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353749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ppt(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学生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象学科教学和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象学科教学和规范教育(道德、法纪等)那样成熟,没有相对稳(道德、法纪等)那样成熟,没有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比较公认的教育形式,是定的教育内容和比较公认的教育形式,是一个崭新的教育领域,因而有许多理论和一个崭

2、新的教育领域,因而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亟待探讨和澄清。这里根据我们实际问题亟待探讨和澄清。这里根据我们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育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为十个方面,供大家参考!问题概括为十个方面,供大家参考!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究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这是学校能否有效开处于什么地位?这是学校能否有效开展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学校心理健的前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提上康教育被提上我国我国学校教育的议程,学校教育的议程,是基于解决日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是基于解决

3、日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因此,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学校教育整体之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学校教育整体之中。中。一、确立地位一、确立地位 既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应与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应与素质教育目标一致。素质教育的根本目质教育目标一致。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的整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思想道德

4、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核心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素质是核心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起点和归属,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起点和归属,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生理素质取决于优生优养,即遗传生理素质取决于优生优养,即遗传和生活生存条件;和生活生存条件;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取决于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取决于科学文化教育和知识学习;教育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取决于规范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取决于规范教育和社会学习;和社会学习;心理素质培养取决于主体内外环境心理素质培养取决于主体内外环境的交互影响,其主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的交互影响,其主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即通过学校心理健康

5、教育培养学生育,即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由上可知: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是由上可知: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是其心理健康的内在条件。其心理健康的内在条件。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各方面都得到健全健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各方面都得到健全健康的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康的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整体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健全的心理素质指与

6、学生年龄匹配健全的心理素质指与学生年龄匹配的心理素质水平,包括如下成分:的心理素质水平,包括如下成分:认知品质认知品质 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认知特征。认知特征。个性品质个性品质 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相应地,个体在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相应地,个体在知、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知、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可分为动力特征、情绪特的稳定特征,可分为动力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自我特征。征、意志特征和自我特征。适

7、应能力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也称适应性,是个体在基适应能力也称适应性,是个体在基本的心理素质成分(认知品质)和人本的心理素质成分(认知品质)和人格潜质(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在人格潜质(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在人特定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中,特定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通过与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三、找准依据三、找准依据 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是科学有效开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是科学

8、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根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根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一)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1.1.学习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 (1)(1)动力问题动力问题 (2)(2)压力问题压力问题 (3)(3)效能问题效能问题 (4)(4)方法问题方法问题 2.2.生活心理问题生活心理问题 (1)(1)生活自理问题生活自理问题 (2)(2)生活习惯问题生活习惯问题 (3)(3)时间管理问题时间管理问题 (4)(4)金钱管理问题金钱管理问题3.人际交往问题(1)师生交往问题(2)生生交往问题(3)异牲交往问题(4

9、)亲子关系问题4.品德心理问题问题(1)诚信文明问题(2)利益关系问题(3)公道正义问题5.恋爱与性心理问题问题(1)恋爱观问题(2)性心理问题(3)性行为问题6.成长成才心理问题(1)成长烦恼问题(2)成才困惑问题7.职业心理问题(1)职业价值观心理问题(2)职业准备问题(3)职业抉择问题8.社会化心理问题(1)社会适应问题(2)社会参与问题(3)社会责任问题(二)适应时代对人的要求1.智慧人2.知识人3.健康人(三)符合学校素质教育要求1.开发替能2.发展个性3.激发创造4.适应社会5.面向未来四、把握标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观点:(1 1)统计常模:正态分布)统

10、计常模:正态分布 (2 2)社会常模:普遍表现)社会常模:普遍表现 (3 3)生活适应:生活自理)生活适应:生活自理 (4 4)心理成熟:年龄相符)心理成熟:年龄相符 (5 5)主观感受:自我感觉)主观感受:自我感觉 综合上述各种观点,根据我们多年研究和实践认为,心理健康是是指个体认知正常,智能健全;人格指个体认知正常,智能健全;人格完善,个性健康;情绪稳定,行为完善,个性健康;情绪稳定,行为合理;自我统一,适应良好。合理;自我统一,适应良好。即健即健全的心理素质全的心理素质。五、发挥功能五、发挥功能 目前人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目前人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存在着泛化和窄化两种极

11、端倾向。泛化者用存在着泛化和窄化两种极端倾向。泛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任意扩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任意扩大(规范教育规范教育);窄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品教育的补;窄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品教育的补充或手段。实质上,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心充或手段。实质上,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用的发挥,失去了其专业理健康教育功能作用的发挥,失去了其专业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应有其独特的功能作用。我们认为,部分,应有其独特的功能作用。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学生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

