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学.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儿推拿学小儿推拿学 一、简史 n小儿推拿学就是在中医推拿学,儿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规律和形成的。它对小儿保健,预防和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n小儿推拿学形成和发展 n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盛于宋。正是按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可坚实的基础。小儿按摩经 n小儿推拿最早的著作按摩经(又称小儿按摩经)。陈氏依据中医传统理论,提出治病当“视病之虚实,虚则补起母,实则泻其子”。陈氏指出当“先观其色,切脉次之”。还强调了验指纹的方法。对小儿推拿穴位,除日常通用的经络穴位之外,记载了数十个特定穴位。总之,陈氏在其著作中对小儿推拿从诊法,辩证,穴位,手法,治疗方法做了全面系统而简明的论述,对后
2、世小儿推拿的发展规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儿推拿是始于明而盛于清 n明代另一本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旨全书,龚廷贤著,是流传最早的单行本,对小儿推拿十二手法(复式操作法)论之甚详。n公元 1605,小儿推拿秘诀是周岳甫所编著。袖珍小儿方原为徐用宣著,至 1574 年又经庄应琪加以增补为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卷十中有秘传看惊掐惊口授手法诀,穴道诀 手穴经络图,等等。n清代小儿推拿专著影响较大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n骆潜菴的幼科推拿秘书,n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n徐崇礼的推拿三字经,n张振 的厘正按摩要术,n还有夏鼎的幼科铁镜。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n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生机
3、蓬勃,发展迅速两个方面。n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体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赃腑的形气都相对表现为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赃尤为突出。“脾常不足”,“肾常虚”小儿脾常不足又往往导致肺气弱,而为“肺常不足”。“稚阴稚阳”,这里的“阴”就是指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赃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纯阳”,主要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n小儿生长发育包括体格的发育和语言,动作的发育两个方面。小儿的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和赃气清灵,易趋康复两个方面。n小儿肺常不足,卫外机能未固,外邪每易由表而入,侵袭肺系,所以时行病及咳嗽,感冒等病证最为常见。n小儿脾常不足常为饮食所伤,易出
4、现呕吐,积滞,疳症。n小儿肾常虚,肾虚无以资助他赃,脾虚不能滋养肾精,小儿生长发育受其影响,甚至出现解颅,五迟,五软等发育迟缓之症状。n小儿患病之后,易于传变,但由于小儿是处于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形式下,其生机旺盛,活力充沛,加之赃气清灵,病因单纯,较少七情的影响,如能及时治疗,医之得法,也较容易恢复。小儿指纹 n指纹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络脉。分为风,气,命三关,近虎口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n察指纹用于 3 岁以内小儿,正常小儿的指纹为浅红色略微带青,不浮不沉,隐现于风关之内。n三关测轻重 纹在风关,病轻邪浅易治;纹在气关,病情由浅入深;纹在命关,病情危重。如直透指甲
5、为透关射甲,病多危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n浮沉分表里。指纹浮露易现为浮为浮,为病邪在表;指纹深沉,隐而难现为病邪在里。n红紫辩寒热。指纹色红主寒,色紫主热,色青主燥,色黑主淤。n淡滞定虚实。指纹色淡主虚,色深且滞涩郁而不畅主实。小儿十问 n问诊的十问,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小儿推拿八法 n小儿推拿八法是指按,摩,掐,揉,推,运,搓,摇,这种提法首见于厘正按摩要术。在手法操作的顺序上,按照取穴及部位,一般是从上而下,自前而后;二是先重点,后一般;三是先一般,后重点
6、。三、小儿推拿穴位 n小儿推拿穴位,包括经穴,经外奇穴,特定奇穴,经验穴,阿是穴(天应穴)等。n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表面形态不仅具有在肌肉纹理节缝会-宛陷之中的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的线(带)状,如三关,六腑等等;以及面(部位)状,如脾经,腹等等。第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多数分布于双手,其次为头面,胸腹腰背及下肢则较少。第三有关特定穴位的内容比较朴素,尚没有象十四经那样成为一个理论系统。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 n一、天门 n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n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若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推至囟门为大开天门。n主治
7、:头痛,感冒,发热。n临床应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用推波助澜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二 坎宫 n 位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n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向眉稍成风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n 次数:50 次。n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n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三 太阳 n 位置:眉稍后凹陷处。n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名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称揉太阳。n 次数:50 次
8、。n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n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若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四 山根 n 位置:两目内 联线之中,鼻根低洼处。n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n 次数:5 次 n 主治:惊风,抽搐。n 临床应用:(1)本穴和延年,准头等穴位常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n(2)掐山根有开关窍,醒目安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用。五 迎香 n 位置:碧翼外缘,鼻唇沟陷中。n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称揉迎香
