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flr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flrp.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内容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创新、银行业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伴随着跨国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银行的业务迅速扩大,建立适应新的国际环境的、有效的国际银行监管原则和风险管理方案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如何在银行监管中构建有效的激励契约来达到银行监管的目标成为新巴塞尔协议中的亮点。2004年巴塞尔资本新协议推出后,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对银行实施监管的重要时期。但是在银行监管中建立有效契约,以及有效契约如何实施国内专家都有很多讨论却并没有正式成为监管当局很重视的监管手段。但是巧合的是,本文通过银行监管有效激励契约的设计得出的资本充足监管是有效激
2、励契约的核心手段。该监管手段也是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银行股东和经理人,监管人和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有其特殊性。那么通过建立有效激励契约来对我国银行也监管是不是有效的,以及资本充足率监管作为银行监管有效契约的最核心的监管手段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有多大效果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来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有效性,运用的工具是委托-代理理论下的激励契约模型。文章首先是对银行监管有效激励契约作理论分析,主要借助的是DT激励模型。该模型首先从银行股东与银行经理人之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出发,在这两者之间构建一个最优的激励契约。最后所能到的契约的效果是当经理的绩效能达到一
3、个好的预期目标的时候,该契约是事后有效的。DT模型在对契约进行改进,引入一个外部的监管人。推导出实施事前激励契约。本文然后考虑到我国银行股东和银行行长、外部监管人在银行监管建立激励契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与在DT模型中假设的委托代理关系之间的区别,来对在我国银行监管中能否建立一个监管契约,以及建立起的监管契约能否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并最后针对性为我国银行监管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银行监管 有效激励契约 国有商业银行 委托代理理论英文摘要AbstractUnder the promoting of the global economic unification, financi
4、al innovation and the more violent banking competition, with the accelerating expansion of the circulation scale of transnational capital and the operation of Multinational bank.The problem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and adaptive to the n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bank su
5、pervising principle and risk-management plan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banking supervision, how to construct an effective motive-contract have become the highlights of the new Basel Accord. After the “Basel Capital New Agreement” has been published in 2004, the Banking Reg
6、ulatory Commission promulgated the “Regulation Governing Capital Adequacy of Commercial Banks”, which indicated that our nation came into an important period implementing supervision to banks. 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domestic experts discussed much about how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a valid contr
7、act in banking supervision, it did not become the supervising method of which the regulatoryauthoritytakes much account. But what coincident is, this paper obtains that the capital adequacy supervision is the core method of the effective motive-contract by devising the banking supervision valid moti
8、ve-contract.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supervising method of our banking supervision. But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both existing between the bank-stockholder and manager and between the supervisor and bank. It would be not so effective to establish a
9、valid motive-contract to supervise our banks, especially the capital adequacy supervision which is the most crucial monitoring measure in the banking supervis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supervising method in our country, so how much effect this supervising method would have on the state-owned comme
10、rcial banks supervision is worth studying and discussing.This article will mak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the banking supervision effective motive-contract by DT model at first. This model will start first from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existing between the bank-stockholder and manager, and then
11、 construct an optimal motive-contract between them. The final effect that the contract could make is, when the managers performance could achieve a good anticipative purpose, the contract is effective afterward. The DT model ameliorates the contract, and introduces an exterior supervisor, then educe
12、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rgone motive-contract. Then basing on the DT model and incorporating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both existing between the bank-stockholder and manager and between the exterior supervisor and bank-stockholder,
13、to research whether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could construct motive-contract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otive-contract, finally this paper will put forward some politic suggestion aiming at the banking supervision of our country.Key words: Banking supervision Effective motive-contract State-ow
14、ned commercial banks Principal-agent theory目 录内容摘要I英文摘要II1.绪 论11.1.选题背景与意义11.2.文献综述21.3.研究思路和框架31.4.本文的技术路线图52.银行监管有效激励契约设计的理论分析62.1.委托代理理论概要62.1.1.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62.1.2.分析逻辑与基本结论72.2.银行监管有效激励契约的构建72.2.1.银行股东与经理人最优激励契约的构建92.2.2.引入外部监管人后银行监管的契约改进13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问题对监管有效激励契约的影响173.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管中存在委托代理问题173.
