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歌行并序》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燕歌行并序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剖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4.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5.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鉴赏并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了解其现实批判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禧(今河北景县)人。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是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2.相关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随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
3、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3.解题“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钟一支曲调的名称,其词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4.了解“边塞诗”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
4、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推(chuang)腓(f旨i)旌旆(jing pei)逶迤(wei yi)玉箸(zhU)蓟北(jl)(二)诵读感悟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汉家/1烟尘/在/东北.汉浒/辞家/敏峨叽穿JL/式自/重/精行、太于/非常4弘菰如揪全/伐技/77椅关,推蒲/透追/蠲石/同D 技射/羽书/飞,瀚海,单于/猎M照/狼也山川/萧条/板/边土.胡骑/凭陵/杂/凤
5、,手。战士/军前/半/元生,美人/怅下丁就/佚口大漠/穷我曜事/腓,孤城/落日/斗兵/殖,身当/恩超/常/轻敌,力尽/关山/来/解月口铁欣/远Q辛勤/人t玉箸/应啼/别符/后口少如/城南/斑/断肠,证人/蓟北/空/回算口边庭/飘飘/那可/度,旭域/苍茫,无所/莎希气/三时/作/阵云,或声/一夜/传/刁十,相看,白刃/血/盼纷,正节/从来/岂/勒射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揩手口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小序1.试分析小序的内容和作用。明确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思考2】整体把握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明确1-8句,
6、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9-16句,写战斗:战斗艰苦,无法解围。17-24句,写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25-28句,写结论:国需良将,兵要体恤。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人:将帅、士卒、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思考3】研读第一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汉家:指代唐朝。烟尘:烽烟尘土,指代战争。非常:不一般。赐颜色:俗语给面子,赏脸,意指格外器重优待。推:撞击。旌旆:军中各种旗帜。逶迤: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绵长。(二)鉴赏诗句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此一句交代了什么?明确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一句写出了什么?明确运用对
7、偶的手法,写出战士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3.鉴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明确这两句通过炼字,交代了战争的紧迫激越。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中间有个什么顺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明确顺序是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思考4】研读第二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半死生:死一半,生一半。腓:变黄,意即枯萎。当:就
8、是身受。恒:常常。(二)鉴赏诗句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明确“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杂风雨”天气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2.“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明确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3.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明确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明确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
9、,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思考5】研读第三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玉箸: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飘飘: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那可度:过不下去,没法生活。苍茫:形容荒凉。杀气:战争气氛。刁斗:是古代军队煮饭的铜锅。(二)鉴赏诗句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写士兵的痛苦:辛勤久,空回首。边疆的荒凉:飘飘那可度,苍茫更何有!战争的酷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2.这一部分主要与运用了哪些手法?明确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3.试赏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中“久”字的妙处
10、。明确“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是否定出征,而是对造成久戍不归的无能边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思考6】研读第四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纷纷:表示多。死节从来岂顾勋:为报效国家而死,哪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功名奖励。(二)鉴赏诗句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反问,突出和强调表达的语气和力度。2.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明确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3.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明确(1)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
11、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作用: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升华了全诗的主旨。【思考7】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明确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
12、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思考8】概括诗歌的艺术特色明确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从全文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败原因在于将领的腐败无能;从全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恃宠贪功形成对比,讽刺那些深受皇恩却不思报国的将领;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突出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的将军的丑态,使诗歌寓意深刻。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
13、调之美。【思考9】阅读与思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塞上听吹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高适李益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问题:这两首唐诗都是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明确(1)抒情方式的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的手法。(2)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高适诗通过描写明丽之景,表现了边塞的和平宁静;通过写明月下的笛声传遍关山,在思乡的同时表现了盛唐的豪情。李益诗通过描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芦笛声的凄清
14、,衬托了征人思乡的迷惘和悲凉。四、明晰主旨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沉痛语不堪多读”五、拓展阅读论唐代边塞诗我国的边塞诗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边塞诗创作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如此丰富的土壤上,唐代的边塞诗迅速发展,最终以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魅力,屹立于我国古代边塞诗歌的最高峰。唐代边塞诗首先体现出来的是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古今往来,战争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范围相当广泛,它不仅涉及到边疆战场和从边作战的将
15、士,而且会触动社会组织的每一个细胞,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为此社会上出现了重武轻文的、以从军为荣的风气。而且军威四震、国威远扬的边塞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三十五),“文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出塞),投身边塞、立功异域也就成为了文人士子追求功业的一条途径。唐代边塞诗中,颂扬战争中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诗歌,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激励着后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边塞诗同时还显现出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一朝抚长剑,万里入荒陬。岂不服艰难,只思清国
16、仇。”(张宣明使至三姓咽面)这种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开启了唐代边塞诗的进步传统,成为一代边塞诗的主题之一。唐代边塞诗中的献身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赋子了边塞诗壮美的风格。身处塞外荒漠,将士们面对的不仅是凶悍强大的敌人,还有来自恶劣气候艰苦环境的考验,唐军将士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强敌和大自然面前,他们都显示出无比的坚强与勇敢。陈羽的从军行与岑参的碛中作都反映出边地将士蔑视艰苦自然条件的英雄主义气概。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民族关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也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和睦相处。初唐时期,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对当时的和亲政策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赞许朝廷所奉行的安抚边
17、疆少数民族的边防政策。杜审言在送和西蕃使中写道:“圣朝上边策,诏谕兵戈偃,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这些向往边疆和平、渴望民族团结,反映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唐代的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它不仅反映西北的战争风云,展现戍边战士的丰富生活,还描绘出大西北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描写西北多民族聚居区的民情风俗。初唐的边塞诗人已经开始以特殊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描摹塞外的风光和景物,唐代第一次大量地把西北山川景物,风习人情介绍给中原地区读者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其开阔的视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他的边塞诗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轮台风
18、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一轮台记事诗歌虽然铸语平常,但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一幅西北边疆风俗画。(摘编自陈娜论唐诗之美)六、素材积累高适名句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4.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高适封丘作5.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闻吹笛6.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7.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8.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高适听张立本女吟9.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七、作业完成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