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6351280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69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11.120 C05 团陈非示3住T/CACM 1310-2019 代替ZYYXH/T39-2008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G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ernal diseases in TCM Fever due to internal injury 2019-01-30发布2020-01-01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T/CACM 1310-2019 目。吕本指南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指南代替了ZYYXH/T39-2008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与ZYYXH/T39-200

2、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一一增加了范围(见1);一一增加了术语(见2);一一增加了内伤发热的英文对照(见2);一一修改了2008年内伤发热定义部分,将临床表现及病位部分改放至诊断部位(见3.1.2);一一增加了病名诊断(见3.1.1);一一增加了临床表现(见3.1.2);一一删除了鉴别诊断中的肺房阴虚火旺证(见2008版1.2.2);一一删除了鉴别诊断中的郁证气郁化火证(见2008版1.2.3);一一增加了证候诊断(见3.1.4);一一调整了各证型的次序(见3.1.4);一一增加了阴虚发热证中口干不欲饮和眩晕症状(见3.1.4.1.3);一一增加了血虚发热证中女子月经量多或少症状(见3.1.4

3、.1.2);一一修改了气郁发热证为肝郁发热证(见3.1.4.2.1);一一修改了证型名称为发热证(见3.1.4);一一增加了每一证型中推荐的中成药(见4.2);一一删除了原有方药中的药物剂量(见4.2);一一修改了阳虚发热证中肾气丸为金匮肾气丸(见4.2.4);一一增加了其他治法中的刺法治疗(4.4.1);一一修改了灸法中用于阳虚或气虚发热(4.4.3);一一增加了附录部分;一一增加了参考文献。因内伤发热对应的西医疾病繁杂,无法明确列出参考的诊断标准,故接受专家建议不列西医疾病诊断部分O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O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广安门医院、

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贵州省肿瘤医院、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泰安市中医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张常喜、刘喜明、杨保林、叶放、委锡恩、高彦彬、于洁、党毓起、郭江涛、刘秋琳、盛召园、宋萌萌、郎燕、张凤春、朱晓云。本指南于2008年7月首次发布,2019年1月第一次修订。265 T/CACM 1310-2019 引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项目负责

5、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总专家指导组和内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和监督下实施,修订过程与任何单位和个人元利益关系O本指南对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除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多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主要包括功能性发热、肿瘤、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病等所致的发热,为其提供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本指南主要目的是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内伤发热病的诊断治疗,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目前国内ZYYXH/T39-2008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为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颁布,在内伤发热的中医诊疗过程通过标准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不断地推广应用,对促进中医药

6、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深远意义。但该指南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还不普及,这与多年来中医医生的认识有关,也与指南的质量有一定关系。因此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下,采用循证的方法对内伤发热进行修订,旨在对内伤发热一病进行修订,以实现原定定期更新的目标。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总专家指导组和内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和监督下实施,按照国际临床实践指南编制办法,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通过文献评价、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30篇,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分级、根据证据级别达成专家组共识、合成推荐建议等程序,形成草案,再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并在一些医院进行临床试用。本指南主要针对内伤发热(西医主

7、要包括功能性发热、肿瘤、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治疗,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内伤发热方面中医药诊断和治疗建议,供专业医师参考使用,促进临床医生规范的实践活动,同时也为社会医疗决策者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指南所建议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而儿童,娃振产乳期妇女,器官移植术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等的发热患者应用本指南应在相关医师指导下应用。266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内伤发热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调护的建议。本指南适用于成人及儿童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T/CACM 1310-2019 本指南适于肿瘤科、血液病病、结

8、缔组织病科、代谢内分泌科、中医科及中医基层医师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O2.1 内伤发热Fever due to internal injury 是指由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失节、久病正虚、痕血内停等因素导致阴阳失衡、气血虚损、脏腑功能失调,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证可见于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常有反复发热的病史。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般发热而不恶寒;发热持续,或时作时止,或作

