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全册学案(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全册学案(附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全册学案(附答案)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课标内容】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相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相识化学改变的本质。2.相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洁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探讨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3相识并观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4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7正确相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学问说
2、明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许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课标解读】从不同角度探讨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探讨物质及其改变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探讨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改变;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探讨;物质
3、聚集状态的改变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改变和分子间距离的改变,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相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相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探讨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连接,另一方面又为中学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打算必要的基础学问。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驾驭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探讨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
4、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相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详细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相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算重要的基础。从化学学科的学问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是特别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探讨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所必
5、需的基础学问;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学问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探讨物质所必需具备的学问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从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还为老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留下通道,很多地方须要老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依据不同老师的不同理解、不同经验,不同学校的实际状况,老师必需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试验,
6、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驾驭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相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探讨的作用。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洁计算。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洁的计算。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说明一些实际的问题。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相识氧化还原反应。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
7、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识并观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思想】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相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中学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异与和谐,培育和发展学习化学的爱好。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把握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和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课时支配】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课时物质的量2课时
8、物质的聚集状态1课时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教学方法】以化学多媒体试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探讨法、探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常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平常活动表现各占50%。 【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2、驾驭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相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探讨的作用。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4、初步了解通过
9、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相识化学物质。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新课标】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依据试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教具打算】多媒体投影仪【课时支配】1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化学,对化学有怎样的理解?美国化学会前会长曾这样形容化学,说它是一
10、门中心的,好用的,创建性的科学。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现在每年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到了100多万种。【过渡】如此繁多的化学物质,我们怎样更好的相识它们呢?由于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及性能方面往往具有肯定的相像性,这就须要将众多物质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去探讨【板书】一、物质的分类【提问】p3(沟通与探讨)【板书】物质混合物非匀称混合物匀称混合物纯净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提问】课本p3(问题解决)信任大家对物质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相识,但仅仅是物质进行分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须要进一步探讨这些物质类型之间的转化规律。【板
11、书】二.物质的转化【过渡】初中我们就学习过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规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遍【板书】【例】依据这张关系表,我们来看P5钙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图,写出化学反应【提问】请把这些反应按初中所学的四种反应类型分类这些反应中那些化合价发生了变更【过渡】我们把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更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比如,钙和氧气的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钙的化合价上升作还原剂,氧气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这里我们又找到一个划分化学反应的方法 【板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过渡】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将在专题2中进一步的介绍【化学史话】【思索】1.下列物质属于
12、纯净物的是:液态氧,汽水,干净的空气,纯净的盐酸,冰水混合物,干冰,铁矿石,金刚石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置换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化合反应不行能是氧化还原反应C.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D.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行能是复分解反应【小结】【作业】信息博览1.反应规律在熟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和理解金属活动性依次表的基础上,重点驾驭以下两种重要反应类型的规律与条件。(1)置换反应的规律与条件规律反应条件H2+金属氧化物金属+水(1)加热;(2)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碳+金属氧化物金属+CO2(1)高温加热;(2)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金属+酸
