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优秀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第1页,本讲稿共41页本章结构第一节 中小学生气质与教育第二节 中小学生性格的培养第三节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教育思考题第2页,本讲稿共41页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个性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个性系统的特征结构。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是个性系统的自动调节结构。第3页,本讲稿共41页第一节 中小学生
2、气质与教育一、气质的概述二、中小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第4页,本讲稿共41页一、气质的概述(一)气质的概念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对气质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气质作为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反映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第二,气质具有天赋性和后天实践性。第三,气质具有稳定性和一定的可塑性。第四,气质无好坏之分。第5页,本讲稿共41页(二)气质的心理特性1.感受性2.耐受性3.灵敏性4.行为的可塑性5.情绪兴奋性6.向性第6页,本讲稿共41页(三)气质的类型巴甫洛夫提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三种基本特性:强度、平
3、衡性、灵活性。依据这些特征可以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第7页,本讲稿共41页气质心理特性在四种气质类型的表现第8页,本讲稿共41页(四)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1.对身心健康的意义2.教育的意义3.社会的意义第9页,本讲稿共41页二、中小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一)多血质学生特点及引导教育(二)胆汁质学生特点及引导教育(三)粘液质学生特点及引导教育(四)抑郁质学生特点及引导教育第10页,本讲稿共41页第二节 中小学生性格的培养一、性格概述(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第11页,本讲稿共41页(二)性格的结
4、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第12页,本讲稿共41页(三)性格的类型1.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分类机能类型说英国贝恩和法国李波特根据理智、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人的性格中所占优势不同,将人的性格分为三类。理智型的人通常依据理智尺度来衡量一切,用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这种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制力强,处事谨慎。情绪型的人言谈举止易受情绪影响和控制,内心体验深刻,外部反应明显。这类人热情,易冲动,做事大胆,情绪不稳定。意志型的人行为目标明确,做事积极主动,果敢、坚定,有较强的自制力,有时显得呆板固执。第13页,本讲稿共41页2.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向性说
5、瑞士荣格根据个体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还是外部,将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其特点是沉静、反应比较缓慢,处世谨慎,不善交际,适应环境能力差,很少向别人显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特点是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和感兴趣。第14页,本讲稿共41页3.据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独立说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概念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者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而且应激能力强。场依存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
6、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这一类型的人应激能力差。思考:独立说对教学的启示。第15页,本讲稿共41页4.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社会文化类型说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根据人会对社会某一领域产生特殊的兴趣和价值观。将人的性格分为六种类型:(1)理论型的人(2)经济型的人(3)审美型的人(4)社会类型的人(5)权力型的人(6)宗教型的人第16页,本讲稿共41页5.据性格的成分分类特质说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特质说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特质是一个人一贯性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
7、格的测量单位。人的特质的不同产生了人们不同的性格。第17页,本讲稿共41页支持特质学说的有:(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于1937年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时的一种内在倾向。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是由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造成的,是个体互相区别的主要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第18页,本讲稿共41页卡特尔把1万多个形容人格特质的词归类为171个,并归并为35个特质群,称之表面特质。表面特质是可直接观察的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1949年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法对35
8、个表面特质进步分析,获得16个相互独立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根源特质,能通过表面特质去推知和发现,为此卡特尔设计了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用以测量16个根源特质。(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第19页,本讲稿共41页(3)吉尔福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吉尔福特1959年提出人格特质是个体间有所不同的可以辨识而持久的特性。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需要、兴趣、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和生理特点七类特质构成。吉尔福特认为特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特质是可以测量的,一个人所具有的某一特质的量称为特质位置。B.个体的特质位置是变化的,但变化程度是不同的。C.不同的特质具有不同的普遍性。D.不同特质的特
9、质指示物之间的相关系数是不同的。第20页,本讲稿共41页(4)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结合类型与特质的概念,提出了人格的维度理论,将人格特征分为三个基本维度:E维度:内外向;N维度:情绪稳定性(也称神经质);P维度:精神质。艾森克以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于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第21页,本讲稿共41页(5)现代大五因素特质理论大五因素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可以通过NEO-PI-R评定。这五种人格特质是: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第22页,本讲稿共41页(四)性格与气质的
10、关系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作用于性格,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是在性格的情绪性和速度方面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第23页,本讲稿共41页二、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一)遗传与生理的影响(二
