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元件导纳圆测量.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308706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电元件导纳圆测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压电元件导纳圆测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压电元件导纳圆测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电元件导纳圆测量.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压电元件导纳圆测量压电元件导纳圆测量 一、 试验目的 1. 材料电压元件的导纳,即测量阻抗,可供应该元件与所在电路之间的阻抗匹配数据; 2. 通过测量压电元件或压电换能器的导纳圆可以得到其放射效率; 3. 学习利用示波器测量沟通阻抗的方法。二、 试验原理 1. 压电效应 对某些电介质晶体施加机械应力时,晶体内部因正负中心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极化,导致晶体两端面上出现符号相反的束缚电荷,其电荷密度与应力成正比。这种由机械应力作用使电介质晶体产生极化并形成晶体表面电荷的现象称为压电效应。与以上状况相反,将具有压电效应的电介质晶体置于电场中,电场的作用引起电介质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导致晶

2、体发生变形,晶体的这种由外加电场产生形变的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晶体变形的大小与外加电场强度成正比,当电场反向时,晶体形变也变更方向。2. 压电元件 我们可以依据须要将压电陶瓷做成肯定形态,构成压电元件。这种元件工作时一般都和某一电子线路连在一起。3. 压电元件的等效电路 图1所示为压电元件振动时的等效电路,压电元件在静态时若忽视电损耗则可看作是一纯电容C。当压电元件振动并辐射能量时,还存在一与C0并联的动态阻抗,它是由于元件振动是的弹性与惯性元件振动元件四周介质对振动部分的反作用而产生的。动态阻抗可以用串联的电感L1、电容C1以及电阻R1代表。当元件的机械品质因数较高时,在某共振频率旁边L1、

3、C1可以认为基本为常数。R1的大小和机械损耗及辐射的机械能多少有关。我们用沟通电路的复数符号法来进行探讨。电路的总阻抗Z=U/I,电路的总导纳 (3-1) (3-2) 式中b0称为静态电纳,为U的角频率。 (3-3) g1为动态电导,b1为动态电纳。由式(3.3)得 将其带入(3-1)得 现分析y1和Y随频率改变的状况。由上分析有: ,配方得:(3-4) 取横坐标表示电导g1,纵坐标表示电纳jb1,当U频率变更时,Y1的相矢终端为一个圆,当b1=0时,方程的解只有g1=0或g1=1/R1,而压电元件在共振频率振动时总要有损耗或辐射能量,即只有g1=1/R1存在。此时,要求 ,即,称为串联共振频

4、率或机械共振频率。 当压电元件品质因素较高时,圆上各点频率改变相对共振频率不大,故可近似认为y0保持为一常数:y0=jsC0。于是将y1的ABDE圆沿纵轴上移便得到该压电元件总导纳Y的相矢终端随频率改变的轨迹圆,即导纳圆。若能通过试验测得导纳圆,即可求得等效电路上各元件的值。H点频率即为机械共振频率。R1=1/D,D为导纳圆致敬。过圆心做平行于电纳轴的直线交圆于F1、F2,设其频率为f1、f2,由这两点坐标值g1、b1及g2、b2可得: 还可求得品质因素: 4. 测量电路 测量电路如图3,E为函数信号发生器,P为被测压电元件,R为无感电阻,取值应尽量小些。用示波器测得U,UI,及U与UI之间的

5、相位差,即可求得压电元件的总阻抗或总导纳。总导纳Y=g+jb,|Y|=I/U=UI/UR 总电导 总电纳 上式中T为信号的周期,为UI与U在示波器上的时间差。在压电元件某一共振频率旁边变更信号频率,测得若干组g、b,即可得到测量的导纳圆。由于测量时电路中加入了采样小电阻R,可修正公式为:(C1和Qm形式不变) R1+R=1/D L1=(R+R1)/(2-1) 本试验中只用正弦波。输出信号的频率极幅度均可调整。三、 试验内容 1. 熟识函数信号发生器,将信号输出干脆接至示波器,视察不同频率、不同幅度、不同波形的信号。2. 在压电元件某一共振频率旁边,缓慢变更信号频率,定性视察电压U、UI的大小及

6、这两个电压的相位差改变状况。3. 测导纳圆。在非共振频率处,U取峰峰值约10V(实际试验中依据状况而定,使波形尽量不失真)。在共振最明显处的一共振频率旁边调整频率,从小与共振频率旁边调整到大于共振频率,测量每一个频率下的f、U、UI、,由此算出b、g,画出导纳圆。用计算机。4. 从g-f图上查出F1、F2点的频率f1、f2,算出R1、L1、C1及Qm 四、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原始数据及通过原始数据得到的导纳圆图附在最终。由定性观测有:当信号频率由小于fs到大于fs改变时,U由超前UI变为落后UI,由大于0变为小于0 由图中数据有D=47.954ms,f1=145.41kHz,f2=146.0

