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培训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义培训讲学.ppt(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义(二)词汇意义:通常所说的“词义”是指词的词汇意义,它是语义研究的基础。词的词汇意义有概念义(理性义)和色彩义之别。概念义(理性义)是词汇意义的主体部分;色彩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意义。三、词义的性质三、词义的性质 (一)概括性(具体性)(二)模糊性(确定性)(三)民族性(普遍性)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一、一词多义一、一词多义 含有一个义项的词是单义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是多义词。引申义(转喻)引申义(转喻)本义本义派生义(中心意义)派生义(中心意义)比喻义(隐喻)比喻义(隐喻)注意:注意: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和联系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和联系 二、同义关系二、同义关系 三、反义
2、关系三、反义关系 四、上下义关系四、上下义关系 五、词的语义特征和义素分析五、词的语义特征和义素分析(一)什么是义素 义素义素是构成词义的基本要素,是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又叫语义特征。(二)什么是义素分析 义素分析就是通过对最合适的语义场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这些义项所包含的义素的方法。(四)义素分析的步骤:1、确定对比的范围、确定对比的范围 找出一组相关的词,确定对比范围,一般从指称事物最小类别成员的一组词语开始,如有需要再进一步扩大分析的范围。2、分析对比、分析对比 找出这组词的共同义素和相互区别的义素。3、整理和描写、整理和描写 叔叔 +父系亲属 +男性 -年长于父
3、亲 伯伯:+父系亲属 +男性 +年长于父亲 姑姑:+父系亲属 -男性 +-年长于父亲也可以借鉴矩阵图的描写,例如:也可以借鉴矩阵图的描写,例如:父系亲属男性年长于父亲叔叔+-伯伯+姑姑+-+-(五)义素分析的作用 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一些同义、反义等关系。2、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限制。义素分析实例例一:美国语言学家奈达(E.A.Nida)在分析英语中的run(跑)、walk(走)等七个表示人的肢体活动的词的语义时,列出了如下的义素矩阵:例二:炒:-用水-油量大+不断
4、翻动-加淀粉汁 熘:-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加淀粉汁 炸:-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 煎:-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 熘:烹饪方法,炸或焯后,作料中加淀粉汁。例三:陆军:军队在陆地作战的f通常由组成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各专业部队 海军:军队在海上作战的f通常由组成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各专业部队 空军:军队在空中作战的f通常由组成各航空兵部队空军地面部队 在上面的三个义素表达式中,义素写在方括号内,同一类型或相互配合的义素写在同一花括弧里。f是结构式的标志,意思是“适用范围”。“各”不是一个义素,而是一个标志,它表示被标志的义素可以分解为若干同类的义素。例四: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
5、词 (1)跑、走、跳 (2)钢笔、圆珠笔、毛笔、粉笔 (3)嫁、娶、入赘 (4)姐姐、弟弟、哥哥、妹妹用义素分析分析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第三节 句义一、词语的搭配(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一、词语的搭配(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1、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另一方面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2、词语的搭配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即所谓的“惯用法”。3、词语的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4、词义在搭配组合中还会凸显一些语义特征,隐去一些语义特征。二、句义的构成二、句义的构成(语言中的句义):(语言中的句义):词汇意义 语法结构关系意义 句义 关系意义 语义结构关系意义 语气意义 语
6、法结构关系意义语法结构关系意义 如:主谓关系 动宾关系 定中关系 状中关系 中补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意义语义结构关系意义(1)动词和名词间的语义关系语义角色语义角色 如:猴子玩苹果/我送了小李一本书(动作)花很红/眼睛大大的(性质/状态)惨案震惊了世界(使动)与动词相配,名词则有如下几类:与动词相配,名词则有如下几类:a.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b.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c.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如“小李”。d.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如“花”、“眼睛”。e.致使,事件发生变化的引发者。如“惨案”。f.工具,指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或手段。例如“他用勺子吃饭。”中