13、盐+氢气(1)因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2)在金属活动性依次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的氢金属+盐新盐+新金属(1)盐可溶;(2)在金属活动性依次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3)钾、钙、钠很活泼,在盐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金属(2)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与条件规律反应条件酸+碱盐+水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一般能发生酸+盐另一种盐+另一种酸(1)盐中不溶于酸的BaSO4、AgCl等除外;(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盐+盐另两种新盐(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2.两类反应的条件
14、:(1)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生成。(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问题解决:问题1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A.肯定是一种单质B.肯定是纯净物C.肯定是混合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分析:只含一种元素,肯定是单质而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O2和O3等。答案:D问题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问题3对
15、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1)硫在氧气里燃烧(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学生自由探讨: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可能的分类有这样几种:A.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B.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C.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本节学问间联系一学习目标分
16、析(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相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1、相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二)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对教材和老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17、。(3)体验科学学问和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的过程。(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探讨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育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沟通、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育合作的精神。(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学问的热忱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分析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
18、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态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学问重点;(2)培育学生的获得和整理信息的实力,提高学生实践实力是教学的重点;(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难点为: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自主学习三、教学内容支配(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
19、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相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学问的应用,亲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其次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学问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相识合理运用金属材料
20、的意义。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肯定学问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运用课堂资源。应当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长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探讨。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三)学时支配:1课时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
21、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相识。(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这节课在“学问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问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敏捷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1独立思索2沟通探讨3展示沟通4学生小结六、教学资源建议(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当停止运用铝质饮料罐沟通探讨(三)任选你感爱好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七、课堂评价建议对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
22、,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ABC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加意识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楚?3、收集资料对所学学问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沟通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精确、有条理的表达?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精确、恰当的补充?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整体评价1、参加意识2、合作意识3、学
23、问的理解和应用4、沟通表达实力5、查阅和整理资料实力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实力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化学必修2全册教学案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学问与技能: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阅历中也有丰富的感性相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学问之后,从本质上相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觉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索的实力2、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试验情感看法价值观:1、通过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和情感2、培育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
24、看法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本节教学难点: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改变,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改变观。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探讨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相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探讨化学反应中能量改变的重要意义。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试验课本试验2-1思索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索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挡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分组探究试验中不
25、能用眼睛干脆视察到热量改变,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改变呢?学生思索探讨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试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试验步骤*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结论演示试验课本试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视察试验现象并思索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2、为什么混合后要马上用玻璃棒搅拌?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学生探究依据试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试验步骤试验现象得出结论将晶体混合后马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潮湿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
