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近年“反套路”命题有何规律可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近年“反套路”命题有何规律可循?.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近年“反套路”命题有何规律可循?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命题反套路化、反模式化倾向明显,现实教学中不少师生仍十分依 赖套路,尤其是在主观题方面。面对新变化,传统“套路化”教考有何风险?近年“反套路”命 题有何规律可循?我们又将如何反“反套路”以有效教考?本文梳理近年高考经典主观题(涵 盖现代文阅读、古诗阅读、语言运用简答、文言翻译、作文等方面)规律,探寻以上问题 的答案。一、套路之弊:从屡试不爽,到屡试“不爽”针对典型知识点或题型提炼出来的成系统的方式方法、标准样式,谓之答题套路。套 路本不是贬义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叫做规律。套路有不少拥建,也因它确实表达了 一定规律,如小说
2、阅读,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读者效果等方面鉴赏,符合某 些传统的小说理论;而在新高考前,典型化甚至套路化的题目也确实频繁出没,因此套路在 考试中屡试不爽,很多考生很得意于自己在阅读时脱离文本、误读文本,居然还能靠生搬 硬套在得分上屡屡得逞。但新高考以来,语文命题多方取材,巧妙设题,突出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探索 新题型,引导考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人们明显感到曾经熟悉的套路题越来越少,陌生 化试题越来越多,考生故伎重演常会望题兴叹,套路从屡试不爽,变成了屡试“不爽”。以 2018年高考全国I卷现代文阅读赵一曼女士为例,选材就与传统的虚构不一样,而主 观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
3、种表达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看似 考察“手法作用”的套路题,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表达方式”的题面限定,使得答题必须 与具体文本骨肉相连,也让人物、情节等分点套路难以动弹,考生必须要直面“灵活使用文 献档案,与小说表达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的文本实际,作真阅读。套路之弊在新形势下尤为明显,它让学生脱离知识体系与题目要求内在的本质联系, 将规律固化、僵化,使规律异化为弄巧成拙、作茧自缚的套路,成为学习的反噬物,不但 无益于应试得分,也极易消解思维的真实性、灵活性,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背道而驰。有人曾如此调侃套路化教考:你假设问高二学生“开学这段时间为什么总是天晴? ”他可
4、能 这样回答你:1 .揭示故事发生的背景2渲染开学欢快的气氛3与假期补课形成鲜明比照;4. 暗示人物晴朗的命运;5.为今年高考埋下伏笔。生活中当然难觅这种“应试机器人”,但考场上的“别里科夫同学”不在少数。套路之弊,还在其衍生物猜题。高仿上一两年试题复习备考,试图到达更精准更 节省精力的效果,但在反猜题、反套路的情势下,猜题者极易扑空,造成备考盲点,挫伤 考试心理,也使局部考生荆人夜涉不知变通,只按既定套路行事,最后弄巧成拙。以作文 题为例,每年高考作文题一公布,不少人纷纷单方面宣布猜中作文题,果真如此吗?试品2019高考全国I卷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民生在勤,勤那么不匮”,劳
5、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 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 ”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 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 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 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建议大家“热爱劳 动,从我做起”,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近年倡导五育并举,此题立意方向确实是劳动教育。但材料作文不等于
6、话题作文,撇 开材料细节与题中具体情境,完全当话题作文去“宿构”,是十分危险的。此题命制十分精巧: 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 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比照。考生如果离开这些细节而泛论劳动、 奋斗的重要,不仅未能猜中,反而会被所谓“猜中”冲昏头脑。有考生就盲目套用事先备好 的话题与素材,批佛系、赞奋斗,写下如此片段:当下青年,却以佛系自居,以啃老为荣。尼采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 的辜负。真正的佛,是看破一切后的与世无争,而并非不历世事的无病呻吟。摩拜创始人 年轻有为套现几个亿。(节选自2019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