9、有定时。3 临床诊断3.1 中医诊断3.1.1 病名诊断内伤发热是指由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失节、久病正虚、顾血内停等因素而致阴阳失衡、气血虚损、脏腑功能失调,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3.1.2 临床表现1-4J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37.5-380C)或自觉发热而体温正常,少数出现高热,或随季节、昼夜变化定时发热。一般起病缓慢,病程长,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常伴五心烦热、形体消瘦、乏力、少气懒言、头晕、心烦、失眠、自汗、盗汗等证。3.1.3 诊断要点1-6J a)持续发热,或时发时止、反复出现,或发元定时,或发有定时。多表现为低热,也可出现高热,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如于足心热、五

10、心烦热、骨蒸发热、面部烘热、肌肤均热,或躯干、肢体某些部位发热,局部们之有热感。上午或午后、夜晚热重,后半夜发热自退。大多发热而不恶寒。或有汗而热不退,或汗出暂退而复起。发热时面红,或午后颠红,或虽发热但面色少华。每因劳累、情绪、天气或者季节变化而发作或加重。b)发热同时可伴有头晕、精神疲倦、自汗盗汗、食欲不振、胸胁胀满,某些部位固定性疼痛。c)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可有情志、饮食失调、劳倦、久病、失血等内伤病史。d)排除外感发热及伴有发热症状的独立病症。3.1.4 证候诊断1-12 内伤发热的证候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四诊的信息进行辨证,并与中医气血津液,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相结合。内伤发

11、热分虚证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实证发热(气郁发热、痕血发热、痰郁发热、湿郁发热、食滞发热)。267 T/CACM 1310-2019 3.1.4.1 虚证3.1.4.1.1 气虚发热证53-77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气短懒言,头晕,倦怠乏力,食少便塘,自汗,易于感冒O舌质淡,苔白薄,脉弱。3.1.4.1.2 血虚发热证78-83 发热,热势多为低热,有时亦见高热,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心悸不宁,身倦乏力,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女子月经量多或少,或有出血病史。3.1.4.1.3 阴虚发热证84-104午后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

12、于足心热,或骨蒸盗汗,心烦,少寐多梦,两颠红赤,盗汗,口干咽燥,口干不欲饮,眩晕,大便干结。舌质红,舌少津或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3.1.4.1.4 阳虚发热证105-107 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发热而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温,面色恍白,少气懒言,头昏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捕。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润,脉沉细无力O3.1.4.2 实证3.1.4.2.1 肝郁发热证 108-109 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胁肋胀满,喜叹息,口苦咽干,纳食减少。舌红或舌边红,苔黄,脉弦数。女子常见月经不调,经行不畅,乳房作胀。3.1.4.2.2 捺血发热证

13、110-118 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身体有固定痛处或肿块,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面色萎黄或晦暗,皮肤粗糙或肌肤甲错。舌质青紫、H音或有痕点、痕斑,脉弦或涩。3.1.4.2.3 湿郁发热证119-125 低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时有高热,胸闷肮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使稀薄或教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3.2 鉴别诊断1-2 外感发热:感受外邪所致,表现为高热,呈持续性,发热初期伴有恶寒恶风,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其恶寒得衣被而不诚,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较高,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而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呈间歇性,多为低

14、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升高,或五心烦热,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除,多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4.1 治疗原则实火宜清,虚火宜补是治疗内伤发热的基本原则,但需结合证候性质及病机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实证发热宜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痕、除湿化痰、消食为主,适当配合清热;属虚则应益气养血、甘温补中、滋阴降火、养血滋阴、温补肾阳为主。虚实夹杂者,兼而顾之。4.2 虚证4.2.1 气虚发热证53-74 病机: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虚阳外越。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II级)。常用

