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史大纲》读书笔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史大纲读书笔记国史大纲底色:一个国民,必须充满敬意地去了解本国历史,才算 是一个合格的国民;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大量了解本国历史的国民,才 能有向前开展的希望。一、以史救国:193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两大危机:1、民族生存危机:1937年,日军就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大片 国土落如日军手中;2、民族认同危机: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文化冲击下, 陷入了盲目西化的误区,全盘否认中国的过去。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钱穆选择了用历史来救国。历史两大作用:1、了解中国的优势、劣势和独特之处,可以找到中国衰弱的深层原因, 甚至可能找到历史上中国人克服类似生存危机的方法,从而为中国的自 救自强
2、提供借鉴。2、能够帮助国人重塑民族认同感。想要国人认同自己的民族,首先要 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而想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就要让国人阅 内朝重于外朝,所以东汉外戚权势更重。此外戚大概起到后世太监那个 作用。有汉一朝,外戚掌握大权,始终是和绕不过去的话题。外戚权势 过大,也许是个中性词,毕竟用好了就是卫青,霍去病这样名垂千古, 只是用不好就变成王莽篡汉。外戚尾大不掉,以及后代太监集团专权乱国,看似祸在外戚,太监,其 实主因还在皇帝。外戚,太监,只是外因,皇帝自己的能力才是内因。 如果皇帝英明神武如汉武帝,明成祖,那么外戚,太监,可以变成能臣。 任何事情内因往往才是主要的,钱穆论述中国外患也如此
3、,感觉很精彩, 如下文。中国以民族之优秀,疆土之超越,使中国国力常卓然高出于四围外族之 上。因此中国史上对外之胜负、强弱,几乎完全视国内政治为转移。【外 患只是内政动乱所招致之一种事态。严格言之,只要国内政治有方法, 国外绝缺乏患。】讲述中国史上历来之外患,毋宁应该多注意于国内之 自身。3门第外戚为内朝的变化,门第为外朝的变化。门第的兴起,以下原文:第一因学术环境之不普遍,学术授受有限,往往 限于少数私家,有所谓累世经学。第二,经学即为入仕之条件,于是又 有所谓累世公卿。便造成士族传习的势力,积久遂成门第。门第既成,当时的选官模式是察举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 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
4、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门第在地方控制了这种制度,遂变成变相的贵族。自东汉统一政府倾覆, 遂变成变相之封建。长期的分崩离析,而中国史开始走上衰运。第四:魏晋南北朝魏晋中央无能,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入侵,是有五胡乱华。东晋南渡,后 有宋齐梁陈为南朝,魏晋开了个不好的头,大臣篡权夺皇位。晋朝时文 土尚清谈,喜欢庄老之学,流于消极的恣意放纵,庙堂之上那么大多昏乱 无能。名言何不食肉糜就出在这个时代。南北朝时代虽朝纲不振,思想界却发生了划时代之大事,即是佛教的广 泛流行。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于南北朝时期大行与当时的社会环 境(分裂,动乱),学术环境好庄老,清谈,很有关系。中国本土的知
5、识分子,学术思想不能解决当下人民之问题,故外来思想得以大行其道。 钱穆语:个人不投入大人群,那么必求投入大自然。在一个辉煌或者说大时代里,人们的思想大多趋于群体,如西汉,而如 果社会动乱,那么求之于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五小青唐初唐为中国古代王朝中的一个盛世,贞观一朝,君臣一心,为天下建立 了一个盛世。那时的民族向上之精神,包容天下之胸怀,使人心向往之。 当然不是说没有问题,没有最好的制度。同样的租庸调制,府兵制,在 中唐就已经不合时代。只是初唐中华民族之精神气运很好,可能一个国 家真的有所谓民族的精神气运,有的时候是向上的,有的时候是向下的。 建国,向上,达于顶点,而后向下,现在的中国也许就是
