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消化与吸收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消化与吸收概述.ppt(6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第第 六章六章六章六章 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生理学生理学水、水、维生素和无机生素和无机盐:直接吸收直接吸收蛋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脂肪消化消化 吸收吸收 废物排出物排出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第一节 概述六大六大营养物养物质糖、脂、蛋糖、脂、蛋糖、脂、蛋糖、脂、蛋、水、无机、水、无机盐、维生素生素消消化化吸吸收收 机械性机械性消化消化化学性化学性消化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收收缩消化腺分泌消化消化腺分泌消化酶 已消化物已消化物质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的入血管或淋巴管的过程程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系统概述消化
2、系统概述消化系统概述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胃内消化胃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的消化小肠内的消化小肠内的消化小肠内的消化大肠的功能大肠的功能大肠的功能大肠的功能吸收吸收吸收吸收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一般特性(一)一般特性1自动节律性2伸展性大3兴奋性较低4具紧张性收缩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 等刺激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二)电生理特性 1 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pRp)特特 点:点:不稳定不稳定,-40-80mV形成机制:形成机制:K+外流、外流、钠钾泵的生电作用钠钾泵的生电作用2 2基本电节律(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慢波电位)1 1)定义:)定义:在在Rp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
3、肌产生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 的节律性自动去极化的节律性自动去极化 2 2)机制:)机制:肌源性活动,肌源性活动,钠钾泵活动周期钠钾泵活动周期 3 3)起源)起源 :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 4 4)作用:)作用:在此基础上激发动作电位在此基础上激发动作电位,并决定肌肉收缩的频率并决定肌肉收缩的频率膜电位膜电位收缩波收缩波慢波控制动作电位的出现,后者控制肌肉的收缩慢波控制动作电位的出现,后者控制肌肉的收缩3动作电位:Rp 慢波电位 阈电位 Ap-肌肉收缩 1)特点:缓慢,持续时间长)特点:缓慢,持续时间长1020ms 2)形成)形成:去极相去极相:Ca2+内流内流(少(少Na+)复
4、极相复极相:K+外流外流 二、二、消化的神经支配消化的神经支配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消化管平滑肌消化管平滑肌消化腺消化腺消化道壁的消化道壁的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机械感受器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胃肠运动减胃肠运动减弱和消化液分泌减少弱和消化液分泌减少2.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1)节后纤维释放节后纤维释放ACh胃肠运动增强、腺胃肠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括约肌舒张体分泌增加,括约肌舒张 2)分布:横结肠以上是称迷走)分布:横结肠以上是称迷走N,以下称盆神经
5、以下称盆神经3 3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 1 1)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 2 2)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能完成局部反射,中间神经元,能完成局部反射,称称肠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作用: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作用: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4(I)肌间神肌间神经丛经丛粘膜下神经粘膜下神经丛丛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三三.胃肠激素胃肠激素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内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内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放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素。胃肠激素的作用胃肠激
6、素的作用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 生长的作用生长的作用激素名称激素名称分布部位及分布部位及细胞细胞主要生理作用主要生理作用促胃液素促胃液素胃窦、十二胃窦、十二指肠指肠G细胞细胞促进胃液(以盐酸为主)、胰促进胃液(以盐酸为主)、胰液、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运动液、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和胆囊收缩促胰液素促胰液素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空肠空肠S细胞细胞促进胰液中水和促进胰液中水和HCO3-分泌,分泌,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缩胆囊素缩胆囊素十二指肠
7、、十二指肠、空肠细胞空肠细胞促进胰酶的分泌和胆囊收缩,促进胰酶的分泌和胆囊收缩,增强小肠的运动增强小肠的运动抑胃肽抑胃肽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空肠空肠K细胞细胞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的排空,刺激胰岛素分泌制胃的排空,刺激胰岛素分泌(二)组胺与壁细胞上的与壁细胞上的型受体(型受体(H2受体)结合,受体)结合,促进胃酸分泌促进胃酸分泌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口(1)-1(m)一一.唾液唾液(一)唾液的成分和作用(一)唾液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成分:近中性、低渗、水(近中性、低渗、水(99%99%)、粘蛋白、唾液)、粘蛋白、唾液 淀粉酶、溶菌酶淀粉酶