15、药:人参(单煎)、黄茂、臼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减:自汗较多,加浮小麦、牡蜘(先煎)、糯稻根以固表敛汗;汗出恶风,加桂枝、白苟、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脾虚夹湿,见胸闷、肮痞、舌苔白腻,加苍术、厚朴、广霍香、佩兰、夜苓以健脾法湿;大便稀塘,四末欠温,加干姜、肉桂以温运中日。268 T/CACM 1310-2019 气虚发热而兼有湿热,以及气虚之人夏季感受暑湿,见发热头痛、口渴自汗、倦怠乏力、胸闷身重、不思饮食,大便漉薄,小便短赤,舌淡苔腻或微黄,脉虚弱者,可选用清暑益气汤加减以健脾除湿清热。药物可应用黄民、苍术、升麻、人参(单煎)、泽泻、神曲、陈皮、自术、麦冬、当归、炙甘草、青皮、

16、黄柏、葛根、五昧子。推荐中成药1:补中益气丸町,每次饵,每日2-3次(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N级)。推荐中成药2:参瓦扶正注射液布,77J适用于气血虚发热,25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5天1个疗程(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n级)0 4.2.2 血虚发热证78-83 病机:久病失血,或脾虚不能生血,导致阴血亏耗,元以敛阳。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宁心。推荐方药:归脾汤(济生方)或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n级)。常用药:黄良、人参(单煎)、获苓、白术、当归、龙眼肉、j!、酸枣仁、远志、术香、甘草。加减:血虚较甚,加熟地黄、拘丰己子、制何首乌、阿胶(炸化)以补益精血;热势较甚,发

17、热不退,加银柴胡、牡丹皮、白薇、地骨皮、胡黄连以清退虚热;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发热,若仍有少许出血,加三七粉(冲服)、仙鹤草、茜草、棕榈炭、地榆炭、白茅根、侧柏炭以止血;若劳倦内伤,血虚气弱,而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大而虚弱、重按无力,以及妇人崩漏或产后血虚发热者,当予当归补血以补气生血;若见有湿热之证,则应停用滋腻养血之品,宜用益气健脾运胃之剂,待脾运化功能正常再逐渐增加养血之品。推荐中成药:归脾丸75J每次句,每日3次(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N级)0 4.2.3 阴虚发热证84-104 病机: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导致阴精亏损,水不制火,虚火内生。治法:滋阴清热。推荐方药:清骨散

18、(证治准绳)或秦咒鳖甲汤(卫生宝鉴)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n级)。银柴胡,胡黄连、秦咒、醋鳖甲(先煎)、青苔(后下)、知母、甘草。加减:扰动心神而见心烦、失眠、多梦,加炒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以养心安神;汗出甚,可去青苔,加牡蜘(先煎)、浮小麦、糯稻根以固表敛汗。若热病后见夜热早凉,热退元汗,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可予青苔鳖甲汤以养阴透热。对于阴虚发热,可根据脏腑阴虚偏甚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基础方剂。如心阴偏虚而兼见心悸怔忡、于足心热甚,舌尖红、脉细数或促,可选用加减复脉汤、天王补心丹;肝阴偏虚而兼见眩晕、易惊、肌肉H闰动、胁肋疼痛、脉弦数,可用归苟地黄丸或一贯煎;脾胃阴虚偏重而见口干

19、欲饮、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或生疮、脉细数,可选用沙参麦冬汤;肺阴偏虚而兼见干咳、少痰、声音嘶哑、鼻燥咽干、咳血,可用百合固金汤或清燥救肺汤;肾阴偏虚而兼见腰膝酸软、额红、遗精,可以选用大补阴丸等。根据发热的情况,酌情加入清退虚热之品。若单用滋阴清热方药而热势仍不退者,在滋阴清热方剂中,酌量加入温而不燥的助阳之品,如淫羊霍,冤丝子,锁阳,肉灰蓉,巴韩天,鹿角胶(炸化)。推荐中成药:知柏地黄丸91J每次饵,每日2次(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n级)0 4.2.4 阳虚发热证105-107 病机:素体阳气不足,或病久伤阳,以致肾阳虚弱,火不归原,虚阳浮越于外。治法:温补肾阳,引火归原。推荐方药:金匮肾

