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 斯大林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自然本体论,遮挡了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卢卡奇复原了历史唯物主义面貌,但把自然本体论作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20世纪的历史运动凸现了实践本体论的内在价值和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及当代意义。马克思/实践本体论/斯大林/卢卡奇从根本上说,马克思批判并终结传统哲学的工作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绽开的,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创立了实践本体论。然而,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受到了种种误会、曲解和非难。精确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拟就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作一新的考察和谛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本
2、体论的探讨。一、实践本身的冲突特征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留意,但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的,却是康德。问题在于,康德的实践概念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与生活的真实关系,不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黑格尔以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建性特征,不仅指出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分,而且涉及实践在改造世界、创建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但是,黑格尔讲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人的活动只是这种抽象理念活动的样式。从根本上说,黑格尔是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人的生命表
3、现为一个与人自身有区分的、抽象的、纯粹的、肯定的本质的经验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176、97页。)。旧哲学之所以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除了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各自的主观缘由以外,还有客观缘由,即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本身就具有冲突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志向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马克思发觉,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时必需进行的基本活动。当马克思把物质生产作为实
4、践的首要的、确定性的形式和根本内容时,他所理解的实践是同自然过程既相联系又相区分的社会过程,是一种自由自为的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物质生产首先是人类调整和限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必定要互换活动并结成肯定的社会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又制约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时,物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物质结果,在这个过程起先时就作为目的在生产者的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是生产者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确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并通过实践活动转变为现实存在。这是一个在实践基础
5、上的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这就是说,生产实践既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又是人和人之间互换活动的过程,同时还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与观念的转换过程。这样,马克思就找到了把能动性、自由性、创建性与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统一起来的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首先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实践把人的目的、志向、学问、实力等本质力气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建出根据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创建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因此,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正如
6、马克思所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176、97页。)。作为人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气转化为对象物,这就是主体对象化。在这一过程中,对象根据主体的要求和须要发生了结构和形式上的改变,形成了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种种对象物。这种种对象物是人在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中创建出来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也就是主体的本质力气通过活动转化为静止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即积淀、凝合和物化在客体中。因此,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
7、体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对象化的结果。在主体对象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非对象化的运动。所谓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气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变更着客体,同时主体也须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干脆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主体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造成人的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形成了人类积累、交换、传递、继承和发展自己本质力气的特别方式—&md
8、ash;社会遗传方式,从而使人类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成果不会因个体的消逝而消逝。而人通过客体非对象化或者说客体主体化这种形式占有、汲取对象(包括前人的活动成果),则不断丰富人的本质力气,从而提高着主体实力,使主体能以新的更高的水平去改造客体。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行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冲突。这种运动形式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从运行机制上看,实践活动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过程而实现的。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
9、握正是通过这三个环节进行的,这三个环节事实上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目的是实践过程之前在人的头脑中预定的活动结果。从目的的形成来看,目的首先是人们对自身须要的意识,同时包含着对客体及其与主体关系的相识。由于外部对象不能现成地满意人的须要,因此人必需依据自己的内在须要对外部对象进行改造。这种改造首先是在思维中进行的,即通过思维操作,歼灭外部对象当前存在的自由的客观性,在思维中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内在须要和主观要求的志向存在,在观念中建立起主体与客体新的统一的关系。这种思维改造对于实际改造来说是一种超前改造,是实践改造外部对象的过程在思维中的预演。这种超前改造形成了实践的目的,并规定了人们活动
10、的目标。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把人的实践过程同自然运动过程区分开来。在自然运动过程中,客体和客观状态及其发展干脆受因果规律制约,事物的现状主要是被过去的事务所支配的,是过去制约现在。人的实践过程却不是一般的缘由——结果的转化过程,而是目的——结果的转化过程,目的作为环节插入客观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作为一种特别的缘由而起作用。在这种特别的因果关系中,目的作为缘由并不指向过去的事务,而是指向一种尚未发生的事务。因此,人的活动并不是纯粹地为过去的事务所制约,而是同时受到将来事务的制约,而将来的事务在现实中还并不存在,它是主体选择的结果。这样,实践过程就表现
