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40658.docx

上传人:you****now 文档编号:6351580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4065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我国农村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4065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4065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40658.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 2009-04-08 15:43:34摘要本文根据20072008年度学术界和各地农村信息化的探索实践,从农村信息化理论进展、发展瓶颈、发展趋势、发展对策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村信息化的2008年度发展状况进行总体概括。(联合合论坛北京)220088年是我我们国家家极为不不平凡的的一年,220088年1月月30日日中共中中央国务务院出台台中共共中央国国务院关关于切实实加强农农业基础础建设进进一步促促进农业业发展农农民增收收的若干干意见,作作为中国国在新世世纪连续续出台的的第五个个指导“三农”工作的的中央“1号文文件”,“积极推推进农村村信息化化”首次写写入意意见,

2、并并特别强强调:“按照求求实效、重重服务、广广覆盖、多多模式的的要求,整整合资源源,共建建平台,健健全农村村信息服服务体系系。推进进金农、三电合合一、农村村信息化化示范和和农村商商务信息息服务等等工程建建设,积积极探索索信息服服务进村村入户的的途径和和办法”。指明明了20008年年及今后后我国农农村信息息化工作作的基本本原则、基基本任务务和基本本方向。220088年6月月29日日工业和和信息化化部挂牌牌成立,信信息化与与工业化化融合进进程加快快,农村村信息化化与农村村社区化化、农业业现代化化的融合合进一步步加速,农农村信息息化进入入快速发发展轨道道。下面面根据22007720008年年度学术术

3、界和各各地农村村信息化化的探索索实践,从从农村信信息化理理论进展展、发展展瓶颈、发发展趋势势、发展展对策四四个方面面对中国国农村信信息化的的20008年度度发展状状况进行行总体概概括,以以期对各各位同行行,有所所启发。一、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农村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公共管理服务及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程度和过程。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关于农村信息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有的是从信息技

4、术的角度,有的是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角度,有的是从农村信息资源的角度,有的是从农村信息应用的角度,有的是从农村社会经济形态转变的角度等。在综合研究了以上定义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从体系化和系统化的角度对农村信息化提出如下定义:农村信息化是指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程度和过程。农村信息化是农村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农民文化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建立相应信息化制度和标准等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渐形成后,

5、顺应信息时代潮流、加速迈向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一)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是指建设农村信息化所必须的经济、社会、政治和人文环境。只有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能够承担开展信息化的基础成本;社会具备了信息化意识,接受了信息化的理念;政府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制定政策规划并承担信息化基础投入: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捉高,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农村信息化建设才能够得到正常推进。(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支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类设备和装备,是分析、处理以及传播各类信息的物质基础,这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

6、本条件。主要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基本装备和信息安全设施、信息交换体系等部分。信息网络主要有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栏等信息传播网络。信息技术基本装备主要指信息技术研发储备和推广应用所必需的设施设备。信息安全设施指为保障网络运行安全的设施设备和系统。信息交换体系指为满足各层级实时信息汇集、传递、交换与共享、服务的体系。当前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三种基础网络体系,其中包涵了广播、电视、电话、手机、计算机等信息终端。(三)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是农村信息化的基础和保证,信息资源和能量资源、物质资源一起构成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

7、性资源,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大规模、高效率开发和利用农村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农村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农村自然资源信息、生态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文化信息、卫生信息、政务信息等。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后大量积累,形成格式化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便地进行保存、检索、传输、发布及共享。(四)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是自上而下、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面向各类农民组织和基层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在该体系中,政府服务站和服务点、农业企业、科研院所、信息咨询公司、农民专业合

8、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信息员、广大农户,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各类有价值的涉农信息方便、快捷地传递到信息用户手中,实现农村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关键就在于农村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五)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是在以上环境、设施、资源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化成果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去,使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不断渗透,这既是信息化的本质,又是信息化的目标。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是现代

9、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三、农村信息化的基本趋势(一)农村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重心将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户自身信息化装备的提升转移近10年来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很大,199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随后又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村通电话,2007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宽带,标志着我国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情况下,目前农村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重点已经向农户信息化装备的提升转移,表现出如下四个明显的特点:固定电话和电视机的家庭普及率普遍较高;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总

