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北师大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复习资料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复习资料北师大版 互生互生是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时有利于对方。这是一种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相互关系。例如在土壤中,当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与好氧的自生固氮菌生活在一起时,后者可将固定的有机氮化合物供应前者须要,而纤维素分解菌也可将产生的有机酸作为后者的碳源和能源物质,从而促进各自的增殖和扩展。在植物根部生长的根际微生物与高等植物之间也存在着互生关系。在人体肠道中,正常菌群可以完成多种代谢反应,对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而人体的肠道则为微生物供应了良好的生态环
2、境。共生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协作,彼此分别就不能很好地生活。地衣就是微生物间共生的典型例子,它是真菌和蓝细菌或藻类的共生体。在地衣中,藻类和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真菌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源,而真菌则起爱护光合微生物的作用,在某些状况下,真菌还能向光合微生物供应生长因子和运输无机养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共生体,是微生物与植物共生的又一典型。由于彼此双赢,所以称为互惠共生。菌固定大气中的氮气,为植物供应氮素养料,而豆科植物根的分泌物能刺激根瘤菌的生长,同时,还为根瘤菌供应爱护和稳定的生长条件。很多真菌能在一些植物根上发育,菌丝体包围在根面或侵入根内,形成了两者的共生
3、体,称为菌根。一些植物,例如兰科植物的种子若无菌根菌的共生就无法发育,杜鹃科植物的幼苗若无菌根菌的共生就不能存活。微生物与动物互惠共生的例子也许多,例如,牛、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吃的草料为它们胃中的微生物供应了丰富的养分物质,但这些动物本身却不能分解纤维素,食草动物瘤胃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将其分解成糖,并被其它菌转化成有机酸,最终经氧化,成为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拮抗生物之间并非都是友好相处,也有冲突和争斗,甚至生死相拼。拮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变更环境条件,从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在制造泡菜、青储饲料时,乳酸杆菌产生大量乳酸,
4、导致环境变酸,即pH值的下降,医学教化|网搜集抑制了其它微生物的生长,这属于非特异性的拮抗作用。而可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则能够抑制甚至杀死其它微生物,例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链霉菌产生的制霉菌素能够抑制酵母菌和霉菌等,这些属于特异性的拮抗关系。寄生寄生指的是小型生物生活在较大型的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后者获得养分,进行生长、繁殖,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现象。例如动、植物体表或体内的病毒,以及一些寄生性细菌、真菌等即是如此。寄生于人和有益动物或者经济作物体表或体内,危害寄主的生长及繁殖,当然是有害的,但假如寄生于有害生物体内,对人类有利,则可加以利用,例如利用昆虫病原微
5、生物防治农业害虫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其次课时)(附教学反思)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其次课时)(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植物对环境的影响;(2)经过小组合作,得诞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3)在老师指导下通过阅读产品说明和实际操作,驾驭干湿计的运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不同环境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2)通过调查探讨,树立环境爱护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
6、成关爱他人的情感。课程资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节课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课时,现从第2课时的内容进行分析,教材包括“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探究活动;小资料:我国的自然爱护法规;课外读:湿地生态系统;思索与练习;章的小结等内容。教材的基本资源较丰富,尤其是“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探究活动,是继“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后的其次个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完成的程度干脆影响下一个探究活动,即“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顺当进行,因此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培育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实力的关键。本节课与生活实际联系亲密,如我市的气候特征(刮风)
7、,学校四周环境,市一中校内植被的调查等都是本节课应开发的课程资源,为此在深化探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确立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思路 依据以上分析,本节课分课内、课外两部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实施探究。首先设计测量安排,预料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分工合作,全班为一个整体,分成6个小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坪和灌丛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通过测量、分析、归纳,使学生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并能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市风沙大气候干燥的问题),完成课内学问重组与实力创新的过程;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生物对环境还有哪些影响,在实践、探究和合作中完成本节拓展提升的学习。设计意图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
8、更,探究式学习是我们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要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究,培育学生合作精神及关切他人、关切社会的情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教学建议1.对各小组进步行干湿计运用的培训,指导学生阅读干湿计说明书,培育学生阅读实力和学会利用产品说明;2.建议学生分工合作,实事求是;3.测量时应留意平安;4.测量时不能让阳光直射到干湿计;5.在裸地、草丛测量时,干湿计应直立地面,测灌丛时应到枝叶茂密的地方测量。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想活跃、新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忱高,对本节内容了解不够,但是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