8、、溶菌酶 作用:作用:1.1.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有利于吞咽、引起味觉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有利于吞咽、引起味觉 2.2.清洁和保护口腔,溶菌酶杀菌清洁和保护口腔,溶菌酶杀菌 3.3.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4.4.排泄(碘化钾、铅、汞)排泄(碘化钾、铅、汞)(二)唾液分泌的调节(二)唾液分泌的调节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二、咀嚼和吞咽二、咀嚼和吞咽作用作用:机械性消化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机械性消化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一)咀嚼:(一)咀嚼:咀嚼是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舒缩咀嚼是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舒缩活动,使下颌向上颌方向反复运动的反射性动作活动,
9、使下颌向上颌方向反复运动的反射性动作。(二)吞咽(二)吞咽吞咽分期吞咽分期1.1.口腔口腔-咽:随意运咽:随意运动 3.3.食管上段食管上段-胃:食管蠕胃:食管蠕动2.2.咽咽-食管上段:反射食管上段:反射蠕动:消化道平滑肌顺序舒张和收缩所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第三节 胃内消化胃的分区胃的分区泌酸腺泌酸腺幽门腺幽门腺贲门腺贲门腺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一)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粘液细胞:粘液细胞:粘液粘液壁细胞:壁细胞:HClHCl、内因子内因子主细胞:主细胞: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pH 0.9-1.5)0.9
10、-1.5)胃酸的作用胃酸的作用 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 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素、胆汁、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素、胆汁、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分泌 盐酸在小肠内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盐酸在小肠内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FeFe2+2+和和CaCa2+2+的吸收的吸收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1 1、盐酸(酸(HClHCl)2.2.胃蛋白胃蛋白酶原原HCl和自身激活和自身激活 胃(4)-4,5(s)胃蛋白胃蛋白酶原原胃蛋白
11、胃蛋白酶pH2 活性最活性最强-pH 5 失失活活蛋白蛋白质眎、眎、眎、眎、胨胨、肽肽内因子与内因子与VitBVitB1212结合形成复合物,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保护VitBVitB1212免被免被消化酶破坏消化酶破坏促进促进VitBVitB1212在回在回肠肠吸收吸收3、内因子、内因子pH2pH7HCO-3H+粘液粘液4.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免受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保护胃粘膜免受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HCl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胃溃疡消化期胃液分泌调节消化期胃液分泌调节 头期头期特点:量占特点:量占30%30%、酸度、胃蛋白酶含量都很高,消、酸度、胃蛋白酶含量都很高,消化能力强化能力强 胃期胃
12、期特点:量占特点:量占60%60%、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原含量较头、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原含量较头期少。期少。肠期肠期 特点:量占特点:量占10%10%、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较低。、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较低。食物食物头部感受器头部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迷走中枢迷走中枢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胃腺胃腺胃液胃液(为主)(为主)GG细胞细胞胃液胃液1.头期头期2.2.胃期(神经和体液调节)胃期(神经和体液调节)作用机制作用机制: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底胃体机械刺激 中枢中枢胃幽门部机械刺激胃幽门部机械刺激 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胃腺胃腺分泌胃液分泌胃液 胃幽门部食物化学刺激胃幽门部食物化学刺激 幽门部幽门部G G细胞细胞
13、 胃泌素胃泌素食食物物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短反射短反射短反射短反射3.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食物进入小肠后,食物进入小肠后,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继续刺激胃液分泌。机制机制:机械扩张、分解产物刺激:机械扩张、分解产物刺激G 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刺激胃腺分泌刺激胃腺分泌 胃液特点:胃液特点:量少,占总量的量少,占总量的1/101/10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抑制性因素抑制性因素作作 用用 机机 理理盐盐 酸酸当当pH=1.21.5pH=1.21.5时产生负反馈调节;时产生负反馈调节;盐酸盐酸胃泌素胃泌素,生长素,生长素,促胰液素,促胰液
