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doc(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神奇的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指导人们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 wordwendang 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word文档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当我发现错了时,我就改变自己的观点。你怎么做呢?”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国家的统包统分,过渡性的改革到当前的双
2、向选择、自主择业几个阶段。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环境,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收集资料、寻找单位、准备面试等方面,而忽视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市场规范、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制度等,这非常不利于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职场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脚踏在校园,一脚踏在社会的门槛,必须了解千变万化的就业市场和就业趋向,掌握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第一节 就业市场案例导入1-2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富余的国家,目前适龄的劳动力就高达47亿人,并且每年要新增劳动力约000万人,吸纳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与目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密切相关。据统计在第一产业中我国现在有3.3亿的农业劳动力,其中仅富余的劳动力就有1.37亿人之多,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最庞大的就业需求大军,常年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工就约9 000万人。在第二产业中,我国现有产业工人约1.2亿人的规模,这一规模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工人的总和;但目前处于下岗失业状态的有3 000人左右,是城市中需开拓再就业渠道、政府又急需重视、并需要给予帮助的就业群体。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约有2 000万人左右,但这一就业领域是工作极不稳定、对劳动力需求变化又极大的就业群体。我国低端的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而高端的劳动力市场又呈现缺口,社会急需的高级管理人员、适用型的技师、
4、职业经理人以及各种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近年来已有海外劳动力这类高端劳动者进入国内就业的趋势我国就业市场整体来说是供过于求,但又结构失衡,导致失业率逐年攀升,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呈现出总量大、增幅高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 就业市场的界定(一) 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人口多、压力大,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
5、矛盾依然存在。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期只能新增4000万人,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万人。促进就业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目标。“增加就业,消除贫困,保持社会安定”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共识。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是指消灭了由于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对“就业”、“失业”、“再就业”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按照新的界定,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
6、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出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我国劳动保障部领导在解释充分就业的含义时指出,充分就业包括三个基准:一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充分,不仅要实现人力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更要重视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二是就业渠道畅通,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的环境宽松,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充分就业不是没有失业,而是失业的数量和周期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要求就业而没有就业的人员不仅基本生活有保障,而是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弹性就业:是指不限
7、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全日制就业形式而言的。弹性就业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如短期就业、季节就业、承包就业、传呼就业、独立就业)、派遣就业(雇佣型派遣就业和登记型派遣就业)、钟点工等。目前我国城镇已广泛存在着弹性就业现象。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它是与终生就业相对应的。我国目前存在的在职人员脱产上学、实际上就是阶段性就业的一种形式。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妇女在生育期和幼儿成长期,可以在家承担哺育子女的职责而暂时退出社会劳动,待子女上幼儿园或上学后再去社会上就业,这也是阶段性就业的
8、重要形式之一。 非正规就业(全称是“非正规部门就业”):这是世纪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提出的概念。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的生产服务单位及独立的个体劳动者。国际劳工组织在年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进一步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的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则称为非正规就业(有的学者把非正规就业称为分散性就业“)。从这个定义出发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大量存在的私营和个体劳动者都属非正规就业。而且随着经济进一步搞活,非正规就业人员还会大量增加,从而成为我国就
9、业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充分就业(又称就业不足):我国在年就确定了不充分就业的统计定义。不充分就业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判断不充分就业人员的标准有三条:一是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不到小时;二是工作时间短是非个人原因;三是:愿意从事更多的工作。这三条必须同时具备才能统计为不充分就业人员。目前,国内外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愿意从事更多的工作”,这种就业应视为不充分就业人员,笔者认为这样定义涉及面太宽,需要慎重。 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非正规就业和不充分就业是相互交叉的,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就业人员所
10、进行的观察。如一个家庭小时工,从就业地点上看可能是弹性就业人员;从就业时间上看可能是阶段性就业人员;从就业单位上看可能是非正规就业人员;从工作量和收入上看又可能是不充分就业人员。在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对就业人员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从而使劳动力分析更具广度和深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烈需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做好高校毕
11、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和内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教育体制、就业机制等密切相关。扩大视野,从而高层面、更宏观地角度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我们开拓思路,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世界商务策划师、现代企划技术的奠基人史宪文教授指出:从思维应用出发,提出大二思想就业,大三技术就业,大四职业就业和研究生创业就业的科学主张。他认为,托亲靠友型、盲目应聘型、沿街碰运型的传统就业方式对大学生已不适用。他主张,自然而然式的、绿色的、自主的、直接面向老板的,无挫折感的
12、现代就业。就业能否顺利不仅取决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社会和经济因素,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就业信息的多少,对信息的有效处理以及行动和敏锐程。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上没有关联,但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用人单位的独立性、自主性愈来愈明显,政府的单纯行政干预也愈来愈少,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国家机关改革人员分流,企业减员增效,社会对大学生的接纳能力降低,并且一些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从而造成一定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
13、生就业市场已明显向买方市场倾斜,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比较突出。在该转型时期,人才市场逐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调节,开始发挥出其对人力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的特点,决定了一般的人才劳务市场不可能解决毕业生集中就业的问题,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一种专门为迎接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人才交流的服务载体便应运而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由高校组织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而进行洽谈和签约的重要场所,它体现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求之间的关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方是高等院校中准备走向社会谋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择业意