11、为一种自由自为的物质运动过程。这种过程变更了客体的自然进程,使其成为主体制约下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主体活动的客观性与客体运动的客观性的本质区分。‘因果关系的运动’=事实上是不同的广度或深度上被捉摸到、被把握住内部联系的物质运动以及历史运动(注: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可以说,整个自然科学就是依据因果范畴建立起来的,离开因果范畴就没有自然科学。但是,人的实践活动总是体现着目的性的活动,离开目的就无法说明人的实践活动,而这种有目的活动与客观的因果性的关系并非犹如冰炭,难以相融。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活动能够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发生的运动(工业),
12、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发生运动,并且我们能给予这些运动以预先规定的方向和范围。因此,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起因果观念,……人类的活动对因果性作验证,……可以说是对因果性作了双重的验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目的是主观的,而它要改造的对象却是客观的。因此,目的不能干脆作用于客观对象,物质力气只能用物质力气来摧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客观对象只能被一种客观力气所变更。手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的客观力气。目的要在外部对象中实现自身,必需依靠手段,但是手段是依据主观目
13、的的要求选定的,只有符合主观目的要求的物才能成为手段。实现不同目的必需运用具有不同功能的手段。同时,手段功能的发挥也必需听从于目的,手段依据目的而运动,并始终为目的所制约。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气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3、203、409、410页。)。因此,手段是服务于目的并为目的所限制的物质运动过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手段就是主体置于自己和客体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递到客体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延长
14、了他的自然的肢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3、203、409、410页。)。因此,手段是人的身内器官的功能与身外自然力的冲突统一。手段由身外的自然物所构成,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功能却是人的身内器官功能的外化,是人的身外器官。正是依靠这种身外器官的作用,人首先占有和支配了一部格外部自然力,把这些自然力变成主体自身的力气,并用这部分自然力去折服其他自然力,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样,人们就可以突破身内器官功能的局限,使主体的力气具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马克思提出要留意社会人的生产器官和批判的工艺史问题,并指出:达尔文留意到自然工艺史,即留意到在动植物的生活中作为生产资料的动植物器官是怎
15、样形成的。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即每一个特别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的形成史,莫非不值得同样留意吗?(注:马克思:资本论(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译本),第374页注。)须要仔细探讨作为手段的工具,创建批判的工艺史,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3、203、409、410页。)。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表明,人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运用人们自己制造的工具,而不是运用自然工具。这说明手段首先是人们过去活动的结果,而后才是将来活动的前提;手段不是自然的自然物,而是凝合了、物化了人的过去活动的自然物。假如说人的身内器官是一种自然器官,那么手段作为一种身外器官却是一种人工
16、器官,是社会人的生产器官(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3、203、409、410页。)。因此,手段与人的肉体器官的关系,不仅是身外器官与身内器官的关系,而且是人工器官与自然器官的关系。只有同时具备过去活动结果与将来活动前提这两种性质的东西,才具备手段的性质。换言之,手段是人的过去活动和将来活动的冲突统一。手段把人的过去活动与将来活动统一起来,把前人活动与后人活动统一起来,就使人的活动具有不同于动物活动的特点。这样,每一代人在运用手段进行活动时,实质上是把前人活动及其成果作为自己的手段,因而每一代人都突破了本身力气的局限,把人类历史上创建的力气的总和纳入自身之中,以类的资格去从事新的活动
17、。这就使人类实力的发展成为一个不断向上的、滚雪球式的过程,形成了区分于生物进化规律的社会发展规律。目的通过手段而实现。实践结果就是在外部对象世界中以客观形式实现了的主观目的,因此实践的结果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现实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自觉地相识、把握和利用客体自身的规律,使客体达到适应主体须要的性质和状态。这样一来,自然界本身潜存着的因果联系,就通过目的→手段→结果的运动被有选择地实现出来了。同自然运动的结果相比,实践活动的结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它具有成败的属性。自然结果仅仅是由缘由引起的,自然运动本身受自然规律支配,不存在违反客观规律的可能性。所以,在这种缘由和结果
18、之间没有成败问题。而实践的结果却始发于目的,而且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目的都没有消逝,并支配着人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人既可能遵循客观规律,也可能违反客观规律,因而实践结果一旦形成,就立刻进入与目的的对比之中。这种对比关系构成实践结果所独有的成败属性。因此,实践结果对实践目的具有反馈作用,人们可以以此或坚决或修正实践活动的目的,反思实践活动。可见,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自然的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活动。人作为主体,其活动根本特点就在于: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理性向主体呈现了可供选择的客体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对各种可能性后果的估计;同时又反映着主体内在须要的多种层次
19、及其实现的可能性,从而确定活动的目标,把客体的可能性和主体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并在活动中把这种可能转为现实。这样,就实现了必定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创建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二、实践本体论的内涵和意义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自然也就是人化自然。毫无疑问,人们并不是在自由自然之外创建人化自然,而是在自由自然所供应的材料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本质力气,建立人化自然。人的实践可以变更自由自然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乃至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但是它不行能消退自由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由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长到人化自然之中,
20、并构成了人化自然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人化自然又不同于自由自然,自由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化自然和人的活动不行分别。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造成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须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气,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化自然的独特性就是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靠性。从根本上说,人化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属于人的对象世界。统一的物质世界本无自由自然和人化自然之分,只是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之后,自然之网才出现了缺口并一分为二,即在自由自然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与它既对立又统一的人化自然。而实践就是自由自然和人化