10、体水平较高。计算机家庭普及率和宽带入户率呈良好的发展势头,信息化装备的代际差不断缩小,宽带入户率和计算机家庭普及率基本相同。固定电话和电视机仍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信息通讯及接收方式,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视的应用不断增强并有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计算机和宽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普及势头迅猛,呈现出由传统信息通讯及接收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总体趋势。(二)农村信息化的工作主体向多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目前的农村信息化在依靠政府力量主导的情况下,各类企业已经开始积极进入,而且初步呈现激烈竞争的态势。从长远看,政府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会并驾齐驱,社会力量会逐渐成为有生力量和强大力量,农村信息化的行为主体必然是多

11、元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如政府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层都会推动,包括各级各地国家事业单位。如有关媒体、社团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如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如各级各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各种个体民营经济实体、风险投资集团等的介入,以及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组织及行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新农村信息化既是一个明显的巨大的社会需求,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实现新农村信息化同时寄托着政府目标的追求和企业利益的追求。农业信息部门一定要注意牵好农村信息化的头,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同时要注意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新农村信息化的服务领域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要事业要社会效益,企业要市场要经

12、济效益,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浙江省的“农民信箱”,吉林省的“12316”农业热线,云南省和重庆市的“农业新时空”,广西农业多媒体信息点播系统,都是政府帮助企业做市场、企业出资源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好方法。(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在“四电一站”项目的推动下,各地乡镇信息服务站均已建立并运作,行政村信息服务点和信息服务员建设开始日益壮大。通过中组部的大力推进,全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配发了党员远程教育专用的计算机并接入了互联网,各村也为此开设了专门的场所,有的还配设了电视机和音像设备,基本发挥了村级信息服务点的作用,另外加上原来农技推广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网络,此类

13、信息服务点在信息传递和沟通农民信息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地区行政村非常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几乎每月都会邀请农技站工作人员以及外界专家开展培训,甚至还有深入田间地头的实地指导,很好的延伸了服务体系的职能。另外,作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链上兼有信息服务主客体双重身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并向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要主体演变。(四)农村信息化利益分配向多赢化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农村信息化利益分配主要存在政府性输血机制、社团式自助机制和商业化市场机制等三种形式的机制。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具有成本回收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风险大等特点,企业和个人不愿意冒险投资,因此体

14、系建设的前期投入必须以政府输血为主,以实施大型信息化工程为推进手段,先把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搭建起来;中期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推进信息设备的进村入户,再通过引导电信企业降低农业信息服务的通信资费鼓励农民进行信息消费,逐步打造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后期建立农民的“消费转移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利用信息,降低在生产资料上的不必要投资,并把这部分投资转移到信息消费上来,使农民在投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因此各地国家事业单位、有关媒体、社团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在农村信息化市场利益分配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五)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共建共

15、享信息平台成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我国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网络”的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我们在农村信息服务实践中发现,目前还缺乏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更及时、更有效、更能满足农民需求的信息;同时,各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独立开发、分割拥有、垄断使用信息资源,导致“条块”过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信息孤岛和烟囱现象并存,已成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始向第二阶段过渡,即:对现有的农村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满足用户不断增加的信息需求,真正实现信息作为生产力要素发挥其对经济社会

16、发展的推动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并明确提出要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一号文件”的出台,吹响了整合农村信息资源的号角,标志着我国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始由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为主要目标,积极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为主要任务的第一阶段,向以基层农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问题为主要任务的第二阶段过渡。(六)信息服务,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由于农业的分散性,需要一个整合的统一平台来实现

17、个体的服务,降低全部的成本。既不能是政府全包、也不是运营商全包,因此第三方平台必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各级政府越来越意识到高层级行政区划集中部署建设,会降低总投入,提高规模效益,上级系统凡延伸至下级的,要尽可能对接下级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促进层级间信息资源的交换。同时提倡在高层级行政区域部署涉农信息服务平台,集约建设在省或市,县以下不必建立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县市级没有条件的,直接在省级建设。例如:宁夏全区统一建设中心平台,实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数字有线电视等应用内容共享,修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共建一个涉农数据库,整建一个“呼叫中心”。很多

