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 监测和评估(青海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6319033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31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 监测和评估(青海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 监测和评估(青海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 监测和评估(青海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 监测和评估(青海省).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ICS 65.020.99 CCS B 40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监测和评估 2021-12-25 发布 2022-03-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1997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青海省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提出。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凯丽、陈君帜、郭玉琴、王澍、程琪、乔永

2、强、曲家鹏、朱紫巍、徐峰、张博琳、索南东主、王道阳、郑雪梅、赵思媛、秦冲、徐文彤、吴前英、刘宇衡、张青霞、李学武、欧智布、党靖文、王乾、刘朝望、宋天宇、刘洋、叶菁、黄晗雯、群力。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DB63/T 19972021 1 自然保护地监测和评估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地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方法、监测内容、监测类型、监测要求、考核与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自然保护地的监测和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

3、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4708 湿地分类 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 1725 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划分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基本要求 4.1 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布设样地、样线、样点,确定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应客观、准确、实用。4.2 监测指标应在较大程度上能代表区域特征,并反映自然保护地的整体状况。4.3 监测指标应选择对环境变化反映敏感的重要指标。4.4 监测工作需要定期、连续、长期。4.5 宜选取典型的监测指标和易操的作监测方法。5 监测方法 5.1 卫星遥感监

4、测法 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及相关部门遥感监测数据,将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分类、解译和比较,分析各种资源的比例、分布变化。5.2 地面监测法 5.2.1 实地调查 DB63/T 19972021 2 选取典型样地进行实地调查,确定样地组成和结构,具体调查方法可采用样地法、样线法、样点法、距离抽样法等。必要时采集动植物样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5.2.2 定点监测法 在各出界口设置监测站(点),采用专业监测仪器设备,实时或定期进行数据测定。5.3 资料查询 利用不同渠道获取科研专项活动相关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活动类型和提取量,并及时更新,分析资源变化。5.4 访问

5、调查法 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通过面谈或通讯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正式访问与非正式访问,正式访问应采用调查表进行,非正式访问应采用问询方式。5.5 生态定位站 建立生态定位研究观测站,对水文、水质、大气、土壤、生物和生态状况等进行长期连续观测,收集、保存、分析并定期提供数据信息。6 监测内容 6.1 基础监测内容 监测工作应全面掌握资源状况、生态状况和干扰状况。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荒漠/沙漠资源、水资源、生态状况、持续利用、社区参与和人为活动等。有条件的可以增加地质遗迹资源、冰川冻土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等基本情况。6.2 国家公园重点监测内容 国家公园重点监测生态系统

6、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旗舰物种相关数据,同时进行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利用的监控测定。6.3 自然保护区重点监测内容 自然保护区重点监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珍稀濒危物种的相关数据,同时进行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监控测定。6.4 自然公园重点监测内容 自然公园重点监测自然资源人为活动的利用与管理相关数据。7 监测类型 7.1 森林资源 森林覆盖率、各林种面积、蓄积量、林龄、起源森林类型、覆盖面积、天然林比例等。7.2 草原资源 DB63/T 19972021 3 包括但不限于草原类型及面积、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单位面积产草量、牧草高度等。7.3 湿地资源 包

7、括但不限于湿地类型及面积、湿地植被碳储量、泥炭地面积及储量、湿地植被类型、盖度、高度等。7.4 荒漠/沙漠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荒漠/沙漠类型及面积。7.5 地质遗迹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地质遗迹的类型、范围、特征、价值和保护现状等。7.6 冰川冻土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储量、面积、海拔高度、温度和主要地物类型等。7.7 水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水资源总量、各类型水资源量、进出界径流量、水质和地下水位等。7.8 动植物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动植物多样性、植被状态、重要物种栖息地面积及分布和遗传资源情况等。7.9 景观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利用类型及情况、文化遗产资源完整度、原真度和利用关联度等

8、。7.1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包括但不限于水源涵养量、防风固沙量、土壤保持量、固碳释氧量、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和土壤肥力等。有条件的保护地可进行物种保育、气候调节、蓄水防洪、生态修复、生态退化等内容的监测。7.11 气候 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速、风向等。7.12 物候 包括但不限于林线高度、雪线高度、植物物候期等。7.13 人为干扰 包括非法的采伐、盗猎、开矿,开垦、占地、建设、捕捞,违规放牧以及传统利用超量等类型及规模。包括但不限于废弃物产生量和垃圾、废水无害化/达标处理率等。7.14 自然灾害 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火灾、地质灾害、沙尘暴、洪水和极端天气发生频度及强度、灾害情况和造