21、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如前所述,实践不仅使自由自然发生形态的变更,同时还把目的性因素注入到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之中,使自然界的因果链条按同样客观的人类本性发生运转。生产实践虽然不能使自然物的本性和规律发生改变,但却能把人的目的运用到物质对象上去,按人的方式来规范物质转换活动的方向和过程,变更物质的自由存在形式。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仅发觉一个运动后面跟随着另一个运动,而且我们也发觉,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发生时所必需的那些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甚至我们还能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发生的运动(工业),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发生运动,并且我们能给予这些运动以预先规定的方向和范围(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2、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8页。)。在实践中,自由自然这个自由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意人的须要的为我之物,这一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其结果是从自由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然。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换言之,自然的人化强调的不是自然界的改变,而是自然界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属人的性质,不断地被改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成为人的本质力气的确证和呈现。因此,人化自然是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24页。)。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
23、和创建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在主动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建、生产人的社会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24页。)。没有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行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肯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这就是说,自然的人化是在社会之中而不是在社会之外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
24、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95页。)。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变更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界中贯注人的本质力气和社会力气,使人的本质力气和社会力气本身进入到自然存在当中,并给予自然存在以新的尺度——社会性或历史性。在现实世界中,自然界意味着什么,自然对人的关系如何,人对自然的作用采纳了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和范围等,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肯定的社会关系体现在人化自然上,并给自然物一种独特的社会性质。要把人化自然从实践的社会形式中分别出去是不行能的。在现实世界中,自然不仅保持着自然的物质本性,而且被打上了人的烙印;不仅具有客观实
25、在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人化自然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本质上是社会的自然或历史的自然。在属人的对象世界中,犹如自然被社会所中介一样,反过来,社会也被自然所中介。人类社会是在劳动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也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在人类世界中,作为客体的自然其本身的规律决不行能被完全消融到对它进行占有的社会过程中。通过实践,自然进入到社会之中,转化为社会生活的要素,并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自然不是外在于社会,而是作为一种恒定的因素出现在历史过程中;社会的须要归根究竟只有通过自然过程的中介才能实现。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mdas
26、h;首先作为人的干脆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95页。)。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定性。社会发展既不是纯自然的过程,也不是脱离自然的超自然的过程,而是包括自然运动在内的、与自然历史相像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是自然的社会或自然的历史。把自然以及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从社会(历史)中解除出来,也就等于把社会(历史)建立在虚无上。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都是人们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实践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中介,也是两者互为
27、中介的现实基础。一句话,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依据和基础,在人类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人类世界当然不能归结为人的意识,但同样不能还原为自由自然。人类意识、人类社会以至整个人类世界对自由自然具有不行还原性。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实现或表现的。人类世界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实践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它使世界二重化了,创建出一个与自由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不仅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中。如前所述,人类世界是实践中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处在不断的改变发展之中。因此,属人的对象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不断形成
28、更大规模和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相识世界的直观性:他没有看到,他四周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干脆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接着发展前一代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须要的变更而变更它的社会制度;人与自然的统一在每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变更(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77页。),这种活动、这种连绵不断的感性劳动或创建、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77页。)。人类世界对人的生存具有干脆的现实性,所以马
29、克思又把人类世界称为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人类世界的现实性包含着客观性,而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又进一步确证人类世界的客观性,并使人类世界及其与自由世界的关系呈现出历史性。现实性、客观性、历史性、实践性,构成了人类世界及其与自由世界关系的总体特征,其中实践性是根本特征。人类世界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实践构成人类世界的真正的本体。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67—68页。)。正因为人类世界对人的生存具有现实性,而实践又构成了人类世界的本体,所以实践与人的生存状态亲密相关。一句话,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即
30、人的生存本体。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这一论断极为深刻,它表明这样一个真理,即推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详细地说,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动物的存在方式就是其本能活动,是由其生理结构特殊是其活动器官的结构确定的。与此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主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实践成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人的隐私就在实践活动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样——既和他们生产什么
31、一样,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67—68页。)。实践由此构成了人类特别的生命形式,即构成了人类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生存的本体。人的一切包含其生存状态的异化及其扬弃,都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和完成的。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气,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因此,马克思在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的同时,又确认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两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于马克思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异化状态的消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生存论的本体论,即实践本体论。传统的本体论所追寻的宇宙本体是一个
