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片区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南片区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方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川南片区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方案(20062010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全国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发挥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强大支撑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川南片区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根据四川省科技富民推进行动的部署,结合川南片区实际,特制定川南片区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方案。一、总体思路(一)总体思路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思路,围绕建设川南畜禽、林果、茶等三大优势农业产业带,以生猪业、水禽业、水果业、林竹业、兔业和茶业等六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突出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初步建
2、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川南畜禽、林果、茶产业带,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培养新型农民,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川南片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推进原则1、突出优势,合理布局立足川南实际,突出畜禽、林果、茶三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差异定位、统筹考虑、合理布局、优势互补。科学确定产业方向和目标,合理布局生产力,加强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彰显区域特色和优势,着力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2、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着力推进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投入的主体,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重点解决企业、产业的核
3、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速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3、工程模式,产学研结合发挥片区、市、县(区)各自优势,以产业链为基础,进行工程设计,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合作,重点突破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4、整体联动,集成推进。区域协作,上下联动,以科技为引领和支撑,整合各级各部门有关资源,加速区域技术进步与创新,合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二、科技富民产业现状(一)产业基础1、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有中
4、国塔罗科血橙之乡、甜橙、四川椪柑生产基地、生猪出口基地等省级以上优势农产品基地 23个;有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 137 个市级科技示范基地。川南片区在畜禽、林果、茶等三大产业中初步形成以生猪业、水禽业、水果业、林竹业、兔业和茶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出竹叶青、叙府龙芽、龙都香茗、塔罗科血橙、荣州牌椪柑、泸州甜橙、哈哥牌兔肉、隆昌麻鸭、居华牌猪肉、宜宾竹产品等十个重点优势特色农产品。形成生猪、水禽、塔罗科血橙、优质椪柑、茶叶、林竹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现年出栏生猪1530万头,肉兔年出栏4065万只,年出栏鸭2005万只、鹅1182万只,有水果208万亩,林竹472万
5、亩,茶叶104万亩。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益发展壮大。川南片区市级以上规模龙头企业188家,其中有以峨眉山竹叶青、永丰纸业、井研食品、自贡华润、叙府茶叶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家,以哈哥兔业、仙芝茶叶、自贡新星源、和久农业、华泰果蔬、内江福润、四川佳美等为代表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9 家。龙头企业正在由过去的粗加工为主向粗、精深加工结合转变;正在由过去的以省内、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市场兼顾,着力增强产业的外向度;企业和产业正由过去的分散发展向集聚发展转变,着力于建产业园区和基地。3、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有隆昌禽苗市场、峨眉西南茶叶大市场、沙湾中药材市场、华泰果蔬川南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特色农
6、产品专业市场18个,市场辐射川南、四川及全国。市场主体的素质逐渐提高,企业及农户按市场规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逐步增强。川南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产品产销信息传播中心。(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还不高。片区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以上29家,市级以上188家,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带动能力不大;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存在着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整体上较低。多数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技术力量薄弱,农产品科
