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653-2021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环境保护).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J 653-2021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环境保护).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HJ653-2021 代替HJ653-201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IA2.S)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Specification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ambient air quality continuous automated monitoring system for PMlO and PM2.5 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2021-12-30发布主仨马元Jl主4、2022-06-01实施革有三走完&IS 发布HJ 653-2021 目次前言.l 适用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
2、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系统组成.25 技术要求.36 性能指标.57 检测方法.6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空气PM10和PM25连续白动监测系统数据记录和输出要求.14HJ 653-2021 目IJ1=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环境空气中颗粒物(PMlO和PM2S)连续白动监测系统的性能、质量,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PMlO和PM2S)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以下简称PMlO和PM25白动监测系统勺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本标准是对环境空气颗粒物(PMlO和PM2S)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
3、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3-2013)的修订。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13年,原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动态加热系统挥发性颗粒物补偿系统和实际状态并将本标准性能检测中颗粒物的浓度值由标准状态下浓度值修改为实际状态下浓度值1一一系统组成中增加了动态加热系统和吁军发性颗粒物补偿系统的要求,删除了方法原理的要求;一一技术要求中增加了系统铭牌内容和切割器应具有唯一性标识的要求,修订了对数据显示、记录和输出功能要求,增加了对参数的显示、记录和输出要求:性能指标中增加了检出限湿度测量示值误差断电影响测试3项指标,调整和删除了部分性能指标,
4、适当加严参比方法比对测试性能指标要求,将切割器性能加载测试2项性能指标调整至功能要求,检测方法见HJ93的相关要求:一一检测方法对应修改后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调整,对参比方法比对测试的测试地点、测试程序等提出了更加全面和具体的要求。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环境空气颗粒物(PM1o和PM2.S)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3-2013)废止。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可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11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
5、2021年12月30日批准。本标准白2022年6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HJ 653-2021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PMlO和PM2S)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PMlO和PM2S)连续白动监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检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驻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寻|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HJ 9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lO和PM2S)采样
