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6399345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4.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3课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朝的统一(一)秦朝的统一 1、条件(1)客观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2)主观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王嬴政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秦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2、经过 策略:远交近攻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4、秦朝大统一的意义 秦的统一,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

2、疆域的基本版图。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5、郡县制VS 分封制 分封制郡县制传承制度世代相传皇帝任免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划分按地域划分职责范围拥有封地;有行政统治权、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对天子尽务。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有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治地方位授封者的周围郡远、县近,后渐趋一致,郡统县历史作用初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后诸侯割据,导致分裂。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形成,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兼并战争的隐患。(二)秦朝的暴政(二)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穷奢极欲大兴土

3、木,建造宫殿、陵墓。开拓边疆和筑长城,修驰道、直道等工程。征发繁重。加重百姓负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法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2、“焚书坑儒”(1)目的: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巩固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3)影响:是一场全国性的文化大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3、秦二世的残暴残忍昏庸,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

4、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2、楚汉之争(1)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2)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刘邦胜:“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最终击败项羽,取得胜利。项羽败: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统一背景统一进程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其他巩固统一的

5、措施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的暴政秦朝的暴政赋役沉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秦的速亡陈胜、吴广起义秦的速亡楚汉战争认识秦朝的治国思想 A是什么是什么法家思想,突出特征是实行严刑峻法,文化高压,对儒学及其他学派采取高压政策,“焚书坑儒”。B为什么为什么巩固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怎么了怎么了奠定了许多制度创新 义不是因建设的基础,巩固多民族国家发展。过度运用法家思想,统治残暴导致秦短期而亡。(3)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唯物史观A一个集中一个集中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B两对矛盾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三个中央职位三个中央

6、职位丞相、太尉、御史大夫D四个地方机构四个地方机构郡、县、乡、里解读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秦朝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法家思想的影响等基础上形成的。(2)现现代化史观代化史观: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在政治上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3)辩证史观辩证史观:在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经济、形成中华民族、奠定以后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阶级矛盾激化、吏治腐败、禁锢思想等消极影响。(4)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从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从贵族制到官僚制、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社会转型。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

7、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都是国家官员,但他们都负责皇室的日常家族管理,体现了国与家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说明古代政治的本质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故选A;材料主要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BCD项都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2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

8、断性和随意性据材料可知,秦朝为了避讳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体现了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的特点,C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A错误;材料说到的是避讳,未涉及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B错误;材料未涉及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D错误。3“太尉”一职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无人担任太尉。汉承秦制,但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则置,事毕则省。这说明A长期战乱导致将才稀缺B秦汉推行重文轻武政策C秦汉太尉是由皇帝担任 D军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由材料“秦朝无人担任太尉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则置,事毕则省”可知,秦汉时期因为皇帝害怕军

9、权旁落,进而威胁皇权,因此皇帝始终牢牢掌握军权,不愿意让官员担任太尉一职,故选D;长期战乱的局面会让将才辈出,而不是稀缺,排除A;重文轻武是宋代推行的政策,秦汉时期并不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太尉是空缺,而非由皇帝担任,排除C。4近十年来,出土文献的大量涌现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陈胜、吴广触犯秦法,按律当斩。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中,则规定因不可抗的自然因素而耽误的,可免除惩罚。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A出土文献基本印证了传世文献B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C出土文献需要进行真伪的辨析D出土文献丰富了人们的历史认识由材料“出土文献的大量

10、涌现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可知,出土文献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故选D;材料中的出土文献是基本推翻了传世文献的结论,而非基本印证,排除A;材料并未明确表明哪一结论更为可信,毕竟出土文献也有可能是后人伪造,B项错误,排除;料强调的是出土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推进作用,而非其真伪性,C项不符材料主旨,排除。5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材料可以说明秦代A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 B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C私铸货币引发通货膨胀D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根据“丙盗

11、铸此钱,丁佐铸”可知秦代出现了盗铸铜钱的现象,说明秦代的铸币已经有了法定的模式,故选B;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代不允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排除AC;材料不能说明私法审判较为普遍,排除D。6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说明郡县制A保证了君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B解决了中央权职不清的矛盾C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根据“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可得出其强调郡县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郡县制的作用,排除。7下图所示是某一朝代设置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关于该图表述,错误的是()A体

12、现了家国同构特点B中央集权的加强C分工明确,各司其职D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加强了皇权,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项都是正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8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分析,“其后诸侯力政,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如图所示。秦朝统一文字A巩固了秦朝大一统统治B大大促进秦国发展强大C表明中国文字发展成熟D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根据材料和所学,秦统一文字,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统一文字是在秦朝,而不是秦国,排除了;统一文字不是中国文字成熟的表现,排除C;统一

