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技术操作及护理.docx
《传统中医技术操作及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中医技术操作及护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中医技术操作及护理传统中医技术(疗法)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操作方法和疗效。其 包括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按摩法,刮痣法和中药外用法等。这些技术操作具有器 械简单,易于掌握,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泛,见效快,创伤小,平安等优点,随着护理医 学模式的转变,护士角色及职责范畴都发生了变化,康复,保健及疾病预防等已成为护理工 作的重要组成局部。所以,中医传统疗法必然成为中医护理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但是由于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其方法主要用于急危症抢救和康复保健等护理,除此之外均应在医嘱下 进行操作。第一节针刺法与护理针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各种针具,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腌穴,
2、通过腌穴激发经络 之气,调整脏呻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到达防病治病的 目的。针刺法有亳针刺法,电针刺法,皮肤针法,水针法和耳针法等。一,亳针刺法(-)适应范围亳针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大凡能刺灸的腌穴,均可使用亳针进行针刺。(二)禁忌症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的部位。3,高度水肿及有出血倾向患者。4,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腌穴不宜针刺。5,孕妇的下腹、腰舐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筋活络的脸穴,禁止施针。(三)操作前准备1.操作者准备操作前再次核对医嘱,了解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当前主要病症、发病部位及相关因 素;了
3、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及针刺的认识;病人的身体状况及针刺局部皮肤有无 感染等。消毒:操作者的双手应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待水蒸发干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2.物品的准备选择针具:在针刺之前,必须选择针身挺直、坚韧而富有弹性的针具。凡针身有金秀痕,针 尖不正、有钩、过钝者不宜使用。应以针尖正直、尖而不锐、圆而不钝、端直无钩者为佳。 针的消毒:常用消毒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煮沸消毒或75%酒精浸泡消毒。有条件时最 好使用一次性亳针,以防止交叉感染。用物:治疗盘内放2%碘酒、75%酒精、棉签、无菌亳针盒(内备各种亳针)、干棉球、 纱布、镜子及清洁弯盘。3 .病人准备体位的选择:一般而言,选择体位
4、应以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便于留针为 原那么。对于体弱或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取卧位,以防病人出现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 意外的发生。一般情况下胸腹部、面部腌穴应取俯卧位;侧身穴位应取侧卧位。皮肤消毒:在需要针刺的腌穴部位一般用75%酒精擦拭消毒,也可用2%碘酒消毒后用 75 %酒精脱碘或直接用碘伏消毒。4 .环境准备病室或治疗室应清洁、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防止对流风,必要时备屏风。(四)亳针刺法:1.进针法适应于初学者,但应注意蘸酒精不可太多,以免流下烫伤皮肤。(五)护理及考前须知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的体位,选择肌肉较丰富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 宜拔罐(因其不能
5、吸附)。2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3 .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及皮肤颜色,防止烫伤。4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 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切勿强拉,以防拉伤皮肤。5 .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6 .如局部出现水疱,小水疱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消毒后用注射器吸 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7 .使用后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刮痴法与护理刮瘩法是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板、硬币、竹块、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 位反目刮动,使局部皮卜.出现癌斑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
6、。具有疏通理、 开泄毛窍的作用,使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进全身气血流畅,驱邪外出,从而到达治疗疾病 的目的。(一)适应范围过去主要用于痛证,现在应用范围较广。如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的高热、头痛、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二)禁忌症体质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或皮肤病变处等。(三)操作前准备1 .物品准备刮具的检查与消毒: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刮具在使用前 后均应消毒。用物:治疗盘、刮具、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植物油或药液)、擦纸巾等,必要时备 浴巾、屏风。2 .患者准备同艾条灸3 .环境准备同艾条灸(四)操作方法1 .常用刮痴部位 主要在脊柱两侧、背部及颈部、前胸、四肢等。
7、2 .刮筋方法 先暴露患者的刮痴部位,施术者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体表部 位,由上向下或由内向外顺刮,刮时要向单一方向,不得来回刮,力量要柔和均匀,刮至干 涩时,再蘸再挂,一般每一部位刮1020次,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五)护理及考前须知1 .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防止外感风寒,加重病情。室温过低时采取保温措施。2 .操作前要再次核对医嘱,做好解释,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并协助病人取适宜的体位, 暴露刮癌部位。3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并时时蘸植物油或清水保持肌肤润滑,不能干刮,以免损伤皮肤。4 .刮痴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整力度。如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 皮肤损
8、伤等,应立即停刮,并通知医师及配合处理。5 .刮病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1020分钟,及时饮250nli温开水或热果汁,饮食宜清淡, 禁忌生冷油腻之食品。指切进针法:又称为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拇、食二指的 中间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 固定在所刺入腌穴皮肤外表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腌穴。此法适用于肌肉饱满部位 及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 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腕穴。 提捏进
9、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 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角度:是指进针时针刺部位皮肤外表形成的夹角,主要依喻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 要求而定。一般分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1)直刺:指针身与皮肤外表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局部脸穴,尤其是肌肉 丰厚部位的月俞穴。2)斜刺:指针身与皮肤外表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腌穴。3)平刺:即横刺,指针身与皮肤外表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 如头部的腌穴。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脸穴部位
