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学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320471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学案高二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 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肯定的面积、形态、边界。 (3)区域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肯定位置,并与四周的区域发生着空间

2、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困难,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洁,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缘由。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探讨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

3、的内部差异(图2) 核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旁边,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足够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暖和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4、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便利 有便利的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

5、关系,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更而变更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

6、然实力增加,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改变: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肯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肯定的面积

7、和形态 明确的边界 明确的区域特征 肯定的政治地位 A B C D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性。( ) A相对一样 差异 B肯定一样 相对一样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驾驭好课本基础学问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像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肯定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样排他性; 面、边、形态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8、。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9、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难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浇灌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10、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态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浇灌水源足够 平原面积广袤,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难频繁 热量不足

11、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同等缘由,水旱灾难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改变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缘由和社会缘由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

12、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自然灾难频繁;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夫种粮主动性,粮食播种面积削减。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增施有机肥;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实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难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2022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改变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

13、短铁路途年降水量的改变规律及其缘由。 (2)20002022年期间,两省耕地改变的共同趋势是_。两省耕地改变肯定量较大的省是_(省名),改变率较大的省是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改变的主要缘由。指出甲省在耕地爱护中应实行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改变规律:由少到多。 缘由: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缘由: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动,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削减。 措施:严格限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

14、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缘由。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途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干脆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行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

15、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困难,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缘由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凹凸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凹凸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

16、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肯定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

17、的水田农业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

18、四种作物中,图示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茶 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途。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工业区,属_经济地带。自然区属_区中的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 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潮湿、半潮湿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足够;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实力,又考查逻辑推理

19、实力;既考查自然,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驾驭正确的读图方法,擅长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原理,发觉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推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推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途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需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2000年8月1

20、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爱护区三江源自然爱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 B C D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改变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改变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

21、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更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

22、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两地位于季风区 D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地降水少,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潮湿区,以种植业为主。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

23、局部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 (1)依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行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细致视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缘由是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缘由。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缘由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

24、。中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乙图: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4)甲 气候暖和,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实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果,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25、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00年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这种改变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详细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 C交通条件 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依据经纬度可推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

26、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袤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

27、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为高原,为山地,为平原,为丘陵,依据年降水量可推断、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实行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实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

28、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闻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爱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 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解析 第(1)(3)问,针对本区域实际,结合平日所学学问可顺当解答,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学问储备与良好的思索习惯。 高二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问点人教版 高二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9、学问点人教版 区域发展指一般在肯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1、区域 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 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

30、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暖和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

31、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相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便利;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 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运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供

32、应了自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耕地被分割得很破裂,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今日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其次课时学案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

33、的应用其次课时学案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难监测中的应用。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该节内容。学问与技能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看法

34、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爱好。2、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化,以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多媒体课件3课时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2组成:(引导读P8图1.7“GPS卫星星座

35、”)(1)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匀称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2)地面限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由分布全球的地面站组成。(3)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以汽车导航仪或手持GPS接收机等形式为用户供应服务。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4应用:为各类用户供应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探讨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

36、得更为精准的数据。(P9图1.8“利用GPS测量珠峰高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资*源%库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GPS汽车导航(P9图1.9“GPS汽车导航”)汽车导航装置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驾驶员辅入动身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途中选择其中的一条。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外,还通过语音提示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练习)请同学们完成P9“思索: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

37、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再依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刚好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题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老师(学生) 教 学 目 标 学问与技能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会动态的相识人地关系 情感看法 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生系统的建立起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正确相识。 重点 难点 重点:不同阶段陆地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驾驭相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分析,总结 学

38、生 自学 反馈 教学过程 新知导学 备注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浇灌、相宜的气温、足够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

39、业基地 的重要条件 (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在矿产地旁边(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 b.临海型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的地域依靠(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在港口旁边(工业基地往往分布) 4后工业化阶段 (1)影响因素:由于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 适中,空气清爽,无污染或污染很小(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 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项目 航海早期 近年以来 空间利用 大洋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40、,是文化传播 的界限 大洋成为交往频 繁的通道 资源利用 有限 越来越多,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 人类活动 大陆内部 向沿海地带集中 海洋地位 不被人们重视 领海成为各国政府 关切的焦点之一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工业化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注明学问要求:A“识记类” B“理解类” C“应用类” D“实力提升类” 合作探究 备注 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家立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当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旁边、闽中(福州及其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