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大西方哲学笔记.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318226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3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北大西方哲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2023年北大西方哲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北大西方哲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北大西方哲学笔记.doc(8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大赵敦华专家哲学导论笔记西方哲学导论古希腊中世纪赵敦华主讲第一讲 前言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重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课程内容大体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第二讲 希腊哲学概论一、 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 1,相同点: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古宗教与神话。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2,不同点: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 古印度:哲学与宗教未能彼此区分,以佛教、印度教经典为主。 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有了比较明确地划分,以神为理性的化身,批判“神

2、人同形同性论”,自觉地与宗教划清界线,有明显的非宗教性。 中国哲学:介于印度与希腊之间,对宗教敬而远之。 从表达方式上讲: 印度:以说教为主,但其中充满了思辩的论证思想,代表学说是因明学,以因明学认证教义。 古希腊:以说理为主,以论辩、讨论为主来说明哲学道路。(理性精神) 中国哲学:在说教中说明道理,介乎两者中国,名家亦有论辩成就。二、 古希腊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Physis = nature =自然 指的是运动变化的因素表达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性,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哲学起源于诧异。希腊人由于航海因素,对天相变化十分敏感,由此引发了对运动变化及其因素的思考。这一派哲学爱就被称为自然哲学家,

3、这一派进而引发了后世的物理学的诞生。初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是初期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等。代表人物为泰勒斯(Thales)。, Arche =beginning =本原 指的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因素的名称和代表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原决定了其发展与归宿,即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主线规律对于本原的关注,反映了人类的心理需要。这种对本原的探索又可提成两类:对自然本原的探索:对社会本原的探索(中国古代的神话,如中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但两者差异之大,令人惊诧。则体现了理性的光芒;则看来较为荒诞,因素何在?3,Cosmos =cosmos=宇宙 指的是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的总体以

4、及这引起事物之间的秩序。4, philosophia= 哲学。指“爱智慧”。智慧指对于世界本原的思辩,“爱”即是沉思和静观之态度。是理性光芒的体现。,schale = spare = 闲暇 由于希腊思辩规定静观性思维,故需要一种在闲暇条件下的思考。一方面哲学家在当时都属于贵族,但为什么希腊贵族要以闲暇去思考呢?亚里士多德提出贵族的特性是崇高,而贵族的崇高生活恰恰体现于()战争()狩猎(3)哲学思考中。希腊人的文明恰恰表现在诸如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构成了当时而言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以学院、学园为中心的理论中心。第二讲 初期自然哲学家一、 四派十家学说的本原学说伊奥尼亚派:变化的一 爱利亚派:

5、不变的一毕达哥拉斯派:不变的多元素派:变化的多在古代希腊人那里,科学、知识、哲学是不分的。Espisteme(知识)= knowledge =science。初期希腊哲学就是知识的总汇,自然哲学家在当时又代表了初期科学家,如物理学和数学的角度来看待本原问题。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物理学:宏观宇宙学:伊奥尼亚派 微观结构学:元素派逻辑学:爱利亚派二、 伊奥尼亚派:伊奥尼来是一地名,是东西文明的交融点,这一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突破了神话的世界观。探讨自然的本原问题,强调观测思考,为初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铺垫。泰勒斯对他自己的本原说进行了经验上的和理论上的论证。 “水是万

6、物的灵魂“,这里的灵魂就是万物能动的力量,他依据古动脉人的宇宙世界观的图式进行了宇宙世界观上的思辩式的论证。泰勒斯同时认可水的运动和变化转化。泰勒斯以水为本原,重要强调万物之本来面目和运动变化的因素与力量就是水。阿那克西曼德:以“无定”(Indefinite)为本原。“无定”类似于中国易经中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也类似于印度“五大”(地、水、火、风、空)中的“空”。他为了保证万物性质转化的逻辑上的也许性,故提出“无定”本原说。“无定”中包含了无尽的彼此对立的属性,通过度化才形成各自的特性,而万物之灭亡也就化归于“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本原必有一定的形象和属性,认为“无定”的分化转化理论

