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民风民俗的作文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民风民俗的作文十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写民风民俗的作文十篇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民风民俗的作文十篇,欢迎阅读! 【篇一:傣族的民俗】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信任大家早已听说过,今日我就具体给大家讲讲傣族吧!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子都会主动打招呼,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不骂人更不讲脏话。到傣族做客,还会受到主子“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的时候,门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银体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树叶轻轻洒到客人身上。走进傣族竹楼入座后,老人会给客人的手腕上
2、拴线,以祝客人能祥瑞如意,平安华蜜。傣族最闻名的唯恐是泼水节。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实行泼水节。这一天早晨,人们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群众性的泼水就起先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游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祥瑞的水,华蜜的水,不管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样地兴奋,脸上挂着笑容。傣族的女子对发饰很有讲究,大多梳高发髻,还爱在发髻上插缀鲜花;男士们则爱穿对襟或大襟的无领短衫,肥筒长裤。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楼也小出名气。因为傣族人居住区气温高而竹楼又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旧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
3、惯。傣族还有一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城时,还要实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全村人都像过节一般喧闹。同时还要亲请“赞哈”唱“贺新居”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祥瑞,平安,家道兴盛。傣族的民俗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究。 【篇二:重阳节风俗之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
4、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
5、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态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非常精湛的手工艺术。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原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态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像,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洁,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态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丽。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探究。但从
6、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好像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明显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篇三: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簇新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
7、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假如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当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起先相互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祥瑞、华蜜、健康。大家相互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愿、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
8、了快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美丽、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建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好像也不会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忱、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致的服饰装饰着这片土地,装饰着傣族人民华蜜美满的生活。 【篇四:春游川北民俗文化园】 今日是星期四,是我们北街小学五年级全体同学春游的日子,虽然天空下着绵绵细雨,可它却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春游的心情。因为同学
9、们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我们的目的地是同学们憧憬已久的“川北民俗文化园”,川北民俗文化园位于广元市利州区东坝雪峰境内,占地1000多亩。从学校动身,大巴车在马路上欢快地疾驰着,车上不断传出嘻嘻哈哈欢乐声和美丽的歌声,窗外到处翠绿一遍,让人目不暇接。车行也许走了30分钟左右,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走进川北民俗文化园内,一阵阵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呼吸着簇新空气,眼前到处是翠绿一遍,圆内风景优雅,特殊是那后面的几座山,重重叠叠,高耸入云。后面的人工湖更是漂亮,它澄澈透底如同一面镜子,漂亮极了。湖内鱼儿欢腾,间或飞鸟从湖面拂过,更为川北民俗文化园增加了几分朝气。又说那更美的,便是那些奇
10、异的花朵和那数不清的树木,花儿红的红,绿的绿,黄的黄,紫的紫,蓝的蓝,象一条条丝带铺在人工湖和林荫小道的四周。而树木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有松树、白桦树、白杨树、桃树梨树等等好多我们都叫不上名来。树蒙在山的四周,一棵是深绿色的、一棵是淡绿色的、一棵是浅红色的、一棵是黄色将山包袱着,真是美轮美换。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林荫长廊和坎坷的小道往里走,到处都是一遍由鲜花点缀绿色的海洋,间或还可以看到叫不上名的小动物从林中急驰而过,伴随着同学们的惊呼声,为我们的春游增加了无限朝气。一路说说笑笑我们来到了宿营地,同学们将各自带的食物和饮料拿出来放在一起,共享着这特别的午餐。在结束我们的春游之行的时候,园内几个醒
11、目的大字“这不是九寨沟!”让我深受感动。是啊,这里不是九寨沟,但它漂亮的景色却能和九寨沟比美。这是我们每一个广元人的傲慢和骄傲,广元愿你越来越漂亮。 【篇五:我家乡的元宵节风俗】 今日是元宵节,但是元宵节的祝愿在昨天就川流不息得到来了那是因为在我的家乡(临海),我们的传统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这说起来还有个传闻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我们家乡(台州)抗倭时,曾准备过完元宵节攻打倭寇,战机密被泄露后倭寇确定元宵节当晚趁百姓过节、戒备放松时大举进攻台州府城临海。戚继光又截获了倭寇的信息,确定将计就计,于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过元宵节。正月十五,过罢节的百姓躲了起来、众将士在
