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450252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43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期授课计划年级二年级制定教师时间学科数学教导主任(签字)说明:1、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在整个学期内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2、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于每个学期开学前编写学校授课计划,经教研组长同意后,交教导主任审查,分管校长批准后正式施行。3、同教材的教师可共同制定一个计划,但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栏、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应由任课教师本人填写。4、编写注意事项:(1)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一栏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本学期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与具体要求必须采取的措施。(2)授课内容摘要应根据教学大纲及课本规定的顺序依次填写。教科书名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册次二年级上册出版时间版次2018年7月第1

2、版(一)本学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与具体要求(注明教材起讫的章节或篇目)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测量。2、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会列竖式计算。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掌握角的初步认识,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4、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背诵乘法口诀,并会运用。5、学会认识钟表。(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含知识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10人,其中有5名学生数学学习较认真,有3名学生知识掌握不牢,2名学生数学较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力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

3、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三)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会列竖式计算。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背诵乘法口诀,并会运用。教学难点:1、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会列竖式计算。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背诵乘法口诀,并会运用。(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4、。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

5、导。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五)学期具体授课计划周次教学进度授课内容摘要第1-2周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38周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9周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0-12周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314周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第1516周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第17周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第18周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一搭配(一)第19周第九单元总复习第20周复习第21周考试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总课时数5课时备期9月1日上次第1-2周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6、;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帮助学生

7、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3、量线段的方法。单元课时安排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认识线段1课时练习课2课时课题长度单位课型新授总课时数5节教学目标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3、量线段的方法。教学难点量线段的方法。教具盲文尺第一课时

8、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讨论法备课日期9月1日上课日期9月2日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感受长度这个量:(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比,谁长谁短?(2)提出新问题:一铅笔和教师书写笔至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

9、?(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请同学们拿出盲文尺。(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汇报:了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然后几名学生说一说 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还有两个字“厘米”,这

10、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1)在直尺上找: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在生活中找1厘米: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

11、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举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到3呢?(4)小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5)再操作: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6)小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3、用

12、厘米量。(1)课件展示测量纸条长的方法: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5。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1-2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

13、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设计一、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长度单位:厘米cm1厘米2厘米3厘米7厘米10厘米26厘米1cm2cm 3cm7cm 10cm26cm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米和用米量-上课时间9月3日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启发思考:长边不止20厘米长,该怎么量?(在20提问掌握不好的同学,引起他们的注意,提高他们的上课积极性。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

14、,最后加起来)交流测量的结果。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家。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问:发现了什么?说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5、揭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课件展示: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

15、,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它。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想,1米有多长?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1米。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学生操作:用1米绳子比比,课桌面长边有1米长吗?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2)感知几米的长度: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1米、2米、3老师讲解与学生操作同步,提高学习效率。米的长度给大家看。学生操作:点两人

16、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 和宽分别是几米。(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启 发 思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操作: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 看绳子有多少厘米?小 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并引读:1米=100厘米)2、用米量。(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 度或较长的距离。(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 几条长绳子的长度。(3)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 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 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三、巩固练习:课本

17、练习一的P8第3、4、5题。3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4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5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 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 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 厘米)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厘米适 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认识米和用米量板书设计具:米尺 软尺注:1米、2米、3米、卷尺6米、9米进率: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1m=100cm100cm=1m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线段上课时间9月4日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直观感

18、知。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2、认识线段。(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名绳子、铁丝。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线段都是直的。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3、找线段。(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评。)(2)P5做一做第1题。(并说出判断的根据。)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1、量线段。(1)提出问题

19、: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点名说说,教师示范。(2)学生操作:量一量课本P5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教师巡查指导)。(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提问掌握不好的同学,引起他们的注意,提高他们的上课积极性。老师讲解与学生操作同步,提高学习效率。直尺不能把线段蒙住。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量折线。(1)提出问题: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黑板上画出折线),怎样测量它的长度?(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答:这里面有线段吗?可以看成几条?(3)小结量法:分段测量,再加起来。3、画任意线段: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任意地方止,拿开直尺,标注端点

