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ppt知识讲解.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374894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ppt知识讲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同济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ppt知识讲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ppt知识讲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ppt知识讲解.ppt(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同济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ppt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成功经营自己的人生,既要认识自己,又要洞察他人。3、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人知识技能行为模式情绪模式心态信念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1.产生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E.Ross发表社会心理学一书,英国心理学家W.Mcdougall发表社会心理学引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较快。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社会化;社会认知;态度;归因理论;社会动机;社会行为;人际的沟通与人际交往;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社会影响等问题。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源

2、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一)心理学的理论:(一)心理学的理论: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产生。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流派层出不穷。1、行为主义、行为主义(1)先驱:)先驱:1)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2)、行为主义的旗帜:华生)、行为主义的旗帜:华生(J.B.Watson 18781958)行为主义的四个基本原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一切行为都只不过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心理学的方法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心理学的目标是预测并控制行为。(3 3)斯金纳)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B.F.S

3、kinner 19041990)的激进行为主义的激进行为主义:操作性条件反射:SRS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剥夺(4)班杜拉班杜拉(A.Bandura,1925)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社会学习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环境主体观察学习:替代强化行为潜能:“给我一打健康而体型健全的婴儿,给我一个专门培养他们的环境,我保证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培养成我所希望的类型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是乞丐和小偷,不论他们的他们的才能、禀赋、出身、种族如何。”Watson2.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1)经典精神分析的奠基人:经典精神分析的奠基人: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佛洛依德(S.Freud,1856-

4、1939)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1)心理动力学与性的理论)心理动力学与性的理论:“心理学的目的不仅要描写心理现象并加以分类,而且要把这些现象看作是心力争衡的结果,是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意向的表示,我们要对心理现象做一动态的解释。”精神分析引论性又叫“利比多”(libido),: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而不是狭义的“生殖”含义,泛指“通过器官而获得的快乐”。性欲发展的五个阶段:性欲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1.5岁)肛门期(1.5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岁以后)2 2)潜意识的理论)潜意识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潜意识Ucs前意识Pcs意识Cs对佛洛依德的评价:

5、改变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创了以心理分析来治疗精神疾病的先河。对于二十世纪的文学、艺术、医疗等社会的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他只关注畸形的人,而且有强烈的泛性论色彩。3)人格结构理论:本我(Id)快乐原则;自我(ego)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理想原则“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守秘密。如果他嘴唇紧闭,他的指尖就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佛洛依德(2)(2)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荣格(分析心理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弗洛姆(社会哲学)、科赫特(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依附理论、后精神分析等人本主义的四个核心原则:强调人的当下

6、的存在;强调人的选择和意义;强调人的责任和主动性;强调人的潜能和成长。3.3.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1)(1)人本主义的产生和意义人本主义的产生和意义: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为了应对西方社会的危机和变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崛起。”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精神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对人的指望也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健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的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这一点已经是日益明显了。一个更普遍的心理科学应该建立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马斯洛(2)马斯洛)马斯洛(A.H.Maslow,1908

7、-1970)的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学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2)自我实现的理论自我实现的人所具有的特点:对现实有良好的认知;单纯而自然;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问题中心;欣赏生活中的一切;自主性,既能享受孤独,也能和别人相处;富于创造性,幽默;容易产生高峰体验;有至深的知己,有亲密的家人;具有民主作风,尊重别人的意见;博爱的情怀生理安全归属、爱自尊自我实现认知审美(3)罗杰斯(罗杰斯(1902-1987)的)的“来访者中心法来访者中心法”:真诚共感无条件积极关注 当我看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是悲观主义者;当我审视这个世界的人们时,我是乐观主义者。罗杰斯(二)、社会学的理论(二)、社会学

8、的理论1、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个体之间相互的交换活动。在这个社会互动的而过程中,各方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代表人物是美国的G.霍曼斯和P.布劳。2、符号互动理论:在人类社会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是通过符号进行的,人们通过对他人或社会所给予的符号的理解作出相应的反应。符号可以使具体的、也可以使抽象的。代表人物使美国的M.米德3、印象整饰理论:又叫戏剧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活就如同一个舞台,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自己的角色和道具,运用某些技巧创造出特定的自我形象。四、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的区别四、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的区别参考书目:社会心理学社会

