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19)(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19)(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目标1 .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2 .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深感情,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朗 好品质。教学难点1 .感受长妈妈的人品美。2 .品味语言诙谐而富有情趣的美。3 .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透过生活现象,善于挖掘深刻的主题,以此警示 人。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鲁迅先生怀念儿时生活的一篇生动的散文,题目谁还记得?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上看,作者先写“百草园”,然后再写“三味书 屋”。用
2、了 “从到”这样一个开展变化的句式,巧妙生动地向我们介绍 了鲁迅在少儿时代的生活情景:百草园令人怀念的游玩,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读 书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鲁迅先生朝花夕拾,旧事重提,反映他幼年时期生活的 一段值得深切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和山海经。从题目上分析,鲁迅先生 要写哪些事情?是的,作者最怀念的,阿长和她帮助鲁迅找的他最喜欢的一本书 山海经。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么值得鲁迅先生缅怀与思念?山海 经是怎样的一本书?阿长是怎样帮助鲁迅先生找到这本书的?鲁迅先生是如何评 价阿长的?从鲁迅幼年时起就喜欢看书这件事,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发?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和山海经相比拟,有哪些异
3、同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一)明确目标阅读文章,看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对选取的材料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体会作者缅怀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二)整体感知指导同学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提出阅读提纲和阅读要 求,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提纲(,可增可减可改)1 .认真默读课文,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 写?为什么这样写?2 .从本文的题目看,文章可以分哪几局部,各局部又分几层来写?3 .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从鲁迅先生先是“憎恶”“讨厌”阿长,但又说“这 又使我日(对阿长)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
4、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 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抒发出作者怎样的怀念之情?4 .作者是怎样引出山海经的?5,作者是怎样回忆幼年时期喜欢书的?阅读要求1、读前仔细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和教师提供的“阅 读提纲”把作者提供的共性问题作为阅读要解决的重点。个性问题也许是难点或 疑点,默读时要引起注意。2、默读时请用笔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作出标记,借助工具书自己解 决生字词问题。3.默读时看到有注释的地方,要认真读注释,并结合语言环境扫除阅读障 碍。4、默读时请用笔把你最喜欢、最能给你启发和力量的语句用曲线标记出来, 然后给匿标记的语句写一点批注。5、读罢课文,你
5、有哪些疑问?请记下来。6、默读时间不超过10分钟。在学生默读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指导。(三)教学过程启发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所得,结合“阅读提纲”的问题作如下回答。1 .作品围绕长妈妈主要写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介绍长妈妈的身份及性格特点。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 字的保姆。是一个粗中有细的女人,对家务琐事显得十分俗气。这些都是略写。在写长妈妈懂规矩时,对如何过除夕,作者那么作了详细的描写,生动而有趣,人 物性格闪闪发光,活灵活观。尽管“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 但按长妈妈的规矩过完除夕,作者仍感到是一种“磨难”,对长妈妈没有好感, 致使产生憎恶、讨厌的感想。第二件事写长妈妈眼里的
