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案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行为目标 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结合实例说出区域的概念。 *描述区域的一般特征。 *列举不同类型的区域并说明其划分依据。 l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运用案例,理解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概括区域特征。 *比较上述两个典型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缘由。 l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
2、产生的不同影响。 *收集某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推断当地经济发展方向,提动身展对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1归纳区域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四、教学过程: 老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探讨、思索、回答 导入:我们生活在长江流域,而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基于平常的了解你们认为黄土高原区与我们这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
3、多差异?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什么是区域: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特征、面积、形态和边界);区域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样。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很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地
4、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问: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差异的主要缘由吗?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缘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差异 位于30N旁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4348N,地处我国东北平原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河湖密布 温带季风
5、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 土地条件差异 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较分散 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矿产资源差异 贫乏 石油等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水田为主,盛产水稻、油菜、棉花,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发达 旱地为主,产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发展畜牧业 工业 优越得地理环境使其商业贸易发达、轻工业发达、通过发达得海陆交通引进原料发展重工业,是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
6、化工业基地。 城市和人口 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交通运输 内河、海运、陆运、空运发达 内河、陆运发达(铁路网稠密) (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气和产业结构 (四)、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
7、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其次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缘由 (五)、小结:老师引导学生构建学问框架 地理位置差异 区区域的概念区域地理气候条件差异 域出现土地条件差异导致生产的地域差异 区域的划分环境差异矿产条件差异 生物资源差异 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 (六)、课后作业: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更而变更。请依据本地区的区域优势,提出至少五条合理化建议
8、。 (七)、板书(学问框架) 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容说课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揭示了区域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着区域发展,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节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思想,即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改变规律,人类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活动应当因地制宜。 详细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需结合详细的区域实际,因此“区域”是地理学科探讨的重要对象,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正确深刻地理解“区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地关系的基础,所以了解“区域”的含义是本节
9、内容的重点。教材主要是通过“内容提要”的形式来阐释“区域”的概念与特点的,所以学生在认知上会出现感性相识不足,老师不须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多样的区域地图来帮助学生认知和分析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特点,为正确相识区域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区域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四种状况:1.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如国家、行政区等;2.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样性。如自然条件一样的气候区、地形区,人文条件相像的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田农业区。3.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的联系,如经济区、贸易区等。4.区域内部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居住区、
10、商业区、工业区等。其次,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以依据划分的要求有大小差异和级别(如下图所示),大尺度如国家和地区,例如东亚、中东地区等;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大尺度区域则如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开发区等。第三,一个区域的性质应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其中开放性是指区域不行能独立存在,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而且区域的发展也是在与相关区域的联系中发展的。 区域的不同尺度 区域对比是区域探讨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的探讨方法,区域对比最为重要的就是区域对比的主题、案例、角度、方法与内容,教材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性为主题,选取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
11、区域案例进行对比,设置了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对比角度,详细对比了这些条件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活动的详细差异。教材选取这两个区域的缘由在于,两个区域的等级相当,区域差异较大,能够突出对比的主题,因此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其他条件类似的区域进行对比,同时,教材选取的两幅区域地图还包含了等值线等较难阅读和理解的信息,这无论从地理学问、思维方法还是读图技能上对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也是学生建构区域学问结构的重要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因此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对比是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在区域对比之后,教材设置了活动探究,主要为了补充案例探讨的不足,使学生进一步应用自己所学的理
12、论来相识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供应了多样的专题与素材,老师在教学上也可以补充其他的区域素材进行对比,使学生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相识。 。 附件1下载 附件2下载 附件3下载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 学问与技能:1理解并记忆区域的概念2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3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的对比使学生驾驭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
13、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培育学生酷爱家乡的情感。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一、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可变性(2)差异性(3)层次性(4)整体性 3划分目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详细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
14、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索: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缘由是什么? :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索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缘由分别是什么?: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样,缘由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