15、2.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问题对有效契约的影响213.2.1.银行股东与经理人委托代理问题对有效契约的影响213.2.2.外部监管人的委托代理问题对有效契约的影响234.结论及政策建议254.1.基本结论254.2.政策建议26参考文献29致 谢321. 绪 论1.1. 选题背景与意义20世纪7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兴起后,各国普遍放松了对银行业的管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创新、银行业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各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这促使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必须探索建立与新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方式,以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伴随着跨国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
16、跨国银行的业务迅速扩大,客观上要求建立适应新的国际环境的、有效的国际银行监管原则和风险管理框架。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动向明显表现出两个特征:其一,原有的直接管制手段逐渐被间接管制取代,银行管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二,各国的监管合作程度提高了,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推出的巴塞尔协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而它提出的围绕着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理论和措施也被认为是代表了银行管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如何在银行监管中构建有效的激励契约来达到银行监管的目标成为新巴塞尔协议中的亮点。虽然银行业监管的手段、方法和理论基础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各国都始终把保持银行业的安全和
17、稳健作为监管的基本目标。如何在银行监管中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契约越来越被各国监管人的重视。国内外对通过建立机理契约来对银行进行监管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作为国际清算银行(BIS)成员行,早在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就第一次公布了资本充足率的测算标准,将资本充足率纳入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监测范围;1996年,我国正式加入到巴塞尔协议。2004年巴塞尔资本新协议推出后,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对银行实施监管的重要时期。但是在银行监管中建立有效契约,以及有效契约如何实施国内专家都有很多讨论却并没有正式成为监管当局很重视的监管手段。但是巧合的是,本文通过
18、银行监管有效激励契约的设计得出的资本充足监管是有效激励契约的核心手段。该监管手段也是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银行股东和经理人,监管人和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有其特殊性。那么通过建立有效激励契约来对我国银行也监管是不是有效的,以及资本充足率监管作为银行监管有效契约的最核心的监管手段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有多大效果值得研究和探讨。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意义、手段等方面,缺乏对监管有效性的系统讨论。本文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来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运用的工具是委托-代理理论下的激励契约模型。在现有的文献中,虽然有不少学者从委托代
19、理理论角度来对资本充足监管问题进行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基本是从资本充足监管可改善银行的委托-代理中的问题。其分析最后结论一般在于说明在我国银行内部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而本文在基本委托代理模型出发,讨论了监管有效激励契约的建立,同时试图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讨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下,探讨了我国银行股东和经理、外部监管人和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来对上面有效激励契约模型在我国银行监管中的有效性作进一步的研究。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1.2.1国外的研究国际金融界和学术界对有效银行监管的有益探索主要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部分国家监管
20、当局对其反应的官方文件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涉及的有效银行监管方面内容,国外学术界也有一些有益的评论性与研究性文献。主要包括Estern(a2O00)结合新协议出台后金融机构的各种反应而对之进行的归纳和评述以及Ahmna(2001)从银行监管角度对新协议提出的分析性建议与批评。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研究视角有三种:一是研究单一监管原则的有效性,国外很多学者都对巴塞尔协议中的核心监管原则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进行研究。Peltzman(1970)、Dietrich和James(1983)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商业银行资本投资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认为银行监管主要手段资本充足监管是无效的。而Mi