6、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18 环境空气PM10和PM2S的测定重量法HJ656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S)子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原环境保护部令2011年第18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空气动力学直径aerodynamic diameter 单位密度(。=1g/cm3)的球体,在静止空气中作低雷诺数运动时,达到与实际粒子相同的最终沉降速度时的直径。3.2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j.lITI)particulate matter(PMlO)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0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3.3
7、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川)particulate matter(PM25)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3.4 切割器particle separate device 具有分离大气中不同粒径粒子功能的装置。3.5 50%切割粒径50%cut-po i nt d i ameter(Da50)切割器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HJ 653-2021 3.6 3.7 3.8 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偏差geometric standard deviation of sampl ing efficiency(g)切割器对颗粒物捕集效率的几何标
8、准偏差有以下2种表达方式:a)捕集效率为16%时对应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al6与捕集效率为50%时对应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a50的比值1b)捕集效率为50%时对应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a50与捕集效率为84%时对应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84的比值。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温度为273.15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实际状态actual state 温度为实际环境温度,压力为实际环境大气压时的状态。本标准性能检测中颗粒物的浓度直均为实际状态下浓度值。3.9 3.10 3.11 3.12 参比方法reference method 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平行性pa
9、rallel ism 每I1tt次测量数据相对标准偏差的均方根。动态加热系统dynamic heating system 根据采样气流相对湿度值调节采样管加热功率、减少水分干扰的装置。挥发性颗粒物补偿系统compensation system for volati le particulates 能够补偿颗粒物中挥发性组分的损失、减少水分干扰的装置。4 系统组成4.1 系统组成PMlO和PM25自动监测系统包括样品采集单元、样品测量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及其他辅助设备。4.2 样品采集单元样品采集单元将环境空气颗粒物进行切割分离,并将目标颗粒物输送到样品测量单元。该部分由采样入口、切割器、采样管等
10、组成。其中采样管应配备动态加热系统或挥发性颗粒物补偿系统。4.3 样品测量单元样品测量单元对采集的环境空气PMlO或PM25样品进行测量。4.4 数据处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对数据进行显示、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2 HJ 653-2021 4.5 其它辅助设备其它辅助设备包括安装仪器设备所需要的机柜或平台、安装固定装置、采样泵、流量校准适配器、气密性检查适配器和其它质控装置等。5 技术要求5.1 外观要求5.1.1 PM10和PM2.5白动监测系统应具有产品铭牌,铭牌上应标有仪器名称、型号、监测因子、工作电压、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制造日期等信息。5.1.2 切害iJ器应具有唯一性标识,标识上应标