7、报告)且不说本文例证流露出的可怕价值观,单说素材的论述指向,明显在套用“奋斗、佛系” 等宿构话题,它们固然与“劳动”有气假设游丝的一点联系,但与原题材料相去甚远,该文最终 得分仅为28分。接下来的2020年,按五育并举套路猜题者以为“体育”会如期而至,结果 考的是略显传统的命题“鲍叔让贤”的启示,而当猜题党希望落空时,2021年又考到“体 育”,但原题中体育只是切入口,题目重心在“强弱之辩”,并非猜题者宿构的体育。而在素有命题试验田之称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词语、句式、标点、修辞、语病、衔 接、补写、压缩、图文转换等考点,在具体的、综合的情境运用中,组合灵活,很难被总 结为某种热点、某个频次、某
8、一套路。综上,命题方有意规避套路的趋势十清楚显,套路屡试不爽的时代已然画上句号;跳出 套路,回归真阅读、真思考、真能力、真素养,成为绕不过的语文之路。二、“反套路”挑战:尽信“术”,那么不如无“术”克服套路弊端,先要识破反套路的“伎俩”。近年反套路命题手法高明,手段多样;掌握其 特征、规律,有利于反“反套路”,从而高效备考。反套路命题主要有以下特点:1 .淡化技巧赏析,强化内容理解,倒逼读懂文本技巧、写法赏析题,是最易被总结为种种术语、行话以彰显深度的套路,很多师生乐 此不疲,哪怕架空文本,也能“侃侃而答”;而内容理解题,是最多变、最不易被固化为套路 的。反套路命题有助于解决假阅读、假理解的痼
9、疾,倒逼教、学、考回归文本,作真阅读、 真理解。以古代诗歌阅读为例,近年新高考命题多表述为诗句“有何含意”“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等等。 而传统考察形式一“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那么很少出现,考生惯用的“三 步走”套路判定写法、分析表现、陈述作用,已少有用武之地。再如2020年高考小说阅读海明威越野滑雪,考察的不是花样繁多的技法鉴赏, 而是极为朴素的内容理解题:“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 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这种提问形式有点反璞归真的味道,像幼时阅读理解题,其实是 在倒
10、逼我们老老实实读懂文章。此题的答案也极为朴素:“两人一再相约,说明他们对此 有强烈的愿望;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 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并没有套路信仰者们那样复杂高深地拼贴术语、套用原理。2 .细化切入口,消解传统模式,侧重具体文本分析套路往往宏大、花样迭出,套路生产者们乐于总结出繁复系统,套路使用者们也惯于“宏 大套作”。那么,拆解系统,具体到点,反套路命题有利于真鉴赏、真分析、真思维。2019年高考全国n卷小说阅读莫泊桑的小步舞,问:“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 情节开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表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乍一看,考生 会
11、惊喜地认为这是环境作用题,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写法、读者效果等六点套 路作答,再细看,会惊觉题目刁钻,只问环境一点,而分值为6分,至少需要三个点,缺 乏反套路认知的考生易方寸大乱,不知所措。这就是“细化切入口”带来的挑战。其实,情节 也可以分为开端、开展、高潮、结局,“公园苗圃”此三四阶段各有什么作用,同样可以分点 作答。所以,此题“故事切入自然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使故事有余味”的答案就很 好理解了。巧合的是,2020年小说阅读考察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命题也是只从情节及其 效果的小口切入。3 .避开热点,不拒冷门,全面考察,深度鉴赏所谓冷点、热点,只要都是学科该有的考点、知识点、能
12、力点,就都在考察的范围内。 而套路习惯于“趋炎附势”,避冷就热,有鲜明的投机性,容易顾此失彼。2018年高考全国卷H小说阅读老舍的有声电影,问:“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 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以套路的眼光看,此题 设问冷僻且细化,相较于“用词、句式、人称、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语言考察热点,问“幽 默效果”实在太“冷”,考生可能毫无应对的经验,更尴尬的是,题目还问有哪三种手法可以 到达幽默的效果,这题就出得太“幽默”了。其实考生如果从文本出发,结合反语、夸张、以 庄寓谐等常规手法作答是可以得分的。可悲的是,长期套路化的学生自我剥夺了本来具备 的文本解读力