7、的“勺子”。g.处所,指动作行为发生或所及的处所。例如“他回上海了。”中的“上海”。h.时间,动作行为等开始或结束的时间,延续的时段等。(2)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如:他浓浓地泡了一杯茶 小王扭伤了腰 老李死了一头猪 那种点心他们都吃了 他在黑板上写字 语气意义:语气意义:说话人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的总的态度。在语言中,语气意义一般都是通过语调形式来表达的,在有些语言中,一些虚词和语气副词也有表达语气意义的作用。三、歧义三、歧义 1、什么是歧义句?句子的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称为同形异义句,也称歧义句。eg:“q
8、zhong考试快到了。”“北京人多。”“我们要进口机器”歧义在语言中大量存在,但由于语境的作用,歧义往往不妨碍交际的正常运行,但如果语境不充分,就有可能影响。2、歧义的类型:(1)词汇歧义(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a、词语的同音异义(口头歧义)eg:“到l bi s我再告诉你。”“新加坡一yu chun 起火了。”“这是zh 癌物质。”“sh m 太多了。”b、同形(书写形式)异义。eg:“他在办公室看材料。”“他这个人太好说话了。”“赶张三,没那么容易。”“他走了一个多小时了。”“饺子包好了。”“小吃店关门了。”“这本书是黄色的。”(2)语法歧义:a、词性不同 “自行车没有锁。”“饭热菜不热。
9、”“你别上。”b、词跟短语同形。“谁还要炸薯条?”“我要炒白菜。”“要出租汽车的快登机。”“这游戏机的开关有问题。”c、相同的词语之间存在不同的层次构造或句法结构关系。eg:“两个外语学院的学生。”“哥哥和妹妹的同学。”“北京人多。”“我们需要进口机电产品。”“学生家长都来了。”“我想起来了。”(3)语义结构关系歧义: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歧义 a、施、受同形。“开刀的是我父亲。”“连老王都不认识。”“鸡不吃了。”b、领属关系和非领属关系同形。“小张衣服做得真好看。”“小张的笑话说不完。”“小张的画像画得好。”c、语义指向不同。eg:“在火车上写标语。”“中山公园
10、松树最多。”四、蕴含和预设四、蕴含和预设(是句义间的两种重要关系)(一)蕴含: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可用公式:甲 乙,如:他买了一篮子萝卜 他买了一篮子菜 他踢了小张的腿 他踢了小张 李明批评了张三 张三挨批评了 蕴含关系一般发生在有上下位关系或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句义之间。2、语义学研究的蕴含关系是指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的蕴含关系,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依赖特殊的背景知识。如:今天是端午节 今天吃粽子 今天是8月31号 明天中小学开学3、一个句子的蕴含关系有时不止一个。原因:一个词的上位词可能有多个或从不同的角度构成
11、的。如:他有汽车 他有车 他有交通工具 那个日本人送给他一支钢笔那个日本学生送给他一支钢笔 那个日本学生送给他一支笔(二)预设 预设和蕴含一样,也就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但蕴含在句义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而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他哥哥在北京上学(蕴含)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他有哥哥(预设)预设的例子:老王又来了 老王以前来过 我早就不是校长了 他当过校长 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什么时候去的王府井 他去过王府井 同蕴含一样,预设是句子的潜在意义,如果再说出就显得重复啰嗦。2、预设
12、的分类:绝对预设:既是句子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又作为句子的预设,这种“一身二任”的预设,称为绝对预设。相对预设:纯粹作为其他被表述的事态的前提条件的那些预设,称为相对预设。绝对预设是每个句子必须有的,其内容确定。相对预设有些句子不一定有,从句子推断出来的相对预设,有时可能会有一定的游移性。如:“小王的哥哥又买了一张桌子。”3、预设同原句的关系 如以A表原句所表述的事态、情况等,以P表预设所表述的事态、情况等,则:P不存在,A一定不存在。P同A的这种关系,逻辑学称P是A的必要条件。第四节 语用一、语境与语境义 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
13、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例:甲:你喜欢这部电影吗?乙:喜欢。例: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缚而杀之,何如?,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
14、连杀死八口。例:“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例:甲:你孩子个子好高哇!乙:他呀,就一傻大个。有一位朋友到张三宿舍去找张三,只见房门锁着,门上留有一张纸条:“我一个小时后回来,钥匙在老地方。”12时30分 二、话题和说明 从信息结构的角度看,句子是由话题和说明构成的。1、话题: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如:“这个人我认识。”“客人来了。”“昨天,他去北京了。”话题的特点:(1)话题是言语所关涉的对象,是句子的出发点。(2)话题一般是位于句首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面可以有停顿。(3)话题可以是施事,也可以不是施事。(4)话题一般是有定的