11、有切割器名称、型号、工作点流量、生产单位、出厂编号等信息。5.1.3 夕|、观应完好无损,无明显缺陷,各零部件连接可靠,各操作按键、按钮灵活有效。5.2 工作条件5.2.1 切害IJ器正常工作环境条件环境温度-30oC50 oC;大气压80kPa 106 kPa。5.2.2 监测仪正常工作环境条件环境温度150C350C;相对湿度:85%肚七大气压80kPa106 kPao 5.2.3 系统正常工作供电电压AC 220 V:!:22 V,50 Hz士1Hz。注:低温、低压等特殊环境下,系统配置应满足当地环境条件的使用要求。5.3 安全要求5.3.1 绝缘电阻在环境温度为15oC35 oC,相对
12、湿度三三85%RH条件下,设备电源端于对地或机壳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0MDo5.3.2 绝缘强度在环境温度为15oC35 oC,相对湿度三三85%RH条件下,设备在1500V(有效值)、50Hz正弦波实验电压下持续min,不应出现击穿或飞弧现象。5.3.3 射线源安全PMlO和PM25自动监测系统所配置监测仪的测量方法为射线吸收法时,使用的射线源应符合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的要求。3 HJ 653-2021 5.4 功能要求5.4.1 数据显示、记录和输出要求5.4.1.1 具备显示、记录和输出表l中所列的测量数据的功能,数据的单位和显示值的小数位数应符合表l要求,数据记录要求
13、见附录Ao5.4.1.2 具备数字信号输出功能c5.4.1.3 具备数据的标记功能,应能标记维护、校准、故障或其他异常情况。5.4.1.4 应能显示软件版本号。软件应对全部人员控制操作均白动记录、保存,形成系统操作记录日志,不可修改,并可查询。表1显示、记录和输出测量数据清单序号测量数据名称单位小数位颗粒物实际状态浓度flg/m3 2 颗粒物标准状态浓度g/Nm3 3 实际状态累积体积L(或m3)1(4)4 标准状态累积体积NL(或Nm勺1(4)5 环境温度。C6 环境大气压kPa(mmHg)1(0)7 流量(实际状态)Llmin 2 8 米样气流温度。C9 米样气流相对湿度%RH 5.4.2
14、 参数显示、记录和输出要求5.4.2.1 具备显示、记录和输出表2中所列参数的功能。表2参数清单参数类别参数名称系统修正参数浓度修正斜率浓度修正截距测量校准系数(如射钱吸收系数或振荡天平弹性系数等)测量参数环境温度校准系数环境大气压校准系数流量校准系数动态加热启动湿度点动态加热米样气流温度校准系数系统参数样品采集米样气流相对湿度校j住系数单元参数挥发性颗粒物补偿系统测量腔体温度挥发性颗粒物来样气流温度校准系数补偿系统米样气流相对湿度校j住系数注:样品采集单元参数应根据实际配置选择。5.4.2.2 具备参数修改后留痕功能,应能记录和输出被修改的参数名称、修改用户、修改时间、修改4 HJ 653-
15、2021 前参数值和修改后参数值,每工页参数的修改记录保存时间不少于1a,且保存次数不少于50次。5.4.3 气密性检查功能要求具备气密性检查功能。5.4.4 断电恢复功能要求仪器断电后,应能自动保存数据:恢复供电后系统应自动启动,井恢复正常工作状态c5.4.5 滤纸带(膜)要求在仪器正常采样流量下,采样滤纸带(膜)对空气动力学直径为0.3m颗粒物的截留效率二三99.7%。5.4.6 切割器性能要求5.4.6.1 PM10切割器性能应满足50%切割粒径Da50=10m:!:0.5阳1和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偏差g=1.5:!:0.1的要求,检测方法见HJ93的相关要求。5.4.6.2 PM25切害
16、IJ器性能应满足50%切割粒径D必。=2.5m:!:O.2IU和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偏差.g=1.2:!:0.1的要求,检测方法见HJ93的相关要求。5.4.6.3 PM25切割器加载测试切割器性能按HJ93的相关要求进行加载测试,应符合5.4.6.2的要求。6 性能指标PMlO和PM25白动监测系统的测量范围应为Og/m3 1 000 g/m3或og/m310000 g/m3(可选),最小显示单位为0.1g/m3,其性能指标应符合表3的要求。表3PM10和PM25自动监测系统性能指标要求检测项目技术要求检测方法检出限三三2g/m37.1 校准膜示值误差:1:2%7.2 温度测量不值误差:1:2
17、 C 7.3 大气压测量示值误差士1kPa 7.4 湿度测量示值误差:I:5%RH 7.5 平均流量偏差:1:5%流量测试流量相对标准偏差三三2%7.6 平均流量示值误差运2%断电影响测试时钟误差士10s 流量测试断电影响条件下进行流量测试,应符合流量测试指标要求。7.7 电压影响测试不同供电电压条件下进行流量测试,应符合流量测试指标要求。7.8 大气压影响测试不同大气压条件下进行流量测试,应符合流量测试指标要求。7.9 5 HJ 653-2021 续表检测项目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平行性PMIO 三三10%7.10 PM25 三三15%斜率(k):1:1:0.10 截距(b):PMlO 当k二三1