9、。n 次数:50 次。n 主治:鼻塞流涕。n 临床应用:鼻为肺窍,穴居两侧,揉之能宣肺气,通鼻窍。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六 人中 n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 n 操作:用拇指甲掐刺,称掐人中。n 次数:5 次,或醒后即止。n 主治:昏厥 n 临床应用:掐人中能醒神开窍。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时,掐之有效,多与掐十王,掐老龙等合用。七 牙关 n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n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牙关或揉牙关。n 次数:按 10 次,揉 50 次。n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n 临床应用:按牙关主要用于牙关紧闭:
10、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牙关。八 耳风门 n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开口取之。n 操作:拇指按或揉,名按耳风门。n 次数:按 15 次,揉 50 次。n 主治:耳鸣。n 临床应用:风门穴即手少阳三焦经之耳门穴,为与背部风门穴想区别,此处称耳风门。临床中除用本穴治疗耳鸣外,还用作望诊。九 百会 n 位置:头顶正中线两耳尖联线的交叉点。n 操作:用拇指按或揉或掐,分别称为按百合,揉百会,掐百会。n 次数:按 30 次,揉 50-100 次。n 主治:头痛,脱肛,惊风。n 临床应用: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之能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
11、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合用。十 囟门 n 位置:发际正中直上,百会前骨陷中。n 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论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指摩本穴,称为摩囟门。n 次数:推 100 次,揉 50 次,摩 3 分钟,n 主治:头痛,惊风。n 临床应用:(1)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儿前囟在生后 12-18 个月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n (2)囟门处可用指摩法,摩时常蘸药,以祛寒。n十一 高骨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
12、y Pro trial version n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处,又称耳后高骨。n 操作:用拇指揉,称揉耳后高骨下凹陷中;或用两拇指分别推运耳后高骨处,称运耳后高骨。n 次数:50-100 次。n 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n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主要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等症。十二 风池 n 位置: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陷中。n 操作:用拿法,称拿风池。n 次数:5-10 次。n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目眩,颈项强痛。n 临床应用: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若再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
13、,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等症。十三 天柱骨 n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n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边蘸油自上向下刮。n 次数:推 300 次,刮至皮下淤紫。n 主治:项强,发热,惊风,呕吐。n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用刮法时可在该处先垫一层绢绸之物,再自上向下刮。十四 桥弓 n 位置:自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斜线。n 操作: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抹,称抹桥弓;用拇食中三指拿捏,称拿桥弓;或揉用食,中,无
14、名指揉,称桥弓。n 次数:抹约 20 次,揉约 100 次,拿约 3-5 次。n 主治:肌性斜颈。n 临床应用:抹桥弓能行气活血,拿桥弓能软坚消肿,揉桥弓可舒筋通络。撒法配合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第二节 胸腹部 n一 天突 n 位置:胸骨切迹上缘,凹窝正中。n 操作:中指端按或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按时中指端微屈,向下向里按揉,要随小儿呼吸起落。n 次数:按 10 次,揉 100 次 n 主治:咳嗽,咯痰不爽,积食,小便不利。n 临床应用:按揉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止呕。由于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致之痰喘,呕吐多与推揉膻中,揉中脘,运内八卦等合用。若用中指端微屈向下,向里按,
15、动作宜快,可使之吐;并能利尿,开上窍而通下窍。二 膻中 n 位置:胸骨正中,两乳联线中点。n 操作:中指揉称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推至乳头名分推膻中,又称开胸;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名推膻中;用食中无名指沿胸骨上下摩擦,称擦膻中。n 次数:推 100 次,揉 50 次,或擦热为度。n 主治:胸闷,吐逆,咳喘。n 临床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向下推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治疗呕吐,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擦膻
16、中常用于寒喘及风寒咳嗽;治疗热喘分推膻中常与推肺经,分推肺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利揉膻中常与揉天突,按揉丰隆等合用。三 乳根 n 位置:乳下二分。n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根。n 次数:20 次 n 主治:喘咳,胸闷。n 临床应用:同乳旁穴。四 乳旁 n 位置:乳外旁二分。n 操作:中指端按或揉名揉乳旁;或从乳旁上下往返搓摩胁肋,称按弦走搓摩。n 次数:n 主治:胸闷,咳嗽,痰鸣,呕吐。n 临床应用:揉乳旁与揉乳根均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临床上两穴配用,以食,中指同时操作。五 中脘 n 位置:肚脐正中直上四寸,或胃脘处。n 操作:用指端按或掌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
17、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又称推胃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鸠尾又称推三焦。n 次数:揉按 50 次,摩 5 分钟,推 300 次。n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泄泻。n 临床应用:(1)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n(2)推胃脘自上而下主治胃气上逆,嗳气呕恶;自下向上直推有使儿吐的记载,临床少用。六 腹 n 位置:腹部。n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n 次数:分推 200 次,摩 5 分钟。n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n 临床应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腹泻