9、图等)在小学有所接触,只是运用得少,从没接触过干湿计,不知如何运用。大部分学生有室内养花等阅历常识。教学设计 (一)导入利用多媒体演示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郁郁葱葱的长白山和滚滚大漠的景象,让学生视察思索不同地区气候不同的缘由。学生分析认为与植物有关,下面请同学们汇报调查结果。(二)活动王晓贞走上讲台,大屏幕上展示了小组的调查报告。她用精练的语言向同学们汇报。她说:我组由聪慧伶俐的9人组成,分成三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丛的温度和湿度,然后把记录的结果汇总并形成结论。请看我们的试验报告。测量嫩江公园不同植被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调查人:王晓贞、曾雪、王浩博、孟繁志、容宇、郭丹、张鑫鑫、张旭时间:202
10、2年9月15日天气:晴调查目的:通过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温度和湿度,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影响吗?作出假设: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有影响。裸地 我们的探究结果是:裸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改变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灌丛的湿度较大,灌丛的湿度大于草地的湿度;草地、灌丛中午湿度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高于灌丛温度。我们的探究结论是: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同学们对她的汇报报以热情的掌声。她虚心地说:“同学们对我们的探究有何问题,请指责指正。”思维灵敏的孟月说:“你们调查的是植物对空气的影响,为什么还要测量裸地温度和湿度?”王晓贞说:“这是与草
11、地和灌丛作对比。”于是我趁机指出科学探讨应有比照试验,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试验前应确定变量而且保证变量只有一个。你们组是如何保证变量只有一个呢?”“动身前我们共同对表,定好测量时间、间隔时间和次数。”“不同的组所测的数据不太一样,那么以谁为准呢?”孙子豪问。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用激励的目光看着同学们。活泼的张明朗说:“每一个组的数据都可能有误差,应当计算小组的平均值,这样误差会小些。”他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我乘机引导“那么全班的测量结果呢?”于是各小组纷纷汇报数据,并很快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值,并得出结论。“同学们照实记录试验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是科学工作者必需有的科学看法。处理的方
12、法许多,同学们用图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等进行处理,老师要庆贺你们又驾驭了一项本事。为什么草地、灌丛中午的湿度大于早晚?哪位同学能解答?”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观点。于天乐说:“是因为植物会吐水。”“因为植物会汲取光。”同学们争辩不休。于是一场探讨又起先了。经过老师的引领和激烈的争辩最终形成结论,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由叶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气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气湿度大。我接着又真诚地说:“同学们,于天慧是一个特别擅长视察的学生,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小组的论点。”于天慧等来到讲台前,她说:“我们测量的结果与前几个组大体相同,但是在我们测量探究的时候发生一件事,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
13、缘由。上周六我组打算到市一中校内测量,我们刚出教学楼,一阵大风刮来,尘土飞扬,夹杂着纸屑。忽然校内内一片灰暗。我们抓紧捂着嘴跑到了学校对面的市第一中学,那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几乎没有风,而且空气让人觉得很舒适。而我们自己的校内呢,校门前风沙卷着废纸、废塑料袋打着旋,我们来回两次对比两处的场景。我校与市一中只一道之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谁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同学们跃跃欲试,高举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于天慧能叫到他。我没有阻挡。这时荣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说:“那是因为我校校内内没有植物,而一中校内内四周都是植物。”于天慧兴奋地说:“你说对了。那么如何解决呢?”孟繁志说:“多
14、植树,多种花草。”“你的建议很好。”“我组除测量干湿度外,因以上缘由又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我校与一中的植被差异: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气湿度外,还可防风,绿化环境。为此我们设计了将来校内的绿化方案。”于是他们把将来校内模型抬到台前,并描绘将来的校内,重在突出环保理念(绿草地、隔音墙、体育馆、生物园等),并体现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龙头喷泉)。同学们为他们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我也激烈地拥抱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第6组的代表梁雪来到台前说:“我同意以上各小组的观点。我组的测量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题目是测量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分别测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湿度,结果如下:所以我
15、们的结论是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我建议居室内应放些植物。”张强突然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据我所知居室内养花并不好,花与人争夺氧气。”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反对,有的赞成。那么原委好不好呢?我灵机一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通过巡察发觉学生对植物是吸氧还是放氧搞不清晰,于是适时点拨,最终最终达成共识,认为白天卧房内可以放植物,因为植物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且还能增加空气湿度;晚间不放植物是因为植物晚间只进行呼吸,与人争夺氧气。心灵的交融、才智的碰撞拉近了师生关系,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我激烈地说:“我庆贺你们学会了思索,学会了沟通,懂
16、得敬重他人,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渐渐成熟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植物不仅能影响空气的湿度,还有很多作用。”“那好,你来说一说吧。”“我在少儿百科全书中看到圆柏这种植物能分泌杀菌素,能净化空气。”张文轩的观点又启发了更多人的思维小结同学们又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小组同学探讨、沟通和共享。然后归纳出植物能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汲取灰尘、杀灭细菌、阻降噪音等。学生通过亲自测量、质疑、探讨,认同了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最终通过开放式作业(常听人说:齐市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6个月,你如何相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留下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了本节教学,
