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印象.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印象有人说:苏轼有这样一种魔力,凡是情愿走近他的人,不管是谁,无一例外会被迷得神魂颠倒,无法自拔。所以,我始终不敢轻易谈苏轼,因为我知道从他成名到现在近千年的时间里,肯定有许多汪洋浩博的大师们是他的粉丝,在他们洪钟大吕的评论苏轼言辞中,平凡浅薄如我,一支拙笔无论如何也不敢跻身其中去描绘,去对苏子妄论,更何况评论苏东坡的文章已经毫不吝啬将所能想象到的赞美之词赐予了他,才疏学浅如我,更简单陷入“班门弄斧”的尴尬。可是做了十几载的中学语文老师,每每讲到赤壁赋时,总是会布置学生写“苏轼印象”,而自己总不下水一次,也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于是鼓足志气,姑妄评之吧。那一年,初读念奴娇?赤壁怀
2、古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使我彻底被震撼,震撼于他的天纵奇才。心智未熟如我,实在不可思议,该是一支怎样的如椽巨笔,方能驱浩瀚江山,千古英雄入尺寸宣纸间,而毫无违和之感;该是一种怎样的恢廓胸怀,方能驭浩瀚江山,千古英雄在尺寸宣纸间又铺陈出一个时越古今,地跨万里的雄浑意境。更不用说徜徉其中,儒雅风流的周瑜,华发早生的苏子,一个建盖世奇功,一个抒千古旷达情,无论哪一个对幻想之焰正炽年龄的我都是一种诱惑。所以在那个须要偶像的年龄,被俘获的轻而易主,也是心甘情愿。孔子在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我因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落得个三月不知肉味的下场,当然境地与孔子不同。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老师
3、课堂里关于苏轼的介绍已经不能满意我的须要,我迫切的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苏轼的学问,于是确定买一本宋史,只为读读里面的苏轼传,可是我找遍了一个农村孩子所能找的范围内的大大小小书店,也没能找到宋史。正值悲观之际,机缘巧合,在一个专卖盗版书的小书摊上翻看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无意发觉东坡突围一文,马上花10元钱买下此书。书费加为了买书而多次来回县城车费,就是我一学期的菜钱,记得那时一顿菜费为二角钱。这样的“三月不知肉味”有辱斯文否?据苏轼同时代的人考证,苏轼涉及词的创作约在三十七岁左右,有许多词人走在他的前头,并且毕生务词,可是半路出家的苏轼,只是业余作词,就别有一番洞天,使词意与词境都上了一个档次,最
4、终使宋词有了和唐诗比肩的底气。才高如此,不被震撼就是不合常理了。余秋雨先生的东坡突围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或许会令余秋雨缺憾吧,我越读越丢失了文章里面属于作者自己的文字,只剩下苏轼和黄州结缘的因由。此后在学习赤壁赋时,文字之美已不再使我讶异了,因为真正了解了苏轼“乌台诗案”的始末后,理解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境况,再去读赤壁赋时只剩下敬佩,敬佩他的潇洒和旷达。所以,我至今想起学习赤壁赋的场景是,不记得我的语文老师给我讲授了什么,只记得在他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我泪流满面,同桌问我怎么了的时候,正好老师读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我看向同桌破涕为笑。阴霾散尽
5、,乾坤朗朗,只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一个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在人生巨大落差面前,苏轼没有悲叹是不行能的。可是呀,苏轼在经验了人生磨难和内心的苦痛挣扎后,面对万顷之茫然的浩浩江水,却想到曹操、周郎这样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于是“沧海之一粟”“吾生之须臾”又有何哀?长江之无穷又有何羡?万物皆殊途而同归,“变与不变”“尽与不尽”只不过视察的角度不同罢了。那么汲汲于一时功名,念念于人生短促都不免过于迂腐了,何不共适于清风明月呢?自己做语文老师有十几年了,每每教授赤壁赋总有点近文情更怯的感觉,上此文之前,总想搜肠刮肚的阐述多点赋文里的深
6、层次东西,让学生领悟的多些。可是真的教习此文时又不忍随意附会,怕自己一面之辞,误导了学生,从而是学生对如此千古绝唱的佳作会错了意。于是总是一半缺憾,一半歉意的教授此文的文法学问和艺术特色,而很少,甚至不去涉及文章的深层内涵。至于教学参考资料里面关于此文的评析,也都不敢苟同,总觉得那些俗成的评价还是表层的东西。突然就想起了林语堂先生在其苏轼传中说道:苏轼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是呀,豁达潇洒如此,也只剩钦佩之分了。西清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是的,假如我们仅从这些中学语文课本上选文来走进苏轼,他的确是个后人难望其项背的奇才,可能只有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叹。
7、还好,因为苏轼在贬到惠州时所作的的定风波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中“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喜爱上苏轼的缘由。喜爱他不是因为他的文才,不是因为他的政绩,而是因为喜爱他的随遇而安。自古以来士大夫就胆怯贬谪岭南,苏轼却能坦然面对,把岭南当作自己家乡。来到了惠州之后,他说:“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好像成了他的乐土,一切苦乐祸福,无足留滞,豁然冰释。其实,假如你真的读完宋史?苏轼传,特殊他被贬以后的生活状况,你会突然发觉,这个伟人并不绝尘与苍生至上,一辈子的浮浮沉沉,给了苏轼接触各层人物的机会。苏是自云:吾上可陪玉
8、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纵观苏轼写的诗词文章,不难发觉在苏轼一生中身边总少不了挚友的陪伴,我觉得正是这些陪伴造就了一个豁达的苏轼,所以他才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今日,翻读苏轼与其有人的交往的逸闻趣事,他就像你的邻家大爷,一生颠沛流离、阅尽人世艰辛,最终把这些都化成幽默风趣的笑谈,茶余饭后倚于树根墙角向你娓娓道来,仿佛在讲着别人的故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了解多了你会发觉苏轼这样一个本该让人遥遥仰视的人物,却是那么亲切、那么活泼,好像今日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我们的挚友和邻居,与我们谈笑闲聊,我们身边,到处还见他留给我们的影响,时时还在用着他留给我们的财宝。这就是苏轼的境界,这也才是苏轼留给我们的真正价值。有人说:苏东坡,一个天纵的奇才,一个永恒的灵魂,一个上天对这个宏大民族的宝贵礼物。作为一个天纵的奇才,我们当然该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叹;可是作为一个永恒的灵魂,千年来我们痴迷他的正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境界,及这种人生境界所演化出的那一份亲切和自然,纯真与随性。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忘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