7、技含量不高,直接影响到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到产业链的增效,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3、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层次较低,粗加工为主是普遍现象。加工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一般是粗加工产品较多,而精深加工和对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程度较小,产品质量水平和档次不够高,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产品少,附加值低。4、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推广新成果的能力较差,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模式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专合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不能有效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三)科技富民产业科技需求1、优质无公
8、害畜禽产业(1)优质无公害生猪产业。需要种母猪分期饲养管理技术;仔猪早期断奶技术;药残监测、饲料质量抽检等畜产品质量监测技术;PIC五元杂交猪品种选育示范;“三杂”生猪扩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质猪初加工及深加工技术;肉类生产无公害化技术;生猪皮革、血红素等附产物深加工技术;利用猪副产物,生产血红蛋白、骨维素、肝素纳、生化制药等综合利用。(2)优质无公害禽业。需要地方家禽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质鹅、鸡、鸭等初加工及深加工、无公害肉类生产技术;标准化水禽生产技术;肉类保鲜技术;生物骨钙保健食品加工技术;一氧化碳血红蛋白生产技术;鸭(鹅)肠酶法嫩化与生物保鲜技术及鹅肥肝生产技术;鹅肥肝
9、酱加工技术。2、优质无公害林果产业需要开展塔罗科、椪柑、甜橙、香柚、柠檬等品种改良,桃、李、梨新品种的引育;需要名特优水果及新品种无公害综合配套技术;果品贮运、储藏、保鲜及精深加工技术;果渣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品种提纯复壮及新品种选育技术;干笋加工技术;林竹的精深加工技术。3、优质茶产业需要无性系优质茶树良种;围绕优势品种组装配套品种选育,高效栽培、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茶有机茶、茶多酚等名牌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纯茶饮料开发技术、茶保健品化妆品开发技术。三、科技富民产业总体布局根据四川省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方案的布局,按照发展“开放、融合、提升”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要求,川南片区优势特色产业以
10、“条块状”布局,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建设基地、壮大产业龙头、延伸产业链、强化产业科技支撑的思路,重点建设优质无公害畜禽产业带、优质林果产业带和优质茶产业带,形成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努力培育川南片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科技富民推进行动的深入开展。(一)优质无公害畜禽产业带。1、生猪产业:布局在自贡、内江、乐山、宜宾、泸州。2、兔业:布局在乐山、宜宾、自贡。3、禽业:布局在内江、宜宾、自贡。(二)优质林果产业带1、林竹产业:布局在宜宾、泸州、乐山、自贡、内江。2、水果产业:布局在内江、宜宾、自贡、泸州、乐山。(三)优质茶产业带主要布局在
11、乐山、宜宾、自贡、内江。四、预期目标(一)科技富民产业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10年,绿色、无公害川猪产业基地年出栏生猪2550万头,加工外销1512万头,加工产值 123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绿色无公害兔产业基地年出栏兔3.1亿只,加工外销 2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 5.6亿元;绿色无公害禽业养殖基地禽蛋总产达到5.6万吨,商品鸭、商品鹅出栏5072万只;优质林果产业带水果面积达到210万亩,总产184万吨,其中加工、外销13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林竹面积达850万亩,效益达83亿元;优质茶产业带茶叶总产量11万吨,以峨眉山竹叶青、叙府龙芽、龙都茶业、威远茶叶为龙头,年销售收入
12、达到62亿元。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二)主要目标1、突破制约川南片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35项,形成技术标准(或技术规程)27项,获得国家专利(或品种保护权)39项,申请原产地保护6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25项,建立绿色、无公害、标准化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 132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园区2个,省级科技园区 3个;成立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研发中心 18个。2、形成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到2010年,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科技进
13、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3、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主导产业配套的带动主体。建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个、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7个、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1个,建立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个,新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中介 168 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4、农产品品牌有大提高。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培育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32个以上、建出口基地14个。建成全国柑桔浓缩汁生产加工基地、川猪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最大的名优茶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省最大的茶多酚加工生产基地和
