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ecy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统计概论ecys.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一、统计含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特点:数量性、总体性。作用: 从宏观上看,是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重要工具。 从微观上看,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日常生活中,可以宣传教育群众。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二、统计产生于17世纪中叶,沿两条线发展: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概率论数理统计。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四、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特点: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是客观存在的。统计总体中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五、标志:总体单位的特征或
2、属性的名称,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有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之分六、统计指标: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的表现。分类:(1)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2)按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3)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4)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七、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互联系的一套指标。分类:(1)按其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2)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3)按其作用不同,分
3、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八、流量: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在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处,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流量与存量的关系:(1)有的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2)有的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存量(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4)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资料整理一、统计调查意义: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是认识事物的起点种类: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
4、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特点:是一种全面调查,资料包括的范围全面,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耗资多,不宜经常举行。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抽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断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计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地提供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内容:表式,填表说明。重点调查: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其任务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状况与基本发展趋势,而不要求掌握全面的准确资料。 特点: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一种是利用定期统计报表经常性的调查。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是根据
5、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若干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作用:1、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2,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二、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询问法: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座谈会。报告法观察与实验:直接观察法,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方法,实验法。三、统计调查方案设计(1)内容:1、确定调查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2)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内容:1,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与工作进度2,调查的方式与汇总方法3,组织领导4,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四、资料整理原始资料:(1)对原始资料进行
6、审核与检查(方法有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设置疑问框审查),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方面。(2)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备分析之用(4)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次级资料:(1)对现有资料进行甄别。(2)对现有资料作出评价。(3)选用适当的再加工方法。五、统计分组:根据统计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作用目的:1、将零星分散的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2、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分组标志选择原则:1、应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
7、要特征的标志3、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分组方法:1依据反映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分组。2按标志的多少分组,可进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六、分配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称次数分配或次数分布,有两个要素:分组和次数次数:分布在各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叫频数分配数列根据标志的特征不同,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组距:指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组数成反比。频率:各组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统计分布: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成统计分布七、统计分类标准化:在统计实践
8、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1、分类:A经济类型分类B三次产业分类C行业分类D机构部门分类E基本单位分类。2、统计表的设计构成: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数字资料。第三章 综合指标一、综合指标:通过统计调查搜集到大量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汇总,得到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按反映总现象总体数量特征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一)总量指标: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得到的说明社会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因此也称绝对数指标。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指标。
9、种类:(1)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的特点:1、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2、其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3、其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时点指标的特点:1、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2、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3、其数值是间断计树的(2)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二)、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以相对数表示,也称相对数指标。种类:(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 100%(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指标数值(3)比较相对指标