13、,一味依赖套路而束手无策。2018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命题,在时事热点之外,考察了相对小众的材料作文:以“幸 运者偏差”引导学生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挖掘被隐藏的事实真相等,题目选材相对陌 生,但能力点属于正常的“热,2019年高考全国卷III在宏大叙事之外,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师 生话别”,也让当年熟背宏大热点素材的考生例证乏力。4 .增强试题开放性、综合性,启发发散思维套路往往呈现固化、静态的特征,反套路命题结合多彩生活,扩大答题的思维空间,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雉,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 识和能力,对教考有积极的导向作用。2018年高考全国卷III古诗阅读王
14、建的精卫词中有“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 还生”的句子,题目问:“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 这种解读?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此题富有开放性,看似增强了反套路的挑战性,其实 留给考生更大的答题空间,只要自圆其说,不难得分。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我”“子”的解读, 如是精卫的口吻,那么“子”就是精卫的后代,主题就是精卫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 填海不止”。反之,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 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两种解读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赞美精卫。5 .创设情境,应用驱动,问答藏在情境中套路终归是有限的、单调的,而应用的
15、实践、生活的情境,是无限的、变化的、生动 的。反套路引入情境的活水,有利于激浊扬清,涤荡套路之死水。2019年高考全国H卷作文题的前一半材料广为人知,甚至被所谓“猜中”,很多人认为 很好套写: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 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但是,此题的任务驱动是: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因为对
16、任务的历史背景、人物的身份有隔膜感,考生在实际操作中其实举步维艰,更 谈不上还原逼真的历史细节。有考生选择任务,文中却出现抗美援朝英雄,选择任务, 却写到在电视机前收看开国大典,出现不少常识性错误。6 .渗透群文阅读理念,强化横向、纵向关联改变单一考察形式,考某一篇文章,其实关涉某作家的整体创作;考某一位作家,实际 上涉及多位作家的创作。反套路命题有时还掺入生活实践等灵活因素,创设综合的关联情 境。2019年高考全国卷I小说阅读鲁迅的理水(节选),题目问:选文是如何具体塑 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这确实是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典型题,答案为形象描写、言行描 写、比照手法等三点,但在文本分析中,答
17、案出现了选文并没有的内容,如“实干家形象”“中 国脊梁”等,其实这就是有意呼应题干前一半内容:“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 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种反套路 命题,借用教材中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引导学生在鲁迅的作品群中进行综合 思考。三、“反反套路”策略:从文出发,因题制宜了解套路之弊,把握反套路之法,最终是为找寻反“反套路”之策。整体而言,应化术为 道,从套路的技术依赖,转至“从文出发,因题制宜;真实读写,提升素养”的大道上来。主 要策略如下:1 .尊重文本,真阅读戒除以套路应万变的侥幸心理,戒除躲避、怠惰的被动心理;从文出发,直面“
18、真理解” 的现实,增强应对的勇气与信心。很多同学在生活状态下谈论文章,头头是道,灼见迭出, 而切换至考场状态,就缩手缩脚,言不由衷。可见,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能力不够,而是 方向、观念把握不准,以致剑走偏锋,追随套路,自废武功,令人惋惜。例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n卷诗歌阅读陆游示儿子,问: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 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出题干脆利落,毫无遮掩,就是 要考生读懂文本具体诗句,懂“宁”是“难道、哪里”的反问之意,还要懂“周公”的典故,考生 必须正面回应学习“六经”“周公”的意义,因此“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的 答案就不难得出。而201