18、时,-10g/m3b-:c三010-100 X k)g/m3:当k三三1时,(90一100Xk)g/m3三三b乏10g/m3参比方法比对测试相关系数(r):二三0.957.11 斜率(k):1士0.10截距(b):PM25 当k注l时,-5 g/m3三三b(55-50Xk)g/m3;当k三三1时,(45-50Xk)g/m3-:c三b-:c三5g/m3相关系数(r):二三0.95有效数据率二主90%7.12 7 检测方法7.1 检出限在室内恒温环境下,取下采样入口和切割器,将高效空气过滤器连接到待测监测仪的进气口。将持测监测仪的浓度修正截距增加10g/m3(本指标测试完成后恢复原设置),待监测仪
19、运行稳定后,取24h 的仪器测量均值为1个样品向,共测试15组样品,按照公式()计算其标准偏差。工(I一豆rSo=I-,=;l_ n-l 式中So-待测监测仪测量值的标准偏差,g/m3;向一一-待测监测仪第i次测量值,g/m3;p一一待测监测仪测量值的平均值,g/m3;一记录数据的序号i=l,2,.n;n一一记录数据的总个数,n=15。按照公式。)计算待测监测仪的检出限TDL,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TDL=2So 式中TDL一一待测监测仪的检出限,g/m3;So一一待测监测仪测量值的标准偏差,lg/m3。7.2 校准膜示值误差()(2)待测监测仪预热稳定后,按照操作规程放入具有一定浓度的
20、校准膜片或标准物质,待i卖数稳定后记录显示值。测试共进行3d,其中每天测量3次,每次测量间隔不少于1ho按照公式(3)计算每天的示值误差品,每天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一n乓=一一.c.!.xl00%(3)。6 式中:S;一一持测监测仪第i天示值误差%;i一一测试天数,i=l,2,3;P;待测监测仪第i天测量平均值,问/cm2(g);向一一校准物质的标称值,g/cm2(g)。7.3 温度测量示值误差HJ 653-2021 将持测监测仪的环境温度检测单元放入恒温环境中,在-30C50 C温度范围内分别设置4个温度检测点-20C、oC、20C、50C,恒温装置的实际控制温度与上述设定温度允许
21、偏差:1:2 C。待恒温装置温度稳定后,每隔5min记录1次标准温度值和持测监测仪环境温度恒,每个温度点连续测试3次。按照公式(4)计算待测监测仪的温度测量示值误差A句,每次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L1(j=t P.;j-t嘻式中L1马一一第i个检测点第j次温度测量示值误差C;tp,IJ一一第i个检测点第j次持测监测仪环境温度示值C;tIJ一一第i个检测点第j次标准温度值C;也/第j次,j=l,2,3;i一一检测点序号,i=1,2,3,4 0 7.4 大气压测量示值误差(4)将待测监测仪的压力检测单元放入气压舱中,在大气压测量的范围80kPa106 kPa内,选取以下5个检测点80kPa、
22、90kPa,100 kPa、106kPa和当前环境气压,各检测点的实际稳定值与上述规定值允许偏差:1:0.5kPao持气压舱的压力稳定后,每隔5min记录1次标准压力植和待测监测仪显示压力值,每个检测点测量3次。按公式(5)计算持测监测仪的大气压测量示值误差L1PJ每次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LJPij=Pp,ii-P、,1/式中L1p一一第i个检测点第j次待测监测仪大气压测量示直误差,kPa;PP,1j一一第i个检测点第j次待测监测仪压力测量值,kPa;如,Ij一一第i个检测点第j次标准压力值,kPa;也/第j次,j=l,2,3;i一一检测点序号,i=1,2,3,4,5。7.5 湿度测量
23、示值误差(5)将待测监测仪和标准湿度计放入恒温恒湿装置中,保持待测监测仪正常运行(如采样管配备动态加热系统,则在测试时将动态加热系统关闭),将恒温恒湿装置温度设置为25C:1:2 C状态下,分另IJ设置2个温度检测点35%RH和55%RH,恒温恒湿装置的实际控制湿度与上述设定湿度允许偏差:1:3%RH。待湿度稳定后,每隔5min记录1次标准湿度值和待测监测仪采样气流相对湿度值,每个湿度点连续测试3次。按照公式(6)计算待测监测仪的湿度测量示值误差A酌每次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A11=川-rp飞1)(6)式中:句一一第i个检测点第j阳显度测量示值误差,%RH;7 HJ 653-2021 伊
24、p,lj一一第l个检测点第j次持测监测仪采样气流相对湿度示值,%肚1;S,lj一一第i个检测点第j次标准湿度值,%RH;f第j次,j=l,2,3;i一一检测点序号,i=l,2。7.6 流量测试取下来样入口和切割器,将标准流量计的出气口通过流量测量适配器连接到待测监测仪的进气口。开启待测监测仪,预热后进入流量检测界面,待测监测仪显示的流量稳定后开始测试。测试连续进行6h,至少每隔5min 记录1次标准流量计和待测监测仪的瞬时流量值(实际状态)。测试完成后,按照公式(7)公式(11)计算流量测试的相关指标,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qVR二:土qV.Rl(7)式中CJVR一一测试期间标准流量计平