14、素,球,球抑胃素抑胃素胃液胃液脂脂 肪肪肠抑胃素肠抑胃素:由小肠粘膜提取的抑制胃运动的综合性激素。由小肠粘膜提取的抑制胃运动的综合性激素。高张溶液高张溶液高张溶液高张溶液渗透压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肠肠-胃反射胃反射胃液胃液二、胃的运动二、胃的运动(一)(一)胃运动的形式胃运动的形式1.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保持胃的正常形态和位置;保持胃的正常形态和位置;维持一定的胃内压,有利于胃液渗入食物;维持一定的胃内压,有利于胃液渗入食物;产生其他运动的基础产生其他运动的基础2.2.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 1 1)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
15、积增大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 2 2)意义:有利于胃容纳、储存食物)意义:有利于胃容纳、储存食物紧张性收缩胃的容受性舒张胃的容受性舒张3.胃蠕动:胃蠕动:食物进入胃食物进入胃5分钟出现;由胃的中部开始,到分钟出现;由胃的中部开始,到达幽门需达幽门需1分钟;频率为分钟;频率为3次次/分钟。分钟。作用:作用:磨碎食物磨碎食物(即机械性消化即机械性消化)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利于化学性消化 推进食糜推进食糜(胃排空胃排空)(二)胃的排空(二)胃的排空1 1定义:定义: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1 1)胃排空动力(胃内因素)胃排
16、空动力(胃内因素-胃蠕动)胃蠕动)直接动力:胃内压与十二指肠内压差直接动力:胃内压与十二指肠内压差 原动力:胃运动原动力:胃运动 2 2)胃排空阻力(十二指肠因素)胃排空阻力(十二指肠因素)排空速度排空速度 流体固体流体固体 糖蛋白质脂肪糖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排空时间为混合食物排空时间为4 46 6小时小时2.2.胃排空的控制胃排空的控制食物在胃内促进胃排空食物在胃内促进胃排空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的排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的排空:空:胃酸胃酸 脂肪脂肪 高张溶液高张溶液 食物食物1212指肠壁感受器指肠壁感受器胃运动减弱胃运动减弱肠肠胃反射胃反射1212指肠粘膜指肠粘膜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
17、胞促胰液素促胰液素抑胃肽抑胃肽胃胃排排空空减减慢慢(肠抑胃素)(肠抑胃素)第四节小肠内消化胰液胰液胆汁胆汁小肠液小肠液小肠的运动小肠的运动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分泌胰腺胰腺组成成胰液胰液腺泡腺泡细胞:胞:各种胰各种胰酶 小小导管管壁管管壁细胞胞:H2O、HCO3 无色、无味、碱性无色、无味、碱性外分泌腺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胰胰岛素素(一)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一)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胰液的性质和成分胰液的性质和成分pH8.0,12L/d1.1.碳酸氢盐(碳酸氢盐(HCOHCO3 3-)1 1)中和进入小肠内的)中和进入小肠内的HClHCl,使,使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2 2
18、)为小肠内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适宜)为小肠内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适宜的碱性环境的碱性环境作用:作用:2.2.胰淀粉酶胰淀粉酶甘油三酯甘油三酯甘油甘油+甘油一酯甘油一酯+脂肪酸脂肪酸淀粉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胰淀粉酶胰淀粉酶3.3.胰脂肪酶胰脂肪酶胰脂肪酶胰脂肪酶4.4.蛋白酶原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致活酶肠致活酶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糜蛋白酶单独作用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单独作用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共同作用时将蛋白质分解为共同作用时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多肽和氨基酸(二)胰液分泌调节(二)胰液分泌调节 神经性调节神经性调节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体体 液液 性性 调调 节
19、节 (为主为主)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素作用部位作用部位胰腺胰腺腺胞细胞腺胞细胞胰腺小导管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胰腺腺胞细胞胰腺腺胞细胞分泌特点分泌特点酶样分泌酶样分泌水和水和HCOHCO3 3少;少;酶多酶多水样分泌水样分泌水和水和HCOHCO3 3多;酶少多;酶少酶样分泌酶样分泌水和水和HCOHCO3 3少;酶多少;酶多促分泌物促分泌物HClHCl蛋白产物脂酸钠蛋白产物脂酸钠蛋白产物脂酸钠蛋白产物脂酸钠HClHCl脂肪脂肪作用机制作用机制ACh+MACh+M受体受体IPIP3 3cAMPcAMPIPIP3 3分泌细胞分泌细胞S S细胞细胞I I 细胞细胞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20、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一一)胆汁的成分及其作用胆汁的成分及其作用1.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0.50.5-1-1.0 0l/dayl/day 肝胆汁:弱碱性肝胆汁:弱碱性胆囊胆汁:弱酸性胆囊胆汁:弱酸性 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 胆盐胆盐:胆色素:胆色素:胆固醇:胆固醇:胆结石生成胆结石生成 卵磷脂卵磷脂 无消化酶无消化酶2.2.胆汁的作用(胆盐)胆汁的作用(胆盐)乳化脂肪,增加胰脂乳化脂肪,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肪酶的作用面积促脂溶性促脂溶性VitAVitA、D D、E E、K K的吸收的吸收 促脂肪消化产物的吸促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收: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