14、向、工作能力等条件选择工作单位。求方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用人单位,他们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择优选择所需人员。供求双方的选择结果由供求规律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各省人事厅统一组织,由有关高校承办,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现场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 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面向省内外各类用人单位和大中专毕业生。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可现场登录“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在线办理签约、鉴证等手续。可见,大学生就业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要素市场中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是专门以高校毕业生为对象的初次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举办就业洽
15、谈、进行供需信息交流、开展咨询服务等活动,通过市场作用使大学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得到所需人员。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四项基本职能:依法组织市场,根据法律和市场规范运作;维护进入人才市场的供需双方合法权益,使双方在市场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保证公开、公正地进行双向选择;监督运作过程和达成协议的合理合法选择;在双方出现争执时,依法据理进行调解。为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坚持将举办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程序,由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在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政策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由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遵循小型
16、化、专业化的原则,组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应在每年的11月20日后举办,时间一般安排在休息日和节假日。 第二、举办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充分体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精神,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凡拟举办应届毕业生参加的供需见面活动或行业(系统)组织的招考活动,须认真填写毕业生供需见面(招考)活动登记审核表(见附件),经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核准后实施并接受监督。未经核准,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举办相关活动。第三、积极搞好服务,增强市场效果。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广泛收集、发布需求信息,尽可能多地动员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活动,并现场提
17、供政策咨询、办理相关手续。各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组织举办经常性的校园招聘活动。要如实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情况,认真做好就业推荐工作。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扩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信息交流。第四、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要公开需求信息、招聘办法和录用结果,提高招聘工作透明度;要向毕业生如实介绍有关情况,认真履行协议,不得有欺骗行为。要尊重毕业生的求职选择,对毕业生提供的个人信息资料,用人单位要妥善保管,严禁随意丢弃或转让。对损害毕业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坚决制止,并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五、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指导
18、、管理和监督。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招聘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环境。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凡举办毕业生就业市场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就业市场,一定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安全顺利地举办。二、就业市场的分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表现形式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具有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特定的参加对象等;无形市场一般不受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主要指网络就业市场。目前,有形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高等院校举办的就业市场(有的叫“招聘会”,有的叫“洽谈会”等)。它是针对本校毕业
19、生的特点,邀请与其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加,主要为本校毕业生就业服务。2、学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指两所或两所以上的高校联合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克服单个学校的就业市场规模小、单位少、效能差而实行的弱弱联合、强弱联合和强强联合。3、分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出发,把理、工、农、医、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4、分类型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区域或省市为基地分别举办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就业市场。5、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举办地为区域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毕业生就业
20、市场。这类市场有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区域市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区域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区域市场,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区域市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区域市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区域市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域市场。这些区域市场辐射性很强,对周围省市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6、行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中央部委主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主办的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7、企业本企业就业市场。它是由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举办的以招聘到本企业或本企业集团工作的毕业生为主的就业市场。8、国际性毕业生就业市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毕业生就业的国际化趋势已显端倪。国外企业
21、在中国招聘毕业生,中国企业招聘外国留学生或直接在国外招聘就职于国外分公司的毕业生的情况已有所发展。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现场供需见面会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规模越来越大,组织成本越来越高;场次越来越多,毕业生不断赶场,求职成本越来越高;场内人数越来越多,供需双方见面的效果越来越差;场面越来越拥挤,安全隐患越来越大这样,无形市场便应运而生。无形市场,尤其是网络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网上招聘、网上求职的快捷、灵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单位和毕业生所认同并进行实践。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从一般的信息交流扩展到网上面试等考核的更深层面。
22、国家在扶持以高校为基础的有形毕业生市场建设的同时,正在加快无形市场的建设。这样,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将直接上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双向选择,这将大大提高效率,节省物力、财力。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把所有的有形市场全部“收入”网中,打破地域限制的瓶颈,启动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三、就业市场的特点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对就业的责任有三:一是有责任把国家的失业率控制在自然失业率以内,二是要维护其就业者的基本权益,三是帮助弱势群体就业。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是最具有活力、最具竞争力
23、的要素。同时,中国今天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时代。1997年我国高校只有23万人,2003年各类高校招生达300多万人。2003年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就是一个转折点,一个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的转折点。大学生要想找到工作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目标,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的就业。市场才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近几年就业市场的特点是: 一是宏观调控为经济和就业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这次调控更强调了未雨绸缪,在看到过热苗头的情况下就采取果断措施,因此保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也为增加就业机会奠定了基础。 二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表现在农民工、技术工人的短缺和
