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江西李坑导游词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的江西李坑导游词范文.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的江西李坑导游词范文 最新的江西李坑导游词范文 篇1 今日,我们去的旅游点是李坑古村落。这里,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帝尧时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未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慢慢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称坑)两岸,便俗称李坑了。李洞是个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他来此建村后注意教化,培育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
2、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还出了一位状元,叫李知诚,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名饱读诗书,能文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还是明清时外出经营的商人,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苏、上海、广州等地,他们积攒了钱财回来,除了建立住宅处,也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村,渐渐以展成为一个建筑类型很发达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还有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当年号称婺东第一村。下面,请大家随我进村参观。车
3、至李坑路口游客们,请下车。步至中书桥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中书桥,它是婺源现存最古的桥之一,建于北宋未年,是座单孔砖拱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史书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乡省亲,一日闲逛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游戏奔跑过桥时更令人感到胆怯,于是捐资建立了这座稳重大方的砖拱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为中书桥。步至李坑村口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缘由是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
4、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培植水口林,有的还建起水口桥以锁住灵气。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记,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烈不已,格外亲切。引游客进村各位游客,有人说,步入李坑时,仿佛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现李高村260多户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这种建筑布局说明,李坑村过去很讲究风水,因为堪舆术说:水向西流必富。古时候李坑人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的溪畔构筑房屋,这就把他们所希翼的美妙愿望,从村落布局的形态中充分地表现
5、出来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从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样。大多是粉墙、青瓦(时间一长变成黛色)。整体色调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实淡雅的美感,屋顶采纳马头墙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两侧筑起风火山墙,高出于屋顶。同时为避开山墙檐距双向坡顶的屋面高差过大。采纳了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的形式,因为它形似马头,故俗称为马头墙。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们去叩开这幢古屋。这幛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致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
6、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请看,要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非常精湛,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活灵活现;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净和祥瑞,这边的莲蓬,则期望多子多孙。步入大门后为进一步向外人显示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致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非常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活灵活现;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净和祥瑞,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
7、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子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子的富有,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意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便利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子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
8、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实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激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立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致,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子期望生活充溢快乐的心态。我们再细致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
9、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连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恒久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
10、着精致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子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妙心愿。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很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高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闻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犯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见与父母看法不合,爱女或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
11、,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意便乱抛的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特别具体:假如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状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与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指责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
12、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妙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原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头已难以查考,不过最终一次修理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5、铜绿坊: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主子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铜绿坊仿官厅建筑风格,在大门后另外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平常中堂门关闭不开,常人一般从两侧出入,如有达官贵人光临,则打开中堂门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
13、下什么是铜绿。铜绿的化学名称叫缄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做杀虫剂。古代制取铜绿的方法很特殊,用糯米蒸成饭,裹在铜上,时间一长,饭霉烂,剥下来铜的表面上就生成铜绿,然后刮下来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学元素制成。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着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安静6、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独具匠心,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
14、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觉这个条案别出心裁,特殊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子的富有7、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立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纳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纳石础;三是隔扇很朴实,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似。连着它的是南宋武
15、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四周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自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密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溢了灵气。8、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枯,泉水澄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
16、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闻,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弟子,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留意静静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方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忽然缝中流出澄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机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