15、、已知的、可推知的。2、说明: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如 “这个人我认识。”“客人来了。”“昨天,他去北京了。”说明的特点:(1)说明一般是话题后面的谓词或谓词性短语。(2)说明一般含有说话者要传达给受话者的新信息。练习:指出下面句子的话题和说明 1、大象,鼻子很长。2、鼻子,大象的最长。3、这场火幸亏消防队来得早。4、老张啊,真是个热心人。5、这部电影,观众有不同的看法。3、话题链(篇章话题):带有话题的句子进入语篇后,句与句之间凭借先行词语与回指词语之间的语义同指,就可以把语篇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的链条叫做“话题链”。如:“从前有个勤劳的铁匠,他有个儿子,快满二十岁了,人倒生得又高又大
16、,就是好吃懒做。铁匠常为这件事烦恼。”4、话题、施事和主语之间的关系 话题、施事、主语是从语用学、语义学、语法学的角度分析句子中的某个名词性成分的结果。话题具有有定性,主语未必。话题、施事、主语在句法上的表现既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三、焦点和预设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句子包括焦点信息和预设信息。1、焦点:句子中说话者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新信息。或者说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的新信息。焦点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即焦点的标志:(1)语调重音 (2)句法形式。如汉语中用“是的”句式,“是”后为焦点,英语中用“it isthat”句式,“is”后面是焦点。2、预设:句子传递信息
17、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因为和语境有关,又叫语用预设。3、焦点和预设的关系:预设是理解焦点的基础,焦点是确定预设的条件。如:小李拿走了这本书 我买的是现代汉语书 我是昨天来的 是小李昨天拿走的四、四、“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和和“会话含义会话含义”1 1、“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格赖斯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格莱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
18、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即:A)量的准则量的准则 a)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B)质的准则: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应该是真实的。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准则: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同对方的话题相关联。D)方式准则: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炼 d)井井有条 2、会话含义、会话含义 实际上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合作原则”,出于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格赖斯把这种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称为“会话含义会话含义”。注意:违反合作原则谋求某种会话含义,首
19、先必须使对方明白无误地察觉自己是故意违反了某项(某些)准则。A)违反量的准则:少给信息量或多给信息量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儿子:语文做完了。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女强人”。B)违反质的准则:故意说假话 教师提问贝鲁特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学生:是秘鲁的。教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要说罗马是罗马尼亚的首都了。甲:姑娘今年多大了?乙:100岁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公鸡也会下蛋了”C)违反相关准则:就是故意说些不切题的话,避开某一话题。甲:现在几点了?乙:我看见送信的刚过去。甲:王部长的报告不怎么样,你说呢?乙:天气冷
20、了,该穿大衣了。D)违反方式准则:就是用歧义句、用语义含糊的说法、说得啰嗦。郭:当初我和我媳妇搞对象,我天天给她买花。于:天天买。郭:到最后她主动和我说别买了,我实在吃不消 了,苞米花。于:天天吃这个也够恶心的。五、言语行为 使用语言可以看成是一种行为,行为的实现,用的是言语这一手段,叫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在1962年的出版,标志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v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是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v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v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后来,奥斯汀的学生,哲学家塞尔进一步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说话者在话里表达一定意思的同时,又表达了另外的含义,即“言外之意”。如 “你不能不抽烟吗?”“这汤真淡!”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