12、临海县城设下埋伏,倭寇进犯时整个城市红灯笼高挂一派过节气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军来了个瓮中捉鳖,大败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窜,恰被潜藏在白水洋上峰岭的戚家军再次予以重击。这就是着名的上峰岭战役。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就将元宵节改为正月十四过了。这个传闻是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去上峰春游参观戚继光纪念祠堂时,当地的百姓讲给我听的。传闻归传闻,原委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习俗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说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节,一般的地方习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乡,我们元宵节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们独特的习俗。糟羹分咸羹和甜羹两
13、种,咸羹我们方言又名“菜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豆面,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呵呵,好多年没有吃了,这么一说,口水就出来。哎呀呀当然,元宵节观灯、舞狮子、踩高跷也是习俗,还是很喧闹的。我小时候有一个爸爸自制的高跷,每年元宵节都会拿出来玩的,惋惜呀,后来被我们弄坏了!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喧闹,真快乐。 【篇六:我家乡的元宵节风俗】 提起元宵节,我想起了一个特别好玩的传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错飞到人间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村里的人以为是一只坏鸟,就把他杀死了。这
14、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让天兵去把那村庄给烧了。仙女听到了玉皇大帝的话,就让一个神仙变成老奶奶到村里报信。神仙到人间跟村里的人说,在村里村外点上篝火,才能免去灾难。他们根据神仙说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还没有放火,他们就放起火来了,自己烧自己。玉皇大帝乐得哈哈大笑。这个小村庄真的免去了大难。这个事情流传开来,就有元宵节了。这就是传闻,不是真的,真的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印度人信佛,他们成佛的人,把他们烧成骨灰,扒一扒,有一个像珍宝一样的东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这事后来流传到中国的汉朝,民间也有了佛教的活动。舍利子的事情被汉朝的皇帝知道了,他们也在皇宫,张灯结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着
15、很好玩,也跟着玩,张灯结彩,但是没有舍利子,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放篝火的玩法。就演化成后来的元宵节。唐朝的元宵节是最喧闹的,他们有宝马香车,灯楼高50米,有50000盏灯,灯楼里有20个房间,过三天,人们都到街上玩。宋朝是过五天,他们过的也很喧闹,也是在街上玩,玩法许多。明朝是过十天,从初八玩到十七。正月十五,人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耍龙,狮,放烟花,踩高跷,扭秧歌。对了,张灯结彩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活动,而扭秧歌是后来的风俗。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南方的风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别人家偷,别人望见也没事,但是男生不能偷。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滚冰是最有意思的了
16、,我上冰上一滚,我的头都滚晕了。打花脸也很有意思,你给我打,我给你打,打来打去特别好玩。 【篇七:重阳节风俗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记。重阳节时人们还喜爱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牢固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
17、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祥瑞”。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
18、,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简单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需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渐渐稀见了。其改变的因由也许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将来生活赐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篇八: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子就知道客人要留
19、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子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假如不懂这个规则,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子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子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客人一般到主子家做客时,主子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子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许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忱接待你的。 【篇九
20、:苗族的民风民俗】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日我就带大家领会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非常注意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子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需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爱吃肥肉,可以说明状况,主子不牵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特别热忱,最忌浮华与虚伪
21、。主子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恭候;客人到家门,男主子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子,女主子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子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珍贵,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子“苗子”,他们喜自称“蒙”。苗族人的确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忱好客,特别注意礼节的。 【篇十:我家乡的民风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庆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记、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
22、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闻,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终才算心诚。我的家乡浙江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起先,这顿年夜饭要渐渐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始终要吃到深夜。依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妙希望之意。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劳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到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