18、地区实践将多项服务全部集成在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三网一馆一院”功能(“三网”即互联网经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三网合一,“一馆”即数字图书馆,“一院”即互联网电影院),一站多用,信息服务“扁平化”,既避免了各部门建设各类信息亭、信息岗而造成的资金浪费,另一方面多功能的集成也提高了新农村信息服务站的使用效率,为服务站本身的生存发展拓宽了渠道。逐步增加面向农民的政策法律、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服务,把信息服务站办成农民家门口的电影院、图书馆和农技推广站。(七)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扩大,农村信息化缩短城乡差异效果明显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应用农业生产

19、进而加强农业生产服务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发现信息技术在缩短城乡经济鸿沟、信息鸿沟、认识鸿沟的作用日益明显,加大农村生活、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进步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很多地区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信息化举措,改变信息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重视网络在村务管理中的应用,在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的前提下,鼓励有能力的行政村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以村务公开为主,通过各类社会事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承载社区管理,进而逐步向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重视内容建设,广泛涉及生产、生活、娱乐等农民喜闻乐道的内容,带动文化

20、等农村各方面的建设,起到信息化带动农村整体品位提升的作用。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瓶颈(一)农村信息化工作缺乏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尤其在基层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受到多个部门的广泛重视,多头并进;多措并举为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缺少有效的统筹和协调。例如,信息产业部门热衷的宽带等进村入户并不能保证更多的农民能够畅享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信息化盛宴;中组部推行的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为每村配备了计算机并接入了宽带,但这些设备或者闲置,或者只发挥了有限的功能,与农林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机构没能形成互补和促进,各类社会职能部门针对行政村的工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信

21、息管理方式,导致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多重浪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统一规划与有效管理是农村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农村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行动的综合工作,为了保证农村信息化工作持续稳定进行,组建专门的信息化领导队伍、政策方针、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二)基层农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已成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整合的瓶颈在于各级部门的条块分割和业务重合,缺乏统一的协调我国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网络”的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技术瓶颈基本解决,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22、。但是,我们在农村信息服务实践中发现,目前还缺乏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更及时、更有效、更能满足农民需求的信息,同时,各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独立开发、分割拥有、垄断使用信息资源,导致“条块”过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信息孤岛和烟囱现象并存,以基层农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已成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又由于政府垂直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而不同垂直业务系统的横向业务集成难度越来越大,造成信息系统以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的“烟囱”林立现象,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行业部门,由于各级部门的条块分割和业务重合,缺乏统一的协调,如果各部门信息

23、互不开放、共享,一方面会造成资源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重复建设、成本极高。(三)县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乡镇与村级之间农业信息化工作出现断层,“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信息化工作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调研发现在县级农业管理部门如县市农业局、农林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基本上配备齐全,网络建设到位,工作人员都实现电脑办公,并都已链接互联网,信息化程度较好。可以看出,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江苏省县级已经能基本满足需要,各个区县之间差别不大。“四电一站”、“村村通工程”、“金农工程”、“农民远程教育”等项目作为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重要助手,基本要求是要做到

24、“县有网络平台、镇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同时,我们也发现农村信息化工作只是在县里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进行,再往下到镇,农业信息化的工作开展的就不是很完善。当我们访问到村,情况变得更差,全部到访的村都没有信息服务站,只有少部分村有信息员。每个村的村委会也都配有计算机和一些多媒体设备,但只是2007年中央组织部开展的党员远程教育工程配发,大部分也都是闲置,没有发挥作用,信息化的工作在行政村出现了断层。可以想象在经济落后省份的乡镇和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因此,乡镇和村两级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目前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