20、。4、连接指定的两点成线段:转动直尺挨着两点,露出的差不多多,在两点之间画直线。5、P5做一做第2题。6、画指定长度的线段。(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现在我们学习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2)示范画法:纸上合适的地方画左端点,确定线段起点;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0刻度线处按下铅笔,笔尖贴着直尺,往右慢慢画,到3刻度线停止。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强调: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笔尖贴着直尺,把线画直。)(3)学生练习: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线下标注。同桌互查: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

21、5厘米和10厘米。三、巩固练习。1、P6做一做:1题: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画一条。2题: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0刻度线与红旗下的黑点对齐,在3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画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2、P9第6、7题:6题: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7题: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的长一点;再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四、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

22、,怎样画线段。)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练习课上课时间9月7日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2、比一比,按从短到长排列:10米1米5厘米10厘米1厘米50厘米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P7例8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在直尺上比出13厘米)要学生比划出13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那肯定是13什么?(3)还可以怎样想?(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直尺是20复习,出题练习巩固。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米尺1米,身高1米多,教室长9米)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

23、断;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直尺在图上测量)四、单元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知道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说一说为什么)2、知道1厘米和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3、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4、知道用厘米和米表示事物的长度。(例如)5、比较长度的大小时,单位要化统一才能比,不能用数字直接比。跟元角分一样。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10米1米5厘米10厘米1厘米50厘米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练习课上课时间9月8日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说一说前三节课我们曾经量过物体的长度。食指宽(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

24、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厘米米尺长(1)米教室门宽(1)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二、题型练习:指导完成P9-10第8-11题。第8题:(1)理解题意:判断单位对不对。(2)提示思考: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自己练习,加深对长 度的认识。让学生学会估算。26米(篮球场长边28米);50厘米(课桌面长60厘米);3厘米(食指长3-4厘米)6米(教室宽6米);8米(教室长9米);10厘米(直尺的一半长)(3)然后判断事物长度表述是否正确第9题:_(1)理解题意:先估计;再量一量,选择正确的答案画勾。(2)引导估计,然后学生测量、判断。(大门比1米

25、宽,房门比1米窄)第10题:看图理解题意,再提示思考:说得对不对,要看他们测量、读数、计算对不对。逐一引导判断,并引导说出正确说法。第11题:(1)看图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乌龟,提出数学问题)(2)怎样思考?点名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思考。(乌龟爬的是线段,几厘米可以用直尺量出来;)(图上还有蚂蚁的路线,提出数学问题肯定是问什么?)(它爬的路线是折线,可以看成几条线段?怎样测量?怎样计算?)(3)小结:测量多条线段时要标注长度,防止忘记了。三、单元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知道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说一说为什么)2、知道1厘米和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26、3、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4、知道用厘米和米表示事物的长度。(例如)5、比较长度的大小时,单位要化统一才能比,不能用数字直接比。跟元角分一样。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熟悉事物的长度来比较判断食指宽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直尺和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厘米米尺长1米教室门宽1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总课时数30课时9月1日第38周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

27、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相关应用。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单元课时安排1、认识算盘2课时2、加法6课时3、减法7课时4、解决问题5课时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8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课题认识算盘课型新授总课时数2节教学目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

28、步渗透位值思想。标3、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1、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2、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教具算盘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算盘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讨论法备课日期9月7日上课日期9月9日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如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连声响。学生猜一猜后,教师出示算盘图,揭示谜底:算盘。二、认识算盘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谈话:同学们小小的算盘背后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然它这么有魅力,

