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419682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下面是我整理的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供大家参阅。自然地理实习报告1一、引言20xx年6月24日20xx年6月28日,我们班同学对青岛市部分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相识实习和纪录片观看的教学生活。在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特别充溢有意义的实习生活。通过这几天的实习生活,使我们对自然地理学有了一个全新的、干脆的的相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酷爱和对科学探讨的爱好。二、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1)了解自然地理学概况,驾驭地质、地貌形成原理,学习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的利用等有关学问;(2)相识青岛闻名景

2、点中的显著地貌,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和地貌现状以及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参加科研活动,学会自然地理学仪器如GPS、罗盘的运用,培育学习爱好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三、实习记录及分析1、青岛及崂山的地质基础:本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一部分,作为地盾的基础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经吕梁运动变质而成),主要为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石英片麻岩、白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蛇纹大理岩、石英岩等。这些最古老的基底层在崂山湾沿海一带(下宫至王哥庄)由接连出现。吕梁运动后,本区地壳基础即成为地台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壳基本稳定,但仍以上升运动为主,所以在本区缺少古生代的岩层。到中生代

3、,构造运动剧烈,岩层发生深大断裂,产生断块。本区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发育中生代砂页岩系(莱阳层,在下宫东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证明在中生代,地壳曾有下降,部分地区接受沉积。 在中生代,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本区广泛分布的崂山花岗岩就是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岩浆多次侵入的产物。崂山花岗岩按由老到新的依次分为四个阶段:粗粒斑状花岗岩钾质白岗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崂山花岗岩大都呈脉状沿节理或断裂方向贯入到新老各期花岗岩中。属于喷出岩的有青山组的凝灰角砾岩、凝灰岩、安山斑岩、流纹岩、粗石岩等,分布在青岛市区和石老人等处。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

4、系其次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起先形成的。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炙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起先呈现为现在的轮廓。而今我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改变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崂山经过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天工造化,在大自

5、然的雕凿中,形成了宏伟、壮丽、奇妙、秀丽的地貌形态。山脉以巨峰为中心,向四方延长。按自然走向分为巨峰支脉、三标山支脉、石门山支脉和午山支脉。崂山东部和南部紧逼大海,形成山海相连的独特景观。曲折的海岸,形成了很多岬角和海湾,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攒簇,云雾缭绕;登山观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每当风疾波涌之时,惊涛裂岸,浊浪排空,迸珠溅玉,咆哮轰鸣。古往今来,皆以“山海奇观”称颂崂山。2、崂山北九水的地貌特征:午山四条支脉。花岗岩地貌独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态,比比皆是,被人们誉为“自然雕塑公园”;山海结合处,岬角、岩礁、滩湾交织分布,形成奇丽的山海奇观。 崂山北九水在崂山白沙河上游。白沙

6、河源出山顶北麓,河水经山脚而折流,有九折;人行河畔小路,转折处须涉水而过,亦九涉;每涉一次为一水,故称九水。九水又分内九水、外九水(即北九水)和南九水三路,其中以北九水的景观最为闻名。一水至九水是从水的下游上数的。白沙河的上游为北九水,北九水又有内外之分,自大崂至太和观(即北九水村)为外九水。北九水旅游路途以九水十八潭著称,这里奇峰怪石、悬崖幽谷、深潭激流、飞泉瀑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处大自然的山水画廊。北九水地处巨峰之阴,空气潮湿,气候凉爽,适于生长辽东半岛的植物,素有“小关东”之称,是全国出名的疗养、避暑之地。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

7、。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内九水的尽点靛缸湾亦称“潮音瀑”三个大字。泉水随山势三折而落,最终倾入靛缸湾。湾内水深石壁上,刻有叶公绰写的“潮音瀑”三个大字。湾内水深石碧,呈靛兰色,水味甘冽。在夏秋之交雨水足够时,瀑布宽数米,以移山倒海之势倾入湾中,水沫飞溅,有如细雨,蔚为奇观。崂山是我国闻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闻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地层:零星出露最早的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

8、宫、港东、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分布范围小,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其中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渐渐加厚,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构造: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殊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限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