9、心理学,孙时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美)David G.Myers,乐国安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美)Richard J.Gerrig&Philip G.Zimbardo,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心理学与个人成长心理学与个人成长,(美)Gerald Corey&Marianne S.Corey,胡佩诚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章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2、社会化的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角色的社会化:职业角色、性别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心理素质的社会化:智力正常;积极心态;良好的意志品质;高尚的情感;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人际关

10、系。一、社会化概论一、社会化概论1.什么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用,学习、适应社会文化,被社会接受和认同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3、社会化的过程:早期社会化(06岁左右);预期社会化(720岁左右);发展社会化(20);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二、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二、影响社会化的因素:1、内在因素:(1)生理遗传:(2)气质类型: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胆汁质:精力充沛、热情率直、情绪言语动作快、易怒、自制力差。(不可抑制性)多血质:活泼好动、善交际、适应环境快、情绪发生快、注意力易转移、浮躁

11、轻率。(活泼型)粘液质:稳重冷静、善于克制忍耐、执着坚韧、情绪言语动作迟缓、淡漠、固执。(安静型)抑郁质:内向孤僻、内心体验丰富、情感细腻、敏锐、赋予想象力、敏感多疑、意志力较差.(弱型)(3)自主性:对环境的认识;自我导向;主动创造。2.外在因素: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社会文化三、社会化过程中人的自我意识三、社会化过程中人的自我意识1.什么是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观念体系。包括认知成分(需要、品质、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社会意义等),情感成分(自尊、自爱、自卑等),评价成分(自我评价)。现实我、理想我;主体我,客体我。2)自我意识的内容:物质的我:自豪感自

12、卑感;社会的我:成就感失败感;精神的我:自我实现感缺失感。2.自我意识是怎样形成的 William James 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实验表明,婴儿在15各月大的时候开始有客体我的意识,2岁左右有较完善的客体我概念。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验的丰富,他(她)通过自我的体验和外在的反应获得越来越多的关于自我的感觉、观念和看法,并日益将之人格化。3.如何认识自我并超越自我(1)认识自我: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探索:(2)自我体验: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所获得的关于自我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人际互动探索(约哈里窗理论)。(3):重塑自我自我评估:(我对目前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吗?我现在抱怨什么?

13、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看待目前的处境、需要和问题?)悦纳自我:无条件接受自己的一切,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目标(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人?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培养自尊、自信和积极心态(觉察、改变自我限制性观念;积极的自我暗示。)承诺和行动:增强行动力和意志力;反馈、调整,总结教训,促进自我成长。埃里克森的人生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生阶段理论阶段年龄基本的心理冲突人际交往的范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不信任母亲幼儿期1.53岁自主羞怯、怀疑父母亲儿童期36岁主动性退缩、内疚家庭、幼儿园少年期612岁勤奋自卑家庭、学校、邻居青年期1220岁自我认同角色混乱学校、朋

14、友成年早期2035岁友爱亲密孤独疏离小家庭、朋友成人中期3560岁成就感停滞感成人后期60满足感缺憾同事、家庭社会第二章 社会认知与印象管理一、什么是社会认知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1.含义:社会认知(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动机、心理状态、人格特征以及人际关系所作出的推测和判断的过程。2.特点:整体性选择性投射性恒常性 3.内容 :(1)对他人心理活动(需要、态度、情绪、动机等)的知觉面部表情身体表情言语表情(2)对他人人格(personality)的认知(3)对他人人际关系的认知二、社会认知偏差二、社会认知偏差1.首因效应:第一因效应2.近因效应:根据对方新近的表现形

15、成对他(她)的印象3.光环效应:根据对他人好坏的印象,推论其其他方面的特征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5.刻板效应:社会上对某类人或事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者的因素:经验、需要、人格(价值观、认知图式)2.认知对象的因素:个人魅力、社会特性、自我表演3.认知情境的因素:背景因素、空间距离、交往次数四、印象的形成与管理四、印象的形成与管理1、印象的形成:我们往往会根据认知客体的某一种或一些核心特征来构造对它的印象。在印象中最基本评价要素是好和坏。好:真诚、宽容、友爱、幽默、聪明、果断 坏:虚伪、自私、心胸狭窄、愚蠢、优柔寡断 印象形成的方式:累加的方