19、8年高考全国卷n诗歌阅读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问:“诗 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文本中作者在作书之前,要 用酒来酝酿情绪积蓄气势,在创作后用酒彰显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而有些考生一见作用题, 就条件反射,罔顾文本实际,就准备套用“内容、主题、写法”,大动套路的干戈。2 .尊重题面,真思考重视审题,不仅限于作文题,在新高考背景下,其他主观题题面常常呈现出陌生化的 特点,这时就要格外注意:看清指令,临题应变,就题取材;因题制宜。2020年高考诗歌阅读陆游的苦笋,问:“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 似之处?请简要分析。”题面如此具体,不可能被猜到,但
20、仔细审题,会发现此题实质上在 考查咏物诗歌常见的写法借物喻人,题目只是偏重于内容分析物与人的相似之处。 题面虽陌生,答案却亲切。202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蒋子龙的记忆里的光,题面是: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 表达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里的“层次感”不要误读为“很高级”之意,其实是 “条理性”的意思,刚好对应文中在看火车之前、之中、之后的表达,抓住这一层次感就不难 作答。3 .尊重套路,不依赖批判套路化答题,并不等于完全否认套路,某些规律总结如有匹配性,仍可作答题的 资源;面对典型题,套路不能手软,面对新题型,套路应坦然舍弃;我们要有“源于套路,高 于套路”的心理准备,防止生搬硬套。例如
21、,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辛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鹭,题目是: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鲜明,请简要分析。这就是考察语言特色的典型题,结合文中“溪边白鹭,来吾告汝”的对话 式描写,以及“鱼儿、剩有、来”等口语的表达,我们当然可以借用语言特点的套路来作答。再有2019年高考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题目是:如果给本 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题面有创新性,似乎不走寻常 路,但只要分析题中两个选择的性质,我们不难发现:一为小说环境,一为小说人物。所 以此题实际考查的是小说这两要素的作用!而这是可以套路化分点的。如选“冯歪嘴子”,理 由:突出人物形象。串联故事情节。关涉小说
22、主旨。对于套路派来说,答题角度十 分亲切。4 .尊重直觉,要贴切术语化的套路优点在于彰显理论深度,但也容易刻意拔高对文本的解读,以致假大空, 远离文本;反之,不少所谓“浅显”的直觉解读,常常贴合原文实际,贴合题目要求。2019年高考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题目是:简析文中画线 局部的语言特点。原文划线局部一共五段,每段结尾都有一个语气词“了”,很多人都有这一 直觉,但都羞于答出,生怕这种鉴赏太浅薄,其实文句都用“了”字,也有反复强调黄瓜生长 迅速的具体价值。实际上,新高考答题对于贴切自洽的思维、自圆其说的表达留有包容、尊重的弹性空 间。5 .尊重教材,懂迁移高考语文命题从选材来
23、看,除了名句默写,似乎与教材没有直接联系;其实教与考的隐 性关联普遍存在,在人们重课外应试、轻课本教学的情况下,衔接教考也是反套路命题的 方法。2019年高考天津卷的语言运用题,要求品读一首获奖的新体诗戴畅的你还在我 身旁,说明获奖理由。不同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在教学中本就位处边缘,考生对它也 是久疏战阵,此题一出,惊呼一片。其实在教材的现代诗歌单元,我们多多少少了解过现 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或者也可以迁移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作答,比方手法、意象、音韵(押 韵、换韵、一韵到底)、结构(分节、行、句、字)等,或者借鉴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的诗论,结合文本作答,而不致于束手无策,责怪命题超
24、标。再有,在非主流主观题文言翻译中,我们也常能觅见课本的踪迹。如2018年高考 题要求翻译“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句中最大障碍点“荐”字,是“祭 祀”的意思,确实不在高频文言实词行列,但在课文窦娥冤中有“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 化的孩儿荐”的课下注解,课文苏武传的课后资料也有关于“茅土之荐”的解释,这二例 即与考题相通。对于守外虚内、本末倒置的教考者来说,这算不算一次教训呢?最靠谱的套路,是知识的真储藏、能力的真提高、素养的真提升。基本套路只是“术”, 核心素养才是“道”。用套路,需分清“规律与机械”;反套路,要观察“变与不变”;反“反套路”, 应尊重“文本与题本”。如是,主观题的教考,也能使主观操作变得客观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