29、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1)仔细观察算盘,你知道它是有哪些部分构成的吗?教师出示算盘,引导认识框、梁、档、算珠(2)通过游戏巩固出示大算盘:看来大家都认识了算盘,下面我们玩一个看谁说得快的游戏,我指算盘上的某个部分,请你快速说出它的名称。同桌玩一玩。(3)认识上珠和下珠,并介绍上下珠分别表示多少?用谜语导入,学生比较有兴趣。认识算盘,记住框、梁、档、算珠问:梁上面的算珠叫什么?一颗上珠表示多少?梁下面的算珠叫什么?颗下珠表示多少?算盘歌一把小算盘,四周围满框,横卧一根档,竖着许多梁,梁上是上珠,梁下是下珠。颗上珠表示5,颗下珠表示1。同住两人一组,先一人随便拨一颗算珠,另一人说出这个算珠表示几。

30、然后两人互换。三、巩固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四、课堂小结:总结算盘的知识。五、课堂作业。熟记算盘歌。板书设计认识算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算盘上课时间9月10日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有关算盘的内容。二、新授:在算盘上表示1-10(1)师:算盘的个位在哪啊?和学生一起探讨定数位的方法。(必须从左往右依次定位)问:把最右边的一档作为个位有什么好处?定位是用算盘记数的特殊要求。个位在哪里都可以,只要你标记一个档位是个位,其余的数位也就确定了,一般情况下,我们现在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位为个位,依次往左推算,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2)怎样表示1、2?5?9?认

31、识算盘,学习用算珠表示数。学生练习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是用1个上珠表示。6-9依次在5的基础上添加下珠。怎么表示10?10一般不用1个上珠和5个下珠(2个上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这一点和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3)用算珠表示数1、定位2、个位上拨几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拨几表几个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挡表示。拨出563,说说563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4)拨珠的指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说说563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要求学生在算盘上拨563,教师巡视检查。三、巩固练习:1、猜一猜下面几

32、个谜语都与算盘有关,请同学们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1)猜猜我是谁,它有四条边,最爱帮助人,不让珠乱跑。(框)(2)猜猜我是谁,虽然只有它,本领却很多,一个可顶五。(上珠)(3)猜猜我是谁,它是一条线,横在框里面,管住上下珠。(梁)(4)猜猜我是谁,它有许多根,穿着小珠子,噼里啪啦响。(档)2、教师在算盘上拨数,学生读写。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认识算盘板书设计课题加法课型新授总课时数6节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33、。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自相加的道理,正确列竖式。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算盘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加法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讨论法备课日期9月1日上课日期9月11日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了解图文数学信息:二(1)班是2个老师带着35个学生;二(2)班是2个老师带着32个学生;二(3)班是2个老师带着37个学生;二(4)班是2个老师带着34个学生;2、提出问题,列式待算。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就是把学生数和老师数加起来)列式待算:35+2=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1、用小棒来算:拿出小棒,数

34、出35根摆好。以前我们接着把2根小棒摆在35根的右边,今天起变成摆在35的5根的下边,与5根对齐。数一数,是多少根?2、引出新知:以前我们用小棒算出或者口算出来后就直接写得数,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写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3、引导列竖式笔算:通过问题引出新课。低视学生学习竖式的列式,全盲的学生认(1)竖式怎么写?拿算术本,写35+2二的横式,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写,注意空格。像摆小棒的样子:在横式加号下格分两格写35。在十位3的下面前一格写加号,2没有十位就空着,再在5的下面写2,个位5和个位2对齐。然后在+2的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2)竖式怎样计算?先算个位,5+2=

35、7,在2下写7。再算十位,上面十位是3,下面十位没有就是0,3加0得3,得数十位处写3。35+2的得数就是37,37写得与35的数位对齐。(3)最后在横式后写上得数。(强调这步一定不能忘了。)4、交换加数:2+35=怎么列竖式笔算?(过程略,防直接口算先在横式上写得数)5、在算术本上把以上两式各学写2遍,边写边读。教师逐个巡查。6、再试一试:列竖式计算40+8=(过程略)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题:引导第一式的书写和计算,强调不忘横式最后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两式,教师巡查。2题:引导编题,带单位列横式,然后指导竖式的书写和计算。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也就是列竖式计算。竖式计

