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cux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cuxs.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一、本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问题提出的背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早在2000年10月,、国家就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应用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是,在实际中,尤其是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情况却未必尽如人意,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其作用仅体现在替代粉笔、展示直观情景功能,因此信息技术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成了公开课的表演项目,到了高三,几乎所有教师又重新回到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
2、时代,这些都直接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作用,也违背当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甚至延缓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教育工作者如何能运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成了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2003年9月,在省、市教研室组织牵头下,我校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及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应用TI手持图形计算器开展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研究,我们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明显优势,那就是使学生学会利用图形计算器绘图、计算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使得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
3、以充分体现,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职能由传统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化。但同时我们也发现:(1)仅仅利用图形计算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器材还不足以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在高中数学中的充分发挥。(2)由于学科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限制,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过多地依赖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或少数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科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效。(3)学校教学仪器及信息技术设备等硬件条件在客观上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2、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是在总结、提炼前期实验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研究目标是(1)在进一步研究如何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2)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模式以及师生互动形式的变革。同时培养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道路走的是“从点到面”,先对某些适宜使用信息技术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实验,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展,特别是以图形计算器形式存在的手持图形技术在国外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手持图形计算器是美国
5、大多数高中课堂上数学教学与学习的组成部分。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2000年美国80%以上的高中教师在其课堂上采用手持图形技术。目前全美已有2000万台图形计算器正广泛地应用于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之中。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数学系教授郑庭曜介绍,纽约州规定中学考试的部分试题必须用手持图形计算器完成,而TI的手持图形计算器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此外,手持技术在欧洲、澳洲的中学、大学也被广泛使用。近几年许多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课题纷纷开题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由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师书恩教授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苗逢春博士负责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由教育部专为基础教
6、育课程改革而设立,并被确立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研究、实验与推广”的分课题(课题批准号:AHA01001938)。(2)由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级课题“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这些课题都将信息技术置于教学设计中,对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及其实现条件,对信息技术可能的消极影响及其避免措施进行系统论证和统整规划。另外,在国内有许多书籍、报刊都有大量的关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论文,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要让信息技术充分发
7、挥其教学功能,必须摸索一条适合本学校、本地区教育教学实际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三、制定方案,组织实施1、加大培训力度,转变教师观念为理解教材编制者对教材的设计理念和特色,帮助实验教师熟悉教材,掌握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方法,探索数学教学改革途径,三年来我校利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共培训了实验教师近50人次,开设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公开课、研究课10余次2、课题组的每位研究人员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度,和各自的分工,制定各自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进行与本课题相关文献资料等的搜集和学习,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
8、研究成果,为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指导。2、抓好过程管理,及时总结经验根据课题实验进程,合理安排好实验课,研讨课,及时作课后分析,做好实验数据、实验事实的整理和分析评价;作好实验课的课堂结构化观察及教学效率的评价工作;让参加实验的教师及时写出教学心得、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并进行整理,并根据实验数据、课堂观察数据和录像分析资料及时调整实验方案重新实验;及时写出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1、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整体的认知信息技术来源于数学的应用,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模型,是建立在二值逻辑基础上的推理系统。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数学领域里许多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突破,数学结
9、构与内容不断丰富。例如,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模拟,好多在数学领域无法实现的设想在计算机环境下正在不断实现。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着数学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也推动着数学的应用与普及,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这种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课程内容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种整合是立足于课程的全方位的整合,而不是仅仅只将整合教材当教辅材料,应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
10、与数学课程有机融为一体。例如在整合本(第一册下)“4.9函数yAsin(wxj)的图象”这一内容中,关于“j的符号、绝对值与平移的方向、单位长度之间的关系”及“w的数量与函数图象变化的关系”是该课的重点及难点,如果能教师一直能熟练地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图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学生也会习惯地利用电脑或手持图形计算器作图,并移动A,B两点,同时观察它们横坐标的变化,从中体会j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函数图象的变化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w的变化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最后,再利用图1的课件,向学生演示j、w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函数图象的变化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对比,发现实验班几乎所有的学生对“j的符号、绝对值与平移
11、的方向、单位长度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w的数量与函数图象变化的关系”也能够理解了而非实验班中有15%学生对“j的符号与函数图象的平移方向的关系”不是很理解,有40%学生对“j的绝对值与平移的单位长度之间的关系”还不能理解,68%的学生对“w的数量与函数图象变化的关系”不能理解在实验中通过不断的对比、总结,实验教师认为,应该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模块与数学内容的模块整合为一个教学模块,通过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借助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更重要的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组