7、不圆满,同时也认为本原也不能像水那样具有有限性。故而他认为本原应当有一定属性同时又兼具无限性,提出了“气”本原说。这一时期哲学传统中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在探索趔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执着精神。,赫拉克利特: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伊奥尼来派的资料,尚有不少残篇传世。提出了“火”本原说,以火的剧烈性来论证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他提出“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种“一定分寸”即“逻各斯”(Logos)可以说开创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源流。Logos相称于“道”,本义是话语。Logos : word ;reason理性规律(客观的)。他以理性的客观规律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始终。

8、Logos体现了变化事物背后的规定性与不变性,还由于这种logos使事物处在变化中,使万物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即是他物又不是他物,这样万物处在无尽的运动变化过程中。 三、 爱利亚派1,克塞诺芬尼:划清了哲学所探计的最主线的原则,与宗教崇敬的神的区别,开创了西方哲学学风传统。2,巴门尼德:提出了本原“是者”(being)必须参照becoming。Being和becoming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巴门尼德从语言中指示的对象为Being,表征了一个最宽泛的指示一个最宽泛的对象范畴,有人把being译为“存在”,但存在只是being的一个属性方面。作为逻辑抽象的being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存

9、在。Being代表了形式逻辑的成果,becoming则代表了辩证逻辑的成果。巴门尼德还强调being是一种不变的一:不生不来;静止不动;唯一性:是者的逻辑意义是不会有改变的。如 is B,C is D,尽管A不同于C,B也不同于,但是这二句中的“is”反映的是者状态是唯一的,表述功能是同样的,表达了逻辑状态与逻辑原则的普遍性唯一性规范性。巴门尼德是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推理这种“是者”,巴门尼德的观点与科学实证的思想相去甚远。逻辑与科学的关系是必然性与也许性、应然与实然的关系。特别是在科学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逻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然性就是一切也许性的总和,是对一切也许性的穷尽)。而这种逻辑

10、诞生就为成就一套科学的体系提供了也许性。巴门尼德就是最先将逻辑与物理相联系,他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对比巴门尼德和德谟克利特,在本源表达上是being和becoming的区别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区别,而西方哲学则是重要沿着being的道路前进宾。而相反地,中国哲学则比较强调“生”(becoming),同时,巴门尼德那里本原是being,是逻辑的考虑而这种“是者”是一切的也许性,特别是在现实性与也许性尚未分化明显时;being也作为一切现实性存在的。而对于nonbeing是代表了一切不也许性,是无法被思想的、无法被表达的。但是由于巴门尼德混同了物理与逻辑、现实与也许,也就在其学说的内部产生了混淆与矛盾。

11、如:being到底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时空内的,还是时空之外的?巴门尼德用逻辑的角度分析推理世界的本原,却不得不以物理学的观点来描述being作为本原的特性。这样就容易导致不一致的地方,总之,巴门尼德就是以逻辑的观点看待物理世界。3,芝诺悖论:论证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以归谬法来制造运动的悖论。多的悖论。这种归谬法即:A非A悖论之(一):运动必须达成目的地永远无法达成目的地 (二):运动的快慢,快大于慢快者追不上慢者(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动者非静动者实静 (四):1/2四、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理由:,数学的规定性要比物理规定性更加普遍,几何与数字的相应性,一切几何

12、体都可以还原为数字。社会的现象与数学的数字相相应,可以归结为数字。毕达哥拉斯之所以提出数本原说,也与其哲学观(哲学是追求和谐的学问)有关,而这种和谐重要是数字的和谐,这样音乐与哲学的作用是净化人的心灵。发现和谐,使毕达哥拉斯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派别出现,同时也可以作为宗教的派别的身份的出现。五、元素派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从微观角度解释世界本原,“根”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爱、恨,“种”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可感性质的最小单元。提出了心灵(nous)的概念(mind,心灵,intellect,理智)与万物相分离的纯粹的不可见的能动的东西。在他之前有灵魂(psycho-soul-灵魂)的概念,

