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111—2022 大豆抗灰斑病盆栽鉴定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3∕T 3111—2022 大豆抗灰斑病盆栽鉴定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ICS 65.020.20 CCS B05 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23/T 31112022 大豆抗灰斑病盆栽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 cultivars against Cercospora sojina in pots 2022-03-03 发布 2022-04-02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23/T 31112022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
2、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瑞萍、王家军、高明杰、张必弦、于镇华、张武、栾晓燕、李宝英、王广金、韩新春、何雯瑾、唐晓飞、王雪扬、刘鑫磊、任洪雷、张丰屹、李鹏、吴黎 DB 23/T 31112022 1 大豆抗灰斑病盆栽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灰斑病盆栽抗性鉴定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大豆灰斑菌的繁殖、盆栽抗性鉴定、病情调查及记载、抗性评价和试验档案等。本文件适用于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和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
3、灰斑病盆栽抗性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3114.2 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第2部分 3 术语和定义 NY/T3114.2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菌种纯化 挑取大豆灰斑病菌的单个分生孢子,将其放置于新鲜的PDA平板上,以获得新生菌落的方法。3.2 活化培养 将中、长期低温保存的大豆灰斑病菌菌种,重新在新鲜PDA平板上培养的过程。3.3 菌种扩繁 将活化的大豆灰斑病菌菌种接种在新鲜的高粱
4、粒培养基上培养,获得大量分生孢子的过程。3.4 鉴定圃 按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的供试大豆种质的盆栽试验小区。4 大豆灰斑病菌的繁殖 4.1 菌种活化 DB 23/T 31112022 2 取4下保存的供试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菌株,用接种针挑取小块菌体至新鲜PDA平板上,25培养7d10d,备用。4.2 菌种扩繁 取活化培养的大豆灰斑病菌菌块(一级培养),移接于灭菌的高梁粒培养基上,2528暗培养,每间隔2d充分晃动高粱粒接种瓶,保证每个高粱粒均被感染。15 d20 d后洗去高粱粒表面的菌丝,阴干后装入布袋通风干燥处保存备用。5 盆栽抗性鉴定 5.1 鉴定场地的设施条件 温室、盆栽场地或人工气候室应
5、具有可控灌溉、光照和通风的条件。5.2 鉴定圃的试验设计 供试大豆种质设接种处理和未接种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并使用当地有代表性的抗、感大豆品种作对照。5.3 播种 播种时间根据试验需要而定,采用人工点播,株距35cm,盆栽盆宜选用口径30cm、桶深30cm的盆钵,每盆播种35株,或根据实际盆钵大小,每处理保苗至少10株。5.4 接种 5.4.1 孢子悬浮液制备 取阴干保存的二级菌种,用无菌水浸泡2 h3 h后,洗净高粱粒表面的菌丝体,将其置于铺有灭菌滤纸的托盘中摊平,覆6层无菌纱布,喷洒无菌水保湿,25下培养48h。待高粱粒表面长出灰黑色分生孢子后,用无菌水冲洗,再用4层纱
6、布过滤得孢子悬浮液,配制成浓度为1.0105个/mL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添加3%蔗糖粉(增强孢子悬浮液的附着性)充分混匀,用于喷雾接种。5.4.2 接种时期与方法 在大豆花前期至花初期,选择阴天或无风天的傍晚,用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喷洒叶面12次,时间间隔为7d10d,喷雾量以在叶片上形成均匀分布雾滴为宜。5.5 接种前后管理 接种前6h对盆栽苗洒水浇透,冲去叶片表面灰尘,接种后立即遮阴48h72h。6 病情调查及记载 6.1 调查时间 感病对照的叶片充分显症后(接种14d左右),调查并记载叶部发病情况。DB 23/T 31112022 3 6.2 调查方法 根据大豆灰斑病病情分级标准,调查每份大
7、豆种质全部植株的全部叶片发病情况,记载病情级别,计算病情指数(DI)。病情指数(DI)=各级病株数 相应的发病级别/调查总株数 最大级别 100%大豆灰斑病病情分级标准:0级:免疫,叶部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1%以下;3级:病斑面积1%5%;5级:病斑面积6%20%;7级:病斑面积21%50%;9级:病斑面积51%以上。6.3 发病率记载 每一份大豆种质随机调查50片叶,计数发病叶片数,并计算发病率,公式如下:发病率(%)=(发病叶片数/调查总叶片数)100 7 抗性评价 7.1 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鉴定圃中的感病/高感对照品种发病率达到60%以上,该批次抗灰斑病鉴定视为有效。7.2 重复鉴定
8、初次鉴定中表现为高抗、中抗的大豆种质,应用相同的病原菌进行重复鉴定。7.3 抗性评价标准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病情指数,并根据病情指数进行大豆种质的抗病性评价(表1)。表 1 大豆对灰斑病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DI)抗性评价 免疫 Immune(I)20%高抗 Highly Resistant(HR)21%40%抗病 Resistant(R)41%60%中抗 Moderately resistant(MR)61%80%感病 Susceptible(S)80%高感 Highly Susceptible(HS)8 试验档案 建立供试大豆种质的鉴定流程档案,内容包括菌种活化、菌种扩繁、接种体制备、鉴定圃试验设计、接种流程、发病情况调查、鉴定结果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