9、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四周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自然地理实习报告2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渭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环境系xx地理 xxx 第x组)一、实习时间20xx年x月x日二、实习地点翠华山三、实习目的1、复习地质罗盘的运用,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角;2、视察山崩地貌,说明各种山崩地貌的形成缘由;3、相识山地土壤的特点,分析山区土壤

10、的形成缘由;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驾驭堰塞湖的形成机制。四、实习仪器地质罗盘、手持GPS、数码相机五、实习内容1、实习区域概况本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探讨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屹立,险不行攀,中有一自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巡游

11、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丽。湫池四周。古代曾建很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快。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这里风景美丽,

12、清雅幽静,为西安远郊夏日避暑,巡游胜地。2、地质罗盘的运用地质罗盘由 磁针、磁针制动器、刻度盘、测斜器、水准器和瞄准器等几部分组成,并安装在一非磁性物质的底盘上,运用方法如下:a)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走向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然后缓慢转动罗盘(留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摇摆,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的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长的,相差 180。例如岩层的走向为60或240。b)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测倾向时,用罗盘的北端指着层面的倾

13、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即S边)与层面贴紧,放平,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北针所指的读数即为所求的倾向。倾向仅有一个指向,只能用一个数值表示,例如岩层的倾向为150。假如在岩层顶面还是哪个进行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长测望标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如测量底面时读北针受障碍,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S针亦可。c)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角测倾角时,将罗盘竖起,以其长边贴紧层面,并与走向线相垂直,用中指拨动罗盘,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倾角的改变界于0-90之间,如一岩层的倾角为35

14、。d)留意事项在野外测定产状要素,往往只要测量岩层和一切构造面的倾向和倾角,并记录下来。记录的格式:岩层的产状为15035,前者表示倾向,后者表示岩层的倾角。由于走向和倾向相差90,倾向加或减90即为走向,上述岩层的走向是60或240两个数值。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不记录走向的缘由。只有当岩层倾角近于直立时才记录走向。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必需在岩层露头上测量,不能在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分露头和滚石,主要是靠多视察和追索,并擅长推断。另外,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假如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

15、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3、3种山崩地貌的形成缘由(1)幽谷是在山崩时,由于两边山体同时倒塌并急速向低处积累,使其阻隔而形成了气流墙,因此,在幽谷内气温低,湿度大,巨石积累,杂乱无章。(2)山崩是在陡峻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土体、碎屑岩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倾倒、崩落等现象,在坡脚处形成了倒石堆或岩屑堆的现象,称为倒塌(岩崩),规模巨大的倒塌称为山崩。在翠华山地区有两套岩石体系,一是距今19亿年前的变质岩,二是距今1.5亿年前的花岗岩,翠华山的主峰就是由花岗岩体组成的。由于花岗岩性脆,一

16、遇到构造运动就会产生节理、断裂和破裂,所以,自从秦岭断裂形成以后,翠华山的山体也在多数次的构造运动中发育了大多呈直立状态的节理和破裂带。翠华山的节理和破裂带的水平方向与秦岭断裂近乎垂直,是南北走向的,所以当太乙河发育的时候,也就从南至北穿越了节理和破裂带,最终注入护城河。由于翠华山所属的地壳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所以太乙河对它的切割是以垂直侵蚀为主的,在河的两岸形成了陡峻的谷坡,在有的地方,由于河流的侧蚀以及受岩石的节理和破裂带的影响,谷坡变成了上凸下凹的反坡。4、山地土壤的特点及形成缘由山地土壤相对于关中平原地区的土壤具有腐殖质丰富,胡敏素和腐殖酸含量相当,富里酸胡敏酸的特点。除部分坡耕地外,

17、腐殖酸均以活性部分为主,其中胡敏酸的游离度很低,富旦酸的则较高。随海拔上升,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胡敏素比例下降,腐殖酸特殊是活性部分明显提高;同一剖面自上而下游离腐殖酸渐渐增多。下层与上层、结合态与游离态、耕地和针叶林与灌丛草甸相比,腐殖酸的芳化度增高。形成这种特征的缘由为随着山地海拔增高,气温下降明显,山地湿度较关中平原湿度大,并且受植被覆盖率高的影响,造成大量枯枝落叶不能彻底分解,生成大量腐殖质。5、山地水文特征及堰塞湖的形成机制本区域水系属渭河水系,径流量以大气降水、山泉水补给为主。翠华山下的峪,称为“太峪”,一条“太河”水系,从终南山奔涌而出。其中堰塞湖是被山倒塌陷的巨石堆阻挡所形成。