13、而这种灵魂并非是单纯精神世界的,而是泛指一切组成世界的能动力量。灵魂存在于万物的内部,与万物不可分割。,原子论 原子(atome)是充实而不可分割的,是通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更加看重常识经验。以空隙来理解运动,空隙就是虚空,他们又回归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学问主题。遵循了科学的简朴性原则,不到必要时不作过多的假设的。原子的性质取决于:形状不同;位置不同;顺序不同。以原子在虚空中的无序的旋涡运动,以偶尔的运动结果解释万物生成消亡的必然性。第三讲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一、 智者运动的爱好与学术风气的转变 由自然转向人事。苏格拉底在研究自然之后,对自然哲学进行了批评、认为以研究自然来解决本原问题几乎是不也许的

14、,同时他也认为一切自然哲学家目的亦不明确。他认为智慧都是人事解决中所表现出的技能,而非为了智慧而智慧,走出了思辩哲学的范围。智者指的是最早的一批教师,他们把智慧当作一种说话的艺术,智者表现为话语的风度优雅、举止有态,特别表现为雄辩,这也与雅典政治体制的需要有关系。故而在那个时期,修辞学、论辩术尤为风行。在这批老师中,苏格拉底传授知识时,从不像智者那样去收费。由于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所专家的并非智慧,他自己只是教青年人以同样的态度去追求智慧。而智者则以专家智慧为职业来挣钱,而学生也是以能胜讼为目的,这些人都是以智慧为炫耀的。这种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态度大相径庭。普罗泰戈拉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反的一面;

15、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感觉为尺度)。体现了智者学术特点: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这一时期的思想一方面针对于自然哲学家,另一方面针对于一切旧的习俗,动摇了旧思想,旧习俗,同时帮助了新思想的形成。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哲学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害的,失去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动力。苏格拉底厌弃智者的诡辩和用来炫耀的智慧。在柏拉图对话集中的申辩篇中强调了哲学的精髓:热爱智慧;言行一致。苏格拉底坚信一个原则:“德行就是知识”,他坚信存在着拟定的知识,而原则也不能怀疑。在这方面苏格拉底走出了智者的怀疑主义,这样,苏格拉底就在提倡一种知行一致的风气。一个人一旦结识到某一知识的好,就会必然地身体力行去实行的,这即是德行。

16、苏格拉底又从另一方面提供论据,即:“无人故意做恶”。因此苏格拉底不太关心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关心道德问题,并且苏格拉底一生都没有著述留世,这与孔子十分相似。但他毕竟把知识与德行联系起来强调用理性却把握善。在方法上,苏格拉底认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即交谈对话,苏格拉底把之比方为“助产术”:交谈:探计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智慧,就如助产人自己不生产同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对话中的提问者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况的判断同样;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展现出来。因此,真理是无

17、法传授的。苏格拉底的教学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人以一种方法,给人一种研究思绪。强调主体自己去结识真理,真理(aletheia)原意是“解蔽”,这与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真理之真理观有关。只要强调解蔽就可以了,这也是苏格科底反对自然哲学家向外部世界去寻求趔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真理就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也正是由苏格拉底开始使哲学研究得以转向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第四讲 柏拉图哲学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品格力量,以思想指导政治,以哲学反对智者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追求真理的拟定性,希望以之扭转和改变被智者带坏的国家政治,柏拉图借助神话、对话表现哲学思想,使哲学思想形象化。苏格拉底摆出“结识你自己”的原则