15、,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旁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暖和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土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少 黑土分布广泛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
16、耕作业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相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便利,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
17、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缘由: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渐渐增大,房檐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缘由: 假如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相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
18、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温煦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耀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
19、等因素的变更而变更。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该区地理环境: 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力增加。)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缘由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力低下 中后期 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供应了自然水道;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船作为交通工具
20、被广泛运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改变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气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
21、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足够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丢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冲突加剧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2特征:(1)区域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2)具有肯定的面积、形态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
22、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差异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该区地理环境: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打算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动身,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旁边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依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探讨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视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缘由。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
23、活动 其次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采集和狩猎阶段(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2农业社会阶段(1)基础条件: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浇灌、相宜的气温、足够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2)人类活动分布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3工业社会阶段(1
24、)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a资源型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矿产地旁边b.临海型工业基地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靠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旁边4后工业化阶段(1)影响因素: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爽,无污
25、染或污染很小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地理环境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答案A解析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地理环境,生存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A
26、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印度河流域C尼罗河下游D刚果河流域答案D解析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是尼罗河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A采集和狩猎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C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答案C解析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工业社会阶段。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兴起。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样的B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发展渐渐增加C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D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生产的分布对矿产资源的依靠使工业生产只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答案C解析陆地地
27、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减弱,人类活动对陆地地理环境的依靠减弱。方法技巧练方法案例法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匹兹堡最初只是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觉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材料二到“二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旺盛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军火需求量剧降,匹兹堡钢产量削减一半,不少钢厂倒闭,到20世纪70年头末80年头初,匹兹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基础钢铁工业在国外竞争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其经济也
28、不断衰落。材料三匹兹堡快速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由此而化险为夷。在整个80年头,匹兹堡地区丢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建了11.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化、保健和探讨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快速。材料四从90年头起先,人们在匹兹堡看到的另一个改变是一批总部设在该市的百年大公司,如海湾石油等纷纷做出重组或变更经营方向的重大举措;另一类公司已在匹兹堡市内外安营扎寨,这批公司主要是高科技的保健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的计算机软件子公司。在上述3600家公司中,这类公司占了一大部分。(1)从匹兹堡市的起源
29、看,其主导区位因素是_。(2)18世纪中叶,匹兹堡市得以快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及区位条件是什么?(3)分析“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头初,匹兹堡经济衰落的缘由。(4)依据材料分析匹兹堡经济得以重新崛起的缘由。答案(1)资源(2)第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其工业发展,而这里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且靠近五大湖,工业用水足够,水陆交通便利,有广袤的消费市场。(3)生产结构单一,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等部门,钢铁工业是其经济基础;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及结构;发展科技,旺盛经济;改善交通网,消退污染,美化环境。解析匹兹堡最初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二战”
30、前后,处于工业化阶段,成为美国经济最旺盛的城市之一、美国“钢都”。“二战”之后,经济衰落。20世纪90年头起先,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方法技巧案例法是学习人文地理常用的方法。主要利用一个典例的案例来阐释某一类问题产生的缘由以及解决的措施。案例法的关键要学会举一反三,留意学问的迁移。一、选择题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干脆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
31、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运用能源带来严峻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答案1.D2.B解析读图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农业社会以植物性能源为主,获得薪柴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3有关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凡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有城市出现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都是以煤矿