25、点,也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应有效应的关键瓶颈,虽然“最后一公里”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全面解决还需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四)基层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严重缺乏,信息化技术需求偏弱在调研中基层政府真正懂信息技术使用的专门从事信息的采集、发布等信息处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十分缺乏,农民即使有能力购买,也不会使用。绝大多数乡镇的信息服务站实际上是和农业技术推广站重合,技术员同时充当信息员的角色。技术员仍需要经常亲自下基层培训,而将授课内容制成光盘、DVD等电子资源保存,或利用在线点播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形式还几乎很少被采用,主要原因仍在于对这些方面知识的缺乏;信息员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明

26、显有待于加强。这些现象表明,农村信息化人力资源现在极度缺乏,急需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缺乏,常出现设备闲置或功能闲置的现象。人才缺乏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需求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想开展工作但不知道怎么做是遇到最大的困难。从农村信息服务的对象来看,在很多农村青年人都进城务工,目前在农村从事生产和生活的人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对信息技术需求很弱。(五)农村信息资源分散,未形成完整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在很多农村,由于信息资源分散,管理和专业等原因,信息更新速度慢,一些网站和信息平台提供的市场信息或行业信息甚至停留在2、3年以前。信息质量不高,缺乏统一的

27、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起作用还不够大。很多县的农林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网站,但由于缺少资金、人才、技术、设备和服务保障,导致各县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自上而下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这些网站到乡镇或村目前是断层,没有基层网站,严重阻碍了信息的传播,发送,也限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没有得到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上移需求明显。(六)农民上网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受信息化发展经济水平制约农民本身收入就不高,加上受知识和观念的限制,在没有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真金白银时,是不会主动上网的。在此情况下,若要求他们按照城市居民同样的标准偿付信息费用(如宽带费等),则因成本较

28、高,而获得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使得信息化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举步维艰。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另外,组织宣传不到位,大部分农民不知道信息化的概念,不知道信息化对自己生产生活的影响。大部分行政村还沿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激发农民信息化的意识和需求,信息化程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由农民自发成立,成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意识薄弱,“什么是信息化?如何建设信息化?”是困扰合作组织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难题。多数合作组织缺乏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化工作主要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开展信息化工作积极性不高。(七)缺乏对农村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信息

29、供给与需求对接困难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产前、产中、产后都有大量的信息需求,而当前网络以及广播电视所提供的信息具有诸多硬伤:大量信息转载、重复,未能与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嫁接和整合,体现不出农业的地域性;虚假信息四处传播,甚至由此产生了伤农、吭农事件,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受到质疑,信息更新不及时,传播缺乏实效性,与农事结合不紧;信息内容大而化之,空泛单调,难以指导实际生产,这些都是信息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的体现。同时,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存在困难:当前提供的信息以宏观、综合信息为主,缺少准确可靠的供求信息、市场行情、价格预测等内容;信息的传播渠道不够畅通,农民从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以网络为主

30、的信息难以到达农民手里;信息供给对象的分类和针对性不足,泛泛的信息不能充分满足种养大户等较大规模经营的农户需求。这些都成为农民对农村信息化质疑主要原因。五、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政策(一)重大工程带动,缩短最后一公里国家信息产业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央组织部等十几个部委,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相继启动“村村通电话工程”、“金农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2007年,这些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建设有力地拉动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

31、大,信息技术开始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重大工程带动,仍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最大动力。1.继续深入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打通自然村信息通道2007年,信息产业部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目标,持续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行政村通电话、自然村通电话、农村信息服务三个方面加大力度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六家基础电信企业克服种种困难,共为3759个无电话行政村新开通电话,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到99.5%,29个省区市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此外四川省的行政村村通率超过97%,西藏村通率接近60%。另外

32、工程还为新疆、内蒙、黑龙江、海南等地的生产建设兵团、林场农场、油田等的2536个基层生产单位新开通了电话。全国(除西藏外)行政村通电话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通信发展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在全国启动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开辟了村通工程的新战场,形成行政村和自然村两方面工程齐头并进,彻底打通自然村通信通信渠道。2.全面提速乡村互联网建设,形成农村信息服务的大好局面目前全国范围内,97%以上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92%的乡镇开通宽带,部分行政村也具备了宽带或窄带上网能力。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农村通信面貌的显著改善,也极大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要继续利用村村通电话工程显著改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