10、的深浅程度,一般可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所刺部位 而定,以既有针感乂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那么。3 .行针与得气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机体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1)提插法:当针刺入腌穴至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至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的上下、进 退的操作方法。2)捻转法:当针刺入穴位至一定深度后,将针身进行反复来回捻转的方法。提插法和捻转法在临床上即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幅度大,频率快,到达的刺激 感就大,反之那么小。得气:又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腌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和向远 处传导,或操作者针下有沉紧感。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
11、的效 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补泻手法I)补发:指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按揉针孔。多用 于虚症。2)泄法:指进针快而较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时不按 揉针孔。多用于实证。3)平补平沟法:指进针深浅适中,进针后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 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疾病的患者。留针与出针I)留针:是指针留置在H俞穴内,加强针刺持续作用。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期间可 行针1一2次,以加强针感。对于特殊病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并间歇予以行针,保 持一定刺激量,增强疗效。2)出针(起针):出针时,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
12、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 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那么会造成出血或痛感。出针 后要核对脸穴和针数,以防遗漏。(五)护理及考前须知。1 .操作前检查物品是否备齐,对针具作仔细检查,有硬弯、锈蚀、带钩等不符合要求 的针具,应剔出不用。并再一次核对医嘱。2 .针刺前要及时向病人做好病人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 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病人的配合。3 .根据病情协助病人取合适体位,即使患者感觉舒适,又便于操作。并应注意防寒保 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4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取穴准确,正确运用进针方法,掌握好进针角度和深度, 勿将针身全部刺入,
13、应留针1/4,以防折针。5 .胸胁、背部的腌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或引发气胸。6 .年老体弱的患者,手法宜轻。7 .针刺操作过程中应紧密观察患者的神清,随时询问患者感觉,假设病人出现晕针等反 应是,应立即停止针刺,并通知医生行紧急处理。8 .起针后要核对针刺脸穴及针数,以免针遗留在患者身上。并要协助病人穿好,安排 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并做好记录。9 .使用过的针具,应灭菌消毒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然后再次消毒灭菌备用。(六)针刺意外的护理与预防1.晕针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吐,甚或晕厥,称 为晕针。原因1)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由于惧怕针刺,精神过度紧张
14、。2)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重病出愈或手法过重,强烈刺激。3)体位不适或气温闷热,诊室内空气不流通等。 临床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倦怠,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 短,汗出肢冷,恶心呕吐,重者那么出现神志昏迷,口唇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 脉沉微等症。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迅速起出,协助病人取头低平卧位,松开衣带,注 意保暖,轻者鼓励病人饮热开水或糖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指掐或针刺人 中、足三里、内关等穴,也可灸百会、气海等。苏醒后取头低平卧位,休息片刻即 可恢复。假设仍不省人事,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预防措施1)对初次接受针刺及体质虚弱者,要做好解糕工作,消
15、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尽量为病 人取既舒适又能持久的体位。初次针刺者,应尽量采用卧位,针刺胸穴宜少,手法 宜轻。对饥饿。疲劳患者应嘱其适量进食水,或休息片刻后再进行针刺。2)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汗出等,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3)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2 .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继而引起肿痛,称为血肿。原因1)针刺时刺破小血管,或针尖弯曲带钩碰伤血管所引起。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针刺后易发生血肿。临床表现: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那么皮肤呈现青紫色。护理1)微量的皮下出血引起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2)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且影响活动功能时,
16、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进局部淤血消散吸收。3)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天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 假设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预防措施1)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要求的针应剔除不用。2)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3)出针时立即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3 .弯针 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称为弯针。原因1)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使针尖触到坚硬组织将针折弯。2)针刺或留针时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意外碰撞、压迫等,造成弯针。临床表现:针柄改变了原有的刺入角度和方向,捻转或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护理1)出现后,不得再
17、行提插,捻转等手法。2)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假设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退出。3)如因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 忌强行拔针。预防1)操作手法要熟练,手法指力需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2)为患者安置舒适的体位,嘱其留针期间不低随意变动体位。3)要注意保护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或压迫。4 .滞针 针刺后,操作者感觉针下有涩滞感,不能捻转、提插、出针等现象,称滞针。原因1)患者惧针紧张,或针刺处剧痛致使局部肌肉发生痉挛。2)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频率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导致肌纤维缠绕针身。临床表现:针身在体内提插、捻转,出针均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中医 技术 操作 护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