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歌词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6)]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歌歌词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6)] .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二十四节气歌歌词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大寒篇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终一个节气,自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起先。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正值“数九寒天”中的“四九”前后,北方地区的冷空气概力仍非常强大,天气寒冷,空气干燥,雨雪较少,呈现出一种持续“晴冷”的态势。对老年人来说,这期间最须要预防的是心脑血管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持续的低温会使人体的皮肤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脏的工作量增大,简单发生高血压和心脏病;干燥寒冷的气候则简单使老年人患感冒、肺气肿和支气管炎,而这些病症都会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并
2、可诱发心绞痛。所以,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年人在此节气中尤其要留意保暖,早晚要少出门,以避开感冒;早上应尽可能地晚起,中午或下午可到户外活动1个小时左右,而且外出时肯定要加穿外套,最好戴上口罩、帽子,围上围巾。 大寒期间天气一般以晴为主,这时要留意充分利用阳光来保养身体。冬季晒太阳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给人带来暖和,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能增加人体对钙和磷的汲取,有效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此外,冬季晒太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症患者复原健康也有肯定的好处。当然,晒太阳也不是越多越好,而且时间应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的“黄金时段”,且以每天晒3060分钟为宜。 大寒期间的天气特点除了晴冷
3、外,空气也比较干燥,白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低于50。加之受室内采暖措施的影响,此节气间居室内的湿度经常只有30左右。这种干燥的空气条件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特殊是老年人,简单因为空气湿度过小而造成痰液黏稠或结成干痂、不易排出,这样不仅易使贮留的痰液成为病毒和细菌的孳生地,从而进一步加重感染症状,而且结成千痂的痰液还会固定于气管黏膜上皮上,使得黏膜顶端的纤毛不能通过正常的运动来帮助排痰,从而进一步地破坏黏膜纤毛的生理功能,使得一些在冬季感染上咳嗽的老年人总有一种“咳痰不尽”的感觉。所以,此节气期间在留意保暖的同时也要留意增加居室内空气的湿度,早晚要多开窗通气(因早晚室外湿度相对较高),室内取暖
4、时要留意在地板上洒点水或是晾一些湿毛巾之类的东西,有条件的可以用功能性空调或加湿器等,以增加空气湿度。 大寒期间的饮食除坚持饮食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强调热量供应足够,饮食以温热性的食物为主,常用补气食品有莲子、大枣、糯米、鸡肉等,补血食品则有猪肝、龙眼肉等,补阴食品有木耳、芝麻、兔肉、鸭肉、龟肉等,补阳的食品有羊肉、猪肉、鹿肉等。 立春篇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自每年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起先。“立”是“起先”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始终以立春作为春季的起先。但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虽然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白天
5、渐长、太阳也温煦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可立春期间的气温却达不到气候学中春季气温的标准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日为一候)平均气温为1022的时段,因为立春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仍在O以下,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在我国南方,往往立春后会出现人们常说的比“干冷”还要冷的“湿冷”天气。 立春期间是由冬寒向春暖过渡的季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有时早晨还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傍晚却可能寒流突至、冷气逼人。同时,人的机体经过一个严冬的“蛰伏”,免疫实力
6、和抗寒实力均有明显的下降,此时如衣着单薄,简单感受春寒而染病。所以,自古以来养生都非常强调“春捂”,通俗地说,就是“春不忙减衣”。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春不减衣,秋不加帽”、“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等养生保健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须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百岁医家孙思邈说:“春天不行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明代医家汪绮石说:“春防风,又防寒。”如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初春季节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多种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染病后发
7、病与否很大程度上确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摄。假如能做到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削减发病的机会。那么,如何正确“春捂”呢?摄生消息论春季篇中指出:“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行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暖和易之,一重减一重,不行暴去。”这就是说,棉衣不行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改变一件件地增减,这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另外,调查资料还表明,立春季节是流感、脑炎、各种呼吸道疾病、麻疹、猩红热、肺结核的多发季节。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立春季节的养生保健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要留意居室内的环境卫生,保持地面的清洁,常常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的空气簇新和阳光足够,削减各种病菌孳生
8、的条件;要加强体育熬炼,早晨起床后漫步、慢跑、打拳、做操对身体健康均大有好处,闲暇时可以和挚友结伴去郊游、爬山,以加速机体新陈代谢的进程、提高机体适应气候改变及反抗疾病的实力。此外,立春季节正值新春佳节前后,人们的膳食结构多以高脂肪和高蛋白为主,这对大脑和心脏的保健都是不利的,故立春季节要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应以蔬菜、水果、豆制品等食品为生。 雨水篇 雨水为二十四节氩中的其次个节气,它从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起先。历书云:“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则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