32、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削减,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已无影响ABCD.答案B解析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或因地形困难,或因气候恶劣等缘由,并未形成城市,甚至人烟稀有。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的数量的确在削减。但是,靠近原料地、燃料地仍是工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仍有着巨大的影响。4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B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C人类逐水草而居D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欧洲答案B解析A项是采集和狩猎阶段的方式,C项指畜牧业
33、中的游牧业,D项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亚洲和非洲。读下图,回答56题。5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浇灌水源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峻两地皆全年少雨ABCD6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右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右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出现右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缘由是土质ABCD答案5.A6.B解析第5题,左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浇灌农田的水利设施。右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窑洞。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但黄土高缘由夏季的暴雨加上黄土疏松的土质,水土流失严峻。第6题,黄土
34、高原不是主要牧区,也不是水稻产区,故选B项。二、综合题7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家立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当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旁边、闽中(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及盛京(沈阳一带)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2022年,中国评比出新的十大“新天府”。(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比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缘由是什么?(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丰物阜”。评比专家给出的“
35、新天府”标准是:应当是人人憧憬的居住地,华蜜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新天府”的评比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_。(4)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改变的缘由。答案(1)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好的地区。(2)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峻。(3)人地协调发展(4)解放初,随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渐渐
36、恶化,所以国家出台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美丽,污染很小,因此被评为“新天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由题干“天府”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结合图示,依据自然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由“老天府”所在地可知,大部分“老天府”现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环境破坏严峻,从而落选“新天府”。结合古人对天府的描述和专家对“新天府”的评比标准,可以看出人地协调发展,注意可持续发展是“新天府”的共性。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对农
37、业生产的影响。详细分析如下:北大荒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加北大仓生态环境改变退耕还湿地生态好转新天府。 第2课时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项目航海早期近年以来空间利用大洋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是文化传播的界限大洋成为交往常见的通道资源利用有限越来越多,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人类活动大陆内部向沿海地带集中海洋地位不被人们重视领海成为各国政府关切的焦点之一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工业化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
38、低,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是()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重视海洋环境的利用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沟通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D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起先采掘答案C解析海洋作为覆盖地球的主要部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大洋阻碍了人们的沟通,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沟通的通道,人口和城市起先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渐渐超过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随着技术
39、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起先采掘海底锰矿。2在下列海洋矿产资源中,目前发觉只分布于深海海底的是()A锰结核B自然气C煤炭D石油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底矿产资源锰结核的分布规律。解此题关键在于抓住“只分布于深海海底”这一分布特点,即可推断正确选项为A。考查点2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关于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工业化前,海岛的社会经济水平比大陆高B日本成为东亚经济的领头羊,是与充分利用岛屿的港口优势有关的C随着消费结构的改变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的经济发展潜力更为突出D很多国家之间发生的岛礁归属之争,事实上是为了限制岛礁四周的广阔海疆答案A解析在工业化起先以前,海洋中岛屿
40、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故A选项错。4读“海南岛图”,回答下列问题。(1)海南岛最出名的盐场是_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_。(2)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_一带,其缘由是:_;_。(3)在海南岛拟建一纯碱厂,此厂应建在_旁边,依据是:纯碱厂须要_。(4)海南岛上的高品位优质铁矿,从经济角度最相宜运到()A包头B鞍山C上海D武汉(5)我国承办的非政府最高级别的亚洲经济论坛在海南岛的_实行,这里是海南省东海岸河海交汇处的旅游胜地。答案(1)莺歌海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蒸发旺盛(2)东部沿海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丰沛平原分布广(3)莺歌海盐场接近原料(海盐)产地(4)C(5)博
41、鳌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力。解答本题,思路如下所示: 方法技巧练方法框图法理解领海和专属经济区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读下图,完成12题。 1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中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长拥有的()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领海范围为a12海里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ABCD2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自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A可以取代一些核电站,削减核废料的污染B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
42、应C可部分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D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答案1.B2.D解析第1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专属经济区与领海的概念。公约规定:从海岸线计算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外,其管辖海疆面积可以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其中200海里包括12海里的领海。第2题,海底“可燃冰”是自然气水合物,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方法技巧一、选择题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小鱼。据此完成12题。1产生此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导致气候异样B石油污染的结果C修筑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峻衰退2对此,我国政府实行的主要对策是()A对部分海疆实行季节性“休渔”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C推动海洋农牧业生产D限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答案1.D2.A解析我国渔获量下降,主要缘由过度捕捞,对此我国政府实行的措施是季节性“休渔”。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图”,据此回答35题。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AaBbCcDd4在图中放大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