25、均流量植,Llmin;qV,Ri 测试期间标准流量计瞬时流量值,L1min;n一一斗则试期间记录瞬时时间点的总个数:i一一测试期间记录瞬时时间点的序号,i=l,2,.n。qy(=jzqvo(8)式中qv.c一一测试期间持测监测仪平均流量值,Llmin;qV,Ci 测试期间待测监测仪瞬时流量值,L1min;n一一斗测试期间记录瞬时时间点的总个数:i一一测试期间记录瞬时时间点的序号,i=l,2,.n。qV R-qv S LJ.qV.R二扣,n1 V,0 x 100%qV.S(9)式中L1qV,R平均流量偏差,%;qV.R一一测试期间标准流量计平均流量值,L1min;qv,s 待测监测仪设定的采样流
26、量,Llmino Cv工=式中CVr一一流量相对标准偏差%;qV,Ri 测试期间标准流量计瞬时流量植,Llmin;qV.R一一测试期间标准流量计平均流量值,L1min;J 测试期间记录瞬时时间点的序号i=1,2,.n;n一一测试期间记录瞬时时间点的总个数。工(qV,Rt-qV,R r n一1xl00%(10)qVR Iqv R-qv(,1 qhi F=JJ=-二.!.x100%qV.R、,/咽EA咽EA/飞式中qv,diff平均流量示值误差,%;8 qV.R一一测试期间标准流量计平均流量值,L1min;qv.c 测试期间持测监测仪平均流量值,L1mino 7.7 断电影响测试按照以下步骤完成断
27、电影响测试:HJ 653-2021 a)取下采样入口和切割器,将标准流量计的出气口通过流量测量适配器连接到待测监测仪的进气口c开启持测监测仪,当待测监测仪显示的流量稳定后,r卖耳又井记录显示的时间(时-分-秒),记为开始时间内,同时启动秒表开始计时和测试,测试连续进行6h;b)在此期间要求断电总计5次,各次断电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0s、40s、2min、7min和20min 左右,且在每次断电之间应保证不少于10min正常供电;c)测试期间至少每隔5min记录1次标准流量计和持测监测仪的瞬时流量值。按照公式(7)公式(11)计算流量测试指标:d)当运行6h:!:60 s时,分别读取和记录持测监测
28、仪显示时间tl和秒表显示时间t2。按照公式(12)计算时钟误差:Ll t=tl-to-t2 式中L1t时主中误差s;tl 持测监测仪结束时间,h-min-s;to一一持测监测仪初始时间,h-min-s;t2一一秒表显示时间,h-min-so e)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7.8 电压影响测试按照以下步骤完成电压影响测试:(12)a)依次连接调压器、待测监测仪和标准流量计,调节调压器至交流电压为198V:!:2 V,稳定至少30min;扔在此状态下进行6h连续测试,测试期间至少每隔5min记录1次交流电压值、标准流量计和特测监测仪的瞬时流量值1c)缓慢调节调压器至交流电压为242V:!:2 V
29、,稳定至少30min,重复进行b)的测试步骤;d)按照公式(7)公式(11)分别计算2种电压下的流量测试指标,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7.9 大气压影响测试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大气压影响测试:a)依次连接待测监测仪和标准流量计,将其全部置于气压舱内。调整设置气压测试舱内气压为80kPa。在舱内气压达到80kPa:!:1 kPa后至少稳定30min,保证持测监测仪内的压力达到均衡状态;b)在此状态下进行6h连续测试,测试期间至少每隔5min记录1次舱内气压值、标准流量计流量值和待测监测仪瞬时流量值;c)缓慢调节气压测试舱内的气压至106kPa。在舱内气压达到106kPa士1kPa后至少稳定30m
30、in,保证持测监测仪内的压力达到均衡状态。重复进行b)的测试步骤;d)完成测试后,缓慢调节气压测试舱内气压至测试现场气压值,当舱内气压指示达到测试现场气压时,方可打开气压舱门取出特测监测仪;9 HJ 653-2021 e)按照公式(7)公式00分别计算2种气压状态下的流量测试指标。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7.10 平行性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将3台持测监测仪的采样入口调整到同一高度,分别进行采样流量校准和设置后,进行平行性测试。每组样品连续测试23h:!:1 h,共测试至少23组样品;记录每台持测监测仪每次测量浓度值t:.IJ,为持测监测仪的编号Ci=l,2,3),j为样品的序号=1,2,.n
31、,n二三23),3 台待测监测仪每组样品测量结果的平均值1己为玩,当玩,3阳1m3时,测试结果无效。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平行性测试:a)按照公式(13)计算3台待测监测仪每组样品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玩,1;工(,1)C,)二47一(3)式中PC,一-3台持测监测仪测量第j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g/m3;C,第i台待测监测仪测量第j个样品的浓度值,g/m3;i一一待测监测仪的编号,i=l,2,3;j一一有效样品的序号,j=l,2,.n;n一一有效样品总数n二三230b)按照公式(14)计算3台待测监测仪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S/;主(-PCJfsy=2 xlOO%(4)C,J 式中:乌3台持测监测仪第j组