20、气丸(金匮要略)或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N级)。269 T/CACM 1310-2019 常用药:生地黄、山英肉、山药、获苓、泽泻、牡丹皮、桂枝、附子(先煎)。加减:阳虚气弱,短气乏力,加人参(单煎),以补益元气;火不生土,大便稀薄,加干姜、白术以温建中阳;五更泄泻,加用四神丸以补肾固涩;遗精腰酸,加补骨脂、续断、交实、金樱子以补肾涩精。若属脾阳不足所致发热者,可选用理中丸温补脾阳;若属于阳虚阴盛之格阳与阴竭不能敛阳之戴阳证,可选用通脉四逆汤或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推荐中成药:金匮肾气丸75J每次饵,每日2次(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N级)0 4.3 实证4.3.1 肝郁发

21、热证108一109)病机:忧虑郁怒,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火内盛。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推荐方药:丹tffi逍遥散(内科摘要)(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m级)。常用药:当归、白苟、柴胡、自术、夜苓、炙甘草、牡丹皮、插子、生姜、薄荷。加减:气郁较甚,胸胁疼痛不解,可加郁金、香附、青皮、J11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疏肝理气止痛之效;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去自术,加龙胆草、黄苓以增清肝泻火热之功;妇女见月经不调,加泽兰、益母草以活血调经;乳房胀甚,可酌加青皮、香附、瓜萎以理气宽胸之品。若肝经火热较甚,面红目赤、口苦、心烦易怒、舌质红、脉弦数有力者,可选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泻火。若肝经郁热,病

22、程较长,热势不甚而阴伤比较明显,表现为发热、胸胁疼痛、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宜滋阴壮水,疏肝清热,方用滋水清肝饮。推荐中成药:越鞠丸75J每次句,每日2次(推荐强度Ej证据级别:N级)0 4.3.2 痕血发热证111-118)病机:跌仆损伤,或病久不愈而入络,痕血阻滞,气血垄遏。治法:活血化痕,桂痕除热。推荐方药:血府逐括号汤(医林改错)加减(推荐强度Cj证据级别11级)。常用药: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赤巧、积壳、柴胡、桔梗、JII考、甘草。加减:热势较甚者,加秦荒、白薇、牡丹皮、银柴胡以清热凉血退热;肢体肿痛,加丹参、郁金、延胡索等以活血散肿止痛;心烦口渴欲饮,加知母、石膏(先煎

23、)以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时冷时热,口苦、舌苔黄腻,加黄苓、法半夏以清热除湿;兼气滞,力H香附,陈皮,青皮以理气行滞;兼痰阻,加半夏、夜苓、陈皮以化痰和胃O对于跌仆损伤而引起的痕血发热,亦可选用复原活血汤或大成汤以活血化痕。推荐中成药:血府逐脐丸75,1川37J每次饵,每日2次(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N级)0 4.3.3 湿郁发热证119-125)病机: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或体虚之人,外感湿邪留恋不去,日久化热。治法:芳香化湿,除湿清热。推荐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11级)。常用药:杏仁、豆寇(后下)、慧m仁、法半夏、滑石、厚朴、通草、竹叶。加减:若湿郁化热而见寒热如疤

24、,寒轻热重,口苦呕逆,加青蓄(后下)、黄苓以清解少阳之热邪;呕恶较重,加竹茹、广霍香、陈皮以和胃降逆;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以芳化湿邪;高热不退,小便黄,苔黄腻,脉数,加白薇、牡丹皮以增清热凉血之力O推荐中成药1:痰热清注射液126-128J 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7日1个疗程(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11级)。推荐中成药2:安宫牛黄丸129J适用于痰热上蒙清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i詹语。每服1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每日2次(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m级)0 270 4.4 其他治法4.4.1 针刺气虚者,取穴百会、大椎、内关、间使;血虚者,取穴足二三里、涌泉、由池