6、“长毛”。关于这件事写得十分详细,层层逼进, 给人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 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第三件写长妈妈给我买来了 “三哼经”。这件事没有详细写长妈妈如何给我 买山海经这本书,而是重点写“我”如何喜欢山海经及其他好书。真是 从幼年起,鲁迅先生就有兴趣“绘图的书”,视书如宝。2 .从题目看文章可分三部一局部写人,一局部写书,即长妈妈和山海经。紧扣题目。最后一局部 写由人和书所引发的深沉的思念之情。第一局部(第1-17自然段)主要写人。重点写“我”由“讨厌”长妈妈的粗 俗,到“我”对长妈妈产生“空前的敬意”,感到长妈妈“
7、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而有一种“伟大的神力”的感情变化。这局部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5自然段)写长妈妈的身份及粗俗的性格。第1自然段介绍长 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女工(保姆)。第2自然段介绍阿长名字的由来:”先前的 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真阿长回去了, 由这个没有姓名的女工补缺,“然而大家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 成为长妈妈了”。第3-5自然段写长妈妈粗俗的具体表现:背地里谈人长短,“我 实在不大佩服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什么,竖起食指在空中摇动、点鼻 尖。对这些是“我”“最讨厌的”;向母亲告“我”的状;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 字,“一条
8、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面对这样一 个人,你说讨厌不讨厌?第二层(第671自然段)重点写长妈妈的麻烦礼节。第6T0自然段详写长妈 妈教我过除夕,有言有行,有举有动。在这一层作者借助细节描写,语言、行动 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死人、生孩子、 捡饭粒、晒裤子的竹竿等都作了略写,一点而过。第三层(第12-17自然段)详写“我”对长妈妈产生“空前的敬意”的原因, 就是因为“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在幼小的“我”看来,“这实在出乎于我意 想之外,不能不惊异。我一向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 样伟大的神力”。这种感、情由厌
9、到赞的改变,正是作者透过长妈妈“粗俗”的 一面,最终发现长妈妈关注社会,知了人生,善于编讲故事的“伟大”的另一面。 第12自然段写“长毛”杀人“我”家门房,吓坏了煮饭老妈子的情景。第13自 愿段写“我那时似乎并不怕”“长毛”,而长妈妈却说“长毛”也要掳小孩去做“小 长毛”。第14、15自然段写“长毛”连长妈妈也要掳的,“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 “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 再放,就炸了。我们从拿人头当饭吃、掳小孩充当“小长毛”,而脱了裤子的女 人连大炮都放不响,甚至“炸了”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可以看出长妈妈肚子里 还是装满了故事的。这对“我”幼小的心灵该
10、是何等的诱惑啊,真是有“深不可 测”之感。从,“我”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充分看出“我”对封建礼教的反感、 厌恶,以及对新事物的渴望、好奇和追求的心态。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不可忽视 的一个思想根源。总之,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我”认为长妈妈粗俗,甚至“憎 恶” “讨厌”她,还是听了长妈妈讲了长毛的故事后,而感到长妈妈可敬、伟大, 这都是用幼儿的眼光和心态来观察世界,评价生活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夕拾朝花 的魅力。正如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的那样:“带露折花,色香自然 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不能使它即刻变 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目仰着流云时,会
11、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白, 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是啊,长妈妈 和山海经就是“蛊惑”鲁迅先生思乡的人和事。仔细晶读鲁迅这段文字,对 于我们了解背景,理解课文,都十分有益。(2)讲解第二局部第二局部(第18-28自然段)主要写得到山海经的前前后后。这局部内 容又可分两层来理解。第一层(第18-20自然段)主要写“我”渴慕有一本绘图山海经的缘由。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采的:这位远房叔祖喜欢花鸟,而“他的太 太却正相反”,不仅弄坏枝条,还骂他是“死尸”。对这样一个家庭,老人是没有 共同语言的,
12、所以他特别喜欢小孩,和孩子们来往,称孩子们为“小友”。这样 “我”就有机会到叔祖家里去玩,于是发现叔祖家有许多书,“而且特别”看 到“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从叔祖那里得知“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而这 部书中的图又皆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 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于一个幼童来讲,听到这样的介绍,自然渴望见到 这部书,这是尽在情理之中的事。这段文字,初读似乎有些闲笔,待仔细品味起 来,这时引出山海经,却感到有水到渠成之妙,作者娓娓讲来,十分诱人。这样写很符合幼童的心理特点。也为下文寻找山海经作了铺垫。第19-20自然段重点写“我”得不到山海经的心情。这是一种什么
