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323926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思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夏商西周的高等教育思想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教育尚不能从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别离出来,教育对每 个社会成员都是同样的、平等的,在内容上无初等、高等之分。这个时期并不存在高等 教育,自然也也没有高等教育思想。不过在漫长的时间中,人们对教育逐渐产生了一种自觉的意识:把教育视为全社会 (氏族公社)的责任,受到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是成为氏族 公社正式成员的必备条件。这种对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到文明社会更为自觉,但随着学校和 高等教育的而产生的,这种初民的教育观念也了发生了重大变化。夏商西周时期:夏朝(前12世纪一前16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商西

2、周的教育说明,在阶级、国家产生之后,教育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 开始产生,这标志着教育活动逐渐从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其中 的西周相比夏商有较多的古籍记载和文物出土,所以重点讨论西周的教育体制和思想。西周的教育体制大体分为三个局部:一是由国学和乡学组成的国家学校系统;二是 世袭家传的职官教育;三是由地方官向民所施行的教化,所谓彝教,和由管理生产的官 吏,或奴隶、工匠之间对生产知识技能的传授。这三类教育中,国学的大学和世袭家传 的职官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小学为贵族儿童、少年或庶民的教育,属于初等教育。此时期的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学宦结合。学校具有等级的

3、 差异,“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即为奴隶主贵族培养统治者的机构。职官的培养形式主要 是子就父学,对我国后来专科教育的影响很大,封建社会这种教育形式虽然不是定制, 但在培养史官、太医、天文、历数等官员方面,仍是一种重要途径。但执事的职官地位 十分低下。“出乡不与土齿”。他们不能任意改变自己的职业,在地方上不能与文武低 级官吏“土”平起平坐。这种轻视专业科技教育的思想也沿袭了下来。值得指出的是,妇女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礼记内那么称:七岁男女不同席, 十岁哪辈子不外出,由姆教以婉顺、女红、祭祀等事。贵族女子虽有妇学,也只学习妇 德(贞顺)、妇言(辞令)、妇容(婉娩)、妇功(丝臬,同喜)。总的来说,高等

4、教育结构分裂为两个相互别离的局部:一局部是只有贵族自由民才 能受到的学校教育;一局部是强迫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对技能的传授和对奴隶的生产劳动 训练,奴隶和生产劳动知识技能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教育从全社会的责任,转变为 由国家控制的事业,为巩固国家政权服务。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和对奴隶的残暴 压榨,使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急剧激化。所以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提出德治和彝教 的思想,要求王敬天保民,明德慎罚。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德治思想一一特别重视道 德教育和品德、行为的修养。德治思想还包括对民进行彝教(行为规范教育)之观念。 这样上下都能“明人伦”,严君臣、尊卑、

5、上下之分;明父子、长幼、亲疏之别,民即 可以诚服,国也就长治久安了。上述德治和彝教思想,后经儒家学派总结和开展,为 我国封建时代高等教育所继承。礼记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构成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方针。实现德治和彝教是我国古代 高等教育的主要社会职能。骑射武艺的训练,道德教育强调言行一致,文化教育强调实用3 .教育上的民族歧视和不平等。4 .科举停办近百年,教育衰落。自1234年元灭金至1313年左右才恢复,世人读 书积极性受挫,促使教育衰落,后虽恢复,却规定以程朱理学作为科举取土的程式,致 使程朱理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促使封建学校教育更加脱离现

6、实。明、清两 朝亦受其影响,是为八股文之起始。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奴隶制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加 深,封建主义经济萌芽开展,至春秋末期封建主义经济在各诸侯国占据优势。到战国时 期,地主阶级掌握了各主要诸侯国的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开始巩固和开展封建主义 经济,建立和完善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制度的斗争。在这样的社会大变 革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奴隶主大学教育衰落、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兴起,在高 等教育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儒、墨、道、法四家对教育的影响最大。第一节 孔子的私学及高等教育思想我国自有高等教育以来,夏商西

7、周的大学都是国家政权直接控制的官立学校,春秋 时期的私学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出现的新型高等学校。当时各家私学是否有成文的规章 制度,缺乏明文可考,但从史料和论语所载资料分析,可以看到孔子私学不同于奴 隶主官府中大学的一些特点。首先,孔子创办的私学是独立的教育机构,孔子是职业的教师。高等教育自此从官 府别离出来,成为专门传授知识和研究学术的场所。其次,学生的来源和入学条件没有国别、等级身份、职业、年龄的限制。打破了只 有贵族自由民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局面。第三,教学内容由办学者自定。第四,孔子私学的师生关系更为密切,不仅是一般的师生关系,还包括“学派”的 关系,即政治学术观点一致。这些特点反映了孔子的