21、ngo(1975)对Peltzman的模型进行修正以及Wall和Peterson(1987)采用非均衡分析得出了资本充足监管对商业银行是有效的。二是考虑到银行股东、经理人与存款人之间存在的事后信息不对称因素,探讨银行监管对银行道德危害的影响,用以分析银行激励契约监管的有效性;Dewatripont和Tirole(1995)就直接从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通过分析银行监管的激励机制来分析银行有效监管方法。Jurg Blum(1998)运用动态博弈模型运用激励理论对监管下银行行为进行分析,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一家银行在有监管和无监管时的决策问题。三是针对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不对称信息,考察银行监管方案
22、是否会影响银行对潜在借款人的事前甄别和事后监督。Furlong and Keeley(1989)证明了银行监管对银行行为有降低风险的激励。但是Flannery(1989)推导认为,实行资本充足监管后,银行往往会采取更高的风险行为。从已有文献来开,无论从哪个研究视角入手,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统一。1.2.2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银行业有效监管的探讨主要有:一是对我国银行业有效监管的一般性探讨:王兆星(2001)认为,作为有效监管的先决条件,除了需要有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外,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效的市场约束和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即有效监管的市场基础架构,并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审慎的会计
23、制度以及健全、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方面提出建议。朱孟楠、郭春松(2003)认为,非现场监管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赵海城、谢霖(2003)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认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业经营的风险,从监管角度看则可以弥补其他监管手段的不足而造成了监管缺陷。二是主要集中在监管手段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的研究:江曙霞(1994),她主要研究资本充足监管能否保证银行保持或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的作用。还有康斌、赵杰(2004)分析了商业银行应该满足资本充足监管的要求,陈德胜、姚伟峰、冯宗宪(2005)对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有效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行了研究
24、。三是从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和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来研究银行监管有效性:张杰,1997至2004年关于中国国有金融研究的一系列文章中,部分涉及国有银行的监管问题,主要是涉及资本监管问题,集中体现在2003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2004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中,张杰认为对国有银行提出资本充足率要求是不必要的,并且对我国国有银行资本性质提出独到的看法。收集到的资料有从激励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来对银行有效性进行分析的学者主要有郭家新(2001),何自云(2003),蒋海、萧松华、齐洁(2004),冉勇、蒲勇健(2004),蒋海(2004),杜传忠
25、(2003)以及陈学彬、张文(2003)他们都是从激励相容角度来对我国的银行监管进行研究。敖志军、惠益民(1997),徐新、邱苑华(1999),周好文、钟永红(2003),他们主要对银行监管制度中委托代理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有些学者分析到了我国国有银行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比如有分析到政府和行长与银行和行长的双重代理问题,郭家新(2001),但是通过银行监管委托代理激励契约的有效性来分析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文章很少。而且这些学者的分析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1.3. 研究思路和框架本文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来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运用的工具是委托-代理理论下的激励契约模型。本文运用的基本模型
26、出自Mathias Dewatripont和Jean Tirole著的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 of Banks(以下简称DT模型),在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下讨论和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问题。DT模型首先从银行股东与银行经理人之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出发,在银行股东与银行经理人之间构建了一个最优的监管激励契约。这里得到的监管激励契约是事后有效的,具体表现为:当绩效不佳的时候,推导出的最优激励契约会频繁干预经理的利益,如果业绩良好,该方案会以不积极干预的方式确保经理收益。也就是存在过多干预和过多被动。银行股东与经理人达成的激励相容契约是事后有效的,是指仅就股东和经
27、理人而言,该契约不能在开始预防经理人的道德危害,只有在经理人道德危害发生之后,股东才会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这种相机决策的契约在解决银行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上是最优的,但该契约在对经理人的监管不能达到事前有效监管,因而是存在着改进的可能性的。由于仅仅靠银行内部的激励措施是不能达到有效的事前监管目的来消除经理道德风险,所以DT模型进一步对最优激励契约而非有效契约进行改进,让该契约能够实现银行监管目标,成为有效激励契约,就是要求建立的激励契约能够实施有效地事前干预政策。如何改进上面的最优激励契约,使之成为事前有效契约呢?DT模型在对契约改进引入一个外部的监管人,该监管人是独立的并且是风