9、成的危害等;包括但不限于病虫害、鼠害、疫源疫病等的次数、种类、面积和程度,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及程度;包括但不限于生态退化类型和面积等。DB63/T 19972021 4 7.15 持续利用 7.15.1 传统利用 包括但不限于原住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草场载畜量、水产捕捞量、木材砍伐量、水资源用量、林草特产品采集量等,以及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等类型和规模等。7.15.2 专项活动 包括但不限于科研等专项活动类型及资源提取量;自然保护地内的国内外交流项目类别、数量和效果;监督检查和调查统计特许经营类型及规模。7.15.3 生态体验 包括但不限于访客影响方式及程度、自然教育人次和类型及质量等。7.15.4 公

10、益岗位和社区能力建设 采用社区申报方式了解已开展的公益岗位和社区能力建设活动情况,并将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储存和管理。可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8 监测要求 8.1 自然资源 8.1.1 监测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荒漠/沙漠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冰川冻土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景观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变化与各类资源质量。8.1.2 以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每 23 年监测 1 次。监测设备参见附录 A。8.2 生态状况 8.2.1 监测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植被状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修复、生态退化、气候与物候等监测,分析了解大气、水、土壤质量以及各类生态系统

11、及其内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和演替状况。8.2.2 使用遥感监测、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等方式,除气候物候定期连续监测外,其余指标每 23年监测 1 次。监测设备参见附录 A。8.3 干扰监测 8.3.1 监测生物干扰、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人为干扰、废弃物处理、持续利用、生态体验、交流与合作、社区参与对保护地的影响。8.3.2 以统计调查和访问调查为主,每年监测 1 次。8.4 其它监测 8.4.1 监测自然保护地基础信息、地理标识、保护管理、社会经济、便捷度等。8.4.2 以资料查询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每 5 年监测 1 次。监测设备参见附录 A。9 考核与评价 DB63/T 19972021

12、5 9.1 考核评价流程 分为准备阶段、现场考核评价阶段、考核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阶段。9.2 准备阶段 9.2.1 成立专家组 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组织成立考核评价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不少于5人,由相关专业人员专业构成。9.2.2 资料收集 专家组收集与预评价各项指标相关的凭证、总结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提交的自我考核评价报告。9.2.3 实地调研 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拟定实地调研方案,对照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和自我考核评价报告,实地调查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档案、台账材料,并向相关部门、社区群众等利益相关者了解情况并征求意见。9.3 现场考核评价 9.3.1 评价内容 包括自然资源

13、、生态状况、科学利用和保护管理4项内容:a)自然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气候与物候;b)生态状况: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c)科学利用:产品生产、游憩体验、特许经营;d)保护管理:管护强度、社区参与、灾害管控、行政执法、环境保护、社会管理。9.3.2 考核评价方法 9.3.2.1 自然保护地考核评估根据专家现场勘查、会议答辩、资料审阅情况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如专家评分意见差异较大,增加考核评价组内部讨论程序。9.3.2.2 依据收集和实地调研得到的资料,采用会议评价法。考核评价专家组听取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的汇报、审阅考核评价材料、按照附录 B

14、的各项指标逐项进行讨论形成考核评价结果和会议纪要。必要时可就某一类(项)指标进行专项评价。9.3.3 分值及权重 9.3.3.1 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生态状况、科学利用和保护管理的评价分值按指定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获得,满分值为 100 分。9.3.3.2 除自然资源、生态状况、科学利用和保护管理内容外,自行增添加分项(非已有指标),加分项不计算权重,直接进行增减,每增加一个加分项,加 1 分,最多不超过 5 分。9.3.3.3 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各项分值、各级权重和附加项分值。9.4 考核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 9.4.1 分值计算 自然保护地考核评价总分值为各项评价指标评价得分总和,按公式(

15、1)计算:DB63/T 19972021 6 (1)式中:自然保护地考核评价总分值;一级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的评价分值,一级指标为附录A中“类型”;加分项。9.4.2 结果等级 自然保护地考核评价结果等级评定如下:总分值大于等于 90 分,评为“优”;总分值大于等于 75 分、小于 90 分,评为“良”;总分值大于等于 60 分、小于 75 分,评为“合格”;总分值小于 60 分,评为“不合格”。9.4.3 分析与反馈 考核评价专家组编写考核评价报告,提交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由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将考核评价结果(得分、报告或报告主要内容)反馈给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根据结果总