17、池中,张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是尾巴一扫把旁边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终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最新的江西李坑导游词范文 篇2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几天.勤劳李坑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安家立业 平平安安的好兆头 村里都要实行中秋舞龙的活动。 中秋舞龙从村头起先,带头的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挥着一个圆圆的龙珠 后面由十几名汉子举着纸扎龙灯跟着龙珠舞动,时而高 时而低 时而回旋 纸龙灯的里面有几十支红色蜡烛照亮着 从远处看去就像传闻中的一
18、条巨龙 一位老人带着几个后生在后面敲锣打鼓。每到一家,主子就会燃放,烟花,据说你家的鞭炮 烟花能放多久,纸龙灯就在你家门口舞多久 就意昧着你家来年平安 华蜜。整个舞龙过程要走遍全村的每一户人家,一般会持续到凌晨的2点到3点结束。李坑名品。这道菜采纳黄山特产山珍花菇与石鸡同蒸。花菇是9菇中的上品,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并有降血压、削减胆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称山珍之巧配,甚为珍贵。2详细做法:把石鸡腿入开水锅中略烫洗净,用姜汁、精盐、甜酒、味精拌和腌渍入味,水发花菇去蒂洗净;把石鸡腿排齐在碗中,花菇放在其上,加入熟猪油、鸡汤,上笼旺火蒸15分钟取出,扣入盘中即成。此
19、菜食之9鲜甜润,酥嫩爽口,回味隽永。创制于婺源县李坑村,为闻名风味菜肴,始于唐代。朱子语类载: 婺源俗,岁暮二十六日,烹豕一只祭家先。亦以炙肉及以鱼佐之。详细做法:取五花肉洗净,切成厚半寸、宽约巴掌大小,用竹串之投放佐料(桂皮、茴香、胡椒粉末、白糖、酱油)中稍浸,然后放在刚燃过的糠灰上两面翻动炙烤,烤至肉油滴入火灰即成。烤熟的五花肉,形体收缩,焦黄略红,外脆内松,其味特香。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村落群山环绕,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穿、九曲十弯;青
20、石板道犬牙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景点在其中,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漂亮画卷,是婺源精品线上的一颗绚丽的明珠。 最新的江西李坑导游词范文 篇3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也许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洁的介绍。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
21、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慢慢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缘由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记。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烈不已,格外亲切.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致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
22、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非常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活灵活现;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净和祥瑞,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子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子的富有,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意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便利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
23、堂,是屋子的主子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实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激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立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
24、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致,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子期望生活充溢快乐的心态。我们再细致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子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连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
25、下水道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恒久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致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子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妙心愿。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很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高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闻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
26、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犯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见与父母看法不合,爱女或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意便乱抛的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特别具体:假如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
27、,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状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与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指责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妙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原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头已难以查考,不过最终一次修理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独具匠心,
28、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觉这个条案别出心裁,特殊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子的富有。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立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
29、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纳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纳石础;三是隔扇很朴实,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四周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自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密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溢了灵气。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
30、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枯,泉水澄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闻,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留意静静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方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
31、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忽然缝中流出澄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机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旁边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终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安静。 最新的江西李坑导游词范文
32、篇4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渐渐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简单晕车的。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非常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接着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许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
33、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究竟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这条小溪的水很澄澈,清得可以望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游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进到楼阁里面有许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特别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边有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成为一条溪流。在两条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条堤坝,两条堤
34、坝的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形,两条溪流的出水口像龙头一样。这里的人把它们叫做双龙戏珠。接着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一个商人的家里,这间房子很大,但大门不能对着街道上,因为在古代,假如没有做官的话,家里的大门是不能对着街道的。那时商人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个院子,大门就在院子里面,再从院子的侧门通向街道。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这些木雕上的人头都没有了,因为在以前的一个时候被挖掉的。参观完商人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当官人家里,屋顶有一大块长方形的天窗,长大约有4米,宽大约有2米,这种东西叫做天井。然后我们就去爬山,在山上远眺李坑村。同时我们看到许多农作物:大冬瓜
35、、茶叶、辣椒、黄瓜、丝瓜等。下午我们又到了晓起村,这里主要以樟树为主,到处都能闻到樟木味,这里的木雕没有被破坏掉,因为这家的兄弟俩很聪慧,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扑上,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这样人们就不敢破坏这个雕刻了。在返回黄山的途中,我们望见了农夫伯伯在收割水稻,我们一下子冲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进打禾机里面,很快,这些稻谷都脱了出来。这样又能帮助别人,又能觉得快乐。 最新的江西李坑导游词范文 篇5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人杰地灵
