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从军行》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307145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从军行》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2《从军行》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从军行》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从军行》古诗词鉴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从军行古诗词鉴赏1从军行杨 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斗争场面。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2。视觉、听觉或色调、声音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

2、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驾驭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百夫长:指下级军官。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紧急。壮士的心里难以安静。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咆哮着。宁愿作一名一般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赛过作一个百

3、无用处的书生啊?“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学问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旺盛和成熟,有肯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与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忱。诗人并不干脆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惊慌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峻

4、,情势紧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务绽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驾驭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高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重。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明显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

5、争虎斗的斗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起先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动身:大雪充满,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动身:狂风咆哮,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绘声绘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毅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干脆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加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酷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

6、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辞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状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实行了跳动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动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动是非常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动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

7、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勇往直前的气概,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剧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从军行古诗词鉴赏2古诗原文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听见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译文翻译湖海之滨冷风次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始终插上天山头顶雪。注释说明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状况和将士生活。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折:断。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直上:始终向上、向前。创作背景陈羽生活的年头正处于中唐,其时,唐代边患不断,描写战士生活的诗歌层出不穷,这首诗即使作者早年宦游,任职幕府时

8、所作。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非常壮丽。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响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或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原委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衬托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朝气勃然,昂扬的士气、勇往直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这首诗在艺术上擅长衬托与妙用指代。

9、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假如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毅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须要,在押韵上采纳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相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丽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衬托终归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约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

10、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袤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多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觉,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听见”,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留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殊奇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听见”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丽的风雪行军图。从军行古诗词鉴赏3许多小挚友都有这样的苦恼:语文学习效率不高、语文成果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师责怪,打算了从军行,希望能够帮助

11、大家更高效地学习!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5.破楼兰:借指彻底歼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今译青海湖连绵起伏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远眺只望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12、。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歼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家乡。这很惊奇。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子公回望的家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

13、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会: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会为抒情主子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会即因后一种误会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呈现的广袤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耸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袤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俯视,一个概括。为什么特殊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斗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

14、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卫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出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困难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骄傲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漫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干脆抒情。“黄沙百战穿

15、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决。“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明显有转折,二句形

16、成显明比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斗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斗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决、深厚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斗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须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刘学锴)希望为大家供应的从军行,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刚好关注我们!从军行古诗词鉴赏4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

17、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战胜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2.雪山:祁连山脉。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旁边。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

18、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古诗赏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充满;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耸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袤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俯视,一个概括。为什么特殊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斗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卫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

19、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出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困难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骄傲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漫暗淡的景色里。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干脆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

20、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决。“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明显有转折,二句形成显明比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斗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

21、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斗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决、深厚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斗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须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白将士们驻守边关的雄伟壮志。从军行古诗词鉴赏5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际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

22、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关山万里不行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从军行译文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接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

23、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战事绵绵似天际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望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行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芳香下的清明月色呢?别离后的时间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涯。从军而去

24、,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从军行注释朔方:北方。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甘泉: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本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王,飨外国客;夏日亦作避暑之处。飞将:飞将军李广。祁连:山名。匈奴语意为“天山”。广义的祁连山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疆山地的总称。绵延一千公里。狭义的祁连山系指最北的一支。犀渠:用犀皮制成的盾牌。古代传闻中的兽名。玉剑:玉具剑,剑鼻和剑镡用白玉制成的剑。良家子:好人家的子弟。金羁j:金饰的马

25、络头。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偃月:横卧形的半弦月。喻天黑。半月形的阵营。右地:匈奴右贤王的领地。西部地区。对“左地”而言。左地,汉代匈奴左贤王辖下的上谷以东地区。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鱼丽:鱼丽阵。左贤:匈奴的左贤王。经:曾经。衔箭:以口含箭。犹中箭。出自李广射石虎典故。金人:铜铸的人像。指佛像。穷已:穷止。穷尽。蓟门:即蓟丘。迢递:遥远貌。连绵不绝貌。马岭: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合:合起。聚集。龙城:有说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有说龙城是指河北卢龙。奇树:少见之树种。堪攀:能够攀折。塞外: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殊:过期。很,

26、甚。天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东段在中国新疆中部。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芳菲:芳香。花草盛美。本自:原本自然。原本出自。原来就,一向是。旧来:原来,从来;一直。边庭:边疆的朝堂。节物:季节和物品。与华异:与中华大地不同。冬霰xin:冬天空中着陆的白色小冰粒。春不歇:在春天里都不能停留。长风:远风。暴风;大风。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形容凄清、寒冷。连连:连绵不断。映天:反映在天空。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单于:匈奴的君长的称号。渭桥:汉唐时代长安旁边渭水上的桥梁。离别之地。拜:拜服。从军行赏析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

27、调曲。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观赏。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苦痛,本篇也是如此。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剧烈的斗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斗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飞将”即西汉闻名将领李广。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

28、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惊慌的征战生活。“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

29、休屠祭天金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斗争的成功。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实行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自“天际一去无穷已”起先,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斗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

30、出了斗争的长期和残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行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观赏那漂亮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

31、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倒戈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

32、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从军行古诗词鉴赏6古诗原文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译文翻译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裂,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注释说明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裂。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宏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

33、了一曲曲雄浑磅礴、奇丽壮丽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诗文赏析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验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子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斗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一触即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

34、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斗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惊慌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样显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比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

35、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特别威猛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假如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从军行古诗词鉴赏7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

36、,已报生擒吐谷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从军行七首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沙海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加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悲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

37、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安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常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战胜绝不回还。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非常紧急,接到战报后快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绽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疆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

38、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玉门关四周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从军行七首注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独上:一作“独坐”。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退思亲之愁。一作“谁解”。新声:新的歌曲。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关城:指边关的守城。云沙:像

39、云一样的风沙。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龙荒:荒原。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一作“雁门关”。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辕门:指军营的大门。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说明为星夜奔驰。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烽:指烽火台。从军行七首鉴赏组诗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纳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

40、有特色。诗人奇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纳了层层深化、反复渲染的手法,创建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特别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白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眺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简单引起人的孤独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经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

41、风随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哽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喊,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限制不住,最终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终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详细、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奇妙、何等自然!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非常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干脆描写边人的

42、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干脆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退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即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气了。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厚、困难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绽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经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简单唤起剧烈感受。既然是“换新声”,总

43、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殊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

44、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恒久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非常全面。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宏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45、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或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厚的爱,等等。读者或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厚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行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这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芜景象,多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方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斗争的惨烈

46、,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怜悯之心。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芜景象,次句示意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恳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白将帅对士卒的爱惜之情,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芜,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终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气,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惜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气的强大。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