13、样的 心情呢?渴慕得到又无从下手。“我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问别人呢,谁也不 肯真实地回答我”,“买罢,又没有好机会”这些文字都是为写长妈妈帮我买 来,三哼经”作铺垫,作衬托,特别是“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一句十分有力。第二层(第21-28自然段)主要写长妈妈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写得是 书中有人,人中有书。在我“念念不忘”山海经的时候,“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 事”。在“我”看来,阿长“满肚子麻烦”,“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既然来 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样写似乎是矛盾的,但恰恰是这种矛盾,才真实地写 出了幼年时期的“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焦急心情。但当别人“谁也不肯真 实地回答我
14、时, “我”该怎么办?所以当阿长问起时, “我”明知道说了 也没用,但还是忍不住心里的话,在万般无奈的心态下,只得告诉了她。其实, 这是作者先“抑” 了一笔,为后面的“扬”做了一个坚实的铺垫。(要引导学生 认真读第21-25自然段,划出关键语句,组织研讨。)当“我”听到长妈妈说?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我”全身都震惊 起来。一个连名字都没有、满肚子麻烦礼节、目不识丁、连山海经都叫不准 的保姆,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怎么不“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 ?因为这是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二尽管这本书很粗拙,纸黄图 坏,“我”仍视之如宝,极大地激发了 “我”从幼时就“绘图书”的浓厚
15、兴 趣,于是有了又有了也买了一部石印的山海经,“比那木刻的精致得 多了”。然而,在鲁迅先生眼里,长妈妈穿着新的蓝布衫给我买的“四本小小的 书”,就成了 “我”喜欢读书的启蒙,并“给”我一种无形的“神力”。“我”从 长妈妈那种“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的精神中,得到鼓 舞并加以延续,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讲的“鲁迅精神”吧!总而言之,这局部内容先写了远房叔祖指点给“我”山海经,再写了长妈 妈帮“我”找来山海经。两件事相比之下,前者写的比拟粗,后者写的比拟 详尽。(3)讲解第三局部第三局部(第29-30自然段)主要写“我”对长妈妈的怀念和祝愿。从整篇 结构看,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抑”
16、是为了更深刻地“扬”的写法。这一点结 合上面的分析己能看得很清楚了。尘封三十余年的旧事,在鲁迅眼里仍然是一朵带着露珠的花儿;一位无名无 姓,不知经历的保姆,辞世三十余年,仍然让“我”倍加思念,这是何等的伟力 啊!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大彻大悟,回忆起长妈妈当年的那些粗俗,哪一样不是 教“我”如何的做人待事!更何况她能讲故事,帮“我”买山海经。这些事情 在幼童看采,确实有伟大的神力,而这种神力或许真的让“我”受益终生,长大 成人。作者正是从长妈妈的粗俗中见到了精细,从平凡中发现了伟大。这样一位生 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正代表着最广大的平民百姓。赞美祝愿长妈妈,正是在歌颂 广大的默默无闻而又奉献着最美好的
17、东西的平民百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多么深沉有力的祝愿啊! 难道你没有从这深沉的祝愿中感到这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四)总结、扩展在鲁迅先生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 妈妈就没有“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样一位无蜂无名,经历不明,目不 识丁,粗俗讨厌的人,却是那样地热爱生活,善于体察,会讲故事,喜欢买书, 急人之难,愿做奉献。总之都是教“我”如何做人,如何成长。第二课时导语第一课时我们共同研读了课文,感知了内容,了解了结构、人物及事件。现 在我们闭上眼睛,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内容,让课文内容、人物及事件,在我们的 脑子里活起来,让长妈妈和我们对话,让
