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财政政策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期中国财政政策选择.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转型期中国财政政策选择 摘要:转型期财政政策应是一个多目标的政策体系:转型期财政政策必需推动体制转型的进程;必需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需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体制转型对财政政策选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推动体制转型是转型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转型中的经济体制构成了影响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持续改变的体制约束。关键词:宏观调控,财经政策,体制转型转型期财政政策应是一个多目标的政策体系:转型期财政政策必需推动体制转型的进程;必需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需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体制转型
2、对财政政策选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推动体制转型是转型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转型中的经济体制构成了影响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持续改变的体制约束。一、转型期调整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选择体制转型的顺当绽开须要稳定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转型时期宏观经济波动的成因是困难的,不能仅由成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周期性波动说明。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波动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进程有关,并且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关,呈现出阶段性。因此,我国转型时期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的选择也更为困难。一般而言,转型初期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经济衰退,与体制转变的进程有亲密的联系。对激进转型而言,转型初期的经济大幅衰退几乎不行避开,这种大幅衰退是由
3、经济体制的真空造成的。由于激进转型是经济体制(甚至包括政治体制)在短期内完全彻底重建,因此在利益结构和经济关系不确定的状况下,个体参加社会分工和资源安排的活动处于停滞状态。财政政策对此无能为力,因为财政关系本身也处在重建过程中。对于渐进转型而言,转型衰退或者可以避开,或者其程度有限,并且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有效调整以复原增长。针对这种衰退,财政政策应着眼于消退利益冲突,加速推动体制转变进程。在经验了转型初期的经济波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仍在进一步发展转变的状况下,因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经济衰退或经济过热起先成为财政政策作用的重点。在此状况下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是为体制转型的进一步推动以及经济持
4、续发展供应良好的宏观环境。(一)经济发展水平及体制转型进程对财政政策的制约中国面临双重转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转型进程同时对财政政策形成制约。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抑制经济衰退为例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转型过程中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受到制约;在中长期,推动体制转型的财政政策比干脆以经济总量为调控对象的财政政策在抑制衰退或过热方面可以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调控政策的制约。扩张财政政策抑制经济衰退的机制在于以政府支出调动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和个人缺少实现扩张投资和消费必要的剩余资源(储蓄)的状况下,扩张财政只会引起近乎完全的挤出,不能达到扩张总需求的目的。同时,经
5、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间结构失衡和城乡结构失衡造成对扩张财政抑制衰退作用的另一重限制。在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开放投资引进外资的政策比扩张财政在抑制衰退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调控政策的制约使宏观经济波动和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体现出阶段性这一分析也适用于国家内部的各个地方政府,部分说明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的缘由。2、体制转型进程对财政调控政策的制约。扩张财政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扩张效应还取决于消费倾向。体制转型进程可能在两方面抑制消费倾向从而制约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第一,在所得财产税收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备的状况下,社会整体收入安排差距拉大,且个体预期教化、医疗、养老
6、、住房开支规模较大,从而在社会整体以及个体两个层次上抑制了消费。其次,地区间和城乡间体制转型进程不均衡,发达地区和城市因体制转型先进而获得较大的体制收益,落后地区和农村因体制转型不充分而经济效率低下、收入水平低,形成收入和财宝安排的另一种结构化差异,从而也降低了社会整体的消费倾向。因此推动制度化公允安排和减轻体制转型失衡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推动转型进程来增加扩张财政的调控作用。(二)转型期抑制经济衰退的财政政策选择转型期抑制经济衰退财政政策的作用重点是:发挥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有效带动作用,实现内部推动式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对消费的调控和对投资的调控都应当是结构性的;政策除了在短期内实现总量
7、调控的目标之外,客观上在长期可以实现国民经济总供应和总需求的结构性调整。1、财政政策对消费的调控。总体看,我国国民经济总需求结构不均衡,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扩大消费是财政调控在长期内必需坚持的目标。扩大消费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社会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二是扩大边际消费向较高阶层的可支配收入。我国社会较高的储蓄倾向是由较大规模的预期保障性支出以及较大的收入安排差距所确定的,因此提高消费倾向的最主要措施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再安排体制,包括在制度上消退城乡、地区间收入差距。2、财政政策对投资的调控。根据体制转型进一步发展方向的要求,应相对压缩财政投资规模并调整投资结构,以经济总量为调控
8、目标的财政支出扩张应当尽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对企业、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进行诱导,而不应当再以财政收支增量的干脆经济增长效应为主要目标。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的诱导作用取决于财政投资的领域及配套政策。从总体上讲,政府对成熟市场或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所引致的企业投资规模特别有限,并且很可能造成显著的挤出效应。政府应当以潜在高成长产业的初始投资或者以潜在高成长地区的基础设施为主要投资领域,并配套以税收实惠、贴息、政府选购等产业或地区支持政策,带动企业资本跟随财政资金进行大规模投资。潜在高成长产业或地区存在投资门槛较高、市场难以预料或者技术风险较大等显著风险,其高成长性仅仅是企业投资获得的风险溢价,导致企
9、业自发投资规模较小、在该产业或地区的资源配置不足。所以政府的初始投资实际是对企业投资的风险补贴,能够使企业在高成长产业或地区的投资获得超额回报,从而政府投资可以形成显著的诱导效应。(三)转型期限制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选择转型期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主要有两种成因:一是经济过热、投资需求过剩引起的通胀压力;二是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在货币政策之外,必需特别重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构化财政政策以达到限制通胀压力的目标。投资需求过剩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投资过剩由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内资企业的过剩投资造成,其显著特征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下。外部投资过剩在近期主要由
10、我国资本市场旺盛、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引起热钱流入导致流淌性过剩引起。对于后者目前主要由货币政策加以调控,对于前者则必需区分投资主体实行不同的财政调控政策。近期地方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相关收支可以概括为土地财政,必需通过公共财政体制的规范完善加以约束,包括在预算管理体制方面将土地财政纳入地方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则,规范土地出让金支出范围,同时提高各级财政公共服务的支出强度,压缩经济建设支出。针对内资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过剩投资行为,则应当以政府投资、税收实惠、贴息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分产业进行结构性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培育新兴支柱产业部门。高能耗和高资源消耗的经济结构确定了在全球能源和资源短缺、价格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我国面临持续的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同时由于长期的石油价格补贴,使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成品油价格没有充分反映能源的稀缺性,从而成品油价没有形成对高能耗产业的抑制,也没有形成对节能及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有力推动。在近期全球市场高油价和矿产资源价格持续上升的状况下,必需进一步推动国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市场化定价以抑制高能耗、高资源消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以结构化政策推动产业升级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水平,减轻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