10、=某条件下的某一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的同项指标数值(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提高或降低率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百分数/1+计划提高百分数 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1)分子分母必须具有可比性(2)要把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运用(三)平均指标: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作用:(1)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2)可以反映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3)可以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之间的差异和发展趋势方法:算术平均数、
11、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前三数值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二为位置平均数)。1、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值之和/总体单位数简单算术平均法 X/N加权算术平均法 XF/F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数学性质:(1)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2)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2、调和平均数 简单调和平均法 加权调和平均法3、几何平均数 4、众数: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标志值公式:上限:下限:5、中位数:将总体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为中位数。公式:上限:下限:6、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1)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2)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3)要注意极端
12、数值的影响四、标志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指标,它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1、全距:也称极差,是总体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2、平均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取绝对值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平均差系数:用平均差与总体平均数对比的相对数。平均差系数越大,总体各单位离散的相对度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差。3、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各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4、交替标志的标准差:成数:具有某种表现或不具有某种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的比重交替标志的平均数:交替标志的标准差:五、标志变异
13、系数:又称离散系数,是测定变量值离散程度的一类相对数指标,是标志变异的绝对水平指标与相应平均指标对比的结果。 平均差系数: 标准差系数:总方差=组间方差+组内方差的算术平均数第四章 时间数列一、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指将某个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种类:(1)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又称绝对数时间数列,将总量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两种。 时期数列特点:1、数列
14、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数列特点:1、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不具有可加性。3、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关系。(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将一系列同类的相对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3)平均指标时间数列:将一系列的平均数按照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排列而成二、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1)时间长短应该相等(2)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3)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4)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5)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三、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1、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用于现象发展的水平分析)2、发展速度
15、、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用于现象发展的速度分析)(一)1、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也叫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指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联系:都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区别:一般平均数是同一时期的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对比求得,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从静态上说明总体某个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序时平均数是根据动态数列中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的总和与时期的项数对比求得的,是根据动态数列计算的,从而说明某一现象在不同时期的一般水平。(1)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时期
16、数列 : a/n时点数列:1、连续时点:2、不连续时点:(2)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计算平均发展水平(二)、1、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3、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 4、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的累计增长量 5、相邻的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6、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的个数(三)、发展速度: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情况的动态相对数列,有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之分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之商,等于
17、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10、增长速度:有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之分11、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12、平均发展速度计算方法:(1)几何平均法,又称水平法(2)方程法,又称累计法四、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1)影响时间数列的因素 长期趋势T 季节变动S 循环变动C 不规则变动I(2)现象发展的长期趋势分析方法 时距扩大法,测定现象发展长期趋势最原始最简便的方法 移动平均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修匀数列 分段平均法,又称分割平均法,其数学根据是实际值与趋势值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2)现象季节变动的分析季
18、节比率(%)=同月份平均水平/总平均月份水平100%第五章 指 数一、指数: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种类: 按反映对象范围不同: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按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不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1)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总指数的两种基本形式:综合指数,平均指数。二、综合指数: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1)数量指标综合指数:(2)质量指标综合指数:(3)拉式指数: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4)派式指数: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三、平均指数:是个体指数的
