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环境(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环境(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环境摘要:随着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随之也相应的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概括,立足我国,试图分析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关键词: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 城市环境引言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人口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人口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贫困、社会分化、以及城市环境污染等城市社会问题也逐渐浮现,已经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健康合理发展。一、
2、 名词解释(一)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一词源于英文urbanization ,对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从广义上讲,城市化就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也即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狭义上来讲,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
3、,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国内代表1、 高佩义的“五层次说”认为,城市化的含义包括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同化;第二个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第三个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的“城市的城市化”;第四个层次是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如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景观城市化、工业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等等;第五个层次是最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化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2、 刘传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对城市化的涵义作了四个层次的界定,认为城市化的涵义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城人口分布
4、结构的转换;第二个层次是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地域结构的转换;第三个层次是传统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向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第四个层次是人们聚居形式和集聚方式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变迁或创新。(二)1、从人口学的角度出发,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也即人口的城市化(population urbanization),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 2、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3、从经济学的角度,通常从经济与城市(镇)的关系出发,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
5、向城市经济的转化。4、从地理学的角度,则认为城市化是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并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状况根据国外学者对此问题关注的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将其研究状况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引起了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其生存的环境,开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世纪末,英国学者E.Howard的田园城市试图用规划的方法来协调城市化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1925 年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Park城市的发表,意味着生态学对城市问题的重视。(2)第二阶段1972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
6、CO)制定了MAB研究计划,其中人类聚居地的综合生态研究被列为重点项目,从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在国际学术团体和非官方组织之间积极展开。 Meadows 的增长的极限和 Goldsmith的生命的蓝图纷纷发表,他们都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世界城市化前景进行了“有极限增长”的预测,激起了各国人们对城市化引发的世界资源环境问题的普遍担心。 在日本,中野尊正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城市化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绿化、城市环境污染及防治等问题。(3)第三阶段 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使城市可持续研究拉开了序幕,城市化与其生态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紧密围绕着可持续城市、卫生城市、健
7、康城市等主题而深入,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也非常活跃。 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1990 年以来的五次国际生态城市大会、1996 年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以及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 的“可持续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序列会议等,表征着此问题的关注进入了多元化的研究阶段。(二)国内研究状况中国城市化发展较为特殊,国内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起步晚,但进展较快。根据我国对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的研究,可以将其研究状况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起始阶段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1972年中国参加MAB计划-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简称MA
8、B),学者呼吁关注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 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是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议强调了对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保护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时间 20世纪80年代 1984 年马世骏提出了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想,开创了城市生态学的新理论。王如松、杨邦杰、宗跃光等从不同方面发展和深化了这种思想。(3)第三阶段:多元化阶段时间 20世纪90年代 1998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主题,生态城市、健康城市和卫生城市等概念纷纷被引入而成为研究
9、的热点 国内代表学者如黄光宇、宋永昌、张炯等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21世纪,相关研究更为活跃,有些学者还专门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经济、资源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问题,并对城市- 经济- 环境不协调的应对措施提出了建议。二、 人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一)人口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良性环境 城市聚集了先进的生产力 ,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大工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改造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从而改善了环境。 城市化的发展 使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 ,无论何种类型的城市 都在力求着改善人类的生产、 工作和生活环境 ,方便的交通 、优雅的居住环境 ,配套先进的医疗设施 以及康乐活动场所
