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_孟子_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6435473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PPTX 页数:55 大小:19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课《_孟子_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23课《_孟子_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3课《_孟子_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_孟子_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孟子三章中的其中一篇内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中孟子三章其中一篇。这篇文章自古以来一直是儒家必读经典,它是特殊性与普遍性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其主要的特点是:思想性强,寓意深远。课文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的重要性。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

2、“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逐层推进,通过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最后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二、说学情 本课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气势磅礴。是初中为数很少的文言论说文。然而文言文式的议论文对于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接触较少,初二学生对文言式的议论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文中蕴含的思维的美,论辩的美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

3、就将教学的重点确立在掌握文章严密的论证艺术,体会思维的魅力,并认识它的时代意义上。据此我准备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教师启发点拨为辅助的教学方法。三、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4、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5、理解“天时”“地利”“人和”,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6、体会孟子的思想及社会意义。四、说教学重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2.体会孟子的思想及社会意义。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

4、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教师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来提高语文素养,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教学时,可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最后引导学生研讨先人哲思和文化。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出示孟子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孟子。同学们,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得道多助

5、,失道寡助。(揭示课题)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2、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6、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句的停顿。重点句停顿示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7、下/顺之。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解决词句的翻译,有分歧的我们一会来一起解决。3、学生展示朗读,共同解决字词,检验掌握情况。板块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要求读得流畅,对照注释,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交流释疑。3以“接龙”的形式,翻译文章,教师及时点评纠正。4积累重点文言字词。【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明确: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8、形势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外城环:围【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明确:重点词句: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军备委而去之:弃城而逃【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7、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明确:重点词语:域民:使人民定居下来以:依靠,凭借固国:巩固国防威:震慑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至:极点亲戚: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畔:同“叛”,背叛故:所以【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

10、,攻打那连亲人都背叛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板块四、把握观点,理清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失道”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明确:天时有利的自然条件,如风、雨、季节、气候等;地利有利的物质条件,如城、池、兵革、米粟等;人和众人拥有的士气、斗志,万众一心的精神状况,众志成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等;得道得到仁义,施行仁政,施恩于民;失道失掉仁义,倒行逆施,残暴统治。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和?”明确:做到“得道”二字,即人心向背,对战争有重要意义。、4.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

11、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明确:要素有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5.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以“攻城”的例子,攻方占据“天时”,“环而攻之”方圆三里的小城却“败”,而“守方”“胜”,这是因为守方占据“地利”。从而得出“天时”不如“地利”。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得出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得出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思考:“人和”的实质是什么?明确: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6.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明确: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域民、固国、威天下三个角度从反面强

12、调“人和”的重要性,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有借鉴意义。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8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明确: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证严密,条理清晰。即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揭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然后以“攻城”为例,先从攻方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13、然后从守方说明没有人心团结、众志成城的精神,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守住城池,即“地利不如人和”,这样层层垫高,最终强调了“人和”是三个条件中最关键的因素。进而从“域民”“固国”“威天下”类推到治国也需要“人和”。板块五、赏析语言,总结写法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明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双重否定的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是弃城而逃,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找出文中其他排比句,说说其作用。明确:域民不以封

14、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从反面推论,强调“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板块六、扩展延伸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

15、的新内涵?示例: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板块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课下准备演讲稿。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失道寡助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分清层次,对各部

16、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确主旨。八、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文言文的掌握是中考必考内容,更重要的是,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文明的结晶。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佳作名篇,都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还应有教之以“为人”、“为学”之道。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功之处:1.注重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2教学重难点突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不足之处:1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扩展延伸得不够。2孟子说理文的特点,渗透较少。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呈现给学生更优质的课堂。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