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学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学教案5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地理学教案5篇七年级地理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学过程批注(一)新课引入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
2、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二)新课讲授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
3、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
4、,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
5、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二、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
6、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作业设计复习小结七年级地理学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德育目标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7、。教学建议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
8、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
9、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教学设计方案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
10、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
11、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
12、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四季划分的教学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
13、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五带划分的教学读图:五带的划分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14、划分的依据探究活动【活动主题】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活动步骤】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成果展示】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七年级地理学教案3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
15、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第一章地球(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
16、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地球形状是:球体。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
17、的具体数字回答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1、什么是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8、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3)只知
19、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6、课堂练习:(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三、纬线和纬度(板书)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
20、判断正确与否。)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
21、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板书北纬N,南纬S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
22、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多媒体展示“低、中、高纬度示意图”。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示例题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七年级地理学教案4【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
23、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
24、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
25、,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七年级地理学教案5复习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
2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复习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2、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复习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课时复习过程:1.海陆分布(1)海陆分布概况地球表面由海洋
27、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
28、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2.七大洲(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3.四大洋(1)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四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2)四大洋的面积比较: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1)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6.板块运动(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习(2)证据: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复习小结: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1)海陆分布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积最大的大洋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