25、;阴虚者,取穴太溪、复溜、三阴交;阳虚者,取穴百会、内关、关元;气郁者,取穴期门、行间、三阴交;湿郁者,取穴阴陵泉、丰隆、外关;虚证针用补法川、实证针用泻法。4.4.2 刺血疗法131T/CACM 1310-2019 适用于实证发热,虚证及皮肤溃殇和凝血障碍的患者不宜采用刺血疗法。常用穴位有耳尖、曲池、委中、大椎,针具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rn级)0 4.4.3 灸法熏灸或隔姜、隔附子饼灸,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用于阳虚或气虚发热证(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rn级)。5 调摄与预防内伤发热的病因复杂,应饮食有节,避免过芳,房事有节。内伤发热,体质虚弱,常有自汗盗汗,卫气不

26、固,容易感受风寒,天气变化应及时添加衣被,避免兼感外邪;住所应安静,寒温适宜。饮食宜清淡爽口,富于营养,易于消化;避免进油腻荤腥、生冷坚硬不好消化的食物O271 T/CACM 1310-2019 附录A(资料性附录)A.1 临床证据的检索内伤发热以以下检索词:内伤发热、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郁、血痕、湿郁、发热、烦热症、热症、艾滋病、癌、狼疮、甲状腺、血、中医。采用主题:(内伤发热)模糊检索;题名:(气虚)*题名:(发热)+题名:(血虚)*题名:(发热)+题名:(阳虚)*题名:(发热)+题名:(阴虚)*题名:(发热)+题名:(气郁)*题名:(发热)+题名:(血痕)*题名:(发热)+题名:(

27、湿郁)*题名:(发热)模糊检索;主题:(热症)+主题:(痕热)模糊检索;题名:(艾滋病)*题名:(发热)+题名:(癌)*题名:(发热)+题名:(狼疮)*题名:(发热)+题名:(甲状腺)*题名:(发热)+题名:(血)*题名:(发热)+题名:(中医)*题名:(发热)模糊检索;fever due to internal injury,;endogenous fever;fever(备注*为逻辑与+为逻辑或)。通过中文文献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医学网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

28、国医药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英文文献数据库Springer-link数据库、EBSCO数据库(MEDLINEwith Full Text)、DynaMed循证医学数据库、BMJBest Practice循证医学数据库、PubMedo主要检索已有的指南、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其他类型的临床研究,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及部分基础研究。于工检索:中西医内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以及相关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古籍文献主要来源于书同文中医中药古籍大系书同文四部丛刊。经过系统检

29、索,共搜集到古今文献2052篇,其中包括中医古籍相关论述1081段(篇)、系统论著及教材等19种、指南性文献2部、期刊论文882篇、会议论文30篇、学位论文38篇。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A.2.1 文献评价依据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病(修订)任务书中文献筛选和评价的具体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排标准见附录B,选择合格的文献,并以此为依据,对收集的临床试验进行筛选。详细阅读全文,对可能合格的文献资料,逐一阅读和筛选。遇有影响偏倚或质量者(如只述随机而未具体阐述随机方法者),与作者联系,获得有关信息后再决定取舍。a)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结合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

30、工具评价,选出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文献作为指南的证据。b)非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可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评价指标共12条,每一条分为0-2分。前8条针对无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为16分;后4条与前8条一起针对有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共24分。0分表示未报道分表示报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报道了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选择总分大于等于13分的文献作为治疗性建议证据。很多文献标题是随机对照,然内容实质是非随机对照,如按就诊顺序分组等。此类应归入非随机试验。272 T/CACM 1310-2019 如果存在明显质量问题,如分类统计样本例数与该组总样本例数不符、理论分析低劣、作者非临床

31、医生的治疗报道等,应直接排除,不必用量表评估。c)Meta分析的评价:可采用AMSTAR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每个条目评价结果可以分为是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三种,并给予计分,如是为1分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为0分,共11分,AMSTAR量表得分0-4分为低质量,5-8分为中等质量,9-11分为高质量。选择5分以上文献为证据。A.2.2 证据评价分级及推荐级别符合前述质量要求的临床研究,可成为指南的证据: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成果成为高等级推荐的证据,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成果成为次级或低强度推荐的证据。此外,也可依据文献研究的成果经专家共识法形成推荐建议(具体见表A.1)0 表A.l文献

