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规则性较强的游戏中,幼儿学会克服 困难,面对挫折,能较好的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2)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在纲要各领域的内容与目标中,细细分析都可以看到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与要求,这就从指导思想上看出健康教育需要与其他领域相融合,因此各领域教学活动中潜 在的教育因素以及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 计划时,可通过对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经验的分析,将心理目标与某一领域目标有机 融合,如:“自我意识”的教育,可围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内容在不同阶段 的幼儿,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进行。(3)与
25、日常生活的融合日常生活活动分散、随机、渗透性的特点,为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 定了基础,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心理氛围为幼儿带来安全感;生活环节中幼儿自理能力的 习得,有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个别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在观察分析 的基础上,可以给与适时地辅导与帮助。2. 3. 2各类资源的整合性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幼儿家庭、社区到课程、教 师、幼儿这些教育资源中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些资源通过相互的统整,发挥各自 的优势,则能有效地丰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如:幼儿园根据不同家 长特点与需要开设专题的心理辅导讲座;与
26、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 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启蒙之师,在 幼儿阶段对其健康心理的形成作用毋庸置疑,因此他们的人格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只有家园 一致,通过周围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对其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心理教育事半 功倍。2. 3. 3各种方法的互补性由于幼儿心理发展呈现的差异性,以及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因此教育的 方法也随之出现多渠道,多形式,且需要互为补充。如:为个别幼儿建立个体发展档案,了 解儿童的需要与发展,发现每个儿童心理成长的特点和潜力,为幼儿记录富有个性的成长轨 迹;针对有些幼儿出现的心理偏异倾
27、向,通过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游戏治疗,防止心理疾 患的形成。在集体的教育活动中,探索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养成性、补偿性等 模式。同时在医学、心理理论与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实现向生物一 心理一社会一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3. 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健康稳定、性格特征良好、行为统一协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为:(1)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2)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3)智力正常(4)求知欲强,热爱游戏,善于游戏(5)情绪明朗稳定,善于表达情感(6)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7)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3.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定的原则和依据
28、体现幼儿教育总目标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终身发展从干预到预防社会发展变化与个人适应的关系3.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使幼儿懂得保护心理健康的粗浅知识和技能,纠正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 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 平。3.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小班目标(34周岁)帮助幼儿尽快了解幼儿园环境和生活,让其逐步喜欢上幼儿园,克服入园焦虑,尽 快适应新生活。教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生活卫生常识和自我服务方法,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 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喜欢洗头、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学习刷牙,吃饭时不 说笑等。)满
29、足幼儿独立的需要,教幼儿学习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和扣纽扣,学习洗手洗脸, 入睡时不要爸爸妈妈陪伴等,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引导幼儿逐渐习惯集体生活,培养孩子乐群合群的性格。知道抢别人东西是错误的,理解分享的含义和意义,能与同伴分享玩具、食品和图 书等物品,初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教给孩子日常礼貌用语,使其初步养成文明礼貌意识和行为习惯。知道爱惜物品的意义,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图书、桌椅、花草等物品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幼儿爱父母,爱同伴,爱动植物等,对孩子进行初步的爱心教育。引导幼儿从小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性格。保护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观察事物的兴趣。通过
30、各种活动让幼儿能体验自己的力量和成功后的喜悦,初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让幼儿能体验大自然的美和周围环境的美,不随地扔垃 圾,培养其初步的环保意识。中班目标(4-5岁)能自如地穿脱衣服、鞋袜;能独立洗脸、吃饭、睡觉、玩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等, 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能预见行动目的的合理性,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和行为,并逐步能克服任性。学习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懂得并能做到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跟陌生人走,迷路 了知道怎么办等。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懂得合作和谦让的意义,能体验到合作、谦让的快乐,并能自觉与同伴友好合作从 事各种活动
31、理解相互帮助的意义,能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并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 培养幼儿从小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认识和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培养其勇敢的性格。初步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懂得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知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服从集体利 益,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态度以及喜欢动脑筋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做事认真、有自制力、坚持到底的性格。认识到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理解诚实的含义和意义,懂得应该从小做一个诚实 的孩子。大班目标(5-6岁)教会并逐步能独立洗头