28、险厌恶的。在原有的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原有激励方案,推导出这种事前有效激励契约的核心内容在于,监管者应要求股东为保持控制权而必须保有的最低清偿力比率 在这里推导出的最低清偿力比率和现代金融监管最主要的监管手段资本充足率监管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银行只有保持这样的最低清偿力比率时候,股东才保有银行的控制权;否则,控制权就向监管人转移。这样通过引入一个独立的外部监管人,并且通过激励契约把银行的控制权在银行经营不好的时候 银行业绩不好的时候,可以认为经理人采取了风险投资策略。银行的资本比率低于最低清偿比率的时候向外部监管人转移。从而实现了有效监管的目的,到达了监管目标。接着文章在DT模型的
29、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考虑到我国银行股东和经理、银行股东和外部监管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否可以建立监管激励契约以及DT模型中的有效监管契约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分析得出相关结论:首先,银行股东和行长之间的监管激励契约问题。国有银行行长存在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由于银行行长不仅仅是银行的代理人而且也是政府的代理人,所以有政府力量的存在并且通过其委托人银行行长参与到银行的经营决策中来,使得银行股东与银行行长之间无法实施再谈判,造成银行股东和银行经理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的监管激励契约。其次,引入外部监管人之后的银行监管激励契约的有效性问题。我国银行的
30、外部监管人是银监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是国资委。银行的外部监管人银监局和银行的股东是国资委都是国家的代理人,所以外部监管人和银行股东处在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这就造成外部监管人的不独立问题,外部监管人收益曲线也就不一定是凹的。这中情况下,有效监管激励契约发挥作用使得经营不好的银行的控制权由股东转移到监管人手上来后,取得控制权的银监局也不一定采取稳健经营的策略,从而使得有效激励契约达不到有效监管的目的。文章最后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有效监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银行监管有效激励契约的理论研究,提炼出银行监管激励契约有效性的分析基础、框架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来研
31、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并据此分析研究有效监管激励契约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1.4.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银行监管有效激励契约设计理论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问题对监管激励契约有效性的影响对策委托-代理理论概述银行股东与经理人事后有激励契约的构建引入外部监管人的事前有效契约改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管中存在委托代理问题银行与经理人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影响外部监管人委托代理问题的影响解决外部监管人独立性问题解决行长的双重代理人问题2. 银行监管有效激励契约设计的理论分析2.1. 委托代理理论概要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发
32、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Arrow-Debreu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包括Wilson(1969)、Spence和Zeckhauser(1971)、Ross(1973)、Mirrless(1974、1976)、Holmstrom(1979、1982)、Grossman和Hart(1983)等。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Sappington,1991)。2.1.1. 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基本假定
33、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古典管家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古典管家理论把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描述成无私的信托交换忠诚的关系:所有者将企业资产委托给他们信得过的又有经营能力的代理人管理,完全承担授权不当的全部损失和授权得当的全部收益;另一方面,经营者顺从、忠诚地履行他们的信托责任,按照使企业利润或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此来为所有者谋取利润的最大化。这种理论建立在无外部效应、无个人利益冲突、无信息不对称、无交易成本的假定之上,所以无法提出和分析内部人控制问题。,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代理人不仅有自己的效用函数,而且追求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利
34、益通常与委托人的利益不相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由于利益的相互冲突,代理人便可能利用委托人委托的资源决策权谋取自己的利益,即可能产生代理问题。因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需要建立某种机制(契约)以协调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要将两者的目标统一起来,所有者就必须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监督,使其利益效用最大化。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还假设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即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并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工作程度,即使能够观察到,也不可能被第三方证实;而代理人自己却很清楚付出的努力水平。但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代理结果是与代理人努力水平直接相关的,且具有可观察性和可证