14、全国水禽基地。五、主要内容(一)绿色无公害畜禽产业带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科院、四川省草科院、四川省畜禽改良总站、四川省食品院、四川理工学院等为技术依托支撑单位。1、绿色无公害生猪产业生猪产业工程模式。按照“优良品种引进、繁育绿色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猪肉系列产品开发副产物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川猪品牌打造”的产业链条,川南片区项目链条设计为“DLY、PIC等优质猪繁育、推广、示范优质猪饲养生、熟肉产品加工、生产皮革深加工、猪骨素、血红素加工、废弃物及环保共性技术平台(创新平台)建设”,其相应技术链为“扩繁推一体化技术(人工授精、断奶、疫情防治、三杂、五杂选育
15、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健康饲养、药残监测等)低温储运、保鲜技术皮革、血红素等深加工技术生产血红蛋白、骨维素、肝素纳、生化制药等”。 实施主体。做大做强自贡华润、内江福润、乐山井研、自贡新星源、四川吉泰龙、四川叙府、宜宾宏原、泸州大农,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养殖,打造三个川猪品牌。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优质生猪出口基地 7个,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地发展生猪养殖。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的技术。积极扶持德福隆、富民、多利、畜旺、祥福、桂丰、蓝雁等种源企业,推进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开展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监控体系建设。示范推广皮革加工,血红素深加工,实施“果-蔬(草)-畜-沼”种养殖结合的高效
16、绿色农业模式。推广“六位一体”养猪模式。推广种草养畜,进行优质牧草的适应性试验种植。猪产业创新平台与科技服务体系。新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46个,建立企业技术中心5个,形成功能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2、绿色无公害兔产业兔产业工程模式。按照“品种改良标准化基地建设兔肉加工副产物开发及综合利用”,重点抓好以下项目“肉兔、獭兔品种改良井研、沐川、峨边等标准化养兔示范基地哈哥兔业公司兔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年产1800吨罐头生产线、西式风味兔肉软罐头食品)现代兔裘皮柔制生产线”。技术上重点研发“制种体系现代饲养、疫病防控及规模养殖技术栅栏技术、HACCP食品安全技术、灭菌技术等的
17、应用研发兔皮的柔制技术、染色技术等”。实施主体。依托哈哥兔业、汇宝食品,带动井研、沐川、宜宾县、高县、翠屏区及周边市、县(区)兔加工产业发展。到2010年,新建成标准化养兔示范基地 12 个,带动农户发展76个养兔示范基地,达到年出栏4300万只的规模,实现农民增收5.5 亿元。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的技术。依托基地、专家大院和重点龙头企业等,推广标准化综合配套技术、栅栏技术、肉食品嫩化、卤制技术和兔皮加工鞣制染色等技术。3、优质无公害水禽产业禽产业工程模式。按照“优质特色禽品种选育绿色无公害养殖基地区域专业市场建设(配套产业发展)水禽产品加工水禽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品牌打造”的产业发展模式,
18、以隆昌县实施水禽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和宜宾白鹅为重点,集成川南水禽项目,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建设无公害商品鸭、商品鹅生产基地,打造“全国水禽基地”。项目链为:隆昌麻鸭提纯夏壮及名优品种引进麻鸭、樱桃谷鸭及朗德鹅标准化基地建设隆昌禽苗市场二期工程专用饲料、禽药生产鸭肉及系列水禽肉低温熟肉制品加工羽毛、禽皮、禽骨及血等的综合开发利用等;相应技术链为:隆昌麻鸭的配套技术纯繁场建设标准化水禽无公害生产技术鸭肉保鲜、系列水肉研究及原种场、禽肉低温熟肉制品加工技术生物钙保健食品加工技术、一氧化氮血红蛋白生产技术、鸭(鹅)肠酶法嫩化与生物保鲜技术及羽毛精深加工技术等。实施主体。重点扶持以隆昌禽
19、苗有限公司、绿源养殖为重点的禽业生产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养殖。到2010年,建成年禽苗交易额7亿元以上,辐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全国最大禽苗交易中心,新建隆昌麻鸭原种场1个,10 个樱桃谷鸭和朗德鹅商品生产基地,每个基地年出栏商品鸭、鹅10万只以上,建设蛋鸡养殖基地、白鹅养殖基地,建成蛋鸡、白鹅养殖小区5个。扶持以绿源养殖为重点的蛋鸡生产龙头企业,到2010年,禽蛋总产达到5.6万吨,白鹅出栏500万只。禽业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的技术。集成推广优质、特色地方小家禽特优新品种,加快更新产品结构。示范推广无公害水禽养殖生产技术标准、嘌蛋技术、肉制品加工技术和骨、血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水禽产业创新
20、与服务平台:健全完善11个国家级的禽苗协会、新建水禽专家大院等新型服务组织 22 个。(二)优质无公害林果产业带以中国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科院、四川省食品院、四川省食品工业研究设计院、广西柳州林科所等为技术依托支撑单位。1、绿色、无公害特色水果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品种优势,培育引进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特、优、稀、新品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依靠科技提高产量、品质,创立名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相对集中的一县一特色规模果品经济发展产业区域布局。形成以资中塔罗科血橙、荣州牌椪柑和泸州甜橙等为代表的重点特色农产品,发展市场前景好的塔罗科血橙、柠檬、无核椪柑、脐橙