32、样品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C,扩一一第i台持测监测仪测量第j个样品的浓度值,问1m3;品,一-3台待测监测仪测量第j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问1m3;i一一待测监测仪的编号,i=l,2,3;J 有效样品的序号,j=l,2,.n;n一一有效样品总数n注230c)按照公式05)计算3台待测监测仪的平行性S,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OV OV hN飞-nny-H一S(5)式中S-3台待测监测仪的平行性%;S/-3台待测监测仪第j组样品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产一有效样品的序号,j=l,2,.n;n 有效样品总数n二三23010 HJ 653-2021 7.11 参比方法比对测试7.11.1
33、测试地点要求PM10和PM25白动监测系统应分别在北方和南方两个地区、不同季节进行参比方法比对测试,主要考察待测监测仪在不同的颗粒物浓度、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浓度、环境温度和环境相对湿度四方面的环境适用性情况。PM25自动监测系统应在两个地区进行总计4次参比方法比对测试,且比对季节应至少包含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夏季。PM10自动监测系统应在两个地区进行总计2次参比方法比对测试。7.11.2 比对测试程序比对测试按照以下程序进行:a)在开展比对测试时,应在测试现场同时安装3台持测监测仪和至少3台参比采样器,采样器性能应满足HJ93技术要求,参比方法操作规范应符合HJ618、HJ656技术要求;参比采样
34、器和待测监测仪应确保安放位置相距1m4 m(当采样流量高于200Llmin时,距离应不小于2m),采样入口位于同一高度,并避免受到邻近障碍物或污染源的干扰;b)参比方法的每组样品的采样时间为23h:!:1 h,取相同采样时间段内的待测监测仪数据和参比方法测试数据作为1组数据对,每组数据对必须包含3台参比方法测试数据和至少2台待测监测仪数据。对于缺失的待测监测仪数据,应提供解释说明:c)在每个测试场地开展的每次比对测试,应获得至少23组有效的测试数据对。若有效数据对超过23组,则应将所有有效数据纳入数据分析中;d)单组样品中参比方法测试数据的平均值应尽量控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中PM10应控制在
35、15吨Im3300g/m3,PM2.5应控制在3g/m3200g/m3;e)测试期间,待测监测仪的系统修正参数、动态加热系统参数(或挥发性颗粒物补偿系统参数)应与出厂设置保持一致;f)所有测试数据均应保留原始数据,不得对数据进行修约、修改或删除,计算平均值或中间量时,其结果应较原始数据位数多l位。7.11.3 计算步骤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a)按公式(16)计算参比方法测试每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品,j;LPR R I=二一一m 式中:卢R,一一采样器第j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g/m3;内,IJ一一第i台采样器第j个样品的浓度值,盹1m3;m 采样器总个数m二三3;i一一采样器的编号,i=l,2,.
36、m;产一有效样品的序号,j=l,2,.n(23);n 有效样品总数n二三23。(6)b)分别计算每组参比方法测试数据的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应小于等于5阳1m3或5%,否则该组参比方法测试数据无效;11 HJ 653-2021 c)按照公式03)计算3台待测监测仪测试对应时间段内浓度的平均值玩,j;d)按照公式(4)计算3台持测监测仪测试数据的相对标准偏差乌,按照公式(5)计算3台持测监测仪平行性S,应符合表3中平行性的要求,否则该组持测监测仪数据无效;e)当参比方法测试数据和待测监测仪数据都有效时,组成l组有效数据对。将参比测试数据与相应的待测监测仪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参比测试数据为横
37、轴,持测监测仪数据为纵轴,按照公式(7)计算回归曲线的斜率k;三(R,j-PR)X(C,j一(Jk=.l.二lL:(PR,)-PR)式中k-一一比对测试回归曲线斜率;卢R,j采样器第/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g/m3;PR一-n组参比方法测量浓度的平均值,问1m飞玩,j-3台待测监测仪测量第j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g/m3;PC一-n组待测监测仪测量浓度的平均值,g/m3;n一一有效样品总数,n23;j一一有效样品的序号,j=1.2,.n。f)按照公式(18)计算回归曲线的截距b;b二(-kxR式中b一一比对测试回归由线截距,LLg/m31卢c-n组待测监测仪测量浓度的平均值,g/m3;k一一比对测