35、实性。由于委托人无法知道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代理人便可能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可能产生代理问题。代理人努力水平的不可观察性或不可证实性意味着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不能被包含在契约条款中,因为契约即使包含了这一变量,如果出现违约,也没有第三者能知道代理人是否真的违约,从而无法实施。因此,委托人必须设计某种契约或机制,诱使代理人选择适合委托人利益的最优努力水平。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当利益相互冲突而信息对称时,委托人与代理人就能找到最优策略(契约),解决代理问题;当利益没有冲突,即使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也不存在;而当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相互冲突且信息不对称时,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随之
36、而生,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即产生代理问题。2.1.2. 分析逻辑与基本结论委托人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将其所拥有资源的某些经营权授予代理人,并要求代理人提供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服务或行为。由于代理人也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在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代理人在行使委托人授予的资源经营权时可能会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委托人利益之上,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即产生代理问题。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委托人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契约)来规范、约束并激励代理人的行为,减少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更好地满足自身利益。基本路径是:委托人设计契约代理人根据
37、情况选择接受(或拒绝)契约代理人提供努力随机因素决定现状态委托人根据结果进行支付。上述分析是在委托人与代理人建立了委托关系基础上进行的,而要建立委托代理关系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委托人支付给代理人报酬带来的效用要不低于代理人从事其他事务所获得的效用(市场机会成本)。如果低于这一效用,代理人就不会参与该契约,委托代理关系不成立。这一条件构成了委托代理分析的参与约束。这个最低效用叫保留效用。(2)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要使契约可以执行,必须考虑代理人自身的利益。委托人由于观察不到代理人努力水平,所以无法将它写入契约,因此,委托人期望的努力水平也必须符合代理人自身的利益。即委托人为实现自身效
38、用最大化而要求的代理人努力程度也要使代理人自身实现效用最大化。这就是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因此,委托代理理论基本分析逻辑是:在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两个条件下寻找委托人设计的最优契约,让代理人的努力水平符合委托人的利益。2.2. 银行监管有效激励契约的构建银行经营过程中,在不考虑监管者的情形下,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行为主体有三个,分别是银行股东、银行经理人和存款人。由于这三者有着各自的利益,加上他们之间就银行的经营状况存在着私人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因此,银行经营过程中就存在着两种委托代理问题:其一是银行股东与银行经理人之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其二是存款人与银行间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此处将银行股东和经理人
39、视为同一行为主体)。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小额的、分散的广大存款者无法对银行进行监管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对此的理论解说认为,银行用于吸纳存款而发行的存款契约具有高流动性,加上银行对于存款提取采取顺序服务原则,这种契约属性可以激励存款人在银行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时(如要挟存款人),通过非金钱惩罚来治理银行,从而解决了存款人委托银行监督借款人过程中“谁来监督监督人”的问题(Diamond,1984)。因此,存款人无需对银行进行监督,存款契约本身就赋予相机治理银行的功能。,通常不用单独考虑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 虽然存款人可以通过选择存款行来表达他对某家银行的看法。但是对于这里,资本充
40、足监管研究是对整个银行业的在委托代理理论下的研究,所以存款者就没有办法参与到该模型中来。,但普遍的观点认为,因为监管当局是存款者利益的代表人,所以引入银行的外部监管者是有必要的。因此,本文探讨的监管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股东与银行经理人之间的,一是监管者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存在上述两个委托代理问题的情况下,如何设计银行监管的有效激励契约就成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核心所在。事实上,银行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契约设计可视为银行实施内部监管的各种举措的综合体现;而在外部监管上,虽然银行用于吸纳存款的存款契约本身就具备有效激励契约的属性,但是由于银行经营失败以及随着容易引发的银行危机具