12、主动发展。极适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适应与发展又因指向性不同而可分自我的和社会的。(一)学生自我适应与发展1.解决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2.开发个体智慧,促进智能发展3.加强个人修养,培养健全人格(二)社会适应与发展1.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健全心理素质2.净化社会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3.纯化人际环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六、选择模式六、选择模式 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教育思想和目标定向,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教育思想和目标定向,促进其功能发挥的教育范式。促进其功能发挥的教育范式。从素质教育思想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从素质教育思想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出发,可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目标出发,可

13、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为整合模式;从学校教育的目标体系和概括为整合模式;从学校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学生心理素质不同水平层次出发,可以把学学生心理素质不同水平层次出发,可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为分层模式;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为分层模式;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出发,可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目标出发,可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为分段模式。括为分段模式。(一一)模式类型模式类型 1.1.整合模式整合模式 整合是指从根本目标出发,整合多整合是指从根本目标出发,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达成教育目标的优化方面的教育资源,达成教

14、育目标的优化组合。主要体现在如组合。主要体现在如“学生学生家庭家庭学学校校社区社区”的等教育要素整合;的等教育要素整合;“生理生理心理心理外部刺激外部刺激”等制约条件的的整等制约条件的的整合;合;“专题训练专题训练教育渗透教育渗透咨询辅导咨询辅导”等实施途径的整合。等实施途径的整合。该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以培养学该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基本目标;遵循积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基本目标;遵循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的基本原则;综合运极适应与主动发展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专题训练、教育渗透、咨询辅导等基用专题训练、教育渗透、咨询辅导等基本教育途径;有效发挥学生、学校、家本教育途径;有效发

15、挥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等基本教育要素的作用;着眼庭、社区等基本教育要素的作用;着眼于于“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晓理动情晓理动情行为导向行为导向反思内化反思内化形成品质形成品质”等学生心理素质等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内部过程的基本环节;重点突出形成的内部过程的基本环节;重点突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展和创造性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内容。2.2.分层模式分层模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层目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层目标是根据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标是根据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

16、标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不同层次提出的。概括地讲学校不同层次提出的。概括地讲学校教育可分解三个层次的目标:适教育可分解三个层次的目标:适应应-发展发展-创造创造。与之相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概括出三与之相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概括出三种不同教育模式:适应层面的培养模式种不同教育模式:适应层面的培养模式指导适应、发展层面的培养模式指导适应、发展层面的培养模式促促进发展和创造层面的培养模式进发展和创造层面的培养模式激励创激励创造。它们分别要求从指导学生积极适应、造。它们分别要求从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会、激发学生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会、激发学生创造等不同的教

17、育目标出发,采用不同的造等不同的教育目标出发,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和训练。3.3.分段模式分段模式 学学生生心心理理健健康康教教育育的的分分段段模模式式是是根根据据学学生生心心理理素素质质发发展展的的年年龄龄特特征征和和不不同同年年级级教教育育的的目目标标提提出出的的。即即根根据据小小学学、初初中中、高高中中学学生生的的生生理理、心心理理、社社会会性性发发展展的水平、特点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的水平、特点及具体的教育培养 目目标标要要求求出出发发点点,针针对对学学学学生生学学习习、生生活活、交交往往 成成长长、成成才才、择择业业、性性

18、与与婚婚恋恋、社社会会性性发发展展中中普普遍遍存存在在或或可可能能出出现现的的心心理理问问题题,进进行行各各有有侧侧重重的的培培养养训训练练,有有机机整整体体地地安安排排各各年年级级的的心心理理健健康康教教育育要要求求和和内内容容,灵灵活活地地采采用用丰丰富富多多彩彩的的教教育育途途径径和和训练策略。训练策略。(二)教育模式的综合运用 实践中我们提倡将上述模式实践中我们提倡将上述模式综合运用,即以整合为思想方法,综合运用,即以整合为思想方法,分段设置目标,分层确定操作策分段设置目标,分层确定操作策略。具体化为以下运作模式略。具体化为以下运作模式 :1.专题训练专题训练该策略针对学生某种心理素质

19、成份或因素进行的心理素质训练。它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最基本和直接的培养策略。形成品质激发激发引起心向引起心向激活已知激活已知操作操作认知加工认知加工行为导向行为导向 监控监控体验反思体验反思内化迁移内化迁移自我认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思内化 2.教学渗透教学渗透该策略利用学科课程的心理素质培育功能,既可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完成学科知识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相应心理素质的发展,达到一石二鸟的教育功效。3.计算辅助计算辅助计算机辅助心理素质培育策略以帮助学生培养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工具手段,促使其心理素质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为基本目标。4.家校合作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