18、,但却未能明确地解说:为什么真理睬存在于心灵当中呢?为什么在心灵中会存在普遍的真理呢?柏拉图则为真理寻找到了一个外在的存在依据,众多的心灵相应于同一现实或事物,这是一种理念的存在,理念即Idea或Form,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伟大成果。柏拉图对于理念世界的论证,源于“同类相知”理论,即“相似的能力结识相似的对象”,如以理智(intellect)去结识理念对象(intelligible);感觉(sensation)结识感性对象(sensible)。柏拉图认可感性世界正如赫拉克利特所看到的那样,是充满了运动变化,在可感对象中充满了becoming的状态,而对这引起可感对象的见解即是意见。而在理智世界中

19、所看到的真理与理性是拟定不变、永恒存在的,这些可知对象充满了being的状态,对于这引起可知对象的见解即是知识。但柏拉图并不完全否认意见的价值,在传统的是、非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柏拉图则发展出了是、非各半的中间状态,即产生了“三分法”。洞穴的比方苏格拉底提出讨论的“谈话”的方法,但没有说明这种方法可以生效的因素,即缺少方法论的依据,柏拉图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以灵魂的学说来支持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知识”,而柏拉图则采用了德性三分法:智慧、勇敢、欲望,以三种德行相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智慧、勇敢后来成为西方社会中“四主德”的两个。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哲学亚的体系涉及理论体系

20、和实践体系和艺术。理论体系涉及第一哲学、数学、物理学。实践体系涉及政治与伦理学。艺术节,重要是语言艺术,涉及修辞学和诗学。柏拉图以数学几何的方法、文学的气质去构建自己的体系,而亚则以逻辑学的方法、思辩的气质构建自己的体系。一、物理学“自然”万物运动的因素,结合了运动与本原的两个方面,以质料、形式、缺少为本原构造运动,“以一种已有的形式问一种应当有但尚未实现(缺少)的转化,涵盖了数量、形式、移动等运动方式,表达了“现实”与“潜能”的关系,因此“现实”与“潜能”是物质运动的两大本质。而在运动因素与因素上,亚又提出“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目的因是亚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即“缺少”是

21、实现潜在的趋势,强调了万物内在本质上的特性,是与“必然性”联系在一起的。在讨论位移问题时,亚提出了“位置”的概念(万物的界线),这样空间要领在亚那里就没有关系了,将“空间”特性的“位置”概念溶入了万物自身是万物的一部分属性,这样“虚空”的概念在亚那里就没故意义了。位移反映了万物之间位置的侵占性,并且也就必然地走出圆周运动的概念,才可以填补万物本来的位置。同时又以“自然位置”来解释万物位置上下、轻重特性,同时以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分别为完善的运动和完善的运动。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本义是“物理学之后”。其含义涉及两大方面:一是由讲课先后顺序,二是按照深浅限度。亚提出了世界本原的“是者”概念,对这一概

22、念的理解可以由逻辑学与物理学两种途径来理解。亚反对辩证法,提倡是者的逻辑学意义,特别是直接判断的作用。以一个实体和九种属性构成了十个范畴,而“是者”的核心属性就是“实体”,指代的是万物自身,这是万物自身最源初的状态,也可以说“实体”就是“个体”,是一种“实指概念”。是者的表达方法:是(属性) is。There is S.S是df(定义)df是。这不同于“是”,由于不可以将与互换位置。(属性)是依附于主词,因此实体又是形式。在物理学角度,以质料与形式的角度去理解运动的实体,运动的物体即是实体,而实体亦有等级,质料成份越少,形式成份越多,实体层次越高;反之,实体层次越低。低档实体的形式是上一级实体

23、的质料,实体大体分为:运动的可朽的;运动的不朽的(天界);不运动的不朽的(第一推动者),在终点是纯形式的实体,即第一推动,它是以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思想)推动世界的运动,这也是神的概念(纯形式;思想的思想;第一推动者),这也是最高的统摄原则。形而上学是对两条路线的延续,一条是物理学,一条是逻辑学。如对“是者”的探讨,“是者”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逻辑的概念,但以逻辑、语言的角度对“是者”的理解是较易为人所接受的,“是”(being)代表了印欧语系的语言逻辑,而赫拉克利特的逻辑反映了“becoming”式的辩证性思维,而巴门尼德则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探讨的,但他并非自学地从逻辑角度探讨的。他作了一个大前提:

24、每个词都与一个具体的意义相相应的,或者说,词必是故意义的。而柏拉图则总结赫、巴二人学说,以分有说,使万物包含了两个对立的矛盾一对理念,调节了二人的冲突。而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构架,总结了“是”be的三种含义:判断之联词;指称主词自身;定义的联系与相应。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则总结实体的三大约念属性,特别是“是”的第种含义是体现了“存在”的概念;而第种含义中则体现了“本质”的概念。由此,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本质”的概念就出现了。而“是”(be)之故意义在于它与万物相相应。这样,亚之功绩在于开创了一个哲学的新时代,指明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即“是者”(存在与本质),同时也限定了相称长的一段时间

25、的哲学研究的方法逻辑学,这样,在形而上学体系中,直到黑格尔之前,其研究方法重要是形式逻辑为主,而至黑格尔才把辩证法引入形而上学的体系,在划分了知识体系的等级中,也导致了本质探究中的等级,至高者为“神”,与之相应的最高知识即“神学”。三、灵魂学说该学说涉及了两大分支:作为自然哲学(物理学)的一大分支;作为结识论。在物理学中,亚作了等级的分类:无机物植物动物人。而无机物与。(少一页)的德性”,也排斥“不德性的快乐”当然亚更强调“德性”,认为快乐重要还是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而德性所代表的是以实践的理性去达成至善的幸福,这里涉及到了人的思想与选择的层面,这样德性又与理性观联系在一起了。而中道观

26、,这里讲的另一种理性的标准,以“过”为积极的恶,以“不及”为被动的恶,而只有中道才代表了“至善”的标准,也可以说是实践理性的标准。五、政治学“人在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追求至善必须是在一个团队当中实现,故必须有政治。对政体的评价也应用了中道思想,把政治学视为伦理学的延伸。第六讲伦理化的哲学向伦理化的宗教之转变一, 伊壁鸠鲁派,快乐主义人生的三大障碍:命运;对神的畏惧;对死亡的恐惊。对命运的理解:以原子论作规定性的解说,原子的偏移与碰撞。对神的理解:把神作为原子的运动对死亡的理解:未死亡时死未来,死若至时自己岂能知二、斯多亚派,强化了命运观,以“”解释命定论。强调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命运及一切

27、义务。不动心。三、怀疑派强调不动心而获得幸福,以怀疑的理性对待独断的理性,从思辩的角度谁了感性、理性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真理。四、新柏拉图主义太一 (流溢) 理智 (流溢) 灵魂 (流溢) 肉体(灵魂的质料) 善 (上升) 理智 (上升) 自我 (上升) 肉体 (恶)五、总结以理性构造了伦理学的体系和框架。但以上四派混淆了人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但以上四派对于少数人而方是清淡之资,但对于多数人而言是虚伪之说教。六、基督教哲学:强调实践、实践哲学以及实践结果。在长期的碰撞冲突中,基督教哲学取代了古希腊哲学。尽管从外部条件与内容差别上看,两种文化之成败系于基频教之尚于伦理,恰可满足时人的道德追求和实践

28、需要,基督之“爱”的戒律,爱人爱神之真,这种爱超脱了血缘关系。爱是爱那些弱小者,以最慈于弱者之法去理解人与人的伦理实践。第七讲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神学连结了古希腊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两大时期,中世纪神学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风格和先河,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所看到的古希腊哲学往往是基督化了的古希腊哲学。本讲以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立足点。中世纪哲学中的“中世纪”并非世界史上的概念,而是思想文化史上的概念,围绕基督教历史的产生、发展、衰落的历程,讲解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基督教哲学爱好于公元1世纪,衰落于文艺复兴时期。当今,新托马斯主义者对“基础教哲学”的