9、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这一节气名称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进入雨水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虽仍在0以下,但最高气温也已在0以上,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天气转暖,冰雪溶化成水,万物起先复苏。 雨水期间天气改变不定,冷空气活动仍非常频繁,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季节之一,俗话说的“倒春寒”现象仍时常发生,而这种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 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因此,这一节气期间仍要留意“春捂”。所谓“春捂”就是到了初春季节不要急
10、着脱去厚衣,这是古人依据春季气候改变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季节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温煦,但此时北方阴气未尽,且冷空气时常南下,气温改变大,虽然雨水季节的天气不会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此时人体皮肤腠理已经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反抗力则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致病。所以,此时还要留意“春捂”。 雨水季节空气潮湿,又不燥热,是养生的好时机,而此时养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调养脾胃。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及养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
11、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足够,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还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整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脾胃是元气之本,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元代闻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他在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内伤脾胃,百病丛生。”也就是说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缘由。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图书编脏气脏德中亦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由上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
12、,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对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试验也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时应依据自身的基本状况,选择饮食调整、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饮食调整。针对初春天气转暖又风多物燥的气候特点,为防止出现皮肤及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应多吃簇新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初春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故雨水期间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详细说来,这一节气期间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食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药物调养。要用升
13、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精神调摄。要尽可能地静心寡欲,保持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以养元气。起居劳逸调摄。要顺应自然,爱护朝气,遵循自然改变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气候的变更而进行调整,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惊蛰篇 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其交节时间在每年3月6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这一节气名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当然,昆虫事实上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
14、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真正缘由。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时值公历3月上半月,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其中华北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及江南地区在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惊蛰期间,春暖花开,空气清爽,空气中负离子含量也极多,最相宜进行空气浴、日光浴,以吐故纳新,调和呼吸。久而久之,必能使气血冲和、心宁神安,从而使阴阳协调,气机顺畅,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春天还是一个生长的季节,人们假如能顺应这一自然规律,投身于春游远足的运动之中,必将会助阳气之生发,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加心肺功能,调整中枢
15、神经系统,提高思维实力,并使腿部力气增加,筋骨变得更加灵健,还可改善睡眠,消耗掉一些过剩的能量,使肥胖者达到减肥的目的。 当然,惊蛰期间也并不总是阳光常在、和风常拂,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所以,老年人及幼儿在此节气中不要因天气转暖而将衣服减得过少,而应随天气冷暖改变刚好增减衣服,以防止身体受凉,引起感冒等常见疾病。如外出野炊,则需留意饮食卫生,以免发生肠道疾病;还要留意不行坐冷湿之地、避开过度疲惫。 惊蛰期间,春风轻拂,气温回升,到处蒸蒸而上,呈现出一派勃勃朝气。但是,这时人们却感到困乏没劲、提不起精神。这就叫作“春困”。“春困”不是病,它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气候改变而发生的一种现象。
16、在冬天,人体的皮肤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流量削减,大脑和内脏的血流量增加;进入春天后,随着温度的上升,皮肤的毛孔伸展,血液供应增多,而供应给大脑的氧气则相应削减,于是人们便会出现了懒洋洋、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春困”虽然是自然气候因素作用于人体的结果,是不行避开的,但也不是没有方法克服的。要克服“春困”,最好的方法就是听从人体的自然改变规律,遵守春季养生原则,做到起居劳作、精神调摄皆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精神、情志、气血亦如春天的自然阳气一样伸展畅达、朝气勃发。详细地说,在起居方面宜早卧早起,保证有肯定的睡眠时间,老人应当支配肯定的时间午睡,以便缓解“春困”带来的疲惫感;在保证睡眠时间的同时,还要留意居室空气的簇新流通,增加室内的氧气含量;多到郊野漫步春游,以呼吸簇新空气,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安逸心胸,醒悟大脑,激昂精神;留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休息时可听听音乐、聊闲聊、参与一些消遣活动。此外,饮食的调摄也很重要,饮食不当会加重“春困”,合理的进食对克服“春困”是有益的。春天阳气生发,辛甘之品有助于春阳,温食有利于护阳,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菜花、小白菜、柿子等)都宜常食,至于寒凉、油腻、黏滞之品则易伤脾胃阳气,应尽量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