41、有很大的负外部性 所谓负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某一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危害(损失),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损失)的成本,即他个人没有完全承担他的收益的全部成本的经济现象。,为保证银行业的安全和稳健,需要引入代表存款人利益的外部监管人。外部监管人的引入同样涉及到在银行股东与经理人达成的契约基础上考虑监管人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而构建外部监管的有效激励契约。本文致力于研究银行监管有效激励契约设计问题,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对此的影响,相应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借鉴的基础模型源于M. Dewatripont和J. Tirole的已有
42、研究(下面称为DT模型)。DT模型首先从银行股东与银行经理人之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出发,在这两者之间构建一个最优的激励契约。所能到的契约的效果是当经理的绩效能达到一个好的预期目标的时候,该契约是事后有效的,具体表现为:当绩效不佳的时候,推导出的最优激励契约会频繁干预经理的利益,如果业绩良好,该方案会以不积极干预的方式确保经理收益。也就是存在过多干预和过多被动。契约的有效性可以分为事前有效(Ex-ante Efficiency)和事后有效(Ex-post Efficiency)两种。事前有效是指契约能够产生对所有相关利益体(股东、债权人、雇员、客户、税收当局及所有其他受契约行为主体行动影响的利益体
43、)产生最大可能的报酬;而事后有效也就是Pareto最优,即不存在使所有利益体都满意的其它有效激励契约。在本文中,银行股东与经理人达成的激励相容契约是事后有效的,是指仅就股东和经理人而言,该契约不能在开始预防经理人的道德危害,只有在经理人道德危害发生之后,股东才会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这种相机决策的契约在解决银行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上是最优的,但该契约没有考虑到存款人的利益问题,因而是存在着改进的可能性的。由于仅仅靠银行内部的激励措施是不能达到消除经理道德风险的效果的,DT模型进一步对最优激励契约而非有效契约进行改进,让该契约能够实现银行监管目标,成为有效激励契约。要能有效地防范银行
44、的风险,有效的激励契约当然要进行的是有效地事前干预政策。如何改进上面的最优激励契约,使之成为事前有效契约呢?DT模型在对契约改进引入一个外部的监管人,该监管人是独立的并且是风险厌恶的。在原有的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原有激励方案,可推导出这种事前有效激励契约的核心内容在于,监管者应要求股东为保持控制权而必须保有的最低清偿力比率 在这里推导出的最低清偿力比率和现代金融监管最主要的监管手段资本充足率监管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银行只有保持这样的最低清偿力比率时候,股东才保有银行的控制权;否则,控制权就向监管人转移。2.2.1. 银行股东与经理人最优激励契约的构建1.DT模型的基本思路考虑在银行
45、股东和银行经理人之间建立一个激励相容契约,该契约应该具备银行内部监管的功能,即通过该契约能使得经理人在银行的经营决策中能够以银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且从而使得经理人在激励相容机制下采取稳健经营的策略,来达到控制银行风险的目的。DT模型把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博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银行的控制权被赋予经理人,经理人选择他的努力水平e。在第一期末股东得到经理人经营绩效的两个信息和。代表可以验证的第一时期的绩效,代表那些价值在日期1仍然无法实现的资产。并给一个观察值u。在第1期末的信息披露可以分析u来最后确定的水平。在实现和的前提下,股东才会知道经理人的绩效并据此推断其努力水平。这个时候股东就会根据和这
46、两个绩效信号采取相机决策的行动,包括针对经理的“干预”或“不干预”。最后得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个最优的激励契约。该最优激励契约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存在相机干预并且不是事前有效的,即股东不能在一开始就防止经理人的道德危害,而是只能在观察到经理人经营绩效之后采取事后补救措施。这一仅在银行股东和经理人之间达成的最优激励契约的特性说明,仅靠解决银行内部委托代理问题而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并不能消除银行经营中的过量承担风险问题,不能达到稳健经营的效果 这就为下面引入外部监管人来改进该最优激励契约使之成为有效激励契约提供一个理论基础,见2.2.2。2.模型的基本假设(1)经理人的假设:经理人员的努力水平用
47、表示,只有经理人自己知道自己的努力水平。高的努力水平可以为银行带来高的效益,但同时经理人会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而低的努力水平则不带来什么成本。记经理人消耗的成本为K 该成本可以理解为经理人为选择好的贷款项目的努力或者表示向“熟人”放贷而不是想最佳贷款人放贷而获取的收益。为分析简便,假定经理人员极少关心货币激励。经理人的薪金水平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工作提供的薪金水平相当,在模型里将该薪金水平标准化为0,这样可以忽略构建有效激励契约的参与约束条件。(2)博弈时期的假设:设有两个时期,t=1,2。第一时期开始的时候的初始存款为,所有者权益为,并且两者都用于贷款融资,即,表示银行的初始资产。在第一时期末
48、可以显示有关贷款质量的两个信息,令。其中,代表仍无法观测到的银行最终利润。代表可以验证或者说可以计算的第一时期的绩效,它包括于日期1到期的贷款价值。和相反,代表那些价值在日期1仍然无法实现的资产。除了,市场还将获得另一个随机变量与有关的信号。假设u是一充分统计量,通过(e,u)可以预测。令表示在考虑了第一期末市场信息条件下的期望值。(3)测度绩效信号的假设:和这两个信号用于测度绩效,这两者都于经理人的努力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努力水平只能影响。信号代表诸如市场利率,不动产价格和宏观经济冲击等变量。经理人员对这些变量没有影响。当时,的密度为;当时,的密度为。同理,当时,的密度为;当时,的密度为。(4)股东行为假设:在第一期期末股东可相机采取行动包括:行动S,它包括“停业”或“干预”,如重组、出售部分资产、缩小银行业务范围、临时停工、解雇员工甚至清算。行动C,它代表“继续营业”或针对经理的“不干预”。只有在实现和的前提下,股东才会在行动C和S之间做出选择。假定这些行动是很难写入契约,也就说在这个模型里面主要是把股东干预看成是一种约束经理的手段。既然这些控制权方的行动无法写在合约里面,那么最好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