18、我们同鲁迅先生对话,看谁的对话精彩 生动,又富有创新意境。然后我们再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写的另一篇文章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拟,看我们能从中获取哪些规律 性知识。(一)明确目标长妈妈和山海经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比拟,归纳规律性知识, 深化教学内容。(二)整体感知为了便于对两篇文章进行比拟,还是让我们先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及其结构特点等。谁先来谈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哪些内容?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那里有无限的趣味:花草树木,奇形怪状,虫 鸟蝉鸣,美妙动听;长妈妈还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更有乐趣的是跟闰土 父亲雪地捕鸟。三件事都说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
19、有趣味,确实是我 生活的乐园。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呢?学习的环境,封闭沉闷;教课的先生,古 板冷漠;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学习的方法,死记硬背。四方面内容都突出了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呆板、枯燥而沉闷,简直像个大“牢笼”。我们再来谈谈长妈妈和山海经都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长妈妈和长妈妈帮我买山海经。开始“我”对长妈妈没有好印象: 没有姓名,身世不明,生活粗俗,感到憎恶和讨厌。但长妈妈能讲“长毛的 故事,又给我买来了冬山海经,对长妈妈产生了空前的敬意,感到有一种伟大 的神力,进而改变了过去对长妈妈的看法,致使30年后仍在深沉的怀念和祝愿。(三)教学过程我们对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了大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从
20、两篇文章的题目人 手,比拟两篇文章的结构特点,依据两文的内容比拟作者的立意,透过语言比拟 两文的描写方法。这里的比拟是初步的、浅层的、常识性的比拟,是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所 做的尝试性、启发性的比拟。切记要求不可过高,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 学生能吃到“桃子”。1 .关于两文题目的比拟。(研讨、发言、小结)两文题目的共同点是:都突出了所要写的内容,通过题目都可以抓住两文的 结构特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目了然。两文题目明显的区别是:一个用了 “从到”的句式,突出时空的变 化:所写的内容也要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从”先写百草园是“我” 生活的乐园;“到”再写三味书屋是枯燥乏味的“牢笼”
21、。从乐园到牢笼形成 了强烈的比照,有力地显示了文章主旨。另一个用“和”的句式,强调 并列关系。“和”的前面写人,后面写人和书,都是为了突出长妈妈这个人。没 有长妈妈就没有“我”的山海经。2 .关于两文的结构特点的比拟。(研讨、发言、小结)小结:两文结构的共同点:两文的结构都是由前后两局部构成。一个是先写 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一个是先写长妈妈,后写长妈妈帮“我”买书。3 .关于两文内容的比拟。(研讨、发言、小结)两文内容的共同点:都是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反映了鲁迅先生少儿时期生 活的情趣及爱憎。作者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在两文中都 有表达。两文内容的区别在于,“从到”主要通过
22、内容的比照,表达作者的 爱憎感情。”和”那么用了先抑(讨厌长妈妈)后扬(怀念长妈妈)的手法, 深化中心。这里对长妈妈的“憎恶”、“讨厌”同作者憎恶、讨厌三味书屋枯燥乏 味的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到”写的是“我”上学后的事,而“ 和”那么写的是“我”上学前的事。一是少年,一是幼童。不同年龄的生活内 容和情趣也是有区别的。两文的立意都很明确:鲁迅先生从幼年起就热爱生活、 渴望自由、追求新奇、喜欢读书,对封建礼教、枯燥的私塾生活有反感。4 .关于两文语言和描写方法的比拟。(研讨、发言、小结)两文都用了细节描写,无论从颜色、声音、形状、特点等很到位、很准确、 很形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形象、生动
23、?主要原因是作者善于观察生活、积 累生活,写起文章来才能用词准确、鲜明、有个性。这里可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准确、鲜明、有个性的细节描写的语句,作出标 记,写出批注。(四)总结、扩展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大家发言踊跃、热烈,研讨、发言的内容也有一定质 量,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很有帮助。当然,研讨、比拟的内容绝不仅限 于这几点,还可以扩展思路,提出新的、有价值的比拟内容,比方在这两篇文章 中作者都写了关于长妈妈讲的故事,一个美女蛇的故事,一个长毛的故事等等。 下课后,希望同学们能找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认真阅读,可以全读,也可 以选读,写读书笔记,或提出问题与师生研讨。如果同学们还有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研讨。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三题。答案参见“整体感知”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完成课后“练习”四。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