38、试回归由线斜率1卢R一-n组参比方法测量浓度的平均恒,llgjm3;n一一有效样品总数n二三230g)按照公式(9)计算回归由线的相关系数r;工(R,-PR)X(-Pc)r=工(R,-PR)2 X L)Pc,一向)2J=l J=l 式中r一一比对测试回归曲线相关系数:品,采样器第y组样品浓度的平均恒,问1m飞PR-n组参比方法测量浓度的平均值,问1m飞品,一-3台待测监测仪测量第j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问1m3;卢c-n组待测监测仪测量浓度的平均值,g/m3;n一一有效样品总数n注23;产一有效样品的序号,j=1.2,.no h)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注PM25参比方法比对测试截距指标要求
39、可结合比对测试浓度情况及委托检测方要求适当收严。12(17)(8)(9)HJ 653-2021 7.12 有效数据率进行参比方法比对测试的同时,考核持测监测仪的有效数据率。期间要对每次维护时间、故障时间及内容进行详细记录,且两次维护间隔不得小于14d(如测试过程中遇到沙尘暴或极端情况时,可缩短维护时间间隔)。按照公式(20)计算有效数据率,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中的要求。D=子100%(20)式中D一一有效数据率%;T1一一参比方法比对测试期间总时间d;T2 参比方法比对测试期间维护和故障的时间,do 13 HJ 653-2021 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空气PMlO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
40、记录和输出要求A.1 数据记录要求A.1.1 PM10和PM25白动监测系统处理实时数据和定时段数据时,应采用的数据格式见表A.l。A.1.2 系统应至少能显示井记录颗粒物的标准状态浓度、实际状态浓度、流量(实际状态)、标准状态累积体积、实际状态累积体积、环境温度、环境大气压、采样气流温度、采样气流相对湿度等实时数据。A.1.3 小时数据应至少记录该时间段内PM10或PM25的标准状态浓度、实际状态浓度、标准状态累积体积、实际状态累积体积、环境温度、环境大气压、采样气流温度、采样气流相对湿度的测量值,并且具备3个月以上数据存储能力。A.1.4 分钟数据应至少记录该时刻的环境大气压、环境温度、流
41、量(实际状态)、采样气流温度、采样气流相对湿度的测量值,并且具备3个月以上数据存储能力。A.1.5 应统计记录当日小时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日均值,并且具备3个月以上数据存储能力。表A.1数据时间标签一览表数据时间类型时间标签定义时间标签为数据采集的时刻,分钟数据YYYYMMDDHHMM 数据为相应时刻采集的瞬时值或1分钟测量均值时间标签为测量截止时间,数小时数据YYYYMMDDHH 据为此时刻前1小时的测量均值时间标签为测量开始时间,数日均值数据YYYYMMDD 据为当日1时至24时(第2天O时)的测量均值A.2 数据处理要求A.2.1 颗粒物标准状态浓度小时数据颗粒物标准状态浓度小时数据按
42、照公式CA.l)计算:m.xl000 乱=气;二式中:此一一监测仪第i小时颗粒物标准状态浓度,g/Nm3;mi一一监测仪第i小时所采集到的颗粒物质量,问:14 描述与示例201203211916为2012年3月21日19时16分00秒的瞬时值或19时15分01秒至19时16分00秒的测量均值2012032107为2012年3月21日06时01分至07时00分的测量均值。20120321为2012年3月21日l时至22日0时的测量均值CA.)HJ 653-2021 V、.1监测仪第l小时的标准状态累积体积LA.2.2 颗粒物实际状态浓度小时数据颗粒物实际状态浓度小时数据按照公式(A.2)计算:m
43、xl000 F一一式中:l一一监测仪第i小时颗粒物实际状态浓度,g/m3;mi一一监测仪第i小时所采集到的颗粒物质量,问:V;监测仪第i小时的实际状态累积体积LA.2.3 采样流量转换计算采样流量转换计算按照公式(A.3)计算:qvJ=qv273.15p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273.15+t 101.325(A.2)CA.3)式中:如一一标准状态流量,L1min;qv 实际状态流量,L1min;p 环境大气压力,kPa;t 环境温度,C。A.2.4 颗粒物标准状态浓度日均值颗粒物标准状态浓度日均值按照公式(A.4)计算:LPs,i s二二L一一n CA.4)式中:一一监测仪标准状态日均值浓度,g川IU31Ps,i一一监测仪当日第i小时标准状态浓度,g/Nm3;J 监测仪当日第i小时;n一一当日监测小时数,20豆n豆240A.2.5 颗粒物实际状态浓度日均值颗粒物实际状态浓度日均值按照公式(A.S)计算:np丁(A.S)式中:卢一一监测仪实际状态日均值浓度,问1m3;I 监测仪当日第i小时实际状态浓度,gl旷;i一一监测仪当日第i小时;n一一当日监测小时数,20三三n24o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