24、青年就业问题突出三个方面。农民工短缺,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工10%左右。技术工人短缺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与供给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与供给比。青年就业问题是就业市场面临的新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2004年9月大学生的就业率仅为73%。 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落实和完善再就业政策的政策,加大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支持力度,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是2004年社会政策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四是农民工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央政府发布
25、了一系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和措施。2004年中央1号文及年底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旨在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改善进城农民工就业环境所要解决的当前突出问题,以及旨在消除城乡分割、实现农民工平等就业的制度性改革指导原则。 近年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陆续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以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供需见面,尽快实现就业。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
2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切实发挥职能作用,通力合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设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通知指出,对于有一定规模、各方面条件较好且能持续提供较多见习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可以将其确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见习基地挂牌期限一般确定为三年。三年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继续挂牌。毕业生见习期限一般为六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在见习期间被见习单位正式录(聘)用的,在该单位的见习期可以作为工龄计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怪圈。
27、劳动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每年均有一批复员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涌人市场,就业市场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大量待业者客观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一些企事业单位急需是人才特别是中高级技术人才以及苦、险、脏、重岗位所需的劳动力却无处招聘,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走出怪圈,1、转变择业观念上关键。择业观滞后是就业过程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观念陈旧造成就业难,而即使暂时谋到职位也容易失去。学生要有市场意思,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合理定位,主动出击,推销自我,尽可能避免社会需求和自身就业期望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理性就业。2、拓宽就业渠道。3、完善就业市场,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下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覆
28、盖面广、信息量大、传递手段先进的就业市场体系,实现人才市场网络化,合理配置人才,调剂余缺,规范就业市场运作,为择业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择优的就业环境。4、提高就业者素质。部分择业者往往缺乏知识技能,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择业者必须面对市场,面对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技术技能,以一技之长适应社会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和将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二节 就业形势案例导入1-2据统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特别是地方高校一次性就业率只有60%左右,历年累计未就业的大学生从2000年起已达250万人左右,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成为流行语,“读书无用论”也重新抬头。
29、2006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将达到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005年11月1920日在成都市举办的四川省2006届大学毕业生首次招聘会上出现了7万人竞聘约1万个岗位的场面。一组组数据,说明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已从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现在的普通求职竞聘者,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 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我国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日趋合理。这些变化包括:就业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农产业比重超过农业;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减少,新兴行业则增多;随着单位从业人员的不断减少,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就业结构明
30、显变化。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农业存在着1.5亿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就业比重的下降,意味着更多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就业,收入得到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同时,在采掘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部门从业人员迅速下降的形势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迅速,给信息技术业、电子传媒业、电信业带来了无限的机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在各经济成分中,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个体经济、社区服务等灵活就业增加;中国女性就业结构开始从传统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特别是在社区服务中,妇女扮演了重要角色。专家还对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就业形势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就业的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由于粮食产品会受到较
31、大的冲击,减少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大约将排挤出1000万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机会将有增有减,增减相抵,就业机会会有所增加;第三产业将得到快捷发展,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入WTO将中国经济纳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要求生产要素市场更加规范和健全,为加快就业体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从而最终确立劳动者在市场就业中的主体地位,打破劳动力市场在地区、行业间的壁垒,促使企业根据需要选用人才。由此,带来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未来20年,我国的就业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最终完成新型工业化。经济结构按照这样的趋势调整,在保守预测即就业
32、弹性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到2010年,我国的就业规模将达到7.97亿人。根据近年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转移情况和未来城镇化水平测算,同时考虑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情况,预计到2010年,第一产业将会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会调整为40:24:36。我国就业结构变化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一)第三产业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部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逐年攀升,在八十年代中前期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其就业比重基本持续上升,高于第三产业;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较快,开始超越第二产业。自从八十年代后期起,第三产业劳动力不管是绝对数或是增长速度都快
33、于第二产业,尤其是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增长较快,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蕴藏着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潜力。(二)城镇职工大幅下降,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快速增长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企业改制和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由于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措施,公有制单位在计划经济时期容纳的大量“隐性失业”开始大规模显性化,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步宽松,以及国家对市场经营的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和一系列政策的逐步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将会出现快速发展,其从业人员也因此而出现较快的增长。(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从业