17、使我对探究式教学及对学生都有了新的相识。我的感悟许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点。第一,老师的教学理念确定着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又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实现老师角色的转变,老师必需彻底更新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自己成为帮助者、指导者。教学就是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其次,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想像力、创建力和可塑性极强,而同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发挥的前提。应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主动参加学习和探究活动,让他们进入社会、接触自然、感悟人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第三,在运用教材上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应多层次开发教学资源,本节课开发和挖掘了学生生活资源(居室内空气与
18、植物的关系)、社会资源(本市及我校气候干燥现象及解决方法)及教学资源中潜藏的人文资源等,尤其是课堂上新生成的资源更是珍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沟通、研讨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很多新的观点,并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测量数据。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使学生增长科学学问的过程也成为人格健全、发展和塑造的过程。教学点评 一、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生活中隐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化资源”。本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详细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探究。
19、教者从探究“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入手,深化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阅历、家庭背景和学问积累家里养花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对第一中学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调查、感受和建议等基础性的课程资源,特殊是老师注意捕获在互动质疑中生成的问题、观点和方法草丛和灌丛中午的湿度为什么大于早晚的湿度、有误差时怎么办、试验变量的设计、数据统计的方法和同一风力下的两种环境等等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挖掘潜在的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子。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意义构建,形成解决“校内风沙干燥”“室内干燥”
20、等实际问题的心向和实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合理化的建议等,更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在探究第一中学校内植被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却发觉“成旋涡的风沙校内”,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参加探究,实地进行对比视察、沟通探讨、找寻解决的方法,这无不说明孩子们学习的责任和已形成的环境意识,这不就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吗!这定会增加学生探究学习的爱好和动机,使学习不再是味同嚼蜡必需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好玩的探究了。可见,老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主动地、有创建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在愉悦的体验中增长学问,发
21、展实力,陶冶情操,形成环保道德价值观。二、科学探究让学生的特性得到张扬生命科学教化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这成为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案例中石老师引领孩子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在意其结论,她关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的方法,体验哪些情感,提升哪些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探讨与沟通、批判与质疑、阅历与享受中呈现出来,时常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内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觉、辨析及解决这样的一个“过程”经验,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学问的产生与发展,驾驭探究“测量不同环境的植被对空气湿度和
22、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学生的特性得到张扬,形成主动的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这样的探究、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了生命领域,没有孩子们亲自去嫩江公园、第一中学等地的探究,没有开发与孩子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又怎么能拨动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感受探究与创建的欢乐呢?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实力;(2)培育学生驾驭科学探究方法的实力。2.过程与方法:(1)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化理念,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加指导教学
23、,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打算,课题的选择,试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试验探究的延长。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试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2)通过试验探究,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重点和难点1、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一)以试验小组为单位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二)完成下列题目。1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_。生物生存_离不开_,同时受到_。_生物能_,也能_。