32、不动的原动者,所以它必需断定有一个永恒的不动实体,在感觉事物之外有一个永不变动而独立的实体。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抽象的本体,是一切现实事物背后的所谓的终极存在,事实上是一种不存在的存在。从这种抽象的存在或本体动身,无法相识现实。唯心主义本体论是这样,旧唯物主义本体论也是如此,而且两者是两极相通。正如马克思所说:那样解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每当它们代表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的抽象的和唯心主义的观点中立即显露出来。(注:马克思:资本论(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译本),第375页。)马克思把哲学的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
33、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建了人的存在。因此,马克思并不是以一种抽象的、超时空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存在问题,而是从实践动身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从人的存在动身去解读存在的意义,并凸现了存在的根本特征——历史性。这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所追寻的目标。这样一种本体论所探求的并不是对象、现实、感性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即不是探求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探求对象、现实、感性的存在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即它们存在的意义。意义来自人的生存实践,是对人而言的。换言之,对
34、象、现实、感性与人以及人的生存实践是连接在一起的,本体论与人的生存实践亲密相关。所以马克思认为,对对象、现实、感性不能只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而要同时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并明确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变更现存的事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这样,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便开拓了一条从本体论相识现实的道路。三、斯大林和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行文至此,不能不提到斯大林和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和论述。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和论述在马克思
35、主义史上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被定于一尊,奉为经典,并造就了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卢卡奇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和论述代表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解读马克思哲学的路向,并从20世纪80年头以后,起先影响中国哲学界。所以,我将对斯大林和卢卡奇的观点作一简要评述,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特征以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根本缺陷。从时间上看,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头;从内容上说,这种体系形成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其次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随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被定于一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36、物主义这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形式或正统形式。从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到康斯坦丁诺夫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尽管在局部上有所深化,但在总体框架和根本特征上后者并没有超出前者,事实上后者事实上是以前者为蓝本的。我不否认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并深化了马克思哲学的一些观点,但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这种体系或模式没有反映出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相反它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的哲学及其本体论。详细地说,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中,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探讨自然界的方法和说明自然界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这种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即一种自然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
37、和运用。在斯大林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探讨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探讨社会,应用于探讨社会历史(注: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4、424页。),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探讨自然现象的方法,它相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说明,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注: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4、424页。)。不难看出,斯大林事实上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一种与历史过程无关的自然观,并把这种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在这种所
38、谓的辩证唯物主义中,自然是脱离人的活动的自然,是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自然,事实上就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所说的那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经过这一分别、抽象之后,一种抽象物质便构成了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形成了以自然为基石的本体论。以此为基础,斯大林进行了一系列从自然到社会的逻辑推演:既然自然界的联系和相互制约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那么由此可见,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和相互制约也同样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既然我们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学问是具有客观真理意义的、牢靠的学问,那么由此应当得出结论: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也同样可以相识,探讨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成果是具有客观真理意
39、义的、牢靠的成果;既然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思维是其次性的,是派生的;既然物质世界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意识是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那么由此应当得出结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存在,也是第一性的,而社会的精神生活是其次性的,是派生的;社会的物质生活是不依靠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社会的精神生活是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是存在的反映(注: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6页。);如此等等。这就是说,在斯大林那里,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是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的逻辑运作过程。可以看出,尽管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斯大林没有提到本