16、式:平均的方式:加权的方式:安德森经过研究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平均的方式左右着人们的印象形成。但是,先行信息和负面信息具有加重的作用。2、印象的整饰: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是适应社会、满足自我需要和社会期望的表现。戴尔.卡内基在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别人中总结了6个人们普遍喜欢的方法: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记住对方的名字;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真诚地让别人觉得他很重要。真诚、尊重、热情、爱心、谦和真诚、尊重、热情、爱心、谦和一切从心开始!一切从心开始!第三章 态度及其改变 我们对他人或事物的反应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一切!一、态度一、态度1

17、、含义:是个体对他人或事物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反应准备。2、要素:认知因素(cognition)情感因素(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3、特征社会性稳定性对象性内在性价值性(核心)二、态度与行为二、态度与行为1、态度决定行为2、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R.T.Rapiere的实验)情境的压力个人的动机与能力角色规范的要求价值与代价态度的强度 Leon A,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形成:社会化过程的习得(环境影响的结果)个人生活经验的总结 2、态度的改变说服宣传:个别交谈、演讲、广告

18、、辩论、媒体信息体验和感悟奖励和惩罚群体规范语言和想象自我反思四、逆反和偏见四、逆反和偏见1、逆反:个体对说服信息作出的反向态度反应。是个体抗拒信息的反映形式。超限逆反自我保护逆反禁果逆反2、偏见:人们对他人或事物所持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产生的原因:社会化的结果不平等的地位刻板观念利害冲突个人因素 人生就是一场感召的游戏,不是你被别人感召,就是人生就是一场感召的游戏,不是你被别人感召,就是别人被你感召,改变态度,从我做起别人被你感召,改变态度,从我做起第四章 归因理论一、归因(一、归因(attribution)的含义和意义)的含义和意义1、含义: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进行推论和解释的

19、过程。出乎意料的行为令人不快的行为2、意义:理解的需要预测、控制的需要二、归因理论二、归因理论1、海德(Fritz Heider)的朴素心理学归因理论:内因:能力、动机、意志力、努力、态度、人格等 外因:环境、他人、困难、惩罚、奖励、运气等2、维纳(Bernard Weiner)的成就归因理论:稳定性稳定不稳定控 制 的 位 置内因外因能力(不可控)努力 (可控)困难 (不可控)运气 (不可控)面对逆境时不同的归因风格:乐观型归因抑郁型归因逃避型归因成长型归因身心状况(可控)他人帮助(不可控)3、凯利(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在解释人的行为时,凯利用一致性(A与他人行为是否一致)、一贯性(

20、A总是如此吗)和区别性(A是否其他情境下有不同行为)三个维度将行为归因于内在或者外在。一贯性 一致性 区别性 归因位置 高 高 高 作用对象 高 低 高 行为者 低 低 高 情境4、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人们往往会对他人经常一致的行为进行内在的特质归因。(行为特质)非共同效应分析:通过比较不同选择的后果来推断其行为的意图。(行为意图)运用相应推断理论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会受到选择的自由性、社会角色的要求、以及先前期望的影响。三、归因偏差三、归因偏差1.认知性偏差(1)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往往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行为者内在的因素(个性态度能力等),而忽略了环境的影响。(2)行为者和观察者

21、的归因偏差:人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做内在归因,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外在归因。因为行为者对环境更敏感,而观察者更注意行为者。(3)“公平世界”的偏差:人们往往以自己相信的逻辑对他人的行为和遭遇进行归因。2、动机性偏差(自我服务的偏差)防卫性归因: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价值、利益而导致的归因偏差。你如何进行归因?期末考试成绩不佳,你对这种失败如何进行归因:A.题目太难B.运气不佳C.自己不够努力D.受别人影响第五章 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F.奥尔波特 一、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 1.含义:一个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自愿关心和帮助别人的行为。比如捐款、做义工、献