13、文字是在秦统一中国后,排除D。9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前几代分封因血缘关系近,尚能维护中央权威,越往后血缘关系越淡泊,越不能控制,导致中央权力下降,诸侯王即使不合格也不能罢免;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以法治及皇权来维护,不合格官员可以随时撤换。这表明A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分封制不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C分封和郡县是完全对立的制度D皇权传承不再受血缘关系制约从分封制下“诸侯王即使不合格也不能罢免”和郡县制下“不合格官员可以随时撤换”等信息可以看出,郡县制更有利于保证最高统治者的用人权,从而起到加强中央集权 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分封制一度在较长时间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14、,排除B项;分封制和郡县制均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不是完全对立,排除C项;皇位传承仍然受血缘关系制约,排除D项。10琅琊台刻石(下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二十八年(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前219年赢政统一六国,立石刻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借法家思想强化社会人伦秩序歌功颂德以强化君主专制AB C D琅琊台刻石从材料中的“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可以看出借法家思想强化社会人伦秩序,根据“器

15、械一量,同书文字”可以看出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根据“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可以看出歌功颂德以强化君主专制,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赢政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排除含有的A、C、D项。11谥号是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极高的人死去后,按其生平事速进行评定,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秦始皇即位后,认为谥号易导致“子逆父、臣谤君”,因此将谥号制度废除。这一做法A解决了父子君臣间的矛盾B维护了中央政府的威信C杜绝了臣子对君父的威胁D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谥号易导致“子逆父、臣谤君”实际上是有可能损害皇帝的尊严和独尊的地位,所以废除谥号制度是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16、故选D;“解决了矛盾”和“杜绝了威胁”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C;废除谥号制度维护的是君主独尊的地位,而非中央政府的威信,排除B。12秦始皇的暴政统治遭到后世多方批评和谴责,但他制定的皇帝制度及其整合和规范的皇帝观念却被后世继承下来,如皇帝尊称为“圣上”“圣皇”,皇命称为“圣旨”“圣诏”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后世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B君权神授思想能解决君臣矛盾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D皇帝制度及观念利于维护统治后世统治者反对秦朝的暴政,但是却继承了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机器相应的观念,这说明皇帝制度及其观念有助于维护统治,因此被认可,D正确;秦亡于暴政,这是后世统治者批评秦始皇暴

17、政的原因,但不能解释后世统治者继承皇帝制度,排除A;君权神授神话了皇权,并不能解决君臣矛盾,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13秦统一前,在属邦(秦对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蛮夷全部划归于郡下,由国家官吏行使管理职责,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秦朝这一举措有利于A中央集权的加强B地方制度多元化C官僚政治的开创D君主专制的确立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对地方推行郡县制,这一制度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作用,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制度的统一性,B排除;官僚政治在秦统一前就已经出现,C排除;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D排除。故选

18、A。14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A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B国家管理运用法家思想C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D器物制造技术领先全球由材料信息“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可知,这体现秦代整齐划一、严格规范的治国理念,是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故选B;材料涉及陶器、青铜器两方面,AC只说一方面,故排除;D项没有与世界同时期其它文明对比,不能得出此结论。15里耶秦简为秦朝县城的官方文档。从秦朝管理制度角度解读这枚关于里程的秦简

19、,它反映出秦朝A疆域辽阔道路通畅 B君主专制日益弱化C重视对地方的管控 D已经修建统一驰道根据材料可知,秦简详细记录了不同地区间的交通里程,说明秦朝对各地交通的重视,从“管理制度角度”看,这反映了秦朝重视对地方的管控,所以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朝疆域辽阔,所以A错误;“君主专制日益弱化”不符合史实,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秦朝“已经修建统一驰道”,所以D错误。16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 D朝议制

20、度能减少决策失误由材料“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可以看出朝议传统制约皇权,A项正确;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B;C、D项不能体现材料负面影响,排除。17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地线秦国原有的地万官僚体系随之不断扩张。而且,地方官官僚在长期发展中,各自形成了很大的势力范围,不容许世袭贵族通过分封制来染指其利益。这形势A导致世袭制度不断走向灭亡B催生了郡国与封国并立局面C促成了郡县制的实行与推广D埋下了秦朝短暂而亡的祸根秦国原有地方官僚形成很大的势力范围,压缩了世袭贵族通过分封获得利益的空间,这样形成了地域性的利益群体,打击了血源贵族的利益,为之后郡县制的实行和推广提供了条件,C正确;世

21、袭制度直到清朝灭亡才结束,排除A;封国强调的是血缘传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排除D。18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表述符合如图时空的是A秦在处“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B处所示的水利工程“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C秦始皇在处开辟五尺道,加强了西南的交通D秦始皇在派“禄始作此渠,派湘之流而注之融,使北水南合,北舟逾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处为灵渠,是秦始皇时开凿的连接湘江与漓江的水利工程,D项正确;处是长城,使“关中为沃野”的是郑国渠,A项不符合题意;处是郑国

22、渠,“穿二江成都之中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描绘的是都江堰,B项不符合题意;处是都江堰,不是秦始皇在位时开辟的方便西南地区交通的“五尺道”,C项排除。19秦朝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合法”,不仅可以代表皇帝纠劾内外百官,而且可以司察丞相合法,弹劾丞相。秦始皇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迁其位。这说明秦御史大夫A负责郡县两级官员监察B成为皇权专制的工具C承担中央日常监察工作D位高而且权重于丞相材料指出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纠劾内外百官”、“司察丞相合法,弹劾丞相”,可以在“丞相位缺,御史大夫迁其位”,说明御史大夫是皇帝专制统治的有力工具,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到AC所述内容,故排除;御史大夫位次低于丞相和太尉,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