18、,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n腹痛腹胀拒按之实证,常用指摩;腹痛腹胀(或软)喜按,常用掌摩或掌揉。一般均按顺时针方向,治疗腹泻则为逆时针方向。七 脐 n 位置:肚脐正中,或脐腹部。n 操作:用中指端揉,或食,无名指揉天枢穴同时操作,名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抓肚脐并抖动脐部亦称抖脐;用食,中,无名指搓摩脐腹部称搓脐;自脐直推至耻骨联合上缘,称推下小腹。n 次数:揉,摩,搓,抖,推,均 3-5 分钟。n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n 临床应用: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
19、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疾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搓,抖,推脐,治疗蛔虫团肠梗阻。八 丹田 n 位置:小腹部(有脐下 2 寸与脐下 3 寸等说)。n 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n 次数:揉 50 次或摩 5 分钟 n 主治:腹痛,泄泻,遗尿,脱肛,疝气。n 临床应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之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效,临床上常于推萁
20、门,清小肠等合用。九 肚角 n 位置:脐中旁开二寸大筋。n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n 次数:5 次。n 主治:腹痛,腹泻。n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 3-5 次即可,不可拿得时间太长。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在拿此穴。第三节 腰背部 n一 肩井 n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或肩上筋肉处。n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筋,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n 次数:5 次。n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此穴又可作为总收法
21、,在治疗操作后以拿肩井作为结束。n 临床应用:按,拿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用于治疗饭冒,上肢痹痛等病症。临床上还作为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二 大椎 n 位置:第一椎(第七颈椎下)上的凹陷中。n 操作:中指面揉称揉大椎。三指捏,或刮称捏大椎,刮大椎。n 次数:揉 30 次,捏 50 次。n 主治:发热,项强。n 临床应用:揉大椎有清热解表的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项强等症。此外用刮法或捏法,刮或捏至局部皮下出现轻度淤血为止,对百日咳有一定的疗效。三 风门 n 位置:第二椎下(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棘旁间)旁开一寸五分。n 操作:食中二指揉称揉风门。n 次数:50 次。n 主治:气喘,咳嗽。n 临
22、床应用:揉风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咳嗽气喘。临床上多与清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等配合应用。四 肺俞 n 位置:第三椎下(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棘突间)旁开一寸五分。n 操作:用两拇指揉或食,中两指揉其穴,称揉肺俞;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而下推动,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擦肺俞部,称擦肺俞。n 次数:揉 50 次,推 100 次,擦至局部发热。n 主治:发热,咳嗽,痰鸣。n 临床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久咳不愈,按揉肺俞时可加沾少许盐粉,提高疗效。通常寒喘,风寒咳嗽用揉法或擦法;热喘或风热咳嗽用分推法。五 脾俞 n 位置:第十一椎(第
23、十一胸椎与第十二胸椎间)旁开一寸五分。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n 操作:用揉法,称揉脾俞。n 次数:50-100 次。n 主治: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黄疸,水肿,慢惊,四肢乏力等。n 临床应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常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多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并能治疗脾虚所引起的气虚,血虚,津液不足。六 肾俞 n 位置:第十四椎(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间)旁开。n 操作:用揉法,称揉肾俞;用掌根或小鱼际擦,称擦肾俞。n 次数:揉 50-100 次,擦至局部发热。n 主治:哮喘,腹泻,便秘,
24、少腹痛,下肢痿软无力等 n 临床应用:揉肾俞能滋阴壮阳,补益肾元,用肾虚,哮喘,腹泻,阴虚便秘,或下肢瘫痪等症,多与揉上马,补脾经,或推三关等合用。n擦肾俞能温补肾阳,常用于肾元虚寒,命门火衰。七 脊柱 n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n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做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脊一般捏3 遍;捏第四遍时每捏三下在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捏后按揉相应俞穴。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是肌肉放松。或用大指自上而下按揉脊柱骨,称按脊。n 次数:推 100 次,捏 3-5 遍,按 3-5 遍。n 主治:发热,惊风,疳积,泄泻,瘫痪等。n 临床应用:(1)脊柱穴属
25、督脉经,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赃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肺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后天不足,以及小儿瘫痪,均有一定的效果。本法单用名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还可应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病症。本法操作时亦旁及足太阳膀胱经脉,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背部俞穴,能加强疗效。n(2)推脊柱穴从上至下,能清热,多与清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八 腰俞 n 位置:十五椎旁三寸半凹陷中。n 操作:按揉本穴称按腰俞。n 次