8、办学思想,有些为以后封建时代的私学和书院所继承吸收。 私学的出现打破了殷商、西周以来的高等教育由国家控制、专门培养官吏的思想和格局。孔子的高等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施于有政是以为政”。孔子想用自己的理想来挽救奴隶主统治 的额危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做官从政,他曾感叹说:“苟有用我这,期月而已可 也,三年有成“。但他始终不被当时的执政者重用;二是通过办学,培养治才,传播其 道,影响政治,起到为政的效果。(二)教育对象:主张“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能否成 为学者和统治之才并不是由贵族的血统地位决定,也不是天生的才智,而是依靠教育和 学习。这个观点反映了当时阶级关系的变

9、化,实际上背离了奴隶制血缘亲族的世卿世禄 制度,也否认了按严格等级儒学的奴隶主的大学制度。因而提出“有教无类”,罗扩大 了受高等教育的范围,给新型地主阶级以及庶民子弟开辟了一条受高等教育的途径,为 他们进入统治集团翻开道路。“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的思想,肯定了人接任都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和教育、 后天的环境、习性在人的开展中的主导作用。此后。性、习、教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 中国古代教育家长期研究和争论的主题。(三)培养目标:培养“土”君子,学而优那么仕。土君子是脱离生产劳动和具体事 物经济专门从事研究和掌握治国之道的人,孔子要求他们坚持理想、注重气节,否那么就 不可以入仕。并且土君子必须

10、知识结构宽广,注重修德。这种以人文学科为主要内容, 以德育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后来成为封建社会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四)教学论: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德育(五)教师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无私无隐(学生无论什么出身, 无论生活贫富都要一视同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身作那么,教学相长;重视教容教 态。第二节墨子的高等教育思想(一)培养目标:培养“为其力”、“强说人”的“兼土”,既能辅佐统治者,又 能直接做民众教师,与孔子培养的君子有所不同。(二)学风:孟子称之“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意思是只要对天下人有利, 就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磨成粉末都在所不惜。表达了不畏劳苦、舍身救世的献身精神,

11、也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奋斗精神。这是其他学派没有的。(三)教育功用:墨子主张“非命”,重学。“非命”是针对儒家“天命”思想和贵 贱等差观念而提出的,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通过改变现 世中的不平等状态。任何人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成为贤者。因此墨子提出“故古 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那么举之“。这一论断彻底否 定了贵族奴隶主的血缘亲族的世卿世禄制度,是更为彻底的“学而优那么仕”论。出于这些观念,墨子私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墨家之道、传统的文化知识,诗书、 百家春秋等。出于墨子“节用”思想,他的教学中没有传统的礼乐之教。特别值得 重视的是墨子的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几何

12、、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 一定的手工业技术和军事知识,墨子与其许多弟子都是精通手艺的,这是在此以前 任何高等教育中所没有的新内容。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开展和墨子代表的小生产者的特点。但在封建政治秩序建 立和稳固之后,小生产者又被封建枷锁牢固控制,失去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条件, 代表他们思想利益的学派不可能再次出现,因此墨家在秦以后成为绝学。第三节孟子的高等教育思想(一)孟子针对教育对象提出了分工理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继承 并开展了儒家思想,从分工理论来陈述对君子的教育和对小人的教育应有所不同。 孟子主张培养国家统治人才的士君子教育,就是培养劳心者的教育。劳心者处于统

13、治地位,劳力者供养劳心者,处于被治地位。其实,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 社会开展的产物,体脑别离是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也 符合当时高等教育所应该其起的作用。但需注意孟子的劳心者不同于我们现在说的 “脑力劳动者”,仅只统治阶级。因此孟子关于劳心和劳力分工的论述,用分工掩 盖了阶级分化的额 事实,掩盖了阶级压迫和统治,这是受时代局限和孟子本人阶 级立场所决定的。(二)教育目的:“明人伦”。人伦的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心是孝悌。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横征暴敛,荒淫无度;要求被统治者安分守己,不存奢望,不做非分之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讲明仁

14、义。 这样,孟子把儒家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讲的更明确,内容更系统化。“明人伦” 构成以后两千多年封建时代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中心思想。第四节 道家、法家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除儒家、墨家学派外,对教育影响较大的还有道家和法家。他 们从不同的阶级利益出发,反对儒家的教育观。道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思想的代表。道家的思想反映贵族奴隶主看到了奴隶主国家 的腐朽没落,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劣势,因此讲求如何保存自己,以柔弱胜刚强,主张 无为而治。在政治经济上减轻对人民的压榨迫害,来缓和阶级矛盾。对人民采取不教的 政策,使之永远愚昧落后,无知无欲。因此道家不重视教育,认为圣人是天生的,反求 本性就