32、洗澡、整理物品,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 性。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祖国和人类的爱的情感,并有初步的“地球村”概念; 培养幼儿善良的性格,能对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无私的援助。教育幼儿遇事冷静,积极设法解决困难,培养其初步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会幼儿在发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安全自救知识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幼 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学习社交礼仪,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做到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说话,能分 享、合作和谦让,会用请求式语言申请参与活动,能理解、宽容别人。能初步理解人与环境、人与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幼儿的环保 意识和对环境的
33、保护能力。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知道嫉妒是一种不良的心态,能做到真心为同伴和朋友的长处或进步高兴、赞美、 自豪和祝贺,培养幼儿你追我赶,积极竞争的态度和性格。引导幼儿认识攻击的危害性,帮助幼儿消除攻击行为。引导幼儿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学习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培养幼儿行动的坚持性和锲而不舍的做事态度。培养幼儿做事踏实、细心、耐心,追求完美的态度和性格,进一步完善其责任感。初步了解小学生生活特点,为升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3. 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爱心教育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交往教育自主自理教育极的自我意识与主观幸福感的教育3. 6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34、的任务面向全体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实施补救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树立全球化观念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3.1 发展性原则4. 2个体化教育原则。4. 3整体性原则。4. 4游戏性原则4. 5保密性原则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5.1 体察幼儿的内心感受5.2 满足幼儿的心理安全需求10.3抄袭和学术剽窃-83-11 .课堂规范-83-课堂纪律-83-11.1 课堂礼仪-84-.课程资源-84-教材与参考书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学术著作85专业刊物错误!未定义书签。网络资源85.学术合作备忘录(契约)-85-5.3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考虑,融洽
35、人际关系5. 4渗透在生活教育之中5. 5幼儿心理发展有其差异性,纠正问题行为必须有的放矢。6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6.1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园一日生活融合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6. 2社区、家庭、幼儿园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开展亲子活动开设家庭心理咨询周日串门子活动对有问题儿童的家庭上门治疗、送教开展学习化家庭建设活动开展“社会模拟活动”6.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开展个别辅导开展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7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
36、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幼儿心理特征:一是尽 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 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这使得我们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游 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 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建立幼儿心 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 、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 使得我们在幼儿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
37、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7.1养成性教育模式7. 1. 1游戏式体验模式:根据总的心育体验目标,围绕其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有规则 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游戏,让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在反复的操作、体验中 获得经验,心理品质得到优化。7.L2情境式体验模式:教师根据心育目标,选择、创设特定的情境,使认识主体在实 践中把自己暂时变为现实的客体,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在这一活动中,幼儿通过角 色扮演,情感迁移,激起内心的真实感受,达到“心”临其境,融“我”入境的体验效果。 教师要创设情境,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幼儿积累多种心理感受与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情 感,良好的心理品质。7. 1.3家
38、园同步体验模式: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 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 ,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 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 的效果更好。7. 1.4典型教育体验模式: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 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 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行为练习体验模式: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
39、,加深幼儿 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7.1.6讲授教育体验模式: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 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 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7. 2补偿性教育模式7.2.1 行为问题的矫治,是指运用奖惩的原则,改变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 教给其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在对这类孩子进行补偿教育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个案观察记录 ,跟踪观察、个案分析报告等形式。7.2.2 通过游戏矫治。就是为幼儿设立一个特别的游戏室,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的将 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