32、侬据分级及推荐级别中医文献依据分级I大样本,随机研究,结果清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错误很低E小样本,随机研究,结果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错误较高E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和基于古代文献的专家共识IV非随机,历史对照和当代专家共识V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文献依据分级标准的有关说明:推荐级别A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B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C仅有E级研究结果支持D至少有1项E级研究结果支持E 仅有N级或V级研究结果支持a)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的文献分级方法按ZYYXH/T473-2015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参考依据中的汪受传,虞舜,赵霞,等.循

33、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研究的现状与策略J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59-2763.提出的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标准实施。b)推荐级别(或推荐强度)分为A、B、C、D、E五级。强度以A级为最高,并依次递减。c)该标准的研究课题分级中,大样本、小样本定义为:大样本;:100例的高质量的单篇随机对照试验报道或系统综述报告。小样本100例的高质量的单篇随机对照试验报道或系统综述报告。d)皿级中基于古代文献的专家共识是指古代医籍记载、历代沿用至今、当代专家意见达成共识者。N级中当代专家共识是指当代专家调查意见达成共识者。v级中的专家意见仅指个别专家意见。A.3 指南工具的评价AGREE 1

34、I评价结果:包括临床、文献和方法学方面4位专家,对内伤发热指南应用AGREE1I进行方法学的质量评价,4位专家的总体评分为6.5分,并愿意推荐使用本指南。273 T/CACM 1310-2019 附录B(资料性附录)文献纳入/排除标准文献纳入标准文献类型纳入标准是/否书籍类西汉至今中医书籍中出现的符合内科内伤发热病症的记载1.从1955年至2015年6月的中医文献2.病例在30例以上报道性文献3.同期比较的两种或多种措施4.一篇多投文献按一篇记其他文献国际组织、政府、学术团体发布的临床与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标准、指南、规范。文献排除标准文献类型排除标准是/否1.西汉之前的医籍2.唐朝至1999年中

35、国医籍大辞典未收录的书籍书籍类3.转引抄录的记载4.未详细记载证型、症状的书籍1.有关某病症病因病机等理论研究文章及动物实验的相关文献2.一稿多投者3.多篇文章均探讨一位名医经验者视为一篇有效文献报道性文献4.不足以影响临床的理论探讨5.设计不好及写作较差的临床报道6.对诊疗记载不完整,缺乏辨iE分析及具体方药者7.非名老中医的、未取得广泛共识的自拟方的临床报道274 项目(item)评分(score)随机序列的产生(randomsquence production 恰当(adequate)不清楚(unclear)不恰当(inadequate)分配隐藏(allocationconcealmen

36、t)恰当(adequate)不清楚(unclear)不恰当(inadequate)盲法(blindmethod)恰当(adequate)不清楚(unclear)不恰当(inadequate)撤出或退出(withdrawal)描述了(description)未描述(undescribed)2 O 2 O 2 O O 附录C(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依据(reasons)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或类似方法随机试验但未描述随机分配的方法采用交替分配的方法如单双号T/CACM 1310-2019 中心或药房控制分配方案,或用序列编号一致的容器、现场计算机控制、密封不透光的信封或其他使临床医生和

37、受试者无法预知分配序列的方法只表明使用随机数字表或其他随机分配方案交替分配、病例号、星期日数、开放式随机号码表、系列编码信封及任何不能防止分组的可预测性的措施采用了完全一致的安慰剂片或类似方法试验陈述为盲法,但未描述方法未采用双盲或盲的方法不恰当,如片剂和注射剂比较描述了撤出或退出的数目和理由未描述撤出或退出的数目或理由注:改良后Jadad量表(1-3分视为低质量,4-7分视为高质量)275 T/CACM 1310-2019 附录D(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序号条目提示明确地给出了研究目的所定义的问题应该是精确的且与可获得文献有关2 纳入患者的连贯性所有具有潜在