6、又一个顶点。 隋唐政治制度上有很大进步,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以下节选对 比:1、三公九卿是由皇帝任免;三省六部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2、三公九卿是官员人事制度;三省六部是国家行政机构。选官上开创了划时代的科举制。中国的政治,由周的宗族制,而秦成郡 县国家,有选官的问题。汉大概为察举制,由地方举孝廉,而后魏晋改 为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差不多,只是举荐的权力由地方归中央。隋唐 改为科举制,这是很大的进步。打破门阀大族对官的垄断,让平民有机 会进到国家权利机构里来。至于科举考试考什么那是以后的变化。现在 的国考,和科举制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唐朝的中衰,唐朝最初府兵制,边关的兵,当几年是要回
7、家的,后来变 得不回家了,导致边关节度使权力变大,外强内弱,为一大原因。又, 内部的政府,官员越来越多,为人选官而不是为官选人,而且官员职责 有很多重复,似乎现代之政府也有很多这种问题。第六:两宋宋朝的逻辑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吸取前朝的教训(唐),诸边节度使权 力过大,又前面五代十国军人叛变夺国过多(他自己也是),要防范领 兵大将,于是杯酒释兵权,于是有宋一代大力优待文臣而贬抑武将,于 是社会风气尚文而不尚武,于是宋朝对外军事实力积弱难返。社会风气,你从一个社会的风气,似乎就可以预见一些事情,尚武还是 尚文,比方美国这个国家,枪击案这么多,虽有枪支协会的作用,一旦 发生战争,打到美国本土去,这个
8、民间的抵抗力和中国老百姓的抵抗力 貌似不能同日而语了。原文:宋朝竭力想抑制武人,然而却根本不能去兵。宋朝又竭力想提高文 治,然而亦根本不能对文吏有一种教育与培养。结果虽有兵队而不能用。 兵队愈不能用,那么愈感兵队之少而兵队反日增。文臣虽极端优待,而亦 得不到文臣之效力。结果文臣气势日高,太阿倒持,文臣一样像骄兵悍 卒般,只来胺(jun )吸国家的精血。第七:元关于元朝,一个热门话题是元朝算不算中国。个人能力有限,也没什么 考据,自己的看法。简单说元朝算,蒙古帝国不算。事实上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蒙古帝国是 分裂了的,忽必烈的元朝算是中国,其他金帐汗国不属中国。元朝的制 度,中国式的天子与朝臣。再有
9、,这本书里钱穆写的四种人制,即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等级制度,看来是不大站得住脚的。在元朝的官僚集团中是有汉人 的,而且还不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当中这样说:在过去的50年中许多学者已经 不再认为等级制在元代中国起作用。根据官方规定,汉人是不能担任达 鲁花赤等官职的,但事实上却很容易找出汉人当达鲁花赤的例子。元政 府曾试图把一些职位专门留给某些民族成分的人,但这些规定却一次又 一次地被破例,说明有相当大的政治上的灵活性。既然外国人都这样写,应该还是比拟可信的。第八:明 中国历史上之开国皇帝汉高祖为小吏,只有明太祖为真正意义上的穷苦 人,是不是很厉害。但这也更从一个侧面反响了当时的
10、社会形态,元朝 的统治之下,不可能有一个身居高位,或者有些兵权的汉人。L废宰相我觉得明初废宰相实为一大事。一种政治制度的倒退,在有皇帝的前提 下,宰相,相权可能是对皇帝权力的最好的限制方式了。如果皇帝是董 事长,宰相就是总经理,不要总经理而董事长直接管理各部门经理,董 事长的权力进一步放大。你遇到一个精明能干的董事长太祖,世祖这样的还好,但是到后面皇帝 没什么能力的时候,皇帝靠什么管理百官呢,靠太监,于是各种九千岁 变成明朝一大特产。而这些太监大多没什么治国安邦的能力,而又长期 把持朝政。悲剧难免。2.八股。有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坑。大概是这样,源于国家选官。明初选官
11、方法有察举(推荐),学校贡举 (政府官学专门培养),科举进士。而后太平日久,渐渐的变得区别对待,大官全出于科举考试。又,科举考试的范围又越来越窄,以朱熹注四书为教科书,只在这里出 题,所以这里又衍生出下面的考试大纲及名士的应答,而且应答还有专 门的格式,是为八股。读书人为了科场扬名,常年累月只在这里读书,自然对实际治国等学问 没有学习。这就相当于明朝的应试教育啊。读书经年,成功只有科举一 途,而科举只考朱熹注四书。所谓人才,只是懂得八股的考试型专门 人才。第九清清朝沿袭明朝,不设宰相,依然皇帝专制专制。有没有宰相大概是这样,皇帝管理天下是通过官僚集团,没有宰相下面 的官员任免全由皇帝个人说了算