15、可以了,至于民必须采取愚民政策,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他们反对儒家仁 义礼智之教,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烦闷也反对法家统一中国,开展生产的耕战政策。(耕战政策:对内大力开展农业,对 外兼并、发动战争,最终目的是争夺更多耕地)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下层的思想。他们主张“开公利,塞私门”,利用国家政权 的刑赏来鼓励农战,使在农业生产和军工中有作为的人得到开展,而限制和堵塞地主阶 级上层势力利用旧有的宗法势力、特权攫取权势和利益。他们发对儒家的礼治,主张法 治。认为学习诗书

16、的人都是懒惰之民,提出应从农战中选拔人才。道家和发假的学说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开展都有实际的影响。秦朝任法,不设官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导致禁私学和“焚书坑儒”。法制教育和愚民政策也被历代统治 者吸收。道家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和法家注重从实际中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思想也被后世 教育家吸收。总的来说,在先秦诸子关于高等教育思想的争鸣中,提出了以下在以后高等教育发 展中一些很重要的问题。第一,自主的人才教育与国家控制的官吏教育问题。春秋时期私学产生之前,高等 教育是由国家掌管控制的官吏教育,私学兴起之后,各派自立门户,出现了自主的人才 教育思想,培养的人并不都一定为官。儒、墨两道都要求人格上的完善,而不

17、仅仅是官 吏。而法家那么倾向国家控制论,以国家政权之“法”为教,以政府职官“吏”为师。两 种教育思想对以后高等教育的开展都有相当影响,成为反复而长期的争论问题之一。第二,高等学校培养“劳心者”还是劳心劳力兼于一身者的问题。孔孟等儒家一派 主张培养不耕而受禄的劳心者,法家那么重视劳心劳力于一身,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培养劳心者必然成为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但也造成高等学校培养的人,言孝悌忠信而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鄙视生产、不通实务,成为古代教育一个不可克服的结症,其影响 直至近代。第三,培养通才与专才的问题,以及高等教育是讲义理还是讲功利的问题。第三章秦汉时期的高等教育思想第一节秦汉的文教政策(

18、一)秦、汉初文教政策.书同文、行同伦。这对于统一的汉民族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对后世文化教育的发 展起了积极作用。1 .禁私学。教育完全由统治者掌控。2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战国时代,秦即世代奉行法家学说,秦始皇尤其重用法家, 教育只学习法令,由官府控制,使秦朝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导致快速灭亡。这个 经验教训导致汉初奉行黄老之说,并埋下汉武帝以后影响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教育的“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伏笔。3 .汉初文教政策: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在继承、改造老子等原始道家思想基础上, 兼收并蓄百家之学,尤其是儒家和法家思想。汉初的黄老之学,虽与先秦时期道家有所 区别,但在教育上依然是主张

19、“无为而治”,不重视教育,没有建立学校。于是汉初的 高等教育是,在宫廷中有太傅、少傅教育太子,民间私学也存在。汉初六十年间生产逐 渐恢复,对待经书的政策也逐渐变化,为封建社会国立高等学校一一太学的产生准备了 条件。(二)汉武帝时期的文教政策此时的文教政策都是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推行实施的。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读经成为做官的阶梯,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孔子 被越抬越高,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经成为学校的主要 课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巩固和开展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文化专制主义,也禁锢了思想学术和自然科学的开展,对我 国社会开展也起了

20、迟滞的作用。2 .立太学以养天下之士。为我国封建时代官立高等学校起始。3 .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以德行、学识、法令、谋略四方面为标准。总的来说,汉汉武帝的文教政策,融合了法家主张的额由国家控制教育的做法和儒 家德治的观点,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办教育的基本指导方针。但需要注意的是,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那么,近年来被认为是对 当时文化教育政策的误读,这一说法最早是在1916年易白沙处于政治目的正式提出的, 为了证明儒家专制,好“打倒孔家店”。大家有兴趣可以课下去看一下。第二节董仲舒的高等教育思想(一)三大文教政策都是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制订的。(二)教学和德育思想.教育目的:培养正确的人

21、才。与春秋时期儒家办私学的目的不同,儒家培养的土君 子讲究退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而董仲舒是从封建政权的立场上办太学,用国 家公布的统一思想规格来教育,对知识分子恩威并施,根据能力授予官爵,使统治者不 仅有可用之人,也能控制这些知识分子。这个做法,实际上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太学生的基本政策。1 .强调德育。董仲舒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强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构成封建社会的思 想落网,控制人心两千多年。2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沉着引导。认为教师教学的任务是分门别类、明白无误地解 说经书上的仁义之理董仲舒的高等教育思想基本上代表了汉朝统治阶层的意志。第三节汉代学校教育的开展(一)汉代的官