38、可能性的患者(满足纳入标准)都在研究期间被纳入了(无排除或给出了排除的理由)3 预期数据的收集收集了根据研究开始前制订的研究方案中设定的数据4 终点指标能恰当地反映研究目的明确解释用来评价与所定义的问题一致的结局指标的标准。同时,应在意向性治疗分析的基础上对终点指标进行评估5 终点指标评价的客观性对客观终点指标的评价采用评价者单盲法,对主观终点指标的评价采用评价者双盲法。否则,应给出未行盲法评价的理由6 随访时间是否充足随访时间应足够长,以使得能对终点指标及可能的不良事件进行评估7 失访率低于5%应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随访。否则,失访的比例不能超过反映主要终点指标的患者比例根据预期结局事件的发生率

39、,计算了可检测1:1:,不同研究结局的样本量8 是否估算了样本量及其959毛可信区间;且提供的信息能够从显著统计学差异及估算把握度水平对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9-12条适用于评价有对照组的研究的附加标准9 对照组的选择是否恰当对于诊断性试验,应为诊断的金标准对于治疗干预性试验,应是能从已发表研究中获取的最佳干预措施10 对照组是否同步对照细与试验组应该是同期进行的(非历史对照)11 组间基线是否可比不同于研究终点,对照组与试验组起点的基线标准应该具有相似性。没有可能导致使结果解释产生偏倚的混杂因素12 统计分析是否恰当用于计算可信区间或相对危险度(RR)的统计资料是否与研究类型相匹配注:评

40、价指标共12条,每一条分为0-2分。前8条针对无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为16分;后4条与前8条一起针对有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共24分。O分表示未报道分表示报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报道了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276 T/CACM 1310-2019 附录E(资料性附录)AMSTAR量表条目描述及说明1 是否提供了前期设计方案在系统评价开展以前,应该确定研究问题及纳入排除标准2 纳入研究的选择和数据提取是否具有可重复性至少要有两名独立的数据提取员,而且采用合理的不同意见达成一致的方法过程是否实施广泛全面的文献检索至少检索2种电子数据库。检索报告必须包括年份以及数据库,如Central、EMbase和M

41、EDLINE。必须3 说明采用的关键词/主题词,如果可能应提供检索策略应咨询最新信息的目录、综述、教科书、专业注册库,或特定领域的专家,进行额外检索,同时还可检索文献后的参考文献发表情况是否已考虑在纳入标准中,如灰色文献4 应该说明评价者的检索是不受发表类型的限制应该说明评价者是否根据文献的发表情况排除文献,如语言5 是否提供了纳入和排除的研究文献清单应该提供纳入和排除的研究文献清单是否描述纳人研究的特征6 原始研究提取的数据应包括受试者、干预措施和结局指标等信息,并以诸如表格的形成进行总结应该报告纳人研究的一系列特征,如年龄、种族、性别、相关社会经济学数据、疾病情况、病程、严重程度等是否评价

42、和报道纳入研究的科学性7 应提供预先设计的评价方法,如治疗性研究,评价者是否把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分配隐藏作为评价标准,其他类型研究的相关标准条目一样要交代8 纳入研究的科学性是否恰当地运用在结论的推导上在分析结果和推导结论中,应考虑方法学的严格性和科学性。在形成推荐意见时,同样需要明确说明合成纳人研究结果的方法是否恰当9 对于合成结果,应采用一定的统计检验方法确定纳入研究是可合并的,以及评估它们的异质性(如Chi-squared test)。如果存在异质性,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或考虑合成结果的|临床适宜程度,如合并结果是否敏感?是否评估了发表偏倚的可能性10 发表偏倚评估应含有某一种

43、图表的辅助,如漏斗图、以及其他可行的检测方法和/或统计学检验方法,如Egger回归11 是否说明相关利益冲突应清楚交代系统评价及纳入研究中潜在的资助来源277 T/CACM 1310-2019 参考文献 1 J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10-517.2J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7-313.3 J高秋松.功能性低热论治七法1.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2):16一19.(推荐级别v级)4J王学义.低热证治J.天津中医,1988(1):6-8.5J王禄.内伤发热证治五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5):534-5