36、算作用很大,可以算很复杂的加减法。今后我们做加减法时就要有四步:看横式,写竖式,竖式算得数,横式写得数。五、课堂作业。真听讲。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上课时间9月14日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34+4=72+5=3+42=4+95=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起来。)(3)列式待算:35+32

37、=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用小棒来算35+32=:(1)摆小棒:先拿35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3捆右边5根。再在下面对应摆上32根,3捆与3捆对齐,散的5根与散的2根对齐。(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是7;整捆加整捆的,是60。得数是67。2、引导列竖式笔算:(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我们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2)竖式怎么算:先算个位,5+2得7,在得数区个位对齐写7;再算十位,3+3的6,在得数区十位对齐写6;得数就是67。最后在横式上写得数67。3、再试一题:列竖式计算57+40=(引导书写和计算的过程)4、小结

38、: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四、巩固练习:P13做一做1题:看小棒写横式,再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算得数。2题:注意书写顺序:看横式,写竖式,算竖式,横式写得数。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通过摆小棒来进 行学习,学生比较感兴趣。多做练习,熟悉竖 式的书写(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上课时间9月15日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

39、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34+4=4+95=72+22=30+42=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才把两个班人数加起来。)(3)列式待算:35+37=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用小棒来算35+37=:(1)摆小棒:先拿35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3捆右边5根。再在下面对应摆上37根,3捆与3捆对齐,散的5根与散的7根对齐。(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5+7得12,捆1捆余2根;整捆

40、加整捆的,3捆加3捆再加进位的1捆,得7捆。得数是72。2、引导列竖式笔算:(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是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点名试一试,并问为什么这样写。(2)竖式怎么算:先算个位,5+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小1写在横线十位下或得数十位处均可);再算十位,3+3得6,再加进位过来的1,十位得7。摆小棒,来计算,学生比较感兴趣。让学生多读几遍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记忆。得数就是72。3、比较总结:讨论比较: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可以从个位加起。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41、4、尝试练习:P14“做一做”。前2式引导进位的书写和十位相加,末式引导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以及进位。三、巩固练习。1、P15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2、P14“思考题”。(1)结合实例说明题意:18、27有什么特征?(2)启发思考:有这种特征的数还有那些?照样子写几个。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五、课堂作业。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练习课上课时间9月16日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巩固。1、计算:其他学

42、生在练习本上做,后集体订正。56+3=56+23=54+29=48+48=2、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笔算方法。二、题型练习。1、做一做32+6=24+3=5+43=24+61=53+22=37+40=1、学生自己做练习。2、展示:找学生做题,重点说一下对位问题。3、师生总结: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2、图文题:学生摸读,了解题意。找学生列式一起计算。三、课堂小结。在计算的过程中要个位与个位对齐。四、课堂作业:多做练习,加强印象。板书设计32+6=24+3=5+43=24+61=53+22=37+40=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二上课时间9月17日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二次

43、备课一、复习巩固。1、做一做56+3=56+23=54+29=48+48=2、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笔算方法。二、题型练习。1、P16第3题。(1)了解文字和表格信息。(2)根据问题在问号后列出横式,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2、P16第5题。处理练习,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题的书写和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书写和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3、P17第7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P17第8题。要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然后把得数卸载横式下面,最后比多少。教室巡视,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元,但不超过50元。三、课堂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有的同学育旨很快口算出来,就不用笔算。口算不出来,就用笔算。有些题目要求列竖式笔算,就必须列竖式笔算。四、课堂作业:板书设计练习二第六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二上课时间9月18日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巩固。1、列竖式计算:点4名演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后集体订正。86+3=30+20=4+29=48+48=61+25=44+52=2、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笔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