11、)环境的影响1.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性格的影响2.学校教育对性格的影响3.文化与社会风气对性格的影响4.自然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三)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第24页,本讲稿共41页三、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一)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二)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三)注意教师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四)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五)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感染和熏陶(六)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及时进行个别指导(七)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第25页,本讲稿共41页第三节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教育一、自我意识概述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三、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第26页,本讲稿共41页一
12、、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是人对自身状态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的成分:一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体验和评价。二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特点、情绪状态、兴趣指向、个性特征等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三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第27页,本讲稿共41页自我意识的作用主要体现为:1.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作用2.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3.对意志发展的促进作用第28页,本讲稿共41页(二)自我意识的结构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观察
13、、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自我体验包括自信、自尊、自卑、自满、内疚、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第29页,本讲稿共41页(二)自我意识的结构3.自我调节和监控自我调节和监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调节和监控作用表现为:发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第30页,本讲稿共41页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中心期
14、(二)客观化时期(三)主观化时期第31页,本讲稿共41页(一)自我中心期这一时期,从出生8个月开始至3岁左右。自我意识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1岁左右,儿童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1周岁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自我意识发展到表象阶段。2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第32页,本讲稿共41页(二)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增强了社会意识,能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学会摆正自己同社会、同别人的关系。伴随社会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第33页,本讲稿共41页小学生自我
15、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1)小学生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2)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3)就自我控制能力而言,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自控能力还不够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来自教师的外在控制力。伴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增强,外在控制力逐渐减少。抵制内外干扰的能力逐渐增强。第34页,本讲稿共41页初中开始,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从外部行为转向自觉地对内在品质、内心世界做出反映。自我意识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飞跃并趋于成熟。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独立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2)自我意识的逻辑性和现实性增强。(3)
16、自我意识开始趋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4)自我开始分化。学生的自我开始分化成“主我”、“客我”或“理想我”和“现实我”。第35页,本讲稿共41页(三)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学生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形成。第36页,本讲稿共41页三、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二
17、)让学生学会接受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自尊、自信心。(三)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四)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五)通过角色互换训练增强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六)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第37页,本讲稿共41页思考题1.解释名词:个性、气质、性格、自我意识。2.有哪几种气质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3.如何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4.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性格?5.性格可以分为哪些类型?6.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哪些成分?7.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第38页,本讲稿共41页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是:(A)乐群性 (B)聪慧性 (C)情绪稳定性(E)恃强性 (F)兴奋性 (
18、G)有恒性 (H)敢为性 (I)敏感性 (L)怀疑性 (M)幻想性 (N)世故性 (O)忧虑性(Q1)激进性(Q2)独立性 (Q3)自律性(Q4)紧张性第39页,本讲稿共41页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一种自陈量表,有成人(共90个项目)和少年(共81个项目)两种形式,各包括四个量表:E-外-内倾;N-神经质;P-精神质;L-效度量表。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第40页,本讲稿共41页四种气质类型表现第一种是强而平衡又兼灵活型,也称“活泼型”。其兴奋和抑制都强,且二者易转化,表现为典型的多血质特征。第二种类型是强而不平衡型,也称“不可遏制型”。其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易兴奋,难抑制,表现为典型的胆汁质特征。第三种类型为强而不平衡又兼不灵活性,也称“安静型”。其兴奋和抑制都强,但二者不易转化,表现为典型的粘液质特征。第四种类型为弱型,又称“抑制型”。其兴奋和抑制都弱,过强的刺激易引起神经疲劳,表现为典型的抑郁质特征。第41页,本讲稿共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