22、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官学直接主办太学,地方官学主要是郡 国学校,还有一种特殊学校即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校。太学是儒士官僚集团的舆论机关,而 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汉灵帝在历史上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是,他能顶住来自土族 的强大压力,坚持创办了鸿都门学,扶植了文学艺术的开展,为唐代各种专科学校的设 立开辟了道路。我国古代取土除以儒经为主要依据之外,还有以诗文取士的,表现了重 视人的才华的倾向。汉灵帝重用文学之士,正是文学取士的导源,这些都是他对我国古 代教育开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二)汉代的私学。由于当时官学限额十分严格,入学有资格的规

23、定,且制度并不完善, 私学那么自由择师,且与太学一样以儒经为教学内容,学成之后同样可以出仕。另一方面, 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乱使得一批名儒不愿出仕,选择退而收徒。因此,汉代私学异 常兴旺,人数远超太学。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思想魏晋南北朝前后大约三百七十年,是我国长期战乱的时代。教育衰败,官立高等学 校时兴时废,但在动乱中短暂的较为安定的时期,高等教育也有着对后代有影响的变化 与开展。这一时期,玄学应运兴起,主要有三玄:老子、庄子、周易,是门阀土族地主 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玄学对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魏晋玄学有以王弼为代表的主张名教的玄学“正统派”,也有以嵇康为代表的反名 教的异

24、端派。他们对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 .突破了汉代高等学校的儒学传统。引入不同流派,允许以道家的思想来解释儒 经。同时佛、道两教也活跃开展起来。对此,虽各朝各代有些差异,但总体上都是崇佛 重道的。佛教在南梁武帝时曾被定为国教,出现了以佛义阐发教育思想的佛教教育和儒 道双修的道教教育观。2 .清谈之风盛行。清谈是一种不分长幼、师生关系的往返诘辩,与两汉时期教师 授业完全不同,这种研讨学问、互相辩论的思想,影响到后代书院的教学。3 .自主的、人格或人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开展。4 .反对教育文化与乌托邦思想出现。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嵇康。他发挥老 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25、有孝慈”的思想,批判六经及经学教育。 嵇康接触到的六经与先秦、秦汉时期的不同,是为了维护一定社会利益的经书,因此也 许并不反对教育,而是反对这样以功名利禄为目的的教育,主张个人自主自我的修养。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高等教育思想第一节隋代的高等教育思想隋代的两位皇帝明确提出国家办大学的两项任务:培养官吏;树立风范,教化百姓 维护纲纪。第二节唐代的文教政策和高等教育思想(一)尊孔、重儒术,道释并用。官学中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儒经。(二)重视和鼓励自然科学研究和传授第三节科举制度对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科举始于隋朝,是国家选官的考试制度,唐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和规范化。 唐代的科举考试与高等学校之间关系密

26、切。1 .高等学校的学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对象,官学开始成为科考的预备机构。2.科 举所设科目基本上是中央官学所设各科,科举考试内容有影响着官学的教学内容。3.科 举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后,还需要送入国子监的太学读书,酌情给予津贴。然后参加 尚书省吏部复试,及格者授予官职,不及格者越三年载试。科举对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以下几点。L使得高等学校的等级观念松弛。中小地主以及庶民都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一定 程度上打破了高等学校的等级观念。2 .刺激了民众读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开展,但产生和主张了重 选拔轻教育的思想,导致官学和科技教育的衰落。虽选出少数人才,但是以大量人 才的浪费为代价。3

27、 ,造成高等教育中的禁锢思想、死记硬背、形式主义。科举考试鼓励刺激民众读 书做官、追名逐利的思想,高等教育逐渐掺杂着应试教育的弊端。自唐以来,批评科举弊端成为历代教育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因科举制度十分 符合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即可以进一步将人权集中于封建中央政权,又更为严格地统治 了思想,还到达笼络人心的目的,一箭三雕。正如唐太宗所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 所以科举制一直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高等教育思想第一节宋代的文教政策一一重文(一)尊孔崇儒。唐人尚武,文人墨客皆有投笔从戎之志;宋人崇文,太祖赵匡胤以 军兵容易生乱为由,抑武重文。(二)提倡佛道(