40、体或本体论一词,但他事实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自然本体论。这样一来,马克思哲学从社会存在到自然存在的逻辑方向被颠倒了,人的生存方式和状态被忽视了,实践的本体论意义以及人的主体性被遮挡了。这是向以抽象物质为本体的自然唯物主义的复归,是一次惊人的理论倒退,马克思哲学划时代的贡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抛弃了。它表明,斯大林事实上是在用自然唯物主义的逻辑解读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说,苏联模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种抽象的唯物主义,那种解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当它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侈谈世界的物质性时,就已经静静地对上了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
41、义的方向。我不能说斯大林的观点没有一点道理,他终归看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不能同意斯大林的观点。且不说自然观能否作为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斯大林割裂了理论与方法的内在联系,混淆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自然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分。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时,斯大林向我们展示的事实上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自然唯物主义的共同点,并把物质是一切改变的主体这句话当作马克思本人的话加以引用,把它作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事实上这是一段明显的误引,即斯大林把马克思对于霍布斯思想的复述看成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把马克思所批判的观点看成是马克思本人所赞许的观点。在我看来,这不是偶然
42、的疏忽,它表明斯大林并未清晰相识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自然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分。总之,斯大林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理论与方法相分别、唯物论与辩证法简洁相加、并且带有深厚的自然唯物主义色调的自然观。以这样一种解除历史过程的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必定使马克思所关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人类学的自然界不见了,人的实践及其本体论意义被消解了,人与人的关系被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之中,生产方式的发展成了一种神奇的运动过程,历史规律成了一种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预成的肯定安排。斯大林企图通俗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他却简洁地
43、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本体论,并在这条道路上走到了逻辑的终点。卢卡奇对斯大林的哲学思想持一种激烈批判的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卢卡奇的创建性贡献之一,就是确认科学的实践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并把历史唯物主义规定为社会存在本体论,即社会实践本体论。根据卢卡奇的观点,在社会存在中,实践尤其是作为第一实践的劳动,始终占据着基本的、核心的地位,整个社会存在就其本体论特征而言,正是建筑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正是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即把劳动理解为有目的、创建性存在物的唯一的生存方式的理论,第一次奠定了社会存在的特性(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第309、25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把社会存在本
44、体论又称为社会实践本体论。卢卡奇认为,人的劳动总有目的——它定下目的,而这个目的是选择的结果,因此人的劳动表达人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的存在,只表现在使听从物质世界因果规律的客观自然力气运转起来(注: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294、203页。)。这就是说,对象性的劳动包含着人的目的性,存在着客观的物质前提。这是一种能动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它在客观的因果链条中插入了人的目的这一环节,不仅使自然发生形式改变,而且还在自然物中实现人的目的,从而使自然不断地被社会化。同时自然存在对社会存在的限制不会消逝,这里谈的是自然限制的退却,而不是自然的消逝,人类不行能
45、完全扬弃这些限制。这样,卢卡奇就把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纳入实践范畴,从而使实践概念有了实在的内容。卢卡奇的见解与马克思的见解是完全一样的。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占有自然物质的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曾一再强调这个观点,而且将它写进了资本论的定稿。卢卡奇由此认为,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基础:正是劳动把目的性和因果性之间的、以二元论为基础的、统一的相互关系引入存在之中,而在劳动之前,自然界只有因果过程。所以,这一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复合体仅仅存在于劳动及其社会结果中,存在于社会实践中。于是,改造现实的目的性设定的活动就成了一切人类社会实
46、在的本体论基础。(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第14—15、326、472、151、10页。)由于正确理解了实践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卢卡奇便极为强调物质实践、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并通过实践范畴把社会和自然联系起来,力图建立社会存在本体论。劳动概念是我分析的关键,遵循马克思的思想,我把本体论设想为哲学本身,但是在历史基础之上的哲学……人类社会,它的本质就是人的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劳动。这是最主要的新范畴,因为它把一切都包括在内(注: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294、203页。)。卢卡奇的论述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马
47、克思的名言,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至此,卢卡奇回到了马克思,复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来面貌,并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可是,就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时,卢卡奇突然又后退了一步,即把一般本体论或者说自然本体论作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在卢卡奇看来,社会本体论以一般本体论为前提,社会存在本体论只能建立在自然本体论的基础上(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第14—15、326、472、151、10页。)。正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才获得了它的内在的必定性和牢靠性的科学的依据
48、(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第14—15、326、472、151、10页。)。卢卡奇曾对斯大林的哲学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在详细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时,卢卡奇的确不同于斯大林,达到了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新境界。然而,在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唯物主义理解为的关系时,卢卡奇与斯大林又不约而同,具有惊人的相像之处,即卢卡奇最终把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化。这样一来,马克思所批判的自然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竟然反过来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前提和基础了。这的确是一出悲剧,一个对卢卡奇来说好像不该发生可是的确发生了的理论悲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缘由就在于,在卢卡奇的脑海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一种依据时间在先的发生学的考察方法。以此为方法论依据,卢卡奇把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三大存在方式在世界的不行逆过程中的先后次序理解为本体论上进行自我思索的核心(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第14—15、326、472、151、10页。)。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卢卡奇为什么最终把自然本体论作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