34、人员也出现相同现象,公有制从业人员日渐减少,非公有制人员大幅增长,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从总劳动力来看,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近十多年来出现锐减趋势,而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增长迅速,它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逐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就业吸纳能力迅速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拓展就业的重要渠道,尤其是随着个体、私营企业的不断壮大和扩展,它将成为今后就业者选择的重要渠道,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新增长点。(四)劳动力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聚集从制造业中看,2003年工业从业人员的变动特点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仍然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传统行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而资金、技术密集型行
35、业劳动力比重持续攀升,劳动力从传统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聚拢。劳动力的流向有从传统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的趋势,这些行业近年来的劳动力都有增长趋势。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数量多,任务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工作的困难和压力很大。(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现状:僧多粥少工作难找。从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形势就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据了解,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到了2006年,高校毕业生增长到了413万,是2001年的近4倍。而相对
36、于去年来说,今年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并没有增长多少,而大学应届毕业生却增长了100多万,这使得本来就很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了解,经国家最终的统一统筹,2005年,本科院校就业率不到73%,估计今后的就业率会更低。从2002年开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
37、,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普通高校毕业生保持大幅度的增长。年为万人,较上年增加了万,增幅达到的高峰。年毕业生为万人,较上年增加万人,增幅达到;年为万人,较上年增加万人,增幅达到。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
38、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人口与劳动力国情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也与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不无关系。近年来,我国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庞大。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今后一个时期新成长劳动力增长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八五”期间,我国每年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岁)为万。“九五”期间增至万,比“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多增加约万;“十五”期间进一步增至万,比“九五”时期增加万,递增幅度相当大。如此大规模的新成长劳动年龄人口自然递增,必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
39、简。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近万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万人,劳动力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万至万人,农村大约还有亿左右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使大学生面临一个不宽松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影响。而随着就业市场化,在劳动力配置过程中必然出现磨擦性失业现象,高学历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受职业技能、求职经验和磨擦性失业等因素的影响,青年人失业率较高是一种比较普通的现象。大学毕业生作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的一部分,通常都不是的就业。(三)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
40、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生就业制度,导致了教育事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效率,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结构僵化,人才培养规模增长缓慢,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资源浪费严重,人才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抑制。当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就业政策有待完善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机制还存在明显问题。国家已经明确了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但作为供给方,大学生所在学校仍然有派遣大学生到一些地区或者跨省的指标限制,如某名牌大学的“留京指标”为大学生总数的
41、左右,这些指标先满足研究生,余下的才能够分到本科生头上。作为需求方,大中城市接收大学生的单位也需要进人指标,两者合二为一才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就业,并通过派遣制度予以保证。大学生的档案和户口随着派遣证转移,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均不能够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实现。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从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情况看,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另外,虽然国家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年内可以由学校保留档案,但由于派遣指标在当年有效,过年就不再办理派遣证,使得已经找到工
42、作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指标而不能够派遣,仍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第二,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望而却步。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到国有企业为、到民营三资企业为,其他就业为。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这中间的差距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
43、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则要交纳数量可观的“借读费”。在大中城市中,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较大。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难获得贷款的担保支持。 第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有待加强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更大,大学生毕业时能够较容易在本国甚至国际间流动。这样一种情况,使得建立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
44、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与需求方见面,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实行就业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无论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还是提高自身的求职技能,都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极为薄弱。据有关部门对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缺少就业指导课教材。 第四、 全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要有所转变 在市场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有一个转变,全社会对大
45、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比如,最近上海市大学生求职时出现了“三多三少”,即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的现象。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第五、 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
46、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专业过细,怎么调整,也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不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
47、、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近年教育部布点增长最快的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办法第一,加强领导推动改革 完善和落实政策 坚决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
48、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制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国家和地方共同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免收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的各种行政性收费,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对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制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为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可以采取“挂职锻炼”和“志愿者”等方式,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国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补贴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经济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税务、农技服务等机构和单位工作。结合政府正在推动的社区建设工程,从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