40、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会控制自我 。例如我们开设了 “心理宣泄室”,当个别幼儿遇事想不通时,可以进去打击各种沙袋或在 纸上涂画,借此宣泄心中积郁的怨气、怒气,这种方式要比教师强制幼儿接受说教效果来得 好。还有“游戏治疗”,针对任性、孤僻的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创设趣味性强并有针对性 的集体合作游戏活动,提供有关道具和情景,引导幼儿的行为,疏导幼儿的心理。7. 1. 5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是21世纪的通行证。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作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简要介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置的依据与原则。 阐述幼儿心理
41、健康的基本途径。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提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阅读材料。摘要如下: 一、心理健康的标志自我评价正确。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关系和 谐,无孤独感,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社会适应正常。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不逃避现实, 对困难挑战)。热爱生活,乐于工作意志健全。情绪健康。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能适度地表达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枉、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谦而不卑、自尊自重。人格和谐完整。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 兴趣、人生观等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
42、来,思考问题方式是适中的合理的。智力正常(70)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如何保持心理健康?1. “生活在现在里”。2. “生活在这里”。3. “停止猜想,面向实际”。4. “暂停思考,多去感受”。5. “也要接受不愉快的情感”。6. “不要先判断,先要讲出自己的感受”。7. “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8. “我就是我”。9. “要对自己负责”。10. “向大自然学习”三、心理语丝孩子成长于诚实当中,孩子成长于诚实当中,学会真诚;孩子成长于安全当中,学会信赖;孩子成长于敌意当中,学会攻击;孩子成长于恐惧当中,学会焦虑;
43、孩子成长于羞辱当中,学会自卑;孩子成长于鼓励当中,学会自信;孩子成长于包容当中,学会宽容;孩子成长于赞美当中,学会欣赏;孩子成长于接纳当中,学会爱人; 孩子成长于肯定当中,学会自重; 孩子成长于分享当中,学会慷慨; 孩子成长于公平当中,学会公允;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思考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需是整体性的,高度整合的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表述许多专家众说纷纭,但仔细综合,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 容:积极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对现实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 人、自己)。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以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核 心
44、内容。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其他领域融合的同时,还由应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几年的研究中,我们认为制订不同年龄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有重点地开展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至关重要。根据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我们从自我体验,社会适应体验两方面 制定目标,如下表:自我体验目标小班1、能从外部特征入手,认识自己,喜欢自己2、知道一些表达情绪的表情,不随意生气,苦闹,乐意表达积极愉快的情绪。3、愿意帮助身边的同伴,乐于接受成人,同伴的关心,赞扬中班1、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初步学习评价自己和他人2、学会自然的表达情绪,体验表达情绪的多种方法,会用语言说出自己高兴与不 高兴的事情,掌握一些调节、控制
45、自己情绪的方法。3、乐于帮助同伴,体验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大班1、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愿意学习别人的优点,体验不断进步带来的自豪感,感 受被别人接纳、及帮助别人的幸福感。2、懂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情感,会运用一些方法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3、开朗、合群,愿意结识新朋友,尝试新活动社会适应体验目 标小班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喜欢集体活动,愿意参与生活自理、游戏活动、并能表现自 己2、对感兴趣的活动能持续一段时间,独立完成能力范围的事情3、离开成人不哭闹、不怕黑,不怕生。中1、喜欢集体生活,能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并能主动的表现自己。班 2、对学习活动有兴趣,好问,爱动手,遇到阻碍与挫折
46、不退缩,愿意尝试解决3、愿意遵守集体规则,尝试与同伴在各项活动中的合作行为,体验所带来的愉悦和 成功大1、能对认知、探索活动保持一定的注意力,通过努力完成预定的任务,体验成功的 班 乐趣。2、不惧怕新环境,新任务,能积极面对挫折,为达到一定目的坚持到底,遇到困难 不气馁3、尝试与更多的同伴合作,交流,乐于参加竞赛活动,会带年龄小的幼儿游戏,体 验大带小的快乐。五、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纲要中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均鲜明地提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 关注已有经验的指导策略,因此也应将主体体验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的核心观 念,在我们的探索研究中,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经
47、验为主体,让幼儿在亲身经历中,激 活已有的经验,进行主动、积极的感受、体验,获得丰富的自我、社会适应体验,促进心理 的健全发展。在模式研究中,我们主要以养成性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景,及 提供的外界刺激中引起内心的冲突,通过感受、体验,分享,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 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内容。我们主要以集体教育 的组织形式为研究重点,以幼儿在体验中所处的主客体位置分为以下两个具体操作模式:(1)游戏式体验模式:根据总的心育体验目标,围绕其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有规则 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游戏,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在反复的操作、体
48、验中获 得经验,心理品质得到优化,如:在中班“解绳结”的游戏中,核心目标是遇到阻碍与挫折 不退缩,原意尝试解决,教师提供了不同材料所结的、难易各异的绳结,确立规则:在规定 时间内解绳结,解开一个得一颗星星,教师在交代解绳结的方法以后,幼儿自己选择绳结来 解,一遍游戏后,教师与幼儿讨论,分享感受,讨论围绕你是怎样解开绳结的?,你遇到解 不开的绳结时心里怎样?,怎样做才能解得多?等展开,然后再进行游戏,孩子在一遍又一 遍的游戏中解开难易各异的绳结,每人都在不同层次上获得成功。类似此类游戏,我们都先 根据年龄特点,儿童的发展需要设定心育目标,设计游戏玩法,然后依据交待规则一一幼儿 游戏(体验)一一分享讨论-一再次游戏(体验)一一交流感受(缓解释放)等这一过程模 式进行,两年里,我们共设计了近100个心育体验小游戏,由于其目的明确,易于操作受到 教师们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