10、, 周全的服务业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城市中经济生活水平较高 文化教育先进 这些优越的社会环境极大地吸引着人们向城市巢中 。从而也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改善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的发展也使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反过来 促进城市化的巨大发展。(二)人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弊端1、人口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城市化是的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这一有限的空间集聚,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及排水设施,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城市化还会带来耗水量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2、人口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城市排放大量的二
11、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以及氮氧化合物与有毒气体,对人体呼吸系统刺激很大,容易诱发哮喘、支气管以及肺病等疾病,以及由于温室效应而形成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增温现象。另外城市还排放大量的粉尘颗粒物进入大气,除污染城市大气外,还会使城市的云量、雾量和降雨量也都明显增高,使昔日的蓝天、碧日、白云成为都市人难得一见的景观。3、人口城市化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也急剧增长。从 1987年到 1996年10年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增加了近一倍。目前,全国约有 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城市垃圾产生量还将以每年 8%10%的速度递增。大量的工业及生活
12、垃圾的任意堆放,不仅侵占了大量的耕地,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4、人口城市化产生的噪声污染因城市人集中,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 商业经济 、交通运输等活动都产生一定的噪声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 噪声的声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交通运输噪声 二是工业噪声 三是公共活动 这些噪声随声压级的不同对人体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深浅不一 ,但随城市化的发展影响的强度和广度都将扩大 。4、人口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昔日的绿地变成了街道和建筑物,各种动物在城市中绝迹或减少。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许多城市房屋密集 ,街道交
13、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柏油马路,几乎完全消除了森林和草地,也看不到其他的生命。出现所为的 “城市荒漠 ”。阻断了生物群落与生物群落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从而使生态系统失调三、 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一)概述人口城市化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人口合理发展,实现城市环境与人口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是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人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也是城市环境发展建设和人口结构优化的过程。城市环境状况不仅是人口城市化结果的具体体现,而且是人口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人口城市化的模式和方向又与城市环境的发展趋势互为补充,交融在
14、一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 ,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对其区域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产生制约和反馈;另一方面 ,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 ,不仅从生态环境中索取资源与能源 ,也源源不断地向环境排泄废物 ,所以区域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 ,影响其演变过程。(二)相关研究理论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的研究,就目前对学者的研究状态来讲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对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上。就国内来看,我过学者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的关系研究,当然也主要是
15、集中在的关系,主要有以下方面: 系统层次1、马世俊、王如松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复合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的复合体系。这种从自然系统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提出,为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大气层次2、姜乃力和史爱玲等从微观角度探讨城市化引发的城市“热岛”、“混浊岛”、“雨岛”及局地环流等气候效应等;盛学良等从宏观角度论述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效应。 水资源层次 3、张一平和宋军继对城市化引发的城市水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
16、;周海丽等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深圳的城市化发展与城市水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4、方铭,许振成,彭晓春等以广州市为例对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做了定量分析。运用SPSS软件中的Correlations技术,测量出人口化强度系数与城市环境污染强度系数之间的关系等等。四、总结城市化的趋势是必然的,但城市过大,过多的弊端又是明显的 ,因而采取种种措施 如控口城市人 口,禁止某些工业在大城市兴建 ,征收高额环境保护税 、土地税 ,琉散企业和机构 建立卫星城或在较远的地区建立小城市 ,以抵制大城市的吸引 ,以防城市化自由发展, 促使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这些虽在城市化发展中起到一定控制作用 ,
17、但对整个人类生存的环境来说起的作用不理想,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 首先控制社会总人口,不旦旦是城市人口,从总体上减少城市人口和数量的增加,减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净化压力。 第二城市建设布局和城市功能相适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第三在确定城市功能和城市规模的同时,确定城市环境质量目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根据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合理布局。以保持整洁 、优美 、宁静的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五、研究展望视角多元化运用定量方法,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关系并提出有效的调控体系内容多元化注重动态、区域与视角三位一体相的创新研究是当前开拓城市
18、化与其城市环境关系的一个方向。方法多元化着眼于系统角度,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六、参考文献姜乃力,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02) 郭娅琦,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7 刘瑜,河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D,河北大学,2010 刘新勇 论人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6) 吕洁.温小勇 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经济论坛 2006(04) 刘耀彬.李仁东.张守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期刊文中国软学 2005(05) 洪如林 人口科学 2003 方铭,
19、许振成,彭晓春,董家华.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环境定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学,2009,37(34). 赵卫民,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08,(01) 马世俊,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 1984. 4(1) 李瑞波,陈秀洁.城市化与城市环境j,人文地理,1996,10(11) 李菁.城市人口容量的确定及其评价初探J,城市问题,1988,05) 李辉.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孙彩琴,康桂英.利用污染指数变化率对嘉峪关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J.环境评价,2000,9(3),vol(13) 范瑜.污染指数变化率在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检测,1996,(03) 盛学良,董雅文等.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环境导报,2001(6):8一9. 周海丽,史培军,徐小黎.深圳城市化过程与水环境质量变化研究IJ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273279. 张一平.城市化与城市水环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2):20一22,27. 宋军继浅谈当前城市水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3)114一11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