26、数:15 次。n 主治:腰痛,下肢瘫痪,泄泻。n 临床应用:按揉腰俞能通经活络,多用于腰痛及下肢瘫痪。九 七节骨 n 位置:命门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n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推下七节。n 次数:100 次。n 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脱肛。n 临床应用:(1)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还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症。若属实热症,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儿腹胀或出现其它变症。n(2)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泄。十 龟尾 n 位置:
27、尾椎骨端。n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n 次数:100 次。n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n 临床应用:龟尾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的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治疗腹泻,便秘等症。第四节 上肢部 n一 脾经 n 位置:拇指螺纹面。n 操作:旋推或将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指根直推,称推脾土。通常以旋推和屈心拇指向上推为补,直推为清。n 次数:300 次。n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呕吐,疳疾等。n 临床应用:(1)补脾经能健脾胃
28、,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n(2)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n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n(3)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隐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二 肝经 n 位置:食指螺纹面。n 操作:旋推或直推,称推肝经。通常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清。n 次数:100 次。n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n 临床应用:(1)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经,解郁除烦。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n(2)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
29、时则虚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以水涵木,滋肾养肝。三 心经 n 位置:中指螺纹面。n 操作:直推或旋推,称推心经。用掐法称掐心经。通常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清。n 次数:100 次。n 主治:身热无汗,高热神昏,烦躁。n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黄短等,多与清河水,清小肠等合用。n(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以防引动心火。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晴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四 肺经 n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n 操作:旋推或直推,或自无名指端沿尺侧缘直推,称推肺经。通常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清。n 次数:300 次
30、。n 主治:胸闷,咳嗽。n 临床应用:(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汗出气短等肺经虚寒症。n(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五 肾经 n 位置:小指螺纹面,小指尺侧至掌横纹。n 操作:直推或旋推,称推肾经。通常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清。n 次数:次数 300 次。n 主治:尿多,小便黄短。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n 临床应用:(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n(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实
31、热,小便黄短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虚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六 五经 n 位置:五手指螺纹面。n 操作:患者俯掌五指收拢,医者拇指放在患儿掌背,另四指并拢向指端作推法称推五经。n 次数:100 次。n 主治:外感发热。n 临床应用:用推五经法治疗外感发热,尤其是对 6 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很好。七 横纹 n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n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四横纹;或四指并拢,自食指中节横纹处推向小指中节横纹,称推四横纹。n 次数:各掐 5 次或推 100 次。n 主治:惊风,气喘,腹痛。n 临床应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散淤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
32、满。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也可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本穴出血以治疗疳积。八 小横纹 n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n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n 次数:各掐 5 次或推 100 次。n 主治:发热,烦躁,腹胀。n 临床应用:推掐本穴能退热,消胀,散结。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破烂及腹胀等症。临床上还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罗音。九 肾顶 n 位置:小指顶端。n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n 次数:100-500 次。n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等 n 临床应用: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常用于自汗
33、,盗汗。十 肾纹 n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n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n 次数:100-500 次。n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等。n 临床应用: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淤结。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淤结不散所致的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十一 掌小横纹 n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n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n 次数:100-500 次。n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n 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能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散结。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罗音,有一定的疗效。