16、结、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9.4.4 不可抗力因素考核评价 因不可抗力造成自然资源丧失完整和稳定性,核心资源遭受破坏,主要保护物种数量或栖息地面积减少等状况,或其他形式的主要保护对象状态恶化等状况,在考核评价周期内该指标对应的内容不减分,其他内容正常评分。不可抗力是指自然灾害(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DB63/T 19972021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监测设备 A.1 一般要求 各自然保护地根据监测专项规划选取相应

17、的设备,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的监测可选带*号的设备。A.2 动物监测设备 A.2.1 动物声音记录仪 通过录下野生动物鸣叫声,用于声谱分析物种特征。A.2.2 野外红外相机 利用红外线触发自动感应技术,实现视频抓拍、红外探测报警、防盗网等、便于后期查阅和执法取证。A.2.3*鸟类跟踪定位器 背负式定位设备,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时间,温度,速度,经纬度,方向等数据直接上传至卫星。A.2.4*射频电子标签阅读器 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植入标签的高速运动动物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A.2.5*高速摄像机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高速目标的快速、多次采样。A.2.6*无线电全频跟踪定位仪 通过采集两栖爬行动

18、物活动轨迹等信息监测两栖爬行动物迁徙行为、运动模式和家域。A.3 植物监测设备 A.3.1*凋落物收集器 包括内置网、固定框架等,收集种子雨等用于科研监测。A.3.2*树木胸径生长测量环 测量树木胸径变化,使用弹簧作为固定装置,做到无损长期监测。A.3.3 木本植物标牌 对样地内选定的木本植物个体定位、挂牌标记和鉴定到物种,为相关监测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DB63/T 19972021 8 A.3.4*手持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 在野外高效、快速、准确的对水体活体叶绿素和浊度进行测定,同时提供水温、PH等参数。A.4 气象监测设备 A.4.1*微气象监测设备 可安装在每个独立小气候环境里,可集成大气

19、温度、大气湿度、光照度、紫外线指数、大气压、风速、风向、雨量等多要素传感器,可采用野外环境光能自助供电续航工作,有稳定电源区域可增加污染物颗粒浓度(PM2.5、PM10)的采集传感器。A.4.2 土壤水质监测设备 A.4.3*土壤墒情监测仪 重点保护植物物种配置多路土壤传感器,监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及存储。A.4.4*土壤参数自动监测仪 连续监测试验地环境气象、土壤环境变化及土壤氧气含量的变化。A.4.5*水质自动监测 主要监测PH值、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水温、氨氮量、化学需氧量等。A.5 防灾监测设备 A.5.1 防火云台 火灾探测器探测初期火情现象,立即将火警信

20、息、火点经纬度发送给云台高清摄像机,防火云台摄像机自动调整角度及镜头焦距到火情发生地点,形成火情现场可视化,便于指挥扑救。A.5.2 防火卡口 云台视野无法到达的区域火情的监测主要通过防火卡口实现的,防火卡口一般安置在离地3-4m处,运用三波段红外光谱监测识别,通过图像传感、位置传感与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精准预警野外火险(灾)。A.5.3*水文自动监测 构建自然保护地区域测验断面水位和流量的实时在线监测,满足自然保护地区域对流量在线测验的迫切需要,断面流量的施测次数也可灵活修改,水位在设定的中水水位值以上,且当前水位比上次测流时的水位值涨落超过设定的水位涨落值时开始测流。A.5.4 高清网络摄像机

21、 在自然保护地办公、科研、出入口,管理站(所)、工程设施(公路、桥梁)、观景点、住宿场所、停车场、车站和游步道等地布设视频监控设备,对车辆,居民,访客,治安等人为活动进行监控。A.6 遥感监测设备 DB63/T 19972021 9 A.6.1*无人机激光雷达 可构建空中数据采集,满足自然保护地近地遥感监测,同时兼顾灾害监控、自然资源非法占用事件监控等应用需要,主要由无人机和激光雷达两部分组成。A.6.2*背包激光雷达 将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动态GPS相连接,使三维激光扫描仪能在移动的情况下测量数据。A.6.3 数据传输设备 A.6.4*自建无线网络 可以采用自建LTE4G蜂窝网络实现监测数据的传

22、输,400Mhz和700Mhz是比较可选的两种专网建设方案。A.6.5*NBIOT网络 180KHz的低带宽传感网,监测设备外部集成组网模块部分即可自动组网,防火卡口、红外相机、声音记录仪、环境及水文监测器都可以利用NBIOT网络将数据传至4G网络覆盖区域,主要包括设备网关、中继站和互联网基站,通过英特网上传到云平台。A.6.6 监测云平台 采用自建云或自然保护地云平台,构建监测数据库,在门户、用户管理基础上,实现公共数据接口服务,包括地理空间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与专题数据;构建科研监测分析系统,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爬行、鱼类、昆虫、土壤动物和植物生物多样性监测;构建资源监测分析系统,包括森林植