22、血、见义勇为等。2、人为什么会有利他行为(1)社会经济学的解释互惠交换:人们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还交换社会性的商品,诸如爱、服务、信息、地位等。催生利他行为的有外部奖赏和内部奖赏。(2)伦理学的解释:环境、舆论和良知、责任 “如果只爱那些爱你的人,那么你有什么权力要求任何信任呢?我告诉你,爱你的敌人吧。”(马太福音)(3)生物学的解释:自私的基因(R.道金斯):生命的本质就是使基因存活下来,基因会驱使我们采取使其获得最大存活机会的方式。这是人类深刻的、自利的生物学“原罪”。David Barash:“基因靠善待自身来帮助自身传递,即使这些基因存在于不同的个体内。”基因的自私性可以预示人类牺牲

23、自我帮助他人的方式:亲缘保护和互惠。利他的基因(威尔逊):利他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不需要学习。亲缘选择是“人类文明的敌人,如果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被引导去偏爱他们的亲人和部落,那么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将非常有限。”3、利他行为的决定步骤(1)助人者的知觉过程(2)判断、决定:责任归属与助人几率: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成本 酬赏分析 4、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助人者因素:性别年龄个性特征(2)情境因素:内在心境外在环境“吉诺维斯综合症”“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在有些紧急的情况下,他人的在场会减少助人的可能性。旁观者愈多,可能性越低。a.社会抑制的作用;b.从众心理;c.高代价;d.匿名性导致的责任扩散

24、;(3)被助者的因素性别年龄仪表(4)社会文化的因素:社会的道德状况二、攻击性行为二、攻击性行为1.含义:有意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和语言行为。(亲社会性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性的攻击行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2、对攻击性行为的解释:(1)生物学解释:本能论:佛洛依德、洛伦兹进化心理学:巴斯(Buss)认为,攻击性行为可以帮助祖先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遗传生物性的影响:气质、雄性激素神经系统的影响:刺激大脑的某个区域(杏仁核)会导致攻击行为,前额叶的异常,会容易导致攻击性行为。(2)挫折攻击理论:J.Dollard&Miller认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3)社会学习理论:

25、Bandura提出,攻击性行为更多是社会习得的结果。尤其是家庭、社会文化的影响,会在一定条件下(挫折、疼痛、受辱等)激活攻击性冲动。3、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1)宣泄压力和情绪(2)管理自己的情绪(3)减少刺激源(4)惩罚和奖励(5)教育和人格修养第六章 社会动机一、什么是动机(motivation)1.含义:引起并维持个体行为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使心理性的。2.动机与需要:(1)需要的类型: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 现代人的困扰往往来自于无度的需要。现代人的困扰往往来自于无度的需要。wantsneeds(2)需要与动机的区别需要是内在

26、的紧张状态,而动机则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需要可能是原始性的,而动机则是是社会化了的内驱力。(3)动机的类型:原始性动机(自然性动机):觅食性动机、性动机和探索动机等;衍生性动机(社会性动机):亲和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社会赞许动机、侵犯动机等;(4)动机的特点:清晰度强度系统性变化性社会性二、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1、亲和(affiliation)动机:又称结群动机,是个人寻求他人的喜欢、接纳和支持的动机。亲和动机和认知的关系:面对陌生的人、事物和环境,人的亲和动机会升高;亲和动机和情绪状态的关系:喜悦、高兴和焦虑、恐惧会使人的亲和动机升高;亲和动机和人格的关系:依赖性强、安全感差的人亲和动机

27、较高。2、权力(power)动机:人们寻求在某些方面取得支配、控制和影响力的驱力。权力是互动性关系;权力与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有关;权力的本质是影响力。权力有不同的类型:强迫性权力、合法性权力、专业性权力、关系性权力、文化性权力等。人们往往通过谋求某种优势而获得影响力。3、成就(achievement)动机:(1)含义:个体为了取得较高的成就、达到既定目标的心个体为了取得较高的成就、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需求。麦克利兰(理需求。麦克利兰(McClellandMcClelland)认为成就动机的高低会)认为成就动机的高低会影响到个体的工作效率,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影响到个体的工作效率,以及经济与社会的