34、十二 大肠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n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n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或反之,称推大肠。通常以向上推为补,向下推为清。n 次数:100 次。n 主治:便秘,泄泻,脱肛。n 临床应用:(1)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n(2)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症。n(3)本穴又称指三关,尚可用于诊断,十三 小肠 n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n 操作:从指尖直推向指根或反之,称推小肠。通常以向
35、上推为补,向下推清。n 次数:100 次 n 主治:遗尿,尿闭,发热。n 临床应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黄短不利,尿闭,水泻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河水,能加强清热利尿的作用。若属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十四 胃经 n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n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n次数:100-300 次。n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n临床应用:(1)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亦可用于胃火上亢引起的衄血等症。临床上多与清脾经,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等合
36、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清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n (2)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十五 板门 n位置:大鱼际部,或大指本节五分处。n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自拇指指根推向掌根或反之,称推板门。n次数:100 次。n主治:食积腹胀,呕吐,泄泻。n临床应用:(1)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n (2)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止呕吐。n (3)本穴还
37、常用于割治,一治疗疳积。十六 内劳宫 n位置:掌心中,握拳中指端是穴。n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内劳;或用中指端沿内劳宫运之。n次数:50 次,运 100 次。n主治:退热发汗。n临床应用:(1)揉内劳能清热除烦,用于心经有热而致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症。n (2)运内劳能清虚热,对心,肾两经虚热最为适宜。十七 内八卦 n位置:掌心四周,通常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内劳宫至中指根的 2/3 为半径作圆。n操作:用拇指面作运法,称运八卦;或掐称掐八卦。n次数:运 50 次,各掐 5 次。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n主治:胸闷气逆,泄泻,呕吐
38、。n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用于痰结喘嗽,乳食内伤,胸闷,腹胀,呕吐及泄泻等症,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顺运止吐,逆运止泻。临床应用中除全运外,尚有一种分运方法,简要介绍如下:n(1)自乾经坎,至震,或自经离,坤至兑,掐运七次,有镇静,安神作用。n(2)自离经坤,兑至乾,掐运七次有止咳作用。n(3)自坤经兑,乾至坎,掐运七次有清热作用。n(4)自坎经 ,震经,掐运七次有止泻作用。n(5)自经震,经,掐运七次有止呕作用。n(6)自经震,经离,掐运七次有发汗作用。n(7)单揉有健脾消食作用。n n十八 小天心 n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n操作:拇
39、指掐,揉,捣,称掐,揉,捣小天心。n次数:揉 50 次,掐 5 次,捣 30 次。n主治:惊风,神昏,寐差。n临床应用:(1)揉小天心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要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惊惕不安;或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而见小便短赤等症。此外对新生儿硬皮症,黄疸,遗尿,水肿,疮疖,痘疹欲出不透亦有效。n (2)掐,稻小天心能镇惊安神。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等症。若见惊风眼翻,斜视,可配合掐老龙,掐人中,清肝经等合用。眼上翻者则向下掐,捣;右斜视者则向左掐,捣;左斜视者则向右掐,捣。十九 总筋 n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又称内一窝风。n操作:按揉本穴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辰掐总
40、筋。n次数:揉 30 次,掐 5 次。n主治:外感内伤。n临床应用:掐总筋能清热散结,揉总筋能通调周身气机。掐总筋多与清河水,清心经配合,治疗口舌生疮,潮热,夜啼等实热怔。治疗惊风抽掣也常用掐法。操作时手法宜快,并稍用力。二十 大横纹 n位置: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n操作:两拇指自掌后横纹中(总筋)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若自两旁向中间合推,则称合推大横纹或合阴阳。n次数:30 次。n主治:外感内伤。n临床应用:(1)分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症。亦有用治痢疾,
41、有一定效果。但在操作时,如实热症阴池宜重分,虚寒症阳池宜重分。n (2)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多用于痰结喘嗽,胸闷等症。若本法配揉肾纹,清河水能加强行痰散结的作用。二十一 三关 n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n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n次数:300 次。n主治:发热,恶寒,无汗。n临床应用:(1)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行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证,对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非虚寒病证慎用。临床上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
42、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n (2)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清肺经,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合用。此外对疹毒内陷,黄疸,阴疸等症亦有疗效。二十二 天河水 n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n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n次数:300 次。n主治:发热。n临床应用:(1)清天河水性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要用于热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对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也常与推攒竹,推眉弓,揉太阳等合用。n(2)弹打河水(打马过天
