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思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沂市“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思路.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临沂市“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国家立项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是从1988年开始的,我市是首批被国家列入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地区之一。20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积极借助国家农业开发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生产条件为重点,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立足市情,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临沂实际的农业开发之路,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十一五”以来,全市已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3
2、8683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4631万元,已改造治理中低产田49.7万亩,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农产品基地8.18万亩,扶持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项目15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8.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470万公斤,油料生产能力500万公斤,蔬菜、水果生产能力4500万公斤,农产品加工储藏能力6.8万吨,累计增加经济效益3.6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650元。其中8.18万亩企业化基地,带动农户3.1万户,增加收入126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36元。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和
3、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三农”工作大局,树立“大农业”、“大开发”的观念,把农业综合开发融于整个 “三农”工作中去,进一步丰富农业综合开发内涵。充分发挥开发资金规模大、持续、稳定、逐年增长的优势,从开发自身特点出发,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明确方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根据当前我市三农工作和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实际,确定我市“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总的中的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
4、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以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为主线,以扶持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养基地为总抓手,培育、壮大当地主导优势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立项、建设、管理、投入新机制,提高开发工作档次和水平,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做出新贡献。“十二五”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目标是:力争全市五年投入开发资金12 亿元,其中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建设高效种养基地项目10个,农产品加工储
5、藏项目30个,贷款贴息项目110个。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万亩,其中:有机稻麦基地10万亩,有机花生基地5万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30万亩,优质高效林果基地5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000万公斤;油料800万公斤;蔬菜、林果18000万公斤,新增农产品加工藏能力16.2万吨,带动农户45万户,增加农户收入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十二五”期间,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以推进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企业化为主线,统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农业生产企业化,是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与市财政局2007年初根据中央1号文件,
6、结合我市“三农”工作实际,经过广泛调查研究提出的农业发展新思路,得到了省有关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并已写入市委1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9】1号文件精神 促进我省农业稳定发展 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促进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
7、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争做农村改革发展的先驱者,率先垂范,先行一步。以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为主线,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支撑,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总抓手,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把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扶大扶强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使用效益。(二)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
8、也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实行农业生产企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必备的物质基础。针对我市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中低产田面积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实际,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集中力量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坚持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规模开发、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含量高、运行机制先进、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现代农业样板区。(三)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管理机制。一是创新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机制。逐步由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行为向以市场为主体的市场行为转变。积极探索由农业
9、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牵头采取租赁、合作经营、统一经营等形式,组织其原料基地范围内的农民按照基地生产要求进行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路子;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研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自主投资搞工程建设的路子。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新机制;三是创新立项机制,实行公开竞争选项。完善项目评审机制,建立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评估指标体系,推行社会化公开选项,专家封闭式评审,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项。提高选项的广泛度、透明度和立项的准确性、科学性及可行性;四是创新建成
10、项目运行管护机制。探索项目建成后由企业进行自主经营管理模式,解决长期以来开发工程管护责任人缺失问题。(四)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探索建立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联合搞开发的机制,使项目区成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示范的载体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新工艺、新品种的展示基地、辐射源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训课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行良好操作规范,实现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
11、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科技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力争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五)坚持资源开发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坚持走产业开发的路子,把区域性资源开发与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与加工流通企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农业。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行“两类项目”有机结合,通过开发扶持建设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优质农产品企业基地。(六)进一步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工程预决算及项目竣工中介机构审验制、资金县级报账提款制、资金定期审计制等管理机制;二是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加强工作考评,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项目立项挂钩,促进开发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三是建立项目监测评价和考评制度。研究制定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后考核评价指标及办法,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县区开发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项目与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