44、35.6J郭素芳.中医辨证治疗内伤发热1.河北中医,2007(5):427.7J宁凤娟.中医药治疗低热的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15):39-40.8 J李爱萍,周浩.功能性发热辨治体会J.河南中医,2007(5):38-39.9J陈培丰.癌性发热的中医药治疗J.四川中医,1999(12):13-14.10 J胡耀琪.方药中治疗内伤发热验案JJ.中医杂志,2004(12):945.11 J尹剑平.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J.浙江中医杂志,2004(12):31.12J李舒,高天舒.高天舒教授从内伤发热论治甲亢经验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8):18-19.13 J罗毅.中医治疗

45、癌性发热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8):22-23.14 J张永丽,刘宝霞.内伤发热辨证施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2):56.15 J周蕴,陈波华,丁晓萍,等.浅谈术后发热的中医药治疗1.中医药学报,2001,29(1):18.16 J陈衍智,李萍萍.浅谈中医药对癌性发热的治疗1.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5):87-88.(推荐级别v级)17 J陆宁,郭勇,阮善明.癌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探讨1.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1):66-67.18 J胡东颖,宫晓燕.肺炎恢复期低热的中医辨证治疗1.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2):18-19

46、19 J黄爽明,何周杰.证治汇补卷之三发热章内伤发热辨治探析1.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3):347-349.20 J齐元富,李秀荣,徐瑞荣,等.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67例临床总结1.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5):370-371.21J吴整军,陈利平.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探讨1.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0):1137-1138.22J李晗.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1):92-93.23 J杨士勇,刘现金,张启恩.中医论治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J.中医临床研究,2014(23):85-86.24 J钱成勇.产后发热的中医治疗心得JJ.人人健康(医学导刊

47、),2007(10):43-44.25 J沈秋华,王瑞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低热的辨治J.基层医学论坛,2003(5):421-422.278 T/CACM 1310-2019 26J贺苏.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0):432-434.27 J陈立东.内热症的中医诊治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5):324-325.28J罗敏.内伤发热的辨证施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8):717.29 J胡晓丽.中医辨证治疗内伤发热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 0(4):20-21.30J陈玉霞.中医治疗术后发热的机理探讨A.2014年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

48、文集C J.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甘肃省武威市卫生局,2014:1.31J黄来燕.内伤发热证治J.湖南中医杂志,1990(4):13-15.32J贾迎春,郭连素,木易.贾镜环老中医对小儿内伤发热病的治疗1.新中医,1981(5):15-16.33J张文明.内伤发热11伍证实录J.浙江中医杂志,2005(4):16一17.34 J李勇,刘柏,陈志坚,等.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经验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1):95-97.35 J刘延超.癌性发热的中医临床治疗探讨J.四川中医,2008(8):32-33.36J王凤云.内伤发热治验举隅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6):66-67.

49、37J史纪.小儿内伤发热的分型施治JJ.中原医刊,1986(6):11-12.38J李艳丽,唐玲.癌症发热的治疗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599-600.39J哈孝贤.内伤发热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1986(1):24-26.40J刘明,何宜斌,王建春,等.蔡炳勤审因论治外科术后难愈性发热经验J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12):112-114.41J郑华,杨静,孙长岗.中医药辨证治疗癌性发热60例J J.光明中医,2012(8):1575-1576.42J陈锦德,钟锦堂.浅谈内伤发热的辨证分型施治1.亚太传统医药,2010(6):63-64.43 J马秀红.中医药

50、方法治疗内伤发热J.中国社区医师,2014,(10):87-87,89.44 J王兵,侯炜.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J.世界中医药,2012(5):460-462.45 J廖帮忠.内伤发热论治六法J.中医函授通讯,1988(6):31.46J高存太,沙惠云.中医辨证治疗剖宫产于术切口愈合后发热60例JJ.陕西中医,2007(7):821-822.47J蒋健.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点滴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3):84-85.48J吕志生,张先茂.辨证治疗功能性低热50例1.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6.49J胡陵静,傅敏,陈胶胶.癌性发热辨治体会1.中国中医急症,20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