12、织教学资源,呈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使用信息技术上,找到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一定会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得到加强2、 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促成了开放式教学实验中我们发现,如果只是为了“开放”而进行开放式教学,那只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形式化,其实课堂教学呼唤开放式教学,是系统论中耗散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学方法。耗散结构理论阐述了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系统由低级的结构变为较高级的结构,称之为有序。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或者说,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态的系统,是不可能走向有序的。生物进化过
13、程是有序,社会发展过程是有序,学生认知过程也是有序。一个系统要走向有序,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系统开放,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要“通过开放的有序”“通过涨落的有序”“通过远离平衡态的有序”,实现系统的新的有序状态。利用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来源更广,渠道可以更多,范围可以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抽象的数学表达和模糊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函数图像手工作图的繁琐,使得许多函数图像学生都没见过其形状。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在动态、开放、交互的
14、环境中动手操作,通过参数的连续变化,使原来抽象的数学表达和模糊的理解迅速变成形象直观的动态图景,这也为开放式教学的实施提供的物质基础。开放式教学使呈现方式得到改变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实验或现代教育媒体把这种“直观”的背景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不能从那些现成的,完美的数学系统开始,不能采用向学生硬性嵌入抽象概念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是“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呈现方式,教学理念上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传授的方式、手段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效率不高。而TI手持技术的
15、介入,使得这一状况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例1 在“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新课呢?利用TI92Plus(美国TI公司生产的图形计算器)强大的画图功能,画出函数y=1.25xcosx的图象。(图一)再利用追踪功能,观察点的运动 (图二),点在运动过程中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自变量x与函数值 y同时变化,而y的变化规律是时而增大,时而减小,它的规律是什么?由此引入课题,学生感到非常新奇,随之产生了要继续探究数学本质的一种冲动。 (图一) (图二)例2 学习画正弦曲线y=sinx,通常是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的平移来描点完成,板演过程较烦琐、单调,而且时间拉得长,教师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却作
16、壁上观,几乎没有参加思维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有了TI92 Plus,教师在分析画图原理后,由图形计算器来完成作图过程,不仅过程快捷、连续,并且还配有动画效果,使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直观的、自然的(图三)。技术的使用使同样的知识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比以往所做的数学做的更多。 图(三)利用TI92 Plus 的呈现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只能“言传不能亲见”的缺点,减少了非思维活动的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具无法解决的动态演示问题。在高中课程里有大量的内容非常适合与技术的整合。当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学工作,而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做过去不能做或做得不太好的工作,以
17、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构建交互式、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加强数学的基本理解和直觉。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学生的学法得到改变技术的介入使得学生的学法带来了具大的变化,有时甚至是革命性的。建构主义认为: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个体的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手持技术,创设“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同一数学对象(如概念、法则、公式等等)能给出不同的表示,从而使数学对象不同方面的特征得到了显示,使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研究、发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例3的学习过程中正是体现了这种变化。例4 讨论下列函数图象
18、之间的关系:(以y=x2-x-6为例,(1)、(2)中取k=4,(4)、(5)中k=2。然后变换k的值继续实验)(1)y=f(x)与 y=f(x) +k (4)y=f(x)与y=kf(x)(2)y=f(x)与 y=f(x+k) (5)y=f(x)与y=f(kx)(3)y=f(x)与y=|f(x)| (6)y=f(x)与y=f(|x|) 在教师的组织下,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正确结论(图四、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当然最后还要求探讨出为什么是这样的?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学生从数学实验中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历程,实质上就是前人思维历程的浓缩,
19、这里的“观察猜想实验证明”恰是数学家们的思维活动的缩影。欧拉曾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高斯也曾提到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发现的。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来看,数学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是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数学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的含义是,当脑子中出现某种数学想法时,通过使用手持教育技术去实验一下。当有了足够的具体例证表明想法正确时,可以从这些具体例证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并且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对数学想法进行严格证明。“数学实验”体现了数学研究中具体与抽象的辨证关系。数学实验的目的是学生通
20、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完成知识建构或解决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习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信息技术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熟练的基本运算、基本的代数变换、解方程、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画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有了手持技术,学生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教室、课堂等时空的制约。学生人手一台TI92Plus,有一种把实验室搬回家的感觉,在课余、在家中、在研究性学习的小组中随时随地利用手持技术来学习数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学习的革命”
21、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来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与模式,从而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空间,它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依赖语言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了可能,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加强、完善甚至改变了数学学习。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当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领悟数学的本质,使“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到实处。3、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例3 在学习“向量的加法” 时,学生利用TI9
22、2 Plus 中“卡氏几何”的界面,很容易求得向量a与向量b 的和(图十)。 图(十)并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可以作如下探究:(1)拖动向量a,和向量如何?学生言:无论如何,其和向量都是以向量a与向量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2)再拖动向量a与向量b使向量a与向量b同向或反向,结论又如何?使知识达到了深化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导演,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