23、物、森林冠层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斑块分布更新等;构建灾害预警和社区管理系统。DB63/T 19972021 10 B B 附 录 B(规范性)自然保护地监测指标及方法 自然保护地监测指标、周期及方法见表B.1。表B.1 自然保护地监测指标、周期及方法 类型 类别 指标 监测周期e 方法 森林覆盖率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各林种面积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蓄积量 长周期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林龄b 长周期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森林资源 起源b 长周期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草原类型及面积a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

24、查询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草原资源 单位面积产草量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湿地类型及面积c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地面监测、资料查询 湿地植被碳储量 长周期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湿地资源 泥炭地面积及储量 长周期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水资源总量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生态定位观测站点、实验分析 进出界径流量 短周期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实验分析 水资源 地下水位 年度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 自然景观资源 景观破碎度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地面监测、专项调查 气候状况 短周期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 自然资源 气候与物候 物候状况

25、 短周期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资料查询 综合植被盖度e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植被型面积变化率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群系组面积变化率 长周期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生态系统 叶面积指数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固定样地、资料查询 旗舰种数量及栖息地面积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地面监测、访问调查、大数据分析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量及栖息地面积 长周期 卫星遥感监测、地面监测、访问调查、大数据分析 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普查 长周期 地面监测 水源涵养量 年度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气象站、资料查询、实验分析 防风固沙量 年度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资料查询、实验分

26、析 生态状况 生态服务功能 土壤保持量 年度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资料查询、实验分析 DB63/T 19972021 11 表 B.1 自然保护地监测指标、周期及方法(续)固碳释氧量 年度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资料查询、实验分析 空气负氧离子含量 年度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 土壤肥力 年度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资料查询、实验分析 农林牧渔产品产量 年度 访问调查 产品生产 水资源产量 年度 访问调查 访客人数及时空分布情况 短周期 航空遥感监测、访问调查、大数据分析 自然教育场次及人数 短周期 访问调查 游憩体验 游客体验满意度 年度 访问调查、大数据分析 科学利用 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类型和规模 年度

27、航空遥感监测、资料查询、访问调查 管护站点数量 年度 资料查询、访问调查 管护人员数量 年度 资料查询、访问调查 监测覆盖面积 年度 访问调查 人均管护面积 年度 访问调查 管护强度 野生动物损害 短周期 访问调查 公益岗位数 年度 访问调查 社区参与 社区服务人次 年度 访问调查、大数据分析 各类自然灾害频次 年度 卫星遥感监测、地面监测、资料查询 自然灾害强度 年度 航空遥感监测、地面监测、大数据分析 灾害管控 受灾面积 年度 航空遥感监测、地面监测 立案备案次数 短周期 访问调查 执法人次 短周期 访问调查 行政执法 案件办结率 短周期 访问调查 废弃物产生量 年度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访

28、问调查、大数据分析 废水量 年度 生态定位观测站点、访问调查、大数据分析 固体垃圾、废水无害化处理率 年度 访问调查、大数据分析 环境保护 违法违规建设 短周期 访问调查、卫星遥感监测、航空遥感监测 常住人口数 年度 访问调查、部门统计年鉴、大数据分析 人均收入 年度 访问调查、部门统计年鉴 相关产业总价值 年度 访问调查、部门统计年鉴 核心保护区人口迁出量 年度 访问调查、航空遥感监测 保护管理 社会管理 阻隔阻断类人工设施密度 年度 访问调查、航空遥感监测 a 土地类型应按照 GB/T 21010 执行。b 林龄、起源分类分级应按照 GB/T 26424 执行。c 湿地分类应按照 GB/T

29、 24708 执行。d 植被盖度分类应按照 LY/T 1725 执行。e 监测周期:短周期 36 个月,长周期 23 年。DB63/T 19972021 12 参 考 文 献 1 GB/T 18005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2 GB/T 2528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3 GB 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4 GB/T 50298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 5GB/T 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6 HY/T 069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7 HY/T 084海湾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8 HY/T 085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 9 HJ 19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10 HJ/T 193

30、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11 LY/T 1606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12 LY/T 1698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13 LY/T 1707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14 LY/T 2241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15 LY/T 2249森林群落结构监测规范 16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规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7国家林业局.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技术规程.2011.18国家林业局.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2008.19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规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0李果.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手册.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2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委员会环境科学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王智,徐网谷等.自然保护区监测、评估和优化布局技术研究.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