24、2环境中_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_和_两类。对于生活在池塘水底同一处的两种水草来说,它们的_因素相同,_因素不同。3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等多种因素。4探究一种条件对探讨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某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试验,叫做_。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试验中,变量是_,比照试验的试验条件分别_是_。5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C上述A和B的总和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蛙6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影响海洋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阳光D温度C气体D盐度7大雨
25、过后蚯蚓经常爬到地面上,影响蚯蚓生活的因素是()A温度B空气C水分D阳光8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渐渐削减,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A水分B温度C阳光D大气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A光B水分C温度D湿度10仙人掌相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相宜生活在暖和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水分B空气C温度D土壤12生物因素是指()A全部的环境因素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13在农田中,对田鼠有干脆影响的生物因素是()青蛙蚯蚓黏虫蛇甘薯猫头鹰ABCD14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水稻和稗草
26、B猫和老鼠C人和猪D蚂蚁和蚱蜢15下列这些相互关系中,属于寄生现象的是()A一只鸟在树上筑巢B蝙蝠给仙人掌传授花粉C蚊子吸人血D血吸虫在人体内生活16沙漠里的一种鼠白天躲在洞里并且将洞口封住,夜间才出来活动。能正确说明这种现象的是()A鼠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B鼠类捕食行为的一种方式C鼠类白天在为繁殖工作作打算D鼠类对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17北极熊体色为白色,这是它对环境的()A影响B适应C变更D影响和适应18下列实例哪项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相像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调几乎融为一体C企鹅、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们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D鱼离开了水一段时间后
27、就会死亡二、课堂探究(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成果展示汇报)1、汇报之前明确:日常生活中见没见过发霉?在哪儿见过?学生们争着抢着发言。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物品简单长霉菌?.谁知道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2、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共享3汇报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可针对试验设计或结果进行质疑、评价。(二)下面大家把书翻到第16页,快速阅读16页至17页的课文,思索从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依据我们所做的试验探究共同归纳一下:1.试验法应包括哪几个步骤? 2.进行试验设计时最关键的是要留意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
28、体会与收获? 三、学问反馈1海水深处也是一个充溢朝气的五彩世界,形态各异的海生动物无奇不有,但唯独不会有绿色植物。请你说明这一自然现象。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你能对诗中所描述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说明吗?3“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能对这两句话描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说明吗?4将生物现象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关系用线连起来。狮子捕食斑马田里的水稻与杂草合作关系猫捉老鼠竞争关系蚂蚁搬家捕食关系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共生关系海葵与蟹互惠互利四、拓展延长1葫芦藓只能生长在背阴、潮湿的环境中,起确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2松、杉、小麦
29、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对此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A光照B温度C空气D土壤3农夫种水稻的田里常常长一种叫“稗”的杂草,在相同条件下,其种子的萌发率比水稻高,长势好,成熟早,因此,很难把它从水稻田里驱除干净。从中可以得知,稗和水稻之间的关系是()A合作关系B竞争关系C捕食关系D共生关系4在试验设计中,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一组比照的是()A25和0B有光和无光C有空气和无空气D温度和水分5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的叶纷纷落下,而松树依旧郁郁葱葱。这表明()A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C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D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第1章第2节第一课
30、时答案一、1环境环境环境的影响适应环境影响和变更环境2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非生物生物3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5比照试验温度低温潮湿和暖和潮湿6D(青蛙的环境不仅指它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指影响它生活的各种生物因素。)7A(不同藻类植物对光的需求量不同。)8B(大雨过后,土壤板结,空气不流通,土壤中缺少氧气。)9A(错选B。因为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不是温度。)10C(考查影响开花的外界因素。因为山寺温度较低,所以开花较晚。)11A12C13D(考查了田鼠与农田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田鼠被蛇和猫头鹰吃,田鼠又吃甘薯,不吃蚯蚓和青蛙。)14A(竞争关系是同种生物间为争夺食物
31、、空间和配偶而发生争斗的关系。)15D16D17B18D三、1海水深处没有阳光。绿色植物的生存须要阳光,所以海水深处没有绿色植物。2蝶黄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觉,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3橘只适于生活在暖和的地方;春天到来气温上升,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考查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4狮子捕食斑马田里的水稻与杂草合作关系猫捉老鼠竞争关系蚂蚁搬家捕食关系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共生关系海葵与蟹互惠互利四、1D(错选A。影响葫芦藓生存的确定因素是水,因为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都离不开水。)2A3B(“稗”与水稻争夺空间和养料。)4D(比照试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不能有两个变量。)5D(错选A。法国梧桐落叶可以削减体内水分的散失,有利于度过寒冷的冬季。) 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