21、等优质水果。建立富顺县柑桔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等水果苗木繁育基地,实行发展和改造并重,优化品种结构,集中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绿色无公害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到2010年片区水果面积达到 210万亩,总产 184万吨,其中加工、外销绿色无公害水果13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2 亿元。特色水果产业工程模式。按照“水果品种改良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商品化处理与品牌开发水果加工副产物及废物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以形成区域拳头产品,打造国、省知名品牌为目标,以泸州30万亩甜橙基地、资中15万亩优质塔罗科血橙基地、自贡15万亩柑桔基地(椪柑为主)、宜宾屏山、江安15万亩椪柑、夏橙基地
22、建立、完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及配套完善水果质量标准化检验、分级、储藏、保鲜水果加工果渣、果皮等综合开发利用果、沼、渔,果、禽、沼、渔等立体生态种养示范”等项目为产业科技示范的重要载体,重点开展“优质无公害水果综合配套丰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水果套袋等)绿色、无公害保鲜剂开发技术柑桔类系列水果精深加工技术等”攻关,力争在果渣综合开发及精深加工上取得突破。实施主体。塔罗科血橙以资中县为主实施,甜橙以泸州、宜宾为主实施,椪柑以自贡为主实施,发展壮大四川佳美、泸州欣果园、绿园果业、四川禾嘉、荣县顺达等重点龙头企业,引进12家国内著名的果汁等饮料生产加工企业。依托水果加工企业、营销龙头企业
23、和专业市场,积极实施优质水果品牌战略。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的技术。在全省、全国示范推广优质、无公害柑桔丰产综合栽培技术和绿色储运、保鲜技术。集成创新果渣综合开发利用(果渣蛋白质饲料、果胶等),依靠技术进步与支撑,不断延伸水果产业链,提高区域优势特色水果的国内外市场份额。创新平台与科技服务体系。建立1个省级柑桔工程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5个专业技术协会及专家大院。2、林竹产业林竹产业工程模式:按照“林竹优良品种引进选育优质杂交竹苗基地与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竹、笋加工竹浆纸一体化林竹综合开发利用”的特色产业链,集成竹品种试验(笋材两用竹、纸浆竹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杂交
24、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系列高产栽培技术鲜、干笋等深加工1万m2地板、4万m2竹胶合板、1万m2刨花板实施“环保完善、热电联产综合利用工程”等,运用先进的黑液封闭筛选提取、中浓氧脱木素、二氧化氮多段逆流漂白等清洁生产技术和项目,达到林农增收、企业增效和生态改善“三赢”的目标。实施主体。扶持四川永丰纸业、四川汇竹食品、自贡锦明食品、自贡莲花竹制品、宜宾纸业、华盛纸业、竹海纸业、泸州巨森纸业等企业,带动川南片区林竹产业发展,到2010年,建成泸州2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项目、9万m2建材竹板等一批项目。创新平台及科技服务体系。依托林竹基地、龙头企业、合作院所共建品种选育林竹、新产品开发的创新平台,依托专
25、业技术协会、专家大院、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建立科技服务培训体系。(三)优质茶产业带依托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农大、四川省茶叶研究所、四川理工学院等院所为技术依托支撑单位。优质茶产业工程模式。按照“茶叶品种改良优质茶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加工茶叶精深加工及提取实施品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产业链,集成一系列项目和技术“优良茶树品种选育、土壤无害化处理技术、无公害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优质茶高产栽培与采摘技术、优质茶生产新工艺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与技术茶多酚加工生产技术茶文化挖掘”,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实施主体。以乐山为主体,以峨眉山竹叶青公司为重点龙头,发展壮大峨眉仙芝茶
26、叶有限公司、禹茶科技公司、叙府龙芽集团、四川龙都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和威远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不断开发茶叶新品,加快对茶多酚等多种功能性成分的提取研究,开发茶保健品和化妆品,做大做强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努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到2010年,把川南建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竞争力的名优茶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建成“叙府茶叶科技园区”等4-5个茶叶基地,巩固、提升“竹叶青”、“叙府龙芽”、“龙都香茗”、“高山云雾”科技含量和市场美誉度,建成年产250吨茶多酚生产线(其中乐山禹茶叶科技公司150吨及提取EGCG单体、宜宾100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创新平台及科技服务体系。依托茶叶基
27、地、科技园区、重点龙头企业和产学研合作院所,建立茶叶研究所,共建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基地+协会+茶农”为核心的县乡村茶农户四级技术服务体系。六、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2006年7月2006年8月,准备阶段完成科技富民推进行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片区工作协调小组的筹建、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的申报等。2、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10年6月,组织实施阶段完成畜禽、林果、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基地的建设、技术培训,龙头企业的发展等工作。2006年9月2007年12月,开展畜禽、林果、茶种养技术研究,形成技术规范。同时开展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和新