19、加权平均数,它是先计算出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出总指数。(1)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区别: 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的思想不同。综合指数引入同度量因素,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先对比,后综合。 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综合指数需要研究总体的全面资料,而平均指数既适用于全面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资料。 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不同。综合指数可进行因素分析,而平均指数不可。联系: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2)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具体计算方法见书P144146(3)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职工生活费指数(居民消费指数
20、)、以及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等都采用次形式。四、指数体系:指不仅经济上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对象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连乘积。1、作用:基本作用表现在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方面。对单个综合指数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应用于指数的推算2、指数因素分析法的种类:(1)按照分析对象的特点不同,可分为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2)按照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3)按照影响因素的多少不同,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3、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
21、析的对象及影响的因素(2)根据指标间的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列出其关系式(3)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4)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变动对对象影响的相对程度和绝对数量4、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1)可变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固定构成指数(2)可变构成指数:(3)结构影响指数:(4)固定构成指数:第六章 抽样推断一、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1、总体和样本2、总体参数和统计量3、抽样方法:重置抽样和不重置抽样差别:(1)抽样的样本数目不
22、同(2)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不同(3)抽样误差的大小不同4、抽样推断的特点: (1)是由部分推断整体的一种研究方法。 (2)是建立在随机概率抽取样本的基础上的。 (3)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 (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能加以控制。二、抽样误差:抽样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体相应指标的差数1、种类: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抽样调查产生):系统性误差(偏差,没遵循随机原则)随机误差(偶然的代表性误差)2、抽样平均误差:所有抽样实际误差的平均水平,即所有样本指标的标准差。计算公式:3、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1)样本容量的大小(反比)(2)总体各单位标志变异程度(正比)(3)不同的抽样方法:不重置
23、抽样的误差小于重置抽样的误差。(4)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4、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指标与总指标之间可能的误差范围。(与概率保证程度成反比)公式:三、抽样估计:根据样本指标数值对总体指标数值作出估计和推断。*方法:(1)点估计:又称定植估计,它是用实际样本指标数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2)区间估计:根据样本指标、抽样误差和概率保证程度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四、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1)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从总体全部单位中直接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使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机会抽中。 可分为:1、直接抽选法;2、抽签法;3、随机数字表法。(2)等距抽样:也叫机械抽
24、样,系统抽样,是将总体全部单位按某一标志排队,而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取若干个样本单位组成的一种抽样方式。(3)类型抽样又称分层抽样,首先把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个类型组,使各组组内标志值比较接近,然后分别在各组内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特点在于把分组法和随机抽样原则结合起来 优点:提高了样本的代表性,降低了抽样平均误差的总体方差可分为:等比例类型抽样和不等比例类型抽样。(4)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群作为样本,而对中选群内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抽样。优点是节约和方便15、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1)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变异程度即总体方差(成正
25、比) (1)允许的极限误差的大小(反比)(2)抽样方法(重置比不重置抽取的样本多)(3)抽样方式(类型抽样的小于简单抽样的)(4)抽样判断的可靠程度即概率的大小(正比)第七章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一、相关关系: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两个特点:(1)、现象之间数量上依存关系 (2)、数量上的关系是不确定的。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函数关系是变量之间的一种完全确定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确切的表示出来;相关关系一般不是完全确定的,一般不能用数学公式准确表示。联系:它们之间并无严格界限,相关关系又可能转化为确定性关系2、相关关系的种类:(1)根据变量多少分单相关和复相关(2)
26、根据相关的形式分线形相关(直线相关)和非线形相关(曲线相关)(3)根据相关关系的程度分不相关、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4)根据相关关系的方向分正相关和负相关3、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2)确定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3)判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5、相关关系的判断(略)6、相关系数:在直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通常用r表示。R=1或r=1表示两个现象完全相关R=0表示两个现象完全不相关 r0.3无直线相关;r0.3有直线相关;0.30.5低度直线相关;0.50.8显著相关(中等程度相关);0.8以上是高度相关。7、相关系数的计算8、协
27、方差( )的作用(1)显示x与y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2)显示x与y相关程度的大小(正比)9、回归分析:对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用来近似地表示变量间平均变化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的方法。10、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相关分析研究的两个变量是对等的关系,回归分析所研究的两个变量不是对等的关系,必须根据其研究目的,先确定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2)相关分析只能计算出一个反映两个变量之间密切程度的相关系数,而回归分析则能分别建立两个不同的回归方程;(3)相关分析的两个变量必须都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是可以控制的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28、;联系:(1)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2)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11、一元线形回归模型: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成对的两种变量的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根据自变量的变动来推算因变量发展趋势和水平的方法。Y=a+bx 其中b为回归系数遵循条件:(1)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两种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3)应根据最小平方法原理配合一元线形回归模型公式: 12、估计标准误差:是用来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公式:13、应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2)要注意现象之间的界限及相关关系作用的范围(3)要具体问