33、,电话网基本覆盖到行政村的同时,使农村互联网建设突飞猛进发展。使农村电话网与互联网双双发展、相得益彰,构成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平台和主要渠道。几家基础电信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结合企业战略转型,与相关涉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加强协作,大力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信息田园”、“农技114”、“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农信通”、“农业新时空”等针对农村需求的业务迅速发展。目前,各地服务“三农”的信息平台2400多个,信息平台注册农户达到2700多万户,为各地农村提供的形式多样的服务种类达到7万多种,各类农村各类涉农互联网站已经超过6000个。3.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全面提

34、升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支撑能力加快编制“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确保实现“十一五”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目标,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数字电视普及工作。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加强构建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三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全面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支撑能力,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4.全面铺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推进信息技术进村入户,努力实现村村通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资金40亿元,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县级中心、村级基层点和数字资

35、源建设,建议进一步加大资金力度,构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尽早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基层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城乡,推进信息技术进村入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二)加强农村信息化资源整合,努力探索解决“最初一公里”途径1.农村信息化资源整合分两条主线和3项内容农村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以优化配置的决策,根据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农民和农村社会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密集程度。并寻求资源配置与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目的

36、就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信息化的综合效果,提高服务水平。农村信息化资源整合分两条主线。一条是横线,具体包括信息服务场所和设施的整合、服务队伍的整合、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一条是纵线,是农业信息从村、乡、县、市省、中央各部门的整合。农村信息主要以农村企业、农民组织、大户和农民为服务对象,因此农村和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获取信息,能否承担获取信息的成本就成为有效整合基层农村信息资源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农村信息资源建设与涉农信息平台的整合、信息服务场所与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信息服务业务与信息服务队伍

37、的整合。2.加强信息资源与涉农信息平台的整合在数据库建设上,要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建立资源目录体系,创建信息交换的数据格式技术标准,搭建数据库共享平台,为信息资源的聚集、交换和共享提供环境和技术。在信息平台的搭建上,要能够将各种农业服务流程、应用软件、硬件和各种标准联合起来,建成一个融多种技术手段和多种工作方式,对内整合业务、对外提供服务的涉农信息平台。应从农村、农业,农民的需求出发,开发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增强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在制度建设上,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改变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促进

38、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开放和共享。3.加强信息服务场所与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信息服务场所的整合要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各个部门延伸的信息服务站点和资源,不搞封锁、不搞垄断。在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上,要争取一站多能(商务、政治、社会服务)并提高在农民中的信任度,同时减少运行成本,解决农村经费供给少的问题。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主要是鼓励各类企业、组织和机构在未完成信息,化服务的地区开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在传播方式上,要开展多元化传播方式建设,实现一“端”多能(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在传播渠道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坚持“多种渠道并用,突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策略

39、,结合现代手段和传统媒体,依托互联网络、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以及报刊、书籍、广播喇叭、宣传栏、“明白纸”等信息传播渠道,推动信息服务和应用进村入户。4.加强信息服务业务与信息服务队伍的整合信息服务业务的整合要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合作、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公益+非公益结合”的方针。政府联合服务提供商、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和增值服务商,通过购买服务或者与服务商签订合同承包服务项目等方式,调动信息服务的积极性,整合信息服务环境,带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各级政府、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内容服务企业、农村各种专业组织等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实践证明,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各级

40、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软件开发商、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多方的广泛参与,共同构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产业链。5.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实现资源最佳优化配置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应该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中央、省级政府各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下级政府统筹利用各渠道的资金、设施,各部门延伸的资源要整合、要综合利用、要共享。鼓励在乡镇和农村社区建设信息服务站(点)、农村网吧、信息化体验中心等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场所与设施,鼓励与乡镇政府、村委会及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经管、林业、水利、食品质量检测等乡镇服务机构相结合,建设综合服务站。鼓励企业和