21、混合微胶粒促其转运促其转运 (二)(二)胆汁分泌的调节胆汁分泌的调节 促胆汁分泌物顺序:促胆汁分泌物顺序:高蛋白食物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糖类食物。高蛋白食物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糖类食物。神经因素:神经因素:迷走神经迷走神经AChACh肝、胆肝、胆胆汁胆汁 体液因素:体液因素:胃泌素胃泌素 HClHCl入肠入肠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肝细胞肝细胞肝胆肝胆汁汁 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胆汁总量胆汁总量、HCO3HCO3 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素胆囊胆汁胆囊胆汁 胆盐肠胆盐肠-肝循环:肝循环:胆盐胆盐小肠小肠95%吸收入血吸收入血 门静脉门静脉肝脏肝脏肝胆汁肝胆汁三、小肠液的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一)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一)小
22、肠液的成分和作用1 1、小肠液的性质和成分:弱碱、小肠液的性质和成分:弱碱性性 pH7.6 pH7.6 等渗等渗 1-3L/1-3L/日日2 2、小肠液的作用:、小肠液的作用:小肠腺分泌肠致活酶小肠腺分泌肠致活酶随小肠上皮细胞脱落,多种寡随小肠上皮细胞脱落,多种寡糖酶和肽酶进入小肠腔。糖酶和肽酶进入小肠腔。(二)小肠液的分泌调节(略)(二)小肠液的分泌调节(略)3 3、四、小肠的运动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的运动形式(一)小肠的运动形式1 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2 2分节运动:以多点环行肌同时舒缩活动为主的节分节运动:以多点环行肌同时舒缩活动为主的节 律性活动。律性活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23、,便于对食物进行化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小肠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促进小肠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作用作用3 3蠕动、蠕动冲蠕动、蠕动冲蠕动:蠕动:0.5-2.0cm/s 0.5-2.0cm/s 近端蠕动速度近端蠕动速度远端远端 通常进行几厘米后消失通常进行几厘米后消失 将食糜向消化道下端推送将食糜向消化道下端推送大肠的功能大肠的功能1 1、吸收水和无机盐;、吸收水和无机盐;2 2、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3 3、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
24、,形成并、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 暂时贮存粪便。暂时贮存粪便。第五节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二)小肠运动的调节(略)二二.大肠液及细菌的作用大肠液及细菌的作用 大肠液由大肠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大肠液由大肠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的,和杯状细胞分泌的,pH8.3-8.4pH8.3-8.4主要成分主要成分 分分 泌泌 粘液、碳酸氢盐、少量二肽酶和淀粉酶粘液、碳酸氢盐、少量二肽酶和淀粉酶作作 用用 粘液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粘液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三、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三、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一)大肠的运动形式(一)大肠的运动形式混合运动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袋状往返运动推进运动推进
25、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 大脑皮层、脊髓骶段大脑皮层、脊髓骶段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排便中枢排便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效应器盆神经、腹下神经盆神经、腹下神经 盆神经盆神经(+)阴部神经阴部神经(-)结、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结、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排便排便(二)排便反射(二)排便反射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排便反射排便反射第六节第六节 吸收吸收 一一.吸收吸收的部位的部位 口腔、食道:口腔、食道:不吸收不吸收 胃:胃:只吸收酒精、少量水分只吸收酒精、少量水分 小肠: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的主要部位
26、,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80%80%水分水分水分水分90%90%盐类盐类盐类盐类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吸收面积大吸收面积大:长长5 57 7米米 皱褶绒毛皱褶绒毛 微绒毛微绒毛 200m200m2 2;停留时间长,约停留时间长,约3 38h8h;食物已被充分消化成可吸收形式食物已被充分消化成可吸收形式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 绒毛伸缩具有唧筒样作用绒毛伸缩具有唧筒样作用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一)糖的吸收 形式:形式:单糖(半乳糖单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果糖甘露
27、糖)机制机制 :继发式主动转运继发式主动转运 途径:途径:入血入血 (二)蛋白质的吸收(二)蛋白质的吸收 形式:形式:氨基酸、二肽、三肽氨基酸、二肽、三肽 机制:机制:继发式主动转运继发式主动转运 途径:途径:入血入血 2Na2Na+NaNa+KK+GGNaNa+葡葡葡葡萄萄萄萄糖糖糖糖血血肠腔肠腔Na+肠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 泵泵葡葡萄萄糖糖(三)脂肪的吸收(三)脂肪的吸收转运方式:转运方式: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淋巴途径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淋巴途径 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血液途径。血液途径。(四)水的吸收8-10L/日,被动吸收,以渗透方式进行(五)无机盐的吸收(五)无机盐的吸收1 1NaNa+的吸收:的吸收:250-300mmol/250-300mmol/日日2 2铁的吸收:铁的吸收:1mg/1mg/日,必须是日,必须是2 2价铁,价铁,VitCVitC、HClHCl促其吸收促其吸收 Tf:转铁蛋白TfR:转铁蛋白受体Ft:铁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