18、“堰塞湖”接近翠华山顶,称为“天池”,或“太乙池”、“翠华湖”,水域面积13.8公顷,平均水深7米,是秦岭北坡72峪中,仅存的一处堰塞湖。每年夏季,这里湖光山色,风和日丽,游人们垂钓、划船,尽情享受山野清风。而一到冬季,“天池”被冻成一面宝镜,将阳光反射在融雪峭壁上,闪耀着晶莹的泪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殊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倒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凹凸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如同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非常险要,气概及其磅礴。自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

19、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自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丽。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当地群众称其为“天池”、“水湫池”、“翠华湖”、“太乙池”等。在太乙河上游源头,还有一个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积0.2平方公里,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峻渗透,现已成干枯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一带山崩积累物规模更大,山崩积累体厚达500多米。据初步测算,整个翠华山山崩积累物总体积达3亿立方米,山崩遗迹分布范围约5.2平方公里;目前初步开发范围1.5平方公里

20、,主要集中在天池四周。六、总结通过本次实习,使我将书本所学到理论学问与野外实践操作相结合了起来,再次熟识地质罗盘仪的运用方法,并实地操作了测量岩石走向、倾向、倾角。同时,在行进的途中,利用手持GPS体验了科技的现实运用,增加了实习的乐趣。同学家的互帮互助,增加了班级的凝合力,是相互间更加团结,虽然野外实习很累,但也乐在其中,收获了很多。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一、实习概况为了协作自然地理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问有更加感性直观的相识,我们山西师范高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10级的同学们在高老师、郭老师和卫老师的带领下,到西部进行了为期13天的自然地理实习。本次

21、暑假实习从8月7日起先,从山西师范高校动身,途径杨凌镇、西安市、兰州市、青海省、中卫市、银川市、包头市,经过了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地貌单元。到8月20日结束,返回临汾市。主要相识了倒塌地貌、堰塞湖、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背斜、向斜、断层、草原、沙漠等,不仅使我们见识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和壮丽,也使我们对已学过的地貌学问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二、实习内容1、翠华山倒塌地貌、冰洞与风洞、堰塞湖翠华山是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22、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很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别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态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殊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倒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凹凸错落,植被茂密,通达

23、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自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自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2、刘家峡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倒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所谓“红层”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

24、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匀称的岩层叫做“砂岩”。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美丽。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

25、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倒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样的缓坡。崖面的倒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逝,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3、青海省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

26、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四周山相接。距今20到200万年前形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柔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胡。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四周山地剧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快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于是青海湖渐渐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渐渐变成咸水湖。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光照足够,日照剧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4、中卫腾格里沙漠、草方格沙障

27、中国第4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区东南部,介于北纬3730至40,东经10220至106。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主要属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民勤、武威和宁夏的中卫市。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习惯统称腾格里沙漠。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织分布。其中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残丘及平地占22%。在沙丘中,流淌沙丘占93%,余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为10至20米,主要为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新月形沙丘分布在边缘地区。高大复合型沙丘链则见于沙漠东北部,高度约50至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围与湖盆的边缘,其上植物多为沙蒿和白

28、刺。在流淌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芦苇、沙拐枣、花棒、柽柳、霸王等,生长较巴丹吉林沙漠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岗地区还有大片麻黄,在梧桐树湖一带沙丘间有自然胡杨次生林,头道湖、通湖等地,有1949年后营造的人工林。腾格里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缘由,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凹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

29、、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和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限制,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有,终年盛行西南风,主要害风为西北风,风势剧烈,风沙危害为主要自然灾难,但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潜在优势。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态。在中国的典型应用是宁夏的沙坡头的治理,其治理的起因是为了爱护此地铁路途(如旁边的包兰线)免受沙

30、漠淹埋。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但对于爱护交通干线特别有效。三、实习总结高校的第一次长途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学问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接着学习的热忱。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学问的了解,更深刻相识到了学习自然地理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肯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微环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肯定的了解,合理支配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学会基本的考察报告的写法,充分相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的爱好,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主动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