41、中介机构参与建设。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规范管理。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应该实现综合服务,也就是“一个站点、多种功能,以避免重复投入。无论哪个部门建设的服务站、信息站等场所必须允许并且能够提供其他服务,对于已建立的场所,制定共享规则,不画地为牢,不搞互相封锁,更不能干涉阻止下级政府整合利用现有信息服务站点,对于即将建设的场所,各地方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进展,协调各个方面的资源共同建设。6.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涉及各级政府、IT企业、通信运营商、媒体、农民组织、情报机构等多主体利益关系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进行统一协调,制定标准,按照“平台上移,

42、服务下延”的原则,由试点开始试验,然后逐步推广,信息服务队伍的整合要注重从农村实用技术人员中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使人才“一专多能”,超脱原来的部门业务的限定,定事不定人。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途径与策略方面,要系统分析基层农村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动机,按照目标趋同和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信息整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最佳运行机制,根据不同的运行机制,研究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类型,因地制宜,开展不同整合模式的试验和示范。政府须统一思想,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引导,重点开展基层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支撑与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与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顺利实

43、施,全力解决农村“最初一公里”问题。要具备到农村面对面服务的能力,具有服务意识、奉献精神。7.加快“三电台一”和“三网合一”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摆脱体制壁垒乃是当务之急根据各地区经济情况的不同,各网建设有所侧重。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应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广播电视网和电话网,充分利用其普及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同时考虑自身经济实力发展计算机网络,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大信息传输网络的覆盖力度,提高传统信息传播媒体的利用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计算机网络,同时以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建设为辅,逐步实现以标准统一的宽带网络为主、多媒体技术为主导、互联互通的完整的本地县、镇计算机网络,不断提高计

44、算机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三电合一”和“三网合一”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来的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服务模式,目前这一模式推广难度不在技术,而在体制。今后我国应该进一步打破信息产业的行业垄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电”和“三网”的融合。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实际问题。(三)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机制1.加强农村信息化主体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特别是协会组织的推力作用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从主体建设抓起,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

45、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业信息企业等民间力量的积极性,发挥其辐射及带动作用,更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等措施,大力启动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从源头上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业信息企业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民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既是农业信息的主要接受者,又是农业信息的主要传播者,是促使信息产品和最终用户供求衔接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

46、要积极促进民间力量发挥其推力作用。2.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适应当地发展的农村信息化模式是政府部门在选择农村信息化建设时首要坚持的原则大城市郊区要选择和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模式、发挥高校或图书馆模式、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东部沿海地区要选择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户”型服务模式,以及以电话、手机和网络为传播渠道的服务模式;中部粮食主产区要选择和充分发挥“协会+农户”型服务模式,以及以农业信息接收机、电视机顶盒为传播渠道的服务模式;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选择和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型、信息服务点型、专家大院型、“基层村组织+农户”型服务模式。3.农村信息化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服务内容实用、准确,可靠和主客体

47、间的互动性上,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服务模式的其它主要影响因素依据对服务模式适应效果的评价得出,5个方面的各指标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服务内容、组织模式,传播渠道、资金来源、保障体系,其中,服务内容的实用性和准确、可靠性和组织模式的主客体间的互动性对模式适应效果影响程度最大。以服务内容的实用性为基础,提高服务模式的应用效益。加强主客体间的互动性,提高服务模式的服务效果,注重传播渠道的及时性和实用性,提高服务模式的传播效率。4.对农民进行信息服务的无偿化和科技载体(物流)应用的有偿化服务是目前农村信息服务最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对农民服务在坚持信息流的无偿化服务的原则下,用物流所形成的利润来反哺科技信息免费服

48、务的资金不足,从而使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使信息流和物流互为补充互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协会是构建“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核心,也是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力量,营造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必须要大力服务龙头企业和农民社团组织的发展,使他们具备充分的经济实力和法律地位投资于农业信息服务。该机制在全国值得借鉴和推广。5.“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源整合”,探索政府主导。以龙头企业、农业中介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农技(信息)推广新体系是我国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的集公益性、执法性、中介性、经营性职能为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手册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