12、,有宰相,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 君主专政。不设宰相情况下,皇帝也不是直接管理下面那么多的官,皇 帝需要一个附属于他个人的秘书机构,为内庭。然而这个内庭只对皇帝 自己负责,不像宰相要对官僚集团,对天下负责。清朝虽然不设宰相,但他比明朝还是要好一些。明朝的内庭是用太监, 清朝的内庭是用内阁大学土(雍正后为军机大臣)。张廷玉总要比魏忠 贤好吧。个人感觉就内庭来说清朝的大学士优于汉朝的三公(多用外戚) 优于明朝的太监。共通亡国之共通点,吏治败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是真理。大多朝代, 前期开国之君,创业不易,大多都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把皇帝这个 职业当好,到王朝中期的皇帝,承平日久,大多生活奢侈
13、,胡乱瞎搞。 月满那么亏,水满那么溢,这也是事物开展的自然规律吧。西汉有武帝,唐 朝有玄宗,清朝有乾隆,皆是这三个中国古代最鼎盛的王朝的顶点,又 同时是这三个朝代衰败的开始。读本民族的历史。国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知道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 和辉煌过去,才有可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信心,从而重拾对本民族的认 同感。二、中国历史大脉络:钱穆认为,总体来说,中国历史是呈现进步趋势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 点,作者从政治和学术两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开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政治上的三次飞跃:1、从西周到秦代,中国由分封制国家开展为郡县制国家。2、从西汉到东汉,中国初步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3、中国政治的第三次飞跃,是从
14、魏晋到隋唐,出现了成熟的人才选拔 制度。这三次飞跃,中国从贵族制走向平民制。学术思想呈现出独立、自由开展的趋势:1、学术从宗教中独立出来,从先秦诸子开始人文开展不依托宗教。2、从贵族走向平民,学术向一般人开放。3、从依附政治走向指导政治。中国历史存在着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相权不断衰落,一个是科 举制度失效1、相权萎缩直至消失。所谓相权,就是宰相的权力,和它相对应的是 君权,也就是皇帝的权力。在历史开展中,宰相权力不断被挤压,最后 在明代被取消。皇权膨胀,让政府更容易失控。2、科举失效。科举考试内容,与具体行政脱节,唐代的诗歌和明 清的八股,都存在这个问题。三、中国社会的开展出路:1、钱穆
15、提出,要拯救当时的中国社会,就要让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 统文化。2、走出这个低谷期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直以来,驱动中国历史进步的 那股动力,并且加以促进。!1!国史大纲表达历史的独到之处:1、本书流露着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2、注重挖掘中国历史的特性。读书笔记国史大纲国史大纲这本书,同去年读的中国大历史立意颇有相似之处, 均着眼于讲述中国从上古至写书之时的历史,且书中处处均可见作者之 观点而非流水般简单的阐述史实事件。但也有一些不同地方的事,两位 史学家写书时所在的年代、背景、目的均有所差异。年代上来讲,国史大纲成书于1940年,远早于1993年出版的中 国大历史,其时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