29、题具体分析(4) 要考虑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第八章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1、国民经济:是由各行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它的基本细胞就是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2、国民经济核算: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会计和数学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在特定时点上的结果进行的综合分析,以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果。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2)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4、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用:(1)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2)是加强经
30、济管理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3)可以用于国际比较。(4)具有推动统计和其他核算现代化的功能。5、国民账户体系:SNA二、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1、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2、符合深化改革的需要。3、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能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4、符合对国民经济运行综合平衡协调的需要。三、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1、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吸取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3、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际上科学的核算方法和有益的经验,建成立符合国情的体系。四、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关系:(
31、1)共同性:1、研究客体一致。2、研究目的一致。3、研究的主要内容相同。4、研究方法基本相同。(2)联系: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明确界定了社会生产范围,这为国民经济统计提供了明确界定。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规定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单位是常住单位,这也就决定了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单位。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一制定了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核算的指标体系,为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4、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用的分类标准,为国民经济统计提供了基础。5、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国民经济统计的调查方法的改革起着促进作用。6、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体系同时为国民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科学资料。第九章 人口与劳动统计一、人
32、口数量:处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具有某一特定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它是计算其他各项人口统计指标的基础。人口数量统计的特点:1、确定人口数量统计的时间标准。2、确定统计的地理范围。3、确定统计的人口范畴。二、人口范畴:常住人口:常住地公安机关有户籍登记的人口。现有人口:在规定时点上,该地区的实际居留人口。现有人口=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的人口+外来临时寄居的人口常住人口=现有人口+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的人口外来临时寄居的人口常住人口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总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迁 入人数迁出人数)三、人口分布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分布。1、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该地区土地
33、总面积2、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性别构成和人口的年龄构成国际标准把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组:65岁以上人为老年人口组、114为少儿人口组、1564周岁为成年人口组。总负担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3、人口的社会构成:民族构成、职业部门、职务及身份构成、文化教育构成4、人口经济构成5、人口自然变动:人口出生率=年出生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出生人数不包括死产,但包括出生时有生命现象,因疾病和其他原因死亡的婴儿数)育龄妇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年出生人数/育龄妇女年平均人数1000 (育龄妇女的年龄范围为1549岁)人口出生率=育龄妇女生育率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34、。人口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年龄别死亡率=某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年龄组的平均人口数1000婴儿死亡率=未满一岁婴儿死亡数/2/3本年出生人数+1/3去年出生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人口数10006、人口迁移变动(人口机械变动)人口迁入率=一定时期迁入人口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迁出率=一定时期迁出人口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 总迁移率=一定时期迁入迁出总人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净迁移率=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之差/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7、人口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机械增长量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初人口数(或年平均人口数
35、)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8、人口平衡表的作用:可以反映人口的变动及其在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分布和转移情况,可以作为研究国家的经济实力、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差别、工农业差别以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等问题的依据。四、人口质量统计的主要指标:1、反映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2、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指标。3、反映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指标。五、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我国现行的劳动年龄界限: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一)、劳动力资源区别于自然资料的主要特点:1、劳动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资源.2、劳动力资
36、源的再生产周期较长。3、劳动力资源是一种有生命周期的资源。(二)、劳动力资源分组:(1) 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愿望分组(2) 按文化程度分组(3) 按年龄分组(4) 按城乡分组(5) 按性别分组(三)、劳动力资源变动分析指标:劳动力资源新增率=本期劳动力增加人数/期末劳动力资源数100%劳动力资源减少率=本期劳动力减少人数/起初劳动力资源数100%劳动力资源动态指标=报告期末劳动力资源总量/基期末劳动力资源总量100%退役率=本期离退休人数/期初劳动力资源总量100%(四)、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指标: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在业人数+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总量100% 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在业人数/
37、劳动力资源总量100%。就业率=在业人数/在业人口+失业人口100%。失业率=失业人口/在业人口+失业人口100%。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就业率(五)、劳动里资源负担情况分析:就业人口负担系数=人口总数/社会劳动者总数(在业人口)丧失劳动能力系数=丧失劳动能力人数/劳动适龄人口数100%第十章 国民财富统计一、国民财富:一个国家在一个时点上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1、具有的规定性:(1)国民财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2)国民财富既含有已开发出来的财富,又含有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财富(3)国民财富中的物质财富是实物资产与金融