20、教育策略指整合协家校合作教育策略指整合协调家校各自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调家校各自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身和环境相互协调、对内在心自身和环境相互协调、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适。理过程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适。5.审美熏陶审美熏陶从艺术审美心理熏陶视角出发,构建既合乎学生心理需要又能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调适的审美欣赏的活动理论模型;然后,以此策略为指导,引入团体心理咨询和艺术治疗两种技术上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美欣赏活动方案。6.咨询辅导辅导 学会适应学会适应 “适适应应”处处理理的的是是人人与与周周围围环环境境的的关关系系(包包括括人人际际关关系系)问问题题,调调整整的的重

21、重点点是是人人的的行行为为。“调调节节”处处理理的的是是个个人人内内部部精精神神生生活活各各方方面面及及其其相相互互关关系系,调调整整的的重重点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是人的内心体验。寻求发展寻求发展 就就是是要要引引导导学学生生确确立立有有价价值值的的生生活活目目标标,担担负负起起生生活活的的责责任任,扩扩展展生生活活方方式式,充充分分利利用用自自己己的的潜潜能能与与机机遇遇,发发挥挥主主动动性性、创创造造性性以以及及作作为为社社会会一一员员的的良良好好的的社社会会功功能能,过过积积极极而有效率的生活。而有效率的生活。这这两两个个目目标标中中,学学会会适适应应是是基基本本目目标标,以以此此为为主主

22、要要目目标标的的心心理理辅辅导导可可称称为为调调适适性性辅辅导导(adjustive adjustive guidanceguidance);寻寻求求发发展展是是高高级级目目标标,以以此此为为主主要要目目标标的的理理辅辅导导可可称称为为发发展展 性性 辅辅 导导(developmental developmental guidanceguidance)。简简言言之之,这这两两个个目目标标也也就就是是要要引引导导学学生生达达到到基基础础层层次次的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七、运用策略1.和谐互动策略和谐互动策略(创设情境创设情境)2.认知改变策略认知改变策略(回归

23、客观回归客观)3.行为强化策略行为强化策略(培养习惯培养习惯)4.情感体验策略情感体验策略(矫正态度矫正态度)5.反思内化策略反思内化策略(形成信念形成信念)6.自觉监控策略自觉监控策略(自觉自律自觉自律)八、灵活施教 如何才能做到“灵活施教”呢?我们总结多年研究和实践,提炼出了如下“五个三”要求:教育理念上突出“三化”:人本化、活动化、反思内化;教育原则上强调“三性”:主体性、教育性、操作性;教育策略上注意“三自”:自然,自发,自觉;教育方法上采用“三点”:点到,点醒,点化;教育目标上归为“三质”:潜质,特质,品质。九、组织内容九、组织内容 教育什么是依据教育目标提出的,学校心教育什么是依据

24、教育目标提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从学生现实需要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从学生现实需要(解决心理解决心理问题问题)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健全心理素质培养健全心理素质)两个层面去确定。我们将二者结合,提出了两个层面去确定。我们将二者结合,提出了“四学会四学会”与与“四发展四发展”相辅相成的教育内容体相辅相成的教育内容体系。这一体系在名称上各学段统一,基本内容系。这一体系在名称上各学段统一,基本内容上下衔接,具体内容及组织形式各学段区别,上下衔接,具体内容及组织形式各学段区别,体现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规体现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规律。律。(一)(一)学

25、会学习 如学习环境的熟悉、学习任务要求的了解、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记忆蛋白的形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动机的激发、应考技能的掌握(考试焦虑的克服)、应考心态的调整、学习疲劳和两级分化的预防等。(二)学会生活如生活环境的熟悉、生活内容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技能的掌握、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合理应对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矛盾和烦恼等。(三)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四种性格特征;男性与女性),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同伴关系、异性同学关系,掌握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规范,发展交往技能(言语、体姿技能),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和障碍,缓解交往压力

26、(解脱法;改变认知)等。(四)学会做人 如处理个人与集体规范、他人要求、社会公德的关系,处理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等。(生理人-心理人-社会人)(五)发展智能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思维策略,同时着力培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六)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人,认识你自己)、自信心(实验:习得性无助)、自尊心、自控力(归因)、独立性、成就动机(登山感悟),能够接纳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等(从行为开始)。(七)发展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奉献感、竞争和合作意识等。(八)发展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的动机、创造的兴趣、创造的愿望,认识自己创造的潜能,掌握创造的思维方法与策略,发展创造性想象,进而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十、保障条件(一)有力的政策支撑(二)专门的师资队伍(三)实用的教育资源(四)基本的教育设施(五)必要的经费投入(六)可行的评价机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