16、之时,钱穆避居于西南,应是 有着抗战胜利的信心,但熟读历史的他认为许多事件的发生也均有其偶 然性,于是同样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写出了本书。 在本书最后一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小节中,他如是写道:八、抗战胜 利建国完成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对世界新使命之开始本节逐项,为中国 全国国民内心共抱之祈向,亦为中国全国国民当前乃至此后共负之责任。 不久之将来,当以上项标题创写于中国新史之前页。读至此处,全书 戛然而止。以后来者的眼光来看,似乎当时之中国是必胜的,正如太祖 在论持久战中所云。而假设真处于其时其世,没有看破的目光,谁又 一定能保证不会像南宋或者南明一样呢?中华民族以文化认同作为民 族认
17、同之标志,如韩愈所云:”诸侯用夷礼那么夷之,夷而进于中国那么中 国之。而当时之中国,识字率不过一成,假设日军真能伏整全国又以日 文教之于可接受文化之精英,如昔满洲I国故事(此异于文化荒芜之满蒙 两族)。那么中华民族之文化,或将毁于其时,文化既无,民族亦不复存 在。故国歌中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非危言耸听。相 较之下,黄仁宇写中国大历史时的心态,可要轻松许多。背景上来讲,钱穆出生于清末( 1895年),虽然自入学开始接受新型的学堂教育,毕竟时间不长,教授的老师多数仍持过去的四书五经之思 想,而自身对历史又颇感兴趣,其历史知识大多应多为自学。从骨子里 讲,钱穆接受到的传统文化更多一些,仍
18、是如历史上的乡绅儒士一般, 此处倒有些像北宋时的司马光,熟读历史,又颇为保守。故而在写国 史大纲这本书的时候,看上去十分客观,实际还是站在以往读书人的 角度看历史,这里的读书人,就是前文所述的乡绅儒士阶级,许多地方 并非是刻意偏倚,角度使然。全书中一方面,有些将文化的因素过度看 重,文化本是历史开展的副结果,于本书中,反而成了解释不少历史事 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将范仲淹的出现视为宋初以天下为己任的一 种开展,然而其时仍是小人当道,到了熙宁变法时,为国为民之君子骤 然增多,那么是文化开展之大成。如此或有以偏概全之嫌,毕竟庆历新政, 未几而亡,深度影响均远不及熙宁变法,故而许多人之利益尚未完全触
19、犯,加之仁宗优柔,遂有此状。另一方面,又将绅士阶级视为中华民族 文化之表达而过度同情与重视。写至清朝时,讲到乾隆及之后吏治腐败 的问题,却又说乾隆之好大喜功,不如雍正之务实;雍正之刻薄,不 如康熙之宽仁,又说清初是薄待土人而取悦百姓,颇有嫌弃。其角度 昭然。雍正之刻薄,自是针对土大夫的,为何刻薄?自然有减轻腐败的 原因。且土人之数量,尚缺乏百姓之十一,其先天之生活又必优渥于百 姓,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逼迫少数人的利益,有何不可?当然以上所 言,皆有从简之意,如要细究,如官吏之别,又非我当前能力所及了。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新思想层出不穷,中山先生之新旧三民,新 文化运动乃至第三共产国际,这些
20、新思想也在不断冲刷着钱穆先生的头 脑心灵。诸种新思想交错之下,钱穆先生遂秉持着一种中庸之道,如序 言中所说“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 本国以往历史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以往历史为无一点有用 价值,亦无一处使彼满意),此种道理固然不错,针对也是新文化运 动中诸如打到孔家店这样的极端思想。假设放之于现时,自属正常的 中庸之道。然而在那样的时代下,矫枉必须过正,反而成了一种右派和 妥协。这里只能说是时代使然吧。国史大纲笔记钱穆一句话:历史进化以渐不以聚。”在书中反复出现,我们现在之中 国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是慢慢变来的,中国通史版本有很多, 还是非常值得一读
21、的,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过去。第一:引论。钱穆大概写了他写这本书的目的,还有他的一些观点。本书写于抗战年代,自有他的目的。有一些民族主义的东西在里面,他 希望通过这本书激励知识分子发奋图强,这里也可见到在那个即将灭国 的悲观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胸怀。总结起来大概是这样,改革或者说国家富强,凡近代革新派所注意者有 三事:首那么日政治制度,次者日学术思想,又次日社会经济。其核心应 该还是所谓文化,我们广义上的五四运动就在干这个事情。而进行文化的转进,钱穆认为,进行文化转进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就是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用他的话说:今人率言革新, 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譬之病