38、资产的融合体(4)国民财富是一个存量2、国民财富分类:(1)按来源分为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2)按机构部门分为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占有的国民财富(3)按经济用途分物质生产用财富和非物质生产用财富(4)按产业部门分为第一、二、三产业拥有的国民财富3、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1)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介环节的重要手段(2)可以进行宏观经济分析(3)可以为制定宏观调控计划提供重要依据4、国民财富统计的内容:(1)反映和分析国民财富总量、构成及变动情况(2)反映和分析国民财产的数量、构成及发展变化情况(3)反映和分析自然资源的拥有量、构成、变动及利用情况二、自然资源统计的范围仅限于已经被人
39、们查明或掌握的自然资源,凡是尚未发现、未探明的潜在自然资源,不在统计之列。1、自然资源的分类:(1)按其性质分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2)按其用途分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力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3)按其探明程度分一级、二级、三级资源(4)按其生成特征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2、土地资源统计:*土地总面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主权范围内的全部土地面积,包括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分类:(1)从性质分可耕地面积、园地面积、林地面积、淡水面积、草地面积和其他面积(2)按利用情况分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分析:土地垦殖率(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40、100%土地利用率=已被利用的土地/土地总面积100%三、森林资源统计:包括资源量统计、生长量统计和采伐量统计。林木蓄积量:又称木材蓄积量,是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树干可能出材的材积总量。*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森林密度=森林覆盖面积/森林总面积100%或=林木株数/相应的林地面积四、矿产资源统计:统计指标主要分为矿产储量和已开采量两大类。矿产储量的分类:按是否可利用分可利用储量和工业上暂不能利用储量;按计算方法不同分探明储量、保有储量、工业储量和地质储量,其中保有储量是更为常用的指标。*矿产资源统计分析指标包括储量增减变动情况分析和矿产储量利用情况分析五、水力资源统计:其
41、统计指标主要有水力蕴藏量(理论水力资源量或潜在水力资源量)和水力有效利用量(可开发水力资源量)自然资源表:反映各种自然资源的储量及其构成、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的统计表,主要用于核算各种自然资源的实物量。六、国民财产: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累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形的物质资产、无形资产及金融资产,不包括自然资源。(一)分类:(1)按性质不同分为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值和储备资产。(2)按机构部门分为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占有的国民财产。(3)按经济用途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二)、固定资产统计:分类:(1)按经济用途分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
42、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2)按使用情况分使用中的、未使用的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折旧率=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原值+全部大修理费用固定资产的清理价值扣除清理费用 /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完全重置价值:按重新估价时期的价格核算的固定资产残存重置价值:完全重置价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统计分析:(1)固定资产现状统计分析:固定资产磨损率(固定资产磨损系数)=固定资产磨损额(累计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有用率(固定资产有用系数)=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100%=1固定资产磨损率(2)固定资产变动统计分析:固定资产动态指标(3)固定资产利用
43、程度分析固定资产利用指标=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平均价值(三)流动资产统计:(宏观上的流动资产由库存及国外短期金融资产负债净额组成)*流动资产统计分析:周转次数=生产经营收入额/流动资产平均价值。周转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周转次数=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平均价值/生产经营收入额流动资产构成比例=经营性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总额100%流动资产变动情况分析:期末流动资产=期初流动资产+本期新增流动资产本期减少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投入产出分析:资产产值率=一定时期的产值/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四)、资产负债表:反映机构单位所拥有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存量价值以及机构单位之间未清的
44、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关系的平衡表。*作用(论述):(1)能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强化宏观经济调控(2) 能提高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料的使用价值(体系包括五个核算系统: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资金流量、国际收支、资产负债)(3)能满足国际对比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平衡关系公式: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 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净额+储备资产 流动资产=库存+国外短期金融资产负债净额其他资产=其他非金融资产+国外长期金融资产负债净额+储备资产国民财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其他资产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生产统计一、1、生产活动:我国新核算体系定义的生产活动包括货物生产和服务生产
45、,即指综合性生产。2、社会产品: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具有五个特性:劳动性、生产性、有用性、社会性、时期性。社会总产品又称总产出,等于中间消耗与增加值之和。3、社会产品的分类:(1)按表现形态不同分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2)物质产品按完工情况分成品、半成品和在产品4、社会产品的计量单位:(1)社会产品的实物指标实物单位通常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双重单位及标准实物量单位。实物产量加总方法有两种:计算混合量(直接加总)和计算标准实物量标准实物产量=(实物产量折算系数)。折算系数=某产品的实际规格或含量/标准品的规格或含量*实物量指标局限性:只适合有形
46、的社会产品计量,不能综合反映社会产品生产总规模和水平只能对同类的有形产品加总,不同类的不能加总不能解决某些在制品和在产品的统计(2)社会产品的价值指标二、国内总产出:以货币表现的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产品总量,包括货物和服务,是一国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成果。*作用:(1)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成果(2)反映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3)是基层统计单位计算增加值的基础指标。*局限:(1)受产品中原材料转移价值大小的影响(2)受专业化协作程度高低和企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三、国内生产总值: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一)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1)能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表明经济发展全貌,特别能反映第三产业的活动状况(2)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规模的基本指标(3)是分析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数据(4)有利于分析研究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最终使用的情况,能较全面地反映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5)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对比(二)、计算方法:(1)生产法(部门法或增加值法):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2)收入法(分配法或成本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