7、1kHz R1=1/D-R=17.92 L1=(R+R1)/(2-1)=1/2D(f1-f2)=5.53mH 又, 有试验室用计算机测量的fs0=145.92kHz,相对误差为: ,说明通过试验测得的结果比较精确。五、 误差分析 在试验中,主要通过示波器来测量数据。由于信号发生器的问题,使得得到的波形总有失真,主要是在波峰与波谷处,这就使得测量时很难找到零点。在通过利用示波器屏幕上的分格来读数时,由于频率的微小改变就会引起波形的明显改变,所以很难调准,这就给读数带来了肯定误差。从理论上说,导纳圆上各点频率改变相对共振频率不大而认为y0保持常数也是近似,这也会使结果有误差,但从试验来说简化了过程

8、,且可以忽视。建议能否改进仪器,使得调整时精确度提高,而且由于外界影响也会给试验带来肯定影响。所以应尽量削减外界的干扰。六、 思索题: 1. 什么是压电元件的共振?如何推断共振? 压电元件是一种振动元件,在压电元件两端加上交变电压后,若此电压的频率与压电元件的振动模式的固有频率一样时,压电元件的振幅最大,此即压电元件的共振。当UI的幅值最大,以及UI与U同相位时即为共振。2. 从示波器上的UI与U两波形出现先后的时间关系,如何确定式中的正负? 当U超前UI时,>0,反之<0。3. 如何使试验点在导纳圆上匀称分布? 由总导纳,为使点匀称分布,要使等分,即使为等差数列,即可使试验点在导

9、纳圆上匀称分布。4. 图3中R值应如何考虑?R取大了又何问题? 由R1+R=1/D可知,R越大,导纳圆的直径越小。当R过大时会使D很小,使得各个试验点相距过近甚至重合,从而影响试验精度。 用示波器探讨互感耦合电路的特性 一、 试验原理 图1所示互感电路中,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之间通过互感M联系在一起组成耦合电路,副边回路电阻为R2,它是线圈导线电阻和外接电阻之和。 原、副边回路微分方程如下: 设原边电流为i1=I1msint,I1m为i1的幅值,可由测R上的电压得出。由微分方程求得u1的稳态解: (1) 式中, (2) 从式(1)可看出,副边回路对原边的影响可等效为原边电阻增加R1,同时电感削减

10、L1,原边等效电路见图1。 从式(2)可看出,当R2=时,R1和L1均为零;当肯定时,且R2=L2时,R1达极大值 二、 试验任务 1. 探讨副边电阻R2变更时原边等效电阻增量R1的改变 按图1接线,A接示波器YI,B接示波器YII。R取15固定电阻,R2用一电阻箱。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调到5kHz左右固定不变,输出幅度调到峰峰值6V左右。从式(1)知,sint=1时,i1达到极大值,此时cost=0,测出此时u1的大小u1t及uRm,就可求得等效电阻 因示波器各通道的输入端“地”在机内已短接,不能用YI、YII同时测量两个非共地信号u1和uR,只能先测出u和uR该时刻的值ut和uRm,从而求得

11、u1t。此时: 2. 探讨肯定时L1随R2的改变关系 这时,取sint=0,探讨方法同上。 三、 试验数据及处理 1. R1随R2的改变关系 R2/ uRm/V ut/V R1+R1/ R1/(理论值) R1/(试验值) 0 1.45 4.02 26.59 0 22.29 10 1.83 3.50 13.69 7.79 9.389 20 1.75 3.70 16.71 12.48 12.41 30 1.71 3.75 17.89 14.06 13.59 35 1.70 3.73 17.91 14.11 13.61 40 1.69 3.73 18.11 13.9 13.81 45 1.68 3.

12、63 17.41 13.51 13.11 50 1.67 3.59 17.25 13.03 12.95 55 1.69 3.58 16.78 12.52 12.48 60 1.72 3.50 15.52 11.99 11.22 1.92 2.47 4.30 / 0 由R2=时,R1=0,可得R1=4.30,由此可求得R1 2. L1随R2的改变关系 R2/ uRm/V ut/V L1-L1/H L1/H(理论值) L1/H(试验值) 0 1.45 0.02 -0.472 0.901 0.963 10 1.83 0.81 -0.267 0.827 0.758 20 1.75 1.39 -0.09

13、8 0.662 0.589 30 1.71 1.99 0.078 0.497 0.413 35 1.70 2.16 0.129 0.428 0.362 40 1.69 2.43 0.209 0.369 0.282 45 1.68 2.55 0.248 0.319 0.243 50 1.67 2.71 0.298 0.277 0.193 55 1.69 2.82 0.320 0.241 0.171 60 1.72 2.87 0.320 0.212 0.171 1.92 3.89 0.491 / 0 与上述方法相类似,先求得L1=0.491H,再求L1 3. 作图及误差分析 从图象上看,R1-R2除第一个点外与理论曲线拟合得较好,而L1-R2曲线的走向与理论曲线比较吻合,但是总体下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