29、概念提出质疑,而法国的巴黎学派则坚持这一概念的合理性,争论的焦点在于基督教继承古希腊传统的问题。中世纪的哲学传统有三:(1)信仰主义,(2)理性主义,(3)理性辩护主义。都在坚持宗教信仰时,对理性的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和结识。三者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争论,深刻地影响了基督神学的传统。初期以教父哲学为特性,理性辩护之代表为物为奥古斯丁,信仰主义之代表为德尔图良。理性主义当时不占主流,被斥为异端。而以奥古斯丁的学说为权威,反映了古希腊逻辑证明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融合。经院哲学的产生也是受到了以上三种立场争论较量之结果,而逻辑辩证法是否可以应用于神学体系。信仰主义坚决反对将辩证法应用于神学。而理性主义代

30、表人物阿伯拉尔(Ablard)主张反辩证法作为判别信仰真假的标准,并开创了经院哲学的基本方法。理性辩护派仍在坚持信仰的同时使用辩证法。经院哲学的高峰是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这一时期信仰主义以Bonaventuras为代表反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而接受奥古斯丁的立场。理性主义代表为阿维森那派。中世纪哲学可以用数字来表达为“1331”:1,指一个重要、首要的问题,是指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3,指围绕这一问题产生的三个派别:信仰主义、理性主义、理性辩护主义。3,指三派论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父哲学阶段;第二阶段,12世纪经院哲学的初期,以安瑟尔谟为代表;第三阶段,托马斯阿奎那。1,指中世纪哲学都关

31、注的问题,对上帝的存在的证明。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佳的例证。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在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

32、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因素起重要作用。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考的精神。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性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性。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同样的 音容相貌。”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自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 静观: 2、辩证: 3

33、、演绎: 4、理智: 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 9、神: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特别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思考题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因素。第二章 初期自然哲学 (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涉及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

34、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随着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因素的观念。(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哲学观点: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相应的

35、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因素来说明,并且都认可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并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结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二、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2023)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特别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结识上。(一)火本原说涉及2个方面的意思: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36、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同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二)逻各斯学说1、逻各斯的含义: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干发现它。(三)生成辩证法 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2、对立和谐的关系。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三、毕达哥拉斯派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重要是“数本原说”。(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重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

37、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 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主线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此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干领略和把握,在一定限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2023) 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初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并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度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

38、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初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重要哲学观点: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2、认为对“是者”的结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也许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也许存在。)。(2)“可以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见解。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1)不生不灭。 (2)连续性。 (3)完满性。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4、与他

39、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结识对象以及相相应的两种结识能力。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结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三)芝诺(Zeno

40、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他以提出否认运动的论证而著名,并且使用的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芝诺否认运动也许的4个论证:(1)“二分法”:(2)“阿基里和乌龟赛跑”:(3)“飞矢不动”:(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芝诺尚有否认存在是多的思想。芝诺论证的意义:(1)就他的论证自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初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2)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结识和感性结识的矛盾方面。五、元素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初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的哲学家。重

41、要涉及主张“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单独介绍)。(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前435年)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3、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此外的力量导致,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事实上变成了六根,并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结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

42、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楚的感觉。(二)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对于“种子”他认为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2、他也认为种子自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他并且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结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论。异类相知:指结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导致的相反活动。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

43、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五、原子论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但是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朴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朴明了。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Democr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合,因此它同原子同样实在。(二)他认

44、为原子的性质有:1、原子自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三)认为心灵和灵魂事实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四)在关于人的结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导致的印象。2、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德谟克利特尚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的伦理思

45、想。思考题1、伊奥尼亚派关于世界的本原的各种说法。2、解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3、赫拉克利特的素朴辩证法观点。4、毕达哥拉斯派的“数本原”观点。5、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什么?7、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重要观点。第三章 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一)智者和智者运动1、智者:(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2)“智者”在此所指:即“职业教师”,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而“智慧”重要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二)智者运动的因素1、为

46、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追求目的。2、为适应希腊特别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1、“自然说”: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见解。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见解,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4、智者批判精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