43、河)清热之力大于清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二十三 六腑 n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n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n次数:300 次。n主治:发热多汗。n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能清热,凉血,解毒。对温病邪入营血,赃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本穴与补脾经合用,有止汗的效果。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n本发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以退六腑六数,推三关四数之
44、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六数,退六腑四数之比推之。二十四 十王 n位置:十指指甲甲根两侧。n操作:用掐法,称掐十王。n次数:各掐 5 次,或醒后即止。n主治:惊风,昏厥。n临床应用: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醒神,开窍的作用,多与掐老龙,掐人中,掐小天心等合用。n临床中也有于十宣穴称为十王的,故掐十宣也称掐十王。二十五 老龙 n位置:中指甲根正中后一分处。n操作:用拇指甲作掐法,称掐老龙。n次数:掐 5 次,或醒后即止。n主治:急惊风。n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若小儿急惊暴厥,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有泪者,较易治,不知痛且无声无泪者,症较危重。二十六 端正
45、n位置:中闸甲根两侧近中指第二指间关节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n操作:用拇,食指甲对掐或拇,食指螺纹面对揉称掐,揉端正。n次数:掐 5 次,揉 50 次。n主治:鼻衄,惊风,呕吐,泄泻。n临床应用:(1)揉右端正能降逆止呕,主要用于胃气上逆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揉左端正功能升提,主要用于水泻,痢疾,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n(2)掐端正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常与掐老龙,清肝经等配合。本穴对治鼻衄有效,方法是用细绳在中指第三节横纹处进行绕扎(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脉即可。二十七 五指节 n位置:在掌背五指中节(第
46、一指间关节)。n操作: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或用拇,食品搓揉,称揉五指节。n次数:各掐 5 次,搓揉 30 次。n主治:惊风,吐涎,指间关节屈伸不利。n临床应用:掐揉五指节能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惕不安,惊风等症,多与清肝经,掐老龙等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咳嗽等症,多与运内八卦,推揉膻中等合用。搓揉五指节还用于指间关节屈伸不利。二十八 二扇门 n位置:掌背食指与中指,及中指与无名指指根交接处。n操作: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n次数:掐 5 次,揉 50 次。n主治:惊风抽搐,身热无汗。n临床应用:掐,揉二扇门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是发汗
47、效法。揉时要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本法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等配合应用,适宜于平素体虚易感者。二十九 上马 n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n操作:拇指端揉或拇指甲掐,称揉上马或掐上马。n次数:揉 50 次,掐 5 次。n主治:腹痛,小便赤涩,潮热。n临床应用:临床上用揉法为多,揉上马能滋阴补阳肾,顺气散节,利水通淋,为补肾滋阴的要法。主要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淋沥等症。本法对于体制虚弱,肺部感染有干性罗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横纹;湿性罗音配揉掌小横纹,多揉有一定疗效。三十 威灵 n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n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n次数:掐 5 次。n主
48、治:惊风。n临床应用:掐威灵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惊暴死,昏迷不醒时的急救。三十一 精宁 n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本节后歧缝间凹陷中。n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n次数:5 次。n主治:气喘,干呕,惊风。n临床应用:掐精宁能行气,破结,化痰。多用于痰食积聚,气吼痰喘,干呕,疳积等症。本法用于体虚者宜慎用,如必须应用时则多与补脾经,推三关,捏脊等同用,以免克伐太甚,元气受损。n 用于急惊昏劂时,本法多与掐威灵配合,能加强开窍醒神的作用。n 掐后继用拇指按揉数次,以和气顺血。n三十二 外劳宫 n位置:掌背地三,四掌骨歧缝间凹陷中,与内劳宫相对。n操作:或掐或揉,称掐外劳或揉外劳。n次数:掐 5
49、 次,揉 50 次。n主治:腹痛,消化不良。n临床应用: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要穴,兼能发汗解表。临床上用揉法为多,揉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外劳主要用于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鼻塞流涕,以及赃腑积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症皆宜,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上也读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治疗脱肛,遗尿等症。n三十三 外八卦 n位置:掌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n操作:用拇指做运法,称运外八卦。n次数:100 次。n主治:开胸理气,通利血脉。n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理气,通滞散结。临床上多与摩腹,
50、推揉膻中等合用,治疗胸闷,腹胀,便结等症。三十四 一窝风 n位置:屈腕,手背掌根中凹陷处。又称外一窝风。n操作:指端揉,称揉一窝风。n次数:50 次。n主治:腹痛。肠鸣。n临床应用: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症,多与拿肚角,推三关,揉中脘等合用。本法亦能发散风寒,宣通表里,对寒滞经络引起的痹痛或感冒风寒等症也有效。三十五 膊阳池 n位置:在手背一窝风后三寸处。n操作:拇指掐或中指端揉,称掐膊阳池或揉膊阳池。n次数:掐 5 次,揉 100 次。n主治:便秘,溲赤,头痛。n临床应用:掐,揉膊阳池能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特别对大便秘结,多揉之有显效。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