28、发展。他认为,高成就动机的人有四个特点:他认为,高成就动机的人有四个特点:喜欢选择中等难度、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喜欢选择中等难度、富于挑战性的任务;渴望成功并具有开拓精神;渴望成功并具有开拓精神;全神贯注于任务的完成;全神贯注于任务的完成;从工作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从工作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以能力选择工作伙伴以能力选择工作伙伴。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是会有两种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a.宏观因素:文化因素b.微观因素:家庭的影响:童年时期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教育者的期望和态度:个人成长经历:是否经常参加冒险和 竞争性的 活动。个人对成就动机的归因:群体和环境的影

29、响: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个人的成就的目标、方式、评价主要由他人或团体决定。个人取向的成就动机:个人成就的目标、方式和评价主要由个人决定。(3)培养人的高成就动机引发理想目标明确而适中培养高自尊、高自信积极心态、有韧性健全的人格第七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一、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1、含义: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包括亲密、疏远和敌对关系。2、作用:幸福感心理健康:满足人的亲和需要,获得社会支持。身体健康:3、问题价值观的分歧生活习惯的差异人格缺陷4、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尊重原则交互性原则信任原则真诚互助原则二、人际吸引二、人际吸引1、接近性:易得性、曝光效应、预期;2、外表吸

30、引力:刻板观念、自我实现的预言、性别差异;3、相似性与互补性:年龄、背景、经历、态度、价值观、习惯等相似;需求、性格特质的互补;(成长性吸引)4、个性特征:5、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三、爱情关系三、爱情关系1、含义:两性之间强烈的、排他性的相互爱慕和吸引的情感。2、元素:斯滕伯格爱情三元成分3、爱情关系的类型:(1)情欲之爱(2)游戏之爱(3)友谊自爱(4)疯狂之爱(5)现实自爱(6)利他之爱 斯滕伯格爱情三元素:亲密激情承诺浪漫之爱愚昧之爱伴侣之爱完满的爱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寻找有意义的爱的关系。而现代人情感的困惑是:当我靠近你的时候,我会受伤;当我远离你的时候,我会觉得孤独。婚姻不

31、等于爱情 依附理论的启示:安全型、焦虑型、逃避型、紊乱型四、人际沟通四、人际沟通1、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2、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选择性知觉情绪障碍个性障碍地位障碍语言、文化障碍3、人际沟通的原则聆听、理解(同理心)平等、坦诚: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个人多用正面语言建设性:情绪调整有效果比对错更重要第八章 群体心理和社会影响一、群体概述一、群体概述1.含义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人群集合体。2.类型:类型:(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2)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3)

32、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3.群体的功能:群体的功能:安全感归属感亲和需求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从众与服从从众与服从(1)从众:阿希(Asch,1951)的经典从众实验 abc标准线段比较线段 实验表明:当被试单独一个人实验时,出错率小于1%;被试和众人一起实验时,平均出错率达37%。原因在于群体压力。群体压力会使得个体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产生从众行为。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规模群体的凝聚力个人因素:性别、动机(渴望正确和被喜欢)、个性等。情境因素:刺激的模糊性、公开性与匿名性。文化的差异(2)服从:米尔格拉姆(S.Milgram,1963)的服从实验实验

33、表明:有65%(24/40)的被试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服从行为的发生除了和个体的信念、道德水平相关之外,还和文化的差异有关。2、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促进(社会助长):当许多人一起工作时或者有旁观者在场时会促进个人的活动效率。反之则是社会抑制(社会致弱)。3、社会堕化作用、社会堕化作用:在不对个体进行单独考核的情况下,个体在群体环境中工作的动力和努力程度都会降低。三、社会互动中的群体心理三、社会互动中的群体心理1、对称性互动:竞争与合作、对称性互动:竞争与合作(1)竞争与合作的作用(2)多伊奇的实验与“囚徒困境”(3)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2、非对称型互动:集群行为、非

34、对称型互动:集群行为(1)含义:是一种自发发生的无明确目标、不受正常社会规范制约的众人的狂热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和短暂性的特点。往往具有一定的破坏性。(2)发生的过程:感染和模仿(3)发生的心理机制:去个性化匿名性丧失责任感群体的淹没 我不能,但我可以 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利用今天!我不能样样胜利,但我可以事事尽力!身心合一身心合一 才能致胜才能致胜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