28、三)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开展。周敦颐首先吸收佛、道两教进入儒学理论,把禁欲主 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要做忠臣孝子,有要有安贫乐道、清 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开端。张载、程颐、程颖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南宋时期 朱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一一理 学体系。第二节北宋的“三次兴学”宋代在科举上虽设多科取土,但尤其重视进士科。进士专以诗赋取土,考试内容仅 为记诵之学。由于科举的影响,宋初已经很凋敝的学校教育更是名存实亡。范仲淹、王安石、宋徽宗分别进行了三次兴学,但都因政治斗争,未能完全实行下 去。这三次兴学,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开展,虽

29、未成功,但使高等教育的教 学组织更为完善,分科更完备。改革的过程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僵化停滞,没有新的生产方式、 经济制度的产生,不可能有突破性的改变了。第三节宋代的书院与理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开展宋代书院的兴起,可以说是民间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一)兴起原因。1 .书院是对官学衰败、科举腐败的直接的思想上的反动。唐末战乱官学荒废,到 宋初并无多大改变。北宋初书院兴起,后来北宋三次兴学,扩办官学,重视科举,书院 渐渐寂静无闻。到南宋时期,官学进一步省委科举的附庸,有名无实。对于这种现象, 有志于求义理之学、德行道艺之人,便设书院讲学。名师大儒逐渐从官学转到书院,朱 熹、陆九渊、吕

30、祖谦等都是当时学术界的名流,也是书院的主讲。因而书院日益兴旺, 声望日渐高涨,成为代官学而起的高等教育机构。2 .理学教育思想的兴起,直接促进书院的开展。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阶级矛 盾、民族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以往对儒经的研究已经缺乏以解决这些 矛盾,理学应运兴起,南宋书院都是讲理学的场所。3 .书院的教学环境相对安定,经费有保障。官学受皇帝个人的爱好、政府政策影 响较大,时兴时废。书院一般为私人创办,地处山林。经费方面官学受政府财政开支的 制约,而书院一般有自己的经费,靠田租、私人筹措或捐赠。并且,宋王朝无力开展官 学,对不用国家财力支持的书院采取支持态度,对有的书院还会给予

31、田产补助。明代以 后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书院也逐渐变为地方官学。(三)书院的特点教学思想1 .藏书、研究、教学三合一。宋代书院继承唐代书院藏书、修书传统,一面讲学, 一面研究著述,创立学派。如朱熹、陆九渊、吕祖谦就是三个不同的学派。2 .具有自由讲学之风。书院允许公开讲学,四方学者都可听讲,也邀请其他书院 学者来讲学。在讲学中欢迎质疑问难,展开辩论,颇有“百家争鸣”的精神。讲义 和笔记也由此而来。3 .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和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展学生兴趣;鼓 励学生提出问题,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因此书院的师生关系比拟融洽,感情深厚。从书院兴起的背景和其教学思想的特点来看,书院是对

32、传统官学教育的一个突破, 是民间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的开展做出很大贡献。但书院也不是世外桃源,到后期宋代统治阶级中政治斗争也表现在书院学派的斗 争上,书院往往成为这种思想斗争的前哨,影响到书院的兴废。第四节朱熹的高等教育思想朱熹师从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同冻),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成为宋代理学思想和理学教育的集大成者。(一)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存天理,灭人欲,明人伦。“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 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 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

33、和谐与美好。(二)大学的教学内容:六经。教学方法:格物致知,读书穷理(三)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读书要理解尊重原意,不可穿凿附会)切己体察(要把所读之理化为自己的思想行动)、著紧用力(读书须勤奋,有 恒有毅力)、居敬持志(读书要专心致志,收敛身心)我国古代教育家许多人都讲述过读书法的问题,朱熹是系统全面论述的第一人。 朱子读书法是他多年教书教学经验总结,符合学习心理规律。但也要看到朱熹受限 于阶级和时代,其读书法主要是读经的方法,忽视了批判、比照、略读、验证以及 自然科学书籍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朱子读书法也禁锢思想,脱离实际,强制人 们在封建道德、“理教”的束缚中兜圈子。宋

34、代的理学教育,经朱熹整合,统治了 封建社会后期官方高等教育四百多年。第五节辽金元的高等教育宋以后的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朝代,辽(公 元 916-1125 年)、金(公元 1115-1234 年)、元(公元 1271-1368 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女真:完颜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一)文教政策1 .行汉法、尊孔崇儒。契丹、女真、蒙古三族本为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游牧社会 经济,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各朝统治者都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从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广泛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不断进行社会变革,加速了本民族封建 化的进程。尤其是元朝统治者,尊重孔子,崇尚理学。各级学校四书与五经并 列,科举考试从中出题,四书以朱熹所注为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末。2 .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开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保存本民族“尚武”精神,注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