28、产品开发。2006年9月2008年12月,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各种技术规范,建立种养基地。2009年1月2010年6月,形成较为完善的畜禽、林果、茶叶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专业大户得到发展,基地逐步建成。3、第三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总结验收阶段。全面完成5年科技富民推进行动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全面总结。七、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一)构建协调互动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川南片区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工作协调办公室,由各市轮流牵头,工作协调办公室设在牵头市科技局,负责牵头协调解决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建设的重大问题。处理片区科技富民推进行动的日常工作。片区坚持协商办事原则,要建立健全四项工作制
29、度:片区重大事项及时通报制度、工作进展月报制度、半年工作现场交流制度和年度工作总结评比制度。各市、县区要把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共同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继续实行领导干部联系重大科技项目制度和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制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开展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工作。(二)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片区重大产业项目为载体,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中科院、四川农大、西南大学、省农科院、省畜科院等大院名所紧密合作,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项目,创造条件加快建立孵化园、硕(博)士生工作站等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坚持围绕
30、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以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等为重点,推广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把科技智力和科技要素引入农村一线。加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示范推广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特派员工作和创业的环境,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发展的支持,动员科技人员深入县、乡以下区域,通过“首席专家+技术团队+企业、协会或中介+农户”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积极鼓励支持农村基层组织、专业大户、农业科技人员、农村能人领办创办新的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跨地区组建“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基地+专家大院+农户、“支部+协会+
31、农户”等多种科技服务形式,引导、组织区域内农民进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努力从机制层面建立起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加快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加强科技集成应用,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引导建设 “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乡镇、村”。建立部门、地方联合示范机制,建立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参与并投入示范村建设,建立专家咨询服务制度,支持和加强科技咨询服务,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为基层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三)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科技投入在支撑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32、发展中的比重。在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攻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星火等项目支持的同时,积极整合片区、市、县区内各种科技资源,集中国家、省、市、县(区)财政资金,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粘合作用。积极探索多渠道的投资体制,通过招商引资、社会筹资、业主自筹,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运用市场化管理机制,实行从资金、技术、人才到资源、产品、商贸流通的全方位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资及建设环境,鼓励、吸引企业及个人等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建设中来。(四)政策推动,加快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各级政府应把新农村建设和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从土地、税费、信贷等
33、多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和专业大户的扶持力度;创新机制,提高产业化规模和效益。一是创新风险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市场、协会与农民之间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最大限度保障种植养殖户的利益,提高农户的种植养殖积极性。三是创新土地等农业资源流转机制。以农户自愿有偿、入股或参股等形式,促使农业产业的有效资源向龙头企业、规模大户集中,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集中成片的产业带,提高规模化效益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四是区域合作竞争机制。以片区内相关产业为一个整体,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五市互动,相互促进,使区域内外优势科技资源流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