23、在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建构。实现了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能够熟练而有效地利用各种数学教育软件,是实现教学过程整合的关键。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培训、参观、研讨、反思,全面、充分地理解和掌握了各种数学教育软件的功能及其教学意义,并认真研究如何运用这些数学教育软件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并从“无应用意识,对技术不熟练”,到“有一些运用意识,有一点技术,但不懂得怎样用”,从“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尝试到技术能帮助学习并由此感到兴奋”,到“对技术运用到了熟练自动化的程度,有直觉、完全能自动运用手中技术”的成长历程,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
24、技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式我校课题组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对信息动技术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进行学习和构建,并在实验中加以完善和使用,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紧密结合后,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相比就有较大的变化。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次组织老师开设公开课,请省内外专家评课指导,初步形成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设计的策略和基本模式: “学教并重”的策略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手持TI技术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在
25、教师主导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例如函数是整个中学阶段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感到较难的部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元联系的思想,层层递进,并用TI技术辅助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函数y=ax2与y=ax2+k的图像间关系,让学生画出y=x2的图像并说出其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这样安排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画图、回忆达到复习的目的,也为下一步引入常数k作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从而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函数,而函数y=x2+1的出现
26、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它比上节课所学的函数y=x2多了常数1,学生就很想知道它的图像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到学习中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两个函数的解析式、数表、图像指出不同点,主动获取知识经过对比分析学生很快就发现在函数y=x2的等号右边加1后使得原函数图像向上平移了一个单位,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发现的规律,教学中可安排如下问题,“你能否在上述坐标系中快速做出函数y=x2-1的草图?说出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由于前面学习的经验学生通过类比函数y=x2+1的变化情况很轻松就找到答案,并用图形计算器验证。情景教学策略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TI手持技术的特
27、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如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
28、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策略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然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也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协作学习对协作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
29、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应当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结合起来。设置一些适合小组合作探究的课题,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工协作,利用各种工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学习)目标、教学(学习)内容、教学(学习)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要素,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程式化。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设计的评价修 改教学设计主要是在对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完
30、成的。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则应该多加入一个要素,那就是数学工具的选择应用。分析教学对象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涉及到教学系统为谁设计的问题。教学作为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一系列活动,就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能力、潜能、背景和要求等,包括学习者信息技术水平的了解。制定学习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精确阐述教学目标,这样才会使教师和学习者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更好地相互作用,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提高教学活动效率。选择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当学习目标、学习者的特征等情况明确之后,为了达到学习目标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资源的问题就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问题。这里需要对实施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
31、媒体的选用、具体教学的方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与设计。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教学设计过程中最核心的设计环节,决定了教学系统最终能否有效发挥功能。开展教学评价通过评价,取得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不断修正、完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既是了解教学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措施,也是修正教学设计的实际依据。附我校课题组成员关于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系列设计(见附页)六、课题组成员实验期间取得的部分成果:(1)我校教师罗炳根、周心宇等参加了高中数学(必修)数学(五)(人教版)的教师用书的编写。(2)吴光耀撰写的教学案例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第二课时)获2005年浙江省数学案例评比一等奖。(3)罗炳根撰写的教学案
32、例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第一课时)获2005年浙江省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4)周心宇老师撰写的教学案例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第三课时)获2005年浙江省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5)罗炳根、周心宇老师撰写的论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实验中的几点思考获2004年衢州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同年获浙江省论文评比三等奖。(6)周心宇老师撰定的论文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实验中师生的几点变化在2004年全国数学学会年会(在上海召开)上获二等奖。(7)在2006年1月衢州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周心宇老师作专题发言,介绍了“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验”。(8)周心宇老师2004年5月为来访的乐清中学教师
33、开设了公开课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探究双曲线的性质,听课人数30人。(9)夏咏芳老师在2005年衢州市说课比赛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获二等奖。说课中采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教学实验方法,使得教学设计新颖。(10)钟娟老师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公开课中应用几何画板教学软件,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作了直观、有益的演示和探索。(11)一批课题组的青年教师成为学校教学骨干(12)我校教师在全省、市范围内共开设公开课十余次七、实验中反映出的问题1、由于实验班教师要收集、整理大量的教学素材,为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摸索图形计算器和“几何画板”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增加了的负担。2、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平衡性”问题,即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画表作图等之间达到的一种平衡,在实践中很难把握,过多的使用图形计算器会使学生有依赖思想,但是在高一刚开始实验时为了使学生熟练使用计算器又必须多使用。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融入教学是一个关键问题。3、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图形计算器的使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4、由于考试测验不能使用图形计算器,学生们认为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对数学考试成绩影响不大,这对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事业来负面影响。因此数学教学评价的改革也迫在眉睫。