22、人,染病者为我, 耐病者亦我,脱病而复起者仍我也假设医者谓:君病之起,起于君 之有生,君当另换一无病之生,此为何等医耶!”。就是说我们国家自有我们国家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应该看到欧美 国家现在强大了,就完全照搬他们的所有制度。我们应该深刻的了解我 们自己的文化背景,走那条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现在看去,我们国家现在富强了,所走过的道路也确实和西方,和俄国 等都不完全一样。这在个人生活中更能表达,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个人应该 做的是其尽量发挥个人自己的长处,走适合自己能力,性格的道路,而 不是盲目跟从成功者的脚步。第二:周.封建,与华夷之别。这书有个优点是有各时期的地图,势力范围的变
23、化非常直观。殷大概势力范围在河南,周在陕西西安,周建国以后势力范围的扩散有 两天路线,第一出潼关向东北,第二向东南经营汉水流域。西周建国以后最初的封建和后来的封建范围是不一样的,而西周封建是 一种国家政策,西周封建,本为一种耕稼民族之武装扩殖。 齐国和鲁国的最初封地都在河南,而后由于周人势力范围的扩散,齐国 和鲁国的势力范围才到达今山东一代。关于华夷,钱穆说所谓诸夏与戎狄,其实只是文化生活上的一种界限, 乃耕稼城郭诸邦与游牧部落之不同。只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区别, 而且由于周人势力范围之有限,他们是混杂在一起生活的。1 .春秋到战国的变化周辙东,王纲坠。周国都东迁后,渐渐不能领袖群伦。诸夏的领
24、袖在齐国,齐桓公始称霸。诸夏核心势力范围大概在中部加中 东北部,然后加上中北部的晋,后加中南部的楚,后加西部的秦,东南 部的吴越。最初齐国的称霸,是为了中原各国联合起来抵抗北狄,与南蛮(楚)的 武力侵略。称霸的作用有尊王,攘夷,禁抑篡弑,制裁兼并。大概是大 家联盟起来,有外敌入侵,共同抵御,内部有叛乱的,帮着平叛,且禁 止互相之间的征伐。从春秋到战国是从宗法封建到新军国的变迁。我想是由于人口越来越多, 各个封国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可开发利用的面积越来越小,所以到战国 就是各个大国之间互相吞并。战争不单单是贵族之间的,而平民加入进 来,才有灭国,归于一统。第三:秦,汉.周秦之变封建而变郡县。中国历
25、史一大变化,值得大书特书。历史进化以渐不以聚。历史是一点一点变化而来的,而不是凭空出现的。 中国古代不是说如欧洲有法兰西民族,德意志民族,英格兰民族,而后 要一个拿破仑来统一欧洲。也许中国从周灭商,到分封列国,到一统于秦。只是一个民族内部的事 情,是一个中原华夏民族不断扩散其势力范围的事情。从周天子,齐, 鲁,宋开始。秦国也是中原人分封过去的,而南方的楚,吴,越也都是 后来被同化了的。最初奉周天子,再加祖先崇拜,祭祀的重要,虽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 来越多,还是心向一统的。心向一统,即使不统于秦,也会统于齐,楚。1 .秦汉之变秦朝一统天下,钱穆写,亡于使用民力过多。汉承秦制,鉴于秦亡时王 室孤危
26、,遂大封同性为王,封建,郡县,杂用。至有七国之乱,后不在 分封。封建而郡县,天子高高在上,势孤危易倒。以宗室,外戚,功臣辅之。 郡县制,治理国家重点在于选官,这时儒家的兴起强在对平民的教育。 皇帝用官僚集团治理天下,又要防止官僚集团的权利过大,所以要有近 臣。封建而郡县,有点像一个企业,最初是一个家族企业,周天子带着几个 孩子,而后买卖越干越大,做成了一个上市公司。皇帝股权最大,说了 最算,但平时治理公司也需要职业经理人和公司员工的通力配合,职业 经理人就是宰相。皇帝要指挥这个公司,公司里面也要有自己的人,放 宗室子弟吧,容易颠覆自己,于是大用自己的娘家人,是为外戚。外戚 的优点在于,因自己的生而生,灭而灭,没有世袭,不能颠覆自己。汉,开以士为官,和皇帝关系渐远,又须近臣,所以外戚大兴。大司马, 大将军统领内朝。丞相统领外朝。西汉内外朝对峙,分庭抗礼。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