36、。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著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日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至巡游入口 请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桥、石碣、牌坊、柳堤、楼阁、古树误.田园般的景致充溢了清爽、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就是我们李坑的水口。说到水口,我要告知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个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行分割的重要组
37、成部分,是村落景观和风水的重要体现。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道沿着这乡间小道去探寻-下李坑水口的奇妙,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至中书桥不嫌慢步观山景,何妨小坐听溪声。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饱经风雨的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世祖李侃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归养,适闻父丧弃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遂决意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谢
38、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旧矗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爱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磁,传闻建立年头比中书桥更远。李侃归隐后,当题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飞琼指的就是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弯碧波,由碣顶奔腾直下,哔哗的溪水,犹如一道飞泻的白玉,真是美不胜收。至牌坊处美景不胜收,转瞬到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记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记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qu
39、ot;二字。或许有些挚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当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允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当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约王时,理氏商孙理徴,因直言约王的戏暴无道而被处死,其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选。选难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日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
40、,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慢慢被渐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至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中学,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大家看,这里是座门庭坊,号左春坊,对面那座号右春坊,两座对称而建的坊原委是做什么用的?有一点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竖坊是为了纪念旌表有德行的人,这两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孙子。李
41、芾和他的孙子都是翰林诞生,过去祠堂里有块,区题祖孙翰林指的就是他们祖孙俩,有句老话叫翰林不开坊,开坊无抵抗,李芾祖孙俩都是了不得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元军已兵临潭州城下,李带誓死保卫潭州,战至最终,以身殉国,成为我们南宋时期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赠为端明殿高校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尽忠报国之举,在李坑村头建了一座忠观阁,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孙也不愧名臣后裔,登进士,人翰林,仕途春风,官至礼部侍郎。因礼部官员通称春官故这两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山村无尘神仙境,圣地有缘翰墨香"。清静之地,并不清静,过去常有莘莘学子来此烧香叩拜,祷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
42、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词,文昌阁是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坑村的文昌阁始建于南宋初年,当年李侃归隐后,在此建阁,整日读书习文,邀友讨究诗赋,归隐生活,道遥自由,以至元代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的婺源太白曹门人汪泽民站在文昌阁前,睹物思人,感叹不已。建阁区月,星阁高隐。高隐是对侃公的尊称,也寄予了他对归隐生活的憧憬。文昌阁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镜明出资三千两规银,对文昌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进士,潘超、赵文元、李昭炜、江峰青来文昌阁助兴捧场,并当场为文昌阁提对作诗,这些精致的诗、
43、对惋惜都已遗失,只留下李昭炜的这幅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的对子,对子表达了李昭炜对家乡的酷爱和与家乡学子共勉的良好愿望。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阁名气大振,远近著名,于是就有了+亩祠堂、八田阁的说法。村里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以此为傲慢。现在我们进文昌阁里看看。至文昌阁内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关文昌阁历史变迁的简介,背面是我们李坑自宋至清担当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传世著作书目,中堂上这幅清式魁星点斗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闻。传闻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颗星都主管着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举神
44、笔,左手执一方墨斗,只要他这轻轻一点(叫做魁星点斗"),被他点中者就将迎来大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脚下鳏着的这条鲤鱼经他这么一点不就跳过龙门,成龙了吗?这幅图除讲解并描述了一个道教文化中的神话传闻外,还是一幅隐字图,你们看!魁星右手高举的神笔,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笔-左脚后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竖弯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边的斗字吗?这幅魁星点斗图,真是设计奇妙、形态逼真,乃上乘之作。下面请随我上楼参观至二楼,这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过去读书人常来此烧香叩拜,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举中榜,一旦科举及第,便会千里迢迢赶回还愿,诚意可鉴。这里还有我们李吭村18位进士中的8位进士画像
45、,大家可随意看看。登高望远,观景怡情,请各位随我一道上三楼观光,从高处领会下我们李坑的水口风光。清石板路闲逛在乡间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浅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爽、自然、安静的乡村景象,而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虽说走着舒坦,却总让人有一种岁月月悠悠的感觉,总让人想起当年那行色匆忙、外出经商和进京赶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见的乡间道路。据说,徽州人都有一个爱家乡、造福乡里的习惯,一且他们做了官或经商发了财,便会回乡资助公益事业,修桥、铺路、造祠、建亭,善行义举无不乐施。就这样,婺源境内几乎全部的乡间道路,都是青石铺就,曾有人这样形象的比方一路走到头,石路跟到头,出门脚无泥,来家鞋不洗"
46、。至路亭出门想休息,不远找路亭"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常识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间,各种路亭、桥亭、岭亭随处可见,三里一亭、五里一09.段路便有一亭,这些连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为过往行人供应休息的场所,也为进山耕作、砍柴的农夫供应避雨休息便利,很多路亭里有干柴、简易灶,可供路人热饭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庄的路亭,还由村里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请人或轮番烧茶待客,这在民间叫施茶",惋惜今日我们已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了,据说这种做法已持续了好几百年。刚才我们走进路亭,亭子上方有见田二字,什么意思呢?说来话长,这是李坑这支李姓氏族,当年移居南方居所遵守的一句风水术语。相传宣宗的孙子李京,在
47、唐朝灭亡后隐居饶州昌水,为求子孙世代兴盛,确定请人帮助选一块风水宝地择居,结果得乾九二之占即所谓的见田吉称李氏子孙迁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兴盛。因此李京后代笃信九二在田之占,三个儿子分别迁往祁门浮溪新田,婺源严田和浮梁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兴盛,被称为三田李。这里顺便说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后代,李鸿章也曾与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炜过宗亲,但无结果。当年李洞由新田迁居这里,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见田吉择居而取的村名。对面小溪旁那座旋转的小水车,我想许多人在电影中都曾见过其实在当地叫水碓,过去村民们用它来春谷,把稻谷加工成米,他们利用小溪水流做动力,驱动水车转
48、动,从而带动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难想象,过去的农家就是利用这样的原始加工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一带小溪边有五支水确,忙起来日夜不停,非常喧闹。双桥叠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桥叫彩虹桥。因桥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横卧溪上,故名彩虹桥",其实这座桥不是专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来补风水的风水桥,早在明朝景泰年间,村里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资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岗岭桥,解决了村民过岭进庙的问题。而为什么后来在这座桥的后面又建了一座桥呢?说起这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国闻名的堪舆大师、李坑人李景溪。据婺源县志99方伎篇记载,李景溪精通堪舆,曾著阳宅秘诀和雷选心法二书传世,他依据风水学理论水养财"之说,认为一村水口,为一村风水命脉所系,水口紧,则村安财旺,而李坑地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