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微专题 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史微专题 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ppt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2、清朝海禁政策的原因?评价?3、改土归流的意义?课前巩固:中外历史纲要(上)题题微微专专古代史古代史时空坐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概念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裁;(主要矛盾:皇权(主要矛盾:皇权vsvs相权)相权)“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vs地方)地方)秦秦 朝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制度的确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从汉到元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明明 清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两宋元明清世袭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内外服制内外服制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郡县制中朝外朝制中朝外朝制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郡郡国国并并行行制制 郡郡、县
3、县二二级级制制 州州、郡、县三级制郡、县三级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节度使节度使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路、州(府)、县三级制中书省(一省制)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行省制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军机处(雍正)军机处(雍正)省、府、县三级制省、府、县三级制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朝代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地方制度(措施)对中央集权影对中央集权影响响秦 郡县制 加 强汉初 郡国并行削 弱汉武帝 推恩令加 强唐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 弱宋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
4、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造成三冗局面,导致积贫积弱元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是省制开端明 废行省,设三司加 强清 督抚制度加 强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古代史贯穿部分古代的重要变法【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民族1.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2.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3.通过变法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1.铁农具和牛耕推行,生产力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化、艺术取得重要成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周边少
5、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并逐渐融入华夏族BC771年BC770年BC476年 BC475年BC221年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融合,大转型【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目的富国强兵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结果商鞅被杀,但是变法措施深入人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6、?内容?影响?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与民族隔阂并存内容经济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租调制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政治整顿吏治 考核官员,制定俸禄制度三长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迁都洛阳 接受汉族文化,更好管理全国文化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定门第影响1.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王安石变法概况?背景?内容?影响?(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3)范仲淹
7、“庆历新政”的经验教训。(1)“三冗二积”的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边防和财政危机。背景:时间:1069年统治者:宋神宗目的:富国强兵概况:内容:富国、强兵、取士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强兵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的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链接高考链接高考】1.(2016.北京高考,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
8、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D2.商鞅变法先是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据此推断,商鞅变法A.造就了一大批个体小农家庭B.进一步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C.建立起严密的基层管理体制D.促成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A【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张居正改革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时间:1572年,明神宗统治期间措施:整肃吏治、加强官员考核、裁剪开支、丈清土地、改革税制。影响:统治危机暂时缓解。【重点突破重点突破】张居正改革税制张居正改革税制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背景:商品经
9、济的发展和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措施: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役也有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措施: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役也有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收)地位:赋税的重大变革。地位:赋税的重大变革。古代史贯穿部分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改革【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时间官职设置(管理机构)边疆管理秦朝典客、典属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海南郡、象郡、桂林郡。汉朝大鸿胪北方:和亲三级匈奴西面:设设“河西四郡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东北:东北:“护乌桓校尉”隋朝礼部、鸿胪寺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朝大都护
10、府、都督府、羁縻州。两宋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流交往未曾中断。元1.“行汉法”2.对不同民族采取区别对待政策;3、八思巴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4.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服役(说明什么?)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中央:地方修筑明长城,布置军镇,与各民族贸易。赦封西藏宗教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羁縻政策东北: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西北:沙洲、哈密、蒙古卫;西南:设土司;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进贡,征调军兵【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中央:地方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平定噶尔丹叛
11、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管辖青海、西藏;西南地区沿袭土官制度,也“改土归流”;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改派有任期的流官。【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知识归纳【知识归纳】朝代措施趋势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等学习等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
12、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1.1.先秦先秦:2.2.汉代:汉代: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交流(1)开通丝绸之路(海、陆)(2)朝贡册封制度形成:汉倭奴国王金印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对外交流活跃(为什么?)3 3.隋唐:隋唐:陆路交通阻隔,海运发达4.4.宋:宋: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5.5.明清:明清:探究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3、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古代史贯穿部分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一、先秦时期的法治与教化1.德治与法治的起源(最早的成文法)2.德治与法制之争:原因、表现、结果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现实需要:诸侯国君们寻求治国新思想;现实需要:诸侯国君们寻求
14、治国新思想;【重点突破】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实质?国家治理方式之争经济:铁农具牛耕兴起,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趋势;经济:铁农具牛耕兴起,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趋势;思想: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思想: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3、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学派主张代表思想儒家法家人性善,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孔子孟子“为政以徳”“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韩非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以法为教,以吏为
15、师”【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二、秦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律令儒家化1.秦2.汉朝的九章律与以经断狱3.魏晋律令儒家化的发展:推动因素、两量刑原则、实施目的4.唐朝的法律与教化唐律(礼法合一)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教化提倡礼治注重基层教化【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2.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乡约到圣谕逐渐带有强制约束力。时期法律教化先秦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法家:法治儒家:德治律、令礼法开始融合,律令儒家化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宋刑统、天圣令废唐宋法律,援引唐律大明律、问刑条例大清律例汉:以
16、德化民大唐开元礼,礼仪集大成理学基层教育、乡约乡约:六谕乡约: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典范乡约法制化律例结合古代史贯穿部分中国商业贸易【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一、起源:原始社会后期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根源: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交换商业贸易市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二、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时期表现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到两宋元明清时期【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三、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主要贸易通道商品种类贸易管理机构贸易方式(贯通亚、欧、北非)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唐宋: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明清:严格管理朝贡贸易。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在广州设“广州
17、十三行”朝贡贸易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2、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3、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主,而以加强与各国友好往来为主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5、朝贡贸易。政府垄断,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古代史贯穿部分中国古代的货币【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一、货币的产生1.产生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2.货币诞生的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成为财富的象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重点突破】货币产生的实质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二、发展过程时间表现商周时期贝币
18、商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春秋战国各国分别使用多种多样的铜铸币秦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北宋“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成为“钞”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中期后,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行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6.由纸币宝钞向白银流通的演变【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古代史贯穿部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时间赋税制度秦汉时期田赋、人头税、徭役隋
19、朝租调役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特点、意义)宋朝两税法、募役法元朝租庸调、两税法、科差明朝明初:夏税、秋粮明朝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内容、意义)清朝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意义)1唐中期推行两税法,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原则。这有利于A增加税收种类 B增加赋税收入 C变革缴税方式 D固定征税时间B随堂练习2、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
20、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B【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演变趋势演变趋势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以土地为主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赋役长期并行,役的内容逐渐并入赋税交纳形式:以实物为主以货币为主。(一条鞭法)交纳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两税法)征收种类:繁杂简单1、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这直接反映出清代 A赋役制度的改革 B人身关系的变化 C土地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A随堂练习2、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B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C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 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D【基础知识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