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读后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孔子读后感孔子读后感(精选3篇) 孔子读后感 篇1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冲突。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化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觉别人的错误,也不简单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简单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假如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知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冲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
2、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行雕也。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相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同日而语。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
3、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视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训诲长期不加变更,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 污或是抢劫,触犯法
4、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化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训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看法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
5、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
6、,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主动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挚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化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
7、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恳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学问,。”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学问,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孔子读后感 篇2 孔子读后感时间过得真够快的,转瞬间三月份已过了一多半了,古人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孔子读后感-李营营。前者我感受过了
8、,但琴艺书法我是半丝不会的,所以我用读书充溢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孔子这部书。虽然只是粗度,但这已让我受益不少,信任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就是这个缘由吧。下面我简略介绍一下我的心得体会。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大略可分为儒释道三家,而佛教的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中国古代人民自己的才智结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孔子这部书主要是阐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我们现代的人区分年龄阶段,常用80后、90后等词语。其实这应当是年龄段的一种新说法,而比较正统的说法应当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或四十多岁
9、等。而这种说法的来源是什么呢?它又有怎样的含义呢?孔子曾经曰过: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孔子的意思是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会做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心态。当然我们应当变通的理解,这里的年龄并非时间节点的,而是指一段时期,读后感孔子读后感-李营营。而且从一个年龄段到另一个年龄段,人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都会有所不同,所做的事情也在渐渐变更。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孔子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指出,人应随着环境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做着不同的调解与变更,以适应事物的不断发展。我认为知道两千年后的今日,这都是特别有道理的。同时,孔子给出
10、了不同年龄段大体应当做的事情。比如,十五岁时人应当立志专注于学习;到三十岁时应当能够在家庭事业等方面独立,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定位;到四十岁时个人应当已经定型,不会再有太大变更,不会在对将来感到傍徨;到五十岁时应当能从心底接受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无规律;到六十岁人们要达到一个接受天命,相识天命的最佳效果,此时,不会再怨天尤人,大千世界,众说纷纭,都欣然接受了;到七十岁,人老了,死亡之期将近,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此时人的思想就慢慢趋于善了,能够达到一个与世无争,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物我两忘,无意名利,心若止水,不计得失,慈善为怀,飘然世外的境界。孔子一书讲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
11、义,礼的作用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现实。而我所说的仅仅是孔子对人在不同年龄段该做的不同事情与不同心态的划分。当然孔子一书博大精深,区区千字必是言之不尽,所以我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述说。由于本次阅读略显仓促,且文言文字言简意深,我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孔子一书,不过经过多次阅读,我信任我会更好的理解它的。 孔子读后感 篇3 挚友,你会从一件事或一个事物中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吗?你有自己的志向吗?假如没有,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孔子游春吧!你肯定会有很大的变更。孔子在一个春日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深思,他向弟子们道出了自己的感悟:水好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所以,由
12、此可见,水是真君子!接着,孔子又让弟子们说一说自己的志向。有的人说要把自己的东西和他人共享;有的人说要做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在歌声琴声中,泗水河的情意更浓了。读完这篇文章,孔子说的一番话令我感叹不已。“水奔流不息,是培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似乎有德行。水没有肯定形态,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顺,它似乎有情义。水穿过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似乎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似乎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孔子能够从司空见惯的水中,看出如此深邃的道理,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孔子留心视察,而我们却毫忽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到处留心皆学问”。我也曾经舔尝过“到处留心皆学问”的甜头,有一次我听一首英文歌曲时,遇到了“dark”这个单词,我便把它的中文弄明白了。在一次英语考试中,我恰巧遇到了含有这个词的阅读题,我都答上来了,而且结果正确!这不正是“到处留心皆学问”的好处吗?我还要像孔子的弟子们一样树立志向,我的志向是做一名中国志愿者,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救济之手。挚友,阅读了这篇美文,我想你也有了许多收获。那么,就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向着它奔跑、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