26、成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汲取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溶化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视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演示试验试验2-3酸碱中和反应试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试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试验中要留意:(1)三组试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运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2)三组试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
27、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3)限制相同的反应时间。学生活动汇总试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反应物及用量酸HNO350mL1mol/LHCl50mL1mol/LHCl50mL1mol/L碱NaOH50mL1mol/LNaOH50mL1mol/LKOH50mL1mol/L混合前温度室温室温室温混合后温度t1t2t3结论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对试验进行归纳和概括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学生探究对试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HNO3+Na
28、OH=NaNO3+H2O,H+OH-=H2OHCl+NaOH=NaCl+H2O,H+OH-=H2OHCl+KOH=KCl+H2O,H+OH-=H2O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所以,可提出推想,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试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课堂小结热量改变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
29、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探讨方法和思想。学生假如对化学问题的探讨方法有了肯定的了解,将对化学学问领悟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探讨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加了学习实力。 高一地理必修1全册学案(鲁教版附答案)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目标预览1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2驾驭利用遥感影像中的干脆和间接解译标记对遥感影像进行简洁解译的方法。3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理解地理信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作用。课堂生成1如何区分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
30、近地遥感是依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划分的,它们之间的区分主要从以下几方向区分。类型概念优点航天遥感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的观测等航空遥感利用各种飞机、飞艇、气球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包括60010000m的低、中空遥感,1000025000m的高空、超高空遥感机动性强,可以依据探讨主题选择适当的传感器、适当的飞行高度和飞行区域近地遥感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用于城市建设、海面污染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中、高辨别率的遥感活动2遥感探测与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高度的关系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辨别
31、率等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对地物的辨别率越低;反之则相反(如上图所示)。须要留意的是遥感对地物的辨别率除与飞行高度有关外,还与传感器的性能有关。现代遥感视域广袤,监测范围大,可覆盖整个地球,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快速获得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据此完成1-2题。1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B测量范围大C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D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2下列关于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传感器所在的不同高度可以将遥感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B航天遥感可
32、以用于某项主题探讨C航空遥感可以不受领空限制,可以进行重复不定期的观测D航天遥感、航空遥感的飞行高度都比近地遥感高遥感技术的应用材料一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在扑灭大火的过程中,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灭火战斗中,国家气象局向森林防火指挥部供应了70余幅反映林火发展状况的卫星影像图,为制定灭火安排、作出灭火部署供应了科学依据。材料二202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探讨运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分,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
33、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京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如下图所示:关于遥感技术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世界小麦产量进行估算B监测洪水动向,调查洪水泛滥范围以及受涝面积和受灾程度C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D只能供应局部地区的信息,不能供应全球的信息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课前预习一、1时间空间物质。2(1)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恒星、星云。(2)吸引、绕转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3扩大,150亿二、水星金星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木星预习测试1A2D3A4C课堂生成流星体
34、进入地球大气后燃烧发光的现象,叫做流星。所以,流星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天体。形成流星现象的天体叫做流星体,是地球轨道旁边的微小颗粒,通常只有几毫米到几十厘米大小。但有的时候颗粒体积较大,在大气中未能燃烧完,从而掉落到地上,变成了陨星。陨星有陨石、陨冰、陨铁等不是A银河系太阳系不对总星系是人类所发觉的宇宙B太阳地球。成员: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随堂巩固1A2A3B4C5C6(1)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B变式测试1D2B3(1)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总星系。(3)太阳,地球。(4)总星系河外星系银
35、河系太阳系地月系(5)恒星行星卫星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课时)课前预习二、1(1)核聚变2(1)光球色球日冕(2)黑子耀斑,11三、1(1)非常相像(2)类地2生命预习测试1C2C3C4A课堂生成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改变的主要动力。D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的天气和气候,对球磁场产生影响产生磁暴极光,引起电离层扰动,印象无线电短波通信。A(其中D选项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宇宙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平安)稳定的太阳的光照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平均温度相宜地
36、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合的大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液态水的存CAB随堂巩固1B2A3D4A5A6A7(1)A太阳;B哈雷彗星;C小行星;D天王星;E火星。(2)水星、金星、地球。(3)逆时针方向变式测试1A2B3B4C5C6(1)光球、色球、日冕(2)A,B,11(3)地球磁场、电离层、大气状况其次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课前预习一、1西东。?223564,?3线角。?二、1(2)自转。?(3)太阳日。预习测试1A2A课堂生成地球的自转轴称为地轴,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北逆南顺)A自西向东B逆时针C顺时针参照提示A参照提示D随堂巩固1
37、D2C3A4D5D6B7D变式测试1B2A3C4D5A6正确7正确8错误其次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课前预习二、2(1)不同,偏东偏西。(2)经度。1小时。(3)中心经线。东八区,120E。加1小时。减去,加上。3(1)地转偏向力。(2)右,左,不。预习测试1C2A课堂生成参照提示4小时08分参照探讨西八区前一日17点,东五区10点AB随堂巩固1B2C3A4B5B6B7(1)(2)东经90西经90(3)8(4)东变式测试1B2错误3错误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课前预习1(1)自西向东(2)近日点速度大于远日点速度(3)365天6时9分10秒365天5时48分46秒2(1)黄
38、赤交角。预习测试1B课堂生成参照提示D1C2北极星北半球南黄赤交角变大,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范围将增大。随堂巩固1B2D3B4C5D6(1)北半球夏至日622(2)冬至日春分日秋分日(3)DB(4)3656910恒星(5)AB北北回来线变式测试1D2B3(1)3月21日12月22日(2)先变慢再变快(3)一个回来年365日5时48分46秒(4)D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课前预习3(1)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出现在正午(2)相等直射点所在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课堂生成D1D2D黄赤交角变大热带与寒带的面积变大,温带的面积减小D随堂巩固1D2B3
39、D4C5B变式测试1B2C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课堂生成一、1上北下南指向标自西向东2南北,东西,方向经度改变纬度改变正西正南东南正西东南随堂巩固1B2C3B4A5B6(1)DF(2)西东(3)南西北(4)南北(5)C其次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课前预习一、17地幔软流层内核和外核二、1岩浆岩沉积岩积累砾岩变质岩成分片麻岩预习测试1D2C课堂生成不是,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C1C2D上升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C随堂巩固1D2C3B4A5C6D7A8.(1)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变质岩或沉积岩,岩浆。(2)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或
40、外力作用,重熔再生,上升冷却凝固。变式测试1B2D3A4B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课前预习一、太阳能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积累凹凸起伏二、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预习测试1A课堂生成(1)背斜地下水(2)断层(1)向斜断层背斜(2)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紧实,不易被侵蚀。山谷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简单被侵蚀。(3)丙乙(4)乙1D2B随堂巩固1C2B3B4A5(1)背斜向斜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简单被侵蚀(2)AB(3)A变式测试1B2B3D4C5D6B7B8C其次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其次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课前预习二
41、、1太阳辐射2地面辐射3大气逆辐射预习测试1.(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2)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课堂生成(1)垂直运动水平运动(2)地面冷热不均。(1)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2)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1)南(2)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凹凸(3)地转偏向力垂直没有(4)摩擦力相反(5)C随堂巩固1D2B3A4D5D6(1)ACDBA(2)BAA地热,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B地冷大气收缩下降,近地面气压上升(3)ACBDCDAB变式测试1D2B3C4A5(1)图略(2)斜交越大(3)越小(4)增大其次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
42、时)课前预习四、1.(1)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2)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3)太阳直射点北移南移预习测试1D课堂生成C1A2B随堂巩固1B2C3D4C5A6A7(1)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2)B、D(3)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东北信风带(4)是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交汇形成的8(1)B(2)BAAC变式测试1D2AB3AD4(1)冬(2)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热带高(3)东南西南(4)不相同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5(1)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2)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43、3)西北东北(4)暖和潮湿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受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5)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其次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课前预习七、常见的天气系统1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相对静止阴天、刮风、雨雪连续性连续性气温气压气温气压预习测试1A课堂生成(1)冷锋暖锋(2)阴天、刮风、雨雪气温降低,气压上升,天气转晴连续性降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1B2B(1)PlP2P3(2)冷(3)上升(4)西南(偏南)西北(偏北)(5)ACD(6)将有冷锋过境,过境时出现大风、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上升,天气转晴暖冷锋前随堂巩
44、固1B2B3A4C5A6(1)冷C(2)暖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高北晴朗变式测试1AC2CD3.(1)冷(2)冷(3)冷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1课时)课前预习二、(1)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2)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降水预习测试1B课堂生成蒸发降水蒸腾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1)箭头:B向上A向下C向左D向下E向上(2)降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和蒸腾地下径流地表径流(3)海洋与陆地海洋与海洋上空陆地与陆地上空2不是的,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意义上,水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在肯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假如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
45、环更新的数量,或者水资源遭遇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1D(1)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等(2)河流径流量的季节改变随降水量的季节改变而改变,降水量大的季节,径流量大,降水量小的季节,径流量随之减小;(3)河流径流量的季节改变随气温的季节改变而改变,气温高的季节,径流量大,气温低的季节,径流量随之削减。(1)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2)夏春(3)最大(4)修建水库水库和湖泊一样具有调整径流的作用随堂巩固1D2C3B4C5A6(1)箭头A处向上,C处向左,D处向下(2)河湖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46、3)AD(4)B(5)A变式测试1A2C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2课时)课前预习三、(1)大气运动暖流寒流(2)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C西风漂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J墨西哥湾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拉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预习测试1A2B课堂生成(1)A为北半球B为南半球。由南向北温度降低,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2)A图高,B图低(3)A、B向北,C、D向南,温度较流经海区高的为暖流,反之为寒流。推断方法:由温度高流向温度低的暖流,反之为寒流,所以A、C为暖流,B、D为寒流。A1顺逆2逆3西风漂流4暖寒5暖寒6暖寒7顺逆1C2(1
47、)南暖流寒流寒流(2)北寒B随堂巩固1A2D3(1)南北(2)寒暖(3)西西(4)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变式测试1D2A3(1)北副热带(2)日本暖流加利福利亚寒流单元活动分析推断气候类型课堂生成一、太阳辐射二、1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2地中海气候4苔原气候三、1北半球南半球2热带亚热带寒带3(1)全年降水匀称(2)地中海气候(3)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4)热带沙漠气候随堂巩固1D2C3A4D5B6B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前预习一、1纬度气温海陆水分气候植被2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预习测试1C课堂生成(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分布大体一样,(如: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寒带苔原带寒带苔原气候),但并不完全吻和(如:温带落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间的关系1C2D1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分异基础是热量2东亚至西亚,从东到西沿途出现了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改变,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基